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mba教材】《人才测评学》全十五讲.docx
《【新版mba教材】《人才测评学》全十五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mba教材】《人才测评学》全十五讲.docx(1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新版】MBA人才测评学(全十五讲)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 第三章 人事测量的基本类型 第四章 个性品质测验 第五章 职业适应性测验 第六章 能力测验 第七章 组织人事调查 第八章 基于情境的测验 第九章 测量的信度 第十章 测量的效度 第十一章 项目分析 第十二章 测量工具的建立 第十三章 测量的实施与计分 第十四章 人事测量结果的解释 第十五章 人事测量在现实中的应用 下载 (39.91 KB)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一、什么是人员素质测评人员素质测评(人事测量)是心理测量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指的是以心理测量为基础,针对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如
2、招聘、安置、考核、晋升、培训等,采用科学的测评方法,对人的素质做出量值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为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依据。(一)素质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工作)和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特点。见图11。(二)测评是测量与评价的简称。(三)测量是用数字或符号对人的特点进行描述,而不论其价值的大小。(四)评价是依据定量描述或直觉经验来确定某种特点的价值。(五)测量和评价都要依赖某种法则。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二、与人员素质测评相关的几个概念(一)心理测量: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具体手段。它是结合心理学或统计
3、学方法,以评价特定个体在特定素质上相对于特定群体所处水平的手段。从测量学的角度出发,心理测验由以下的五个部分构成:1行为样本心理无法直接测量到,只有通过个体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推测。在进行心理测量时,往往只能对经过科学选择的少数行为样本进行测查,借此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由于实际上只考察了有限的行为样本,其结论是否可靠,取决于所抽选的行为样本能否很好地代表总体行为。2标准化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的解释必须遵循严格统一的科学程序,保证对所有被测者来说,测验的内容、条件、记分过程、解释系统都相同。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测验题目的标准化:题目所引发的反应可以不同,但是题目内容必须相同。(
4、2)实施过程和记分的标准化:测验的环境相同,接受的指导语相同,记分方法相同。(3)选用代表性的常模:常模是一组具有代表性的被试样本的测验成绩的分布结构,包含集中性和离散性。集中性用平均数度量。离散性用标准差度量。所谓标准差是指一个数据序列各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除以数据个数之商的平方根,通常记做S。3难度的客观测量测量的天花板效应:题目过于容易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高的现象。测量的地板效应:题目过难致使大部分个体得分普遍较低的现象。4信度测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测验结果是否反应了被测者稳定的、一贯的真实特征。(1)时间上的一致性(2)内容上的一致性(3)评分者的一致性5效度测量的结果是否
5、反映了所要测量的内容。(1)效标关联效度(2)内容效度(3)构想效度(三)心理测量、人员测评、心理测验的关系。见图12。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三、人员素质测评的假设系统在这里,假设类似于数学中的公理,是指那些不言自明的命题。人员素质测评中的假设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具体的假设有三个:假设一:个体差异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假设二:行为有因人的行为受内部心理因素与外部环境制约:B=f(P,E)。P(Psychology)代表内部心理因素,E(Environment)代表外部环境。其中,心理因素主要由知、情、意组成。见图13。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领
6、域来讲,心理特征与管理行为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见图14。假设三:人心可知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史记: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功能人员素质测评通过科学方法对个体的行为和内在素质进行分析, 是为人事决策提供可靠、客观的依据,为人事决策提供参考性建议,是人事决策的基本工具。从目前的管理实践来看,人员素质测评主要用于选拔、配置、考核、开发与晋升等几个方面。一、选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态势不断从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发展,工作本身对人的素质和心理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7、。许多待遇优厚、工作舒适、社会地位高的职位常常具有众多的求职者,此时,单凭个人经验的选拔方法无法对人的心理素质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员素质测评可以用来对人才进行选拔。人员素质测评的运用可以使人事决策更为科学、准确,并可大大提高选拔的效率。二、人员配置不同的工作对人的素质要求有所不同,而每一个人的素质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在人员和工作之间选择最佳匹配。只有让每位员工做适合自身素质的工作,让每个岗位由具备该岗位素质要求的员工来担任,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人员素质测评,可以对个体的兴趣、人格、能力、技能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为实现人才的合理安置提供信息。三、人员开发不同的组织都将
8、开发员工的潜能做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大。运用人员素质测评可以判断员工各方面为工作所需要的素质,描述其素质结构,为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提供依据。四、考核众所周知,现代的人事考核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工作产出绩效考核,也越来越多地涉及工作中的行为、态度、胜任力等,这些内容的考核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考核,很难由直接的工作产出来表示,这就需要运用专门针对行为和内在品质进行量化描述、分析的心理测量技术。人员素质测评能够提供关于个体的行为的描述,形成对被测者的全面的评价,从而为人事考核提供依据。五、晋升晋升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员工的
9、重要手段。假如没有合理的晋升手段和晋升政策使得优秀的人员放到适合的岗位,同时,没有阻止无能力的人员到达不合适的岗位,那必然会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人员素质测评,可以使组织管理者对晋升的候选人进行考察,降低人事决策的风险。第一章 绪论第三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程序一、确定测量的目的和内容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确定具体的测量内容是人事测量的第一步。测量内容应根据所选拔岗位的任职素质要求,通常可以工作分析、职务说明为依据,针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不同企业特征的特殊要求来确定所需要的测量内容。二、确定测量的基本形式和测量工具测量的形式和工具根据测量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测量形式和工具
10、的确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不恰当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结果不能满足测量目的,甚至会导致收集到虚假信息,误导决策的制定。一般自陈量表(即基于自我评价的问卷)的动机测验题目表面效度(即从题目表面是否容易看出出题人的意向和答案倾向)过高。应聘者容易表现出较高的社会赞许性,即题目本身的答案反映了一般社会价值倾向,应聘者容易表现出反应偏差,投其所好,故可能不适合于在招聘考核中采用时,就可以采用隐蔽性比较高的投射测验(如主题统觉测验)来对应试者的动机进行评定。三、测量的实施与数据采集在测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客观化、标准化,保证收集到的测量结果能够公平、真实地反映应试者的状况。在收集测量资料的同时,要注意
11、将实施测量的过程中相关的信息及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的细节记录下来,作为决策的辅助材料。另外,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的特殊因素也应进行记录。通常,要求测量的现场环境要空气通畅、新鲜,照明充足,温度、湿度适宜,干净整洁,安静,没有外界干扰,每个被测者的桌椅应尽可能舒适,并有足够的空间,尤其避免多个被试者同时应试时相互影响、干扰。四、分析测量结果对测量结果的分析通常包括对测量结果的计分、统计和解释。使用者只需按照测验手册的说明进行操作即可。五、根据分析作出决策或对决策的建议决策与测量的目的联系紧密,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候选人名单;以安置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岗位与应聘者的匹配;以评价为目的
12、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对应试者素质的评价;以诊断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应试者的问题和特长或应试团体的状况和管理问题;以预测为目的的测量,其决策内容为应试者将来的绩效和工作表现。六、跟踪检验和反馈在多数情况下,需要对测量结果及聘用结果进行跟踪,主要是根据工作绩效对测量结果和聘用进行检验,这就为此前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反馈,为测量取得经验性资料,为进一步矫正测量以达到更大的精确度提供依据。可以说,到这一阶段,才真正完成了一个人事测量作业系统。第一章 绪论第四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必要性与意义一、人员素质测评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一)毛泽东:领导者的责任,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13、二)邓小平: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三)江泽民:干部选拔工作要坚持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来保障把人选准用准。(四)胡锦涛:要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二、个体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面目仅半尺,竟无一人肖”;“人心不同,恰如其面”。三、人事决策的困难性没有什么决策比人事决策更难做出,后果会持续作用这么久。但是总的说来,领导者们所做的提升和人员调配决策并不理想,一般说来,平均成功率不大于0.333:在多数情
14、况下,三分之一的决策是正确的;三分之一有一定效果;三分之一彻底失败。Peter Drucker人事决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有多种因素可以影响人事决策。见图15。四、实现人职匹配是人员素质测评的核心目标,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功能。职业经理MBA整套实战教程千本好书免费下载 学校网址 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评的历史第一节 我国古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历史一、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对人才的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很多人才识别的思想和方法,称之为“识人法”或“识人术”。“识人法”或“识人术”的形成过程大致代表了人员素质测评研究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过程。孔子把人分为两类:“君
15、子”和“小人”,并从思想心态和外在行为两方面提出其分类标准。思想心态方面,君子的标准用四个字来概括:德、义、刑、泰,小人则是土、利、惠、骄。孟子特别重视对人的考察,他同齐宣王的一段对话中曾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意思是:人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异是可以被测量出来的。这包含了对人的心理进行测量的数量化意识。同样重视人才考察的还有墨子,墨子说:“听其言,迹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墨子尚贤中)墨子主张通过观察人的言行,考察人的能力之后,根据能力大小再授予官职。这包含了人职匹配的思想。韩非子是我国
16、古代历史上较早地发现考核的作用和意义的一位思想家,他主张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工作能力。至三国时期,刘邵写出了我国的第一部人才专著人物志。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上关于识人的思想与方法,对人才识别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了精辟见解。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德才关系,刘邵对人才进行了更精细的分类,他把人才概括为“三类”、“十二材”。“三类”即“兼德、兼材、偏材”,也就是德行高尚者、德才兼备者和才高德下者。这比孔子的“君子”与“小人”的分类更全面。“十二材”是指:(一)“国体”,兼有德、法、术三材,宜“三公之任”等;(二)“器能”,兼有三材,三材皆微,宜“冢宰之任”等;(三)“清节家”,德行高
17、妙,容止可法,宜“师氏之任”等;(四)“法家”,建法立制,强国富人,宜“司寇之任”等;(五)“术家”,思通道化,策谋奇妙,宜“三孤之任”等;(六)“臧否”,具有辨察是非之能,宜“刻削之政”(批评时政);(七)“伎俩”,不能创思远图,而能受一官之任,有理烦纠邪之能,宜“司空之任”;(八)“智意”,不能创制垂则,而能遭变用权,有赞明计虑之能,宜“冢宰之佐”等;(九)“文章”,属文著述,宜“国史之任”等;(十)“儒学”,能够传圣人之业,不能干事施政,宜“安民之任”等;(十一) “口辩”,应对资接,宜“行人之任”等;(十二)“雄杰”,胆略绝众,材略过人,宜“将帅之任”等。第二,传统儒家重德轻才,法家重
18、才轻德,刘邵对这两家思想进行了融合,提出不同职位对德和才的要求各有侧重。同时,刘邵又列出了十二种类型的人才所各自适合担任的职位。刘邵认为,人材“能各有异”,“材能既殊,任政亦异”。这比墨子的人职匹配思想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二、我国古代代表性的测评方法(一)周文王提出了六征法(见大戴礼记文王观人篇)。六征法就是观察人的六个方面的特征。一曰观诚:观察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二曰考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心志;三曰视中:考察一个人的内心;四曰观色: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五曰观隐:观察一个人隐藏伪托之处;六曰揆得:考察度量一个人的道德。(二)孔子提出了“鉴人九法”。即“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
19、,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三)诸葛亮提出了“七观法”。即“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七观法中,前四种是问答法,后三种是情境法。(四)刘劭参照先秦时期思想家们的人材识别思想,提出了“八观五视”的方法。“八观”即“观其夺救,以明间杂;观其感变,以审常度;观其至质,以知其名;观其所由,以辩依似;观其爱敬,以知通塞;观其情机,以辩恕惑;观其所短,知其所长;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五视”即“居,
20、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五)我国古代的智力考察工具。我国古代还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智力考察工具,如七巧板和九连环等,这些工具的产生要比法国比奈的智力测验早数百年,但是和现代西方制作的智力测验量表相比,中国古代的这些工具并没有建立可靠的常模,因此,用七巧板和九连环等测量智力并不能得到像西方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分数,难以判断被测者的智力相对于同类被测者所处的水平。而且,这些工具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服务于人员素质测评,而仅仅是一种益智游戏。三、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制度(一)禅让制:在“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流传着禅让制,通过让贤的方法来推选首领,这种可以认为是人材选
21、拔制度的最早萌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挚当了九年首领,政绩平平,而挚的部下尧聪明能干,建树颇多,于是人们便拥戴他,挚顺应民意,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尧,这就是历史上禅让制的开始。(二)世官制:又称世卿制。世官制是夏、商、周三代最主要的人材选拔方式。禹的儿子启借助暴力夺取最高权力,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王位世袭制的先河。这三代在世袭继承人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夏朝王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的;商朝的王位继承在商代(盘庚当政时期)以前,一般实行“兄终弟制”,中期以后改为“父死子继”制。周朝则更进一步,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为主要内容的宗法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奠定了中国古代两
22、千多年王位继承制的基本规范。(三)察举制: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是:首先由皇帝下诏规定察举的科目和要求,然后由丞相、诸侯王、公卿、刺史、郡国守相等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吏,按照诏令指定的科目和要求,参照地方基层的评议考察人材,并向中央推荐。中央对所推荐的人材,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由皇帝授予相应官职。(四)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在东汉末期察举制已经完全腐败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所谓中正官是指由中央派遣的专门负责人材品评与选拔的各级人事官吏,是实施九品中正制的主体。其主要职责是“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即负责品评本州郡的人材,并向中央推荐。“品”是中正官对本郡士人评出的等第,这与
23、普通士人入仕的资格并且和入仕后所授职位密切相关,一般“品”高则所授职位高,“品”低则所授职位低。当时“品”分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就是“九品”。(五)科举制: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并在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制采用分科取士,历代科举制的科目设置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包括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如进士科、明经科、秀才科等,是科举考试制度中依规定要按时举行的固定的考试类型,一般每年举办一次,宋代以后一般每三年举办一次。常科考试通常实行三级或四级考试体制,不能任意跳跃。制科,是由皇帝为满足某种临时需要或选拔某种特殊人材而下诏举行的一种人事选拔方式。第二章 人员素质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mba教材 人才测评学 新版 mba 教材 人才 测评 十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51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