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课件.pptx
《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课件.pptx(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地震概论知识点串讲,研究范围的三个方面:一、宏观地震学;二、地震波的传播理论;三、测震学。主要研究具体的八个方面 :一、基本烈度的制定及地震区划烈度值。二、地震波传播理论的研究;三、地壳和地球内部物理的研究;四、震源物理的研究;五、地震资料的分析和处理方法的研究;六、地震观测系统的布局及新型地震仪器的研制;七、地震预报工作的综合研究;八、模型试验的研究 。,一、地震学基本概念,一、地震学基本概念,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
2、烈度表。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用字母M表示。 震级和烈度都是衡量地震强度的一种量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地震学基本概念,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是一种自的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可以感觉仅占1%,造成严重破坏的7级以上的大地震约有18次,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12次。全世界有6亿多人生活在强震带上,上个世纪约有200万人死于地震,预计二
3、十一世纪将有约1500万人死于地震。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了80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年约8次;历史记载全球死亡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6次,其中在中国就有4次。,二、地震基本数据,地震是一种自的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500万次地震,,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按震源深度分:1)浅源地震;2)中源地震;3)深源地震;按震中距分:1)地方震;2)近震;3)远震。按震级分:1)弱震:M3的地震。2)有感地震:3M4.5的地震。3)中强震:4.5M6的地震。4)强震:M的地震。其中M8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天然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1)构造地震;2)
4、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天然地震,一、 波的性质简述二、 地震波三、 地震波的类型四、 地震波的波序,第二章 地震波,一、 波的性质简述第二章 地震波,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有两个产生的条件:一是产生机械振动的振源,即波源;二是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即弹性介质。,一、波的性质简述, 根据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分为两类:平行的称为纵波,垂直的称为横波。固体能传播横波或纵波,液体、气体只能传播纵波。, 可以用波阵面、波前、波线等概念来描述波的传播,用波长、周期、频率等概念来描述波的特征。,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有两个产生的条件:一,二、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由
5、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从地震波的走时,频率和振幅特性或频散性质,可以确定地球内部的波速和深度的关系。, 地球介质通常可以认为是均匀和连续的且一般可视为完全弹性体。, 岩石的弹性性质可用某些弹性常量来描述,主要有杨氏模量(E)、泊松比()、体变模量(K)和切变模量()这四个弹性常数。,二、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弹性介质的位移场应满足 方程, 从方程可解出,在无限的、均匀的、连续的和各向同性的介质中,距离震动源足够远时,可以产生纵波和横波两种不同类型的波。, 纵波速度比横波大(一般为: ),而且在地震记录上首先到达,所以纵波也称为 P
6、 波(Primary wave),横波也称为S波(Secondary wave), 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弹性介质的位移场应满足 从方程可解出,三、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的类型包括体波、面波、地球自由振荡和脉动。, 体波是指可以在地球内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的波,包括P波和S波。S波又可以分解成SH波和SV波两个位移分量,前者平行于界面,后者在入射线和界面法线构成平面(入射面)上。, 面波出现于半无限、各向同性的均匀弹性介质或成层介质中,是指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在与界面相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包括瑞利波和洛夫波。,三、地震波的类型 地震波的类型包括体波、面波、地球自由振荡, 地球的
7、自由振荡:机械系统受外力失去平衡状态,而外力撤去后系统产生的振动即自由振荡。地震可使地球产生自由振荡,分为球型振荡(S振型)和扭转型振荡或环型振荡(T振型),自由振荡是驻波,周期长于体波和面波,周期影响因素有地球自转和横向非均匀性。, 脉动或背景噪声是指地球固体地壳的微小的弹性波运动。过去一般认为这些脉动或背景噪声无用且影响地震信号,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脉动或背景噪声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的信息。, 地球的自由振荡:机械系统受外力失去平衡状态,而外力撤去后, 不同类型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到达时间也不同,从而形成一组序列,它解释了地震时地面开始摇晃后我们经历的感觉*。, 一般波序:
8、P波、S波、勒夫面波、瑞利面波、地震尾波,四、地震波的波序,*摘自课本P24, 不同类型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到达时间也不同,从而形成一,地震波:与岩石弹性有关的地下传播的震动。地震波振幅与时间的关系:A=A0e-yt 和A=A0e-at假设地球介质是各项同性的完全弹性体。震中距:震源在地表垂直投影(震中)到观测台的距离。震中距单位:千米或度震中距度震中距(度)=【震中距(千米)*180】/(地球半径*)1度=110千米,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波:与岩石弹性有关的地下传播的震动。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理,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将地震波的波动问题当成与几何光学问题相似的地震射线
9、问题来研究。地震射线(能量束高斯分布)学是波动地震学在波长很短时的近似,根据Fermat原理(即当一个震动由介质中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它所经过的途径是使其传播时间为一稳定值)推演出来地震波传播路径为走时(travel-time)最小的路径(前提为高频波动):推出Snell定律,也可以推出当介质分层,射线从低速向高速入射时,可能存在侧面波(首播),理论,研究问题的尺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的情况下,将地震波的波动问题当,上下介质性质、状态迥然不同。如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固体-固液之间-液态)。地震波速度阶梯状跳跃上下介质状态相同,性质变化显著。如地幔中的细层之间的分界面。地震波速度有显著变化同一层
10、,根据假设,推出地震波速度也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有两种特殊情形:一种是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称为低速层),另一种是随着深度增加速度异常增加(称为高速层)。,地球介质,上下介质性质、状态迥然不同。如地壳与地幔、地幔与地核(固体-,近震时,地震波入射至界面上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波形转换。P,SV波会产生转换波,SH波不会,P-SV,SV-P。因为他们不是水平面内振动远震时,考虑曲率,snell定律有。,地震波的折射反射转换,近震时,地震波入射至界面上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波形转换。P,P,S纵波横波;c在地核界面反射,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K通过外核的纵波;P表示PKP;I内核的P波,J内核
11、的S波;p,s表示由震源向上传播的射线P:在震中距为100度的范围内,P将作为地震记录的第一个震相清晰地显示出来。一超过103度,其振幅就变小,这是因为进入地核的阴影区所致。当看到弱小的波时,一般认为那是在核幔边界上由于衍射而产生的,这类似于莫霍面衍射的Pn波。S:在震中距最大为100度的范围内,S往往以比P还大的振幅在地震记录上显示出来。超过100度时,虽然开始进入了地核隐区。PP、SS(地面反射波):这两个震相在震中距超过20度是就开始与P或S分离。pP、sS:当发生深震时,在30-100度附近,在P、S之后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pP和P的到时差,以及sS和S的到时差,往往随着震源深度不同而
12、差别很大,因此对确定震源深度非常有用。PcP、ScS、pPcP、sScS(外核反射波):PcP、ScS或者是PcS、ScP常在震中距在30-40度左右显示出来,各种震相,P,S纵波横波;c在地核界面反射,i表示在内核界面的反射;K,地震走时表,即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表,是根据地震图中各种震相来编制的,是分析地震图,识别不同震相的主要依据。P,S和其他一些体波走时曲线斜率随震中距增大减少,说明地震波的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瑞利波和洛夫波走时曲线为直线,说明速度恒定,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波是且只能是沿表面层传播。S-P走时差依赖距离比较多;pP-P走时差依赖于深度。因此可以获得震源深度和
13、震中距。,地震走时表,地震走时表,即地震波在不同震中距上传播的时间表,是根据地震图,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第二节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第三节 反演问题,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结构 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二、地壳的探究1. 一个误区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地球内部是液体,地壳是表面凝固着一层硬壳。现代地震学观测表明地球内部大多数深度的介质一般比钢还硬,地壳下面并不软。,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一、探索的历史,二、地壳的探究第一节 地球内部结构的发现一、探索的历,2.地壳底部的发现1909年: 莫霍面(M界面)的发现 (莫霍洛维奇) M界面为不连续面,将地壳与地幔分开大陆 3
14、5km;海洋 5-8km3. 大洋和大陆地壳的区别地震观测表明,大洋和大陆下面的地壳的厚度不同。纯路径面波 加利福尼亚,南太平洋地震;瑞典,喜马拉雅地震,2.地壳底部的发现,1906年:外核的发现(英,奥尔德姆)1914年:古登堡面的发现(德,古登堡) 1914年首次估计出地核深度为2900km在核幔界面处,P波速度从13.72 km/s下降为8.06 km/s;S波速度从7.26 km/s下降为0。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地核的物质组成和状态与地幔不同。S波是横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四、地球液体核的发现,1906年:外核的发现(英,奥尔德姆)四、地球液体核的发现,丹麦地震学家英格莱曼(Inge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概论 知识点 串讲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5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