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自评报告521.docx
《物流管理自评报告5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管理自评报告521.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物流管理专业自评报告二一五年五月1目 录第一部分 专业简介- 2 -第二部分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5 -一专业设置与定位- 5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7 -三人才培养方案- 8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9 -第三部分 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11 -一、课程体系构建- 11 -二、课程改革与实施- 14 -三、优质课程建设- 15 -第四部分 师资队伍- 17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8 -二、教师培养与发展- 20 -三、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实施- 22 -第五部分 教学条件- 25 -一
2、、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5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5 -三、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26 -四、教学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投入- 27 -第六部分 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 29 -一、教学运行管理- 29 -二、实践教学管理- 29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31 -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32 -第七部分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 34 -一、生源质量- 34 -二、学生职业能力- 34 -三、学生满意度与就业质量- 35 -四、社会声誉- 37 -第八部分 专业特色- 38 -一、创新了“工学交替,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 38 -二、搭建了基于校内物料流通的集散中心- 38 -三、构建了
3、校地对接社会服务体系- 38 -第九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40 -一、存在主要问题- 40 -二、整改措施- 40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 专业简介第一部分 专业简介1专业历史沿革物流管理专业开办于2003年,2008年本专业确定为“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被评为学院特色专业,201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建设验收。具体见图1。图1 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图2专业办学规模目前在校人数260人,其中2012级2个班,72人,2013级2个班,79人,2014级3个班,109人。3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开
4、始实施“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段,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文化及专业基础课程,第二段,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去企业开展体验式岗位实践,第三段,第四第五学期回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段,第六学期去企业顶岗实习。经过三年实践,在原“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立足专业群发展,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2013级开始实施“工学交替,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开展在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学习后,开展电话营销项目的通用生产性实训,使了解岗位,认识行业,培养学生沟通技巧和抗压能力。第二学年在一定专业知识学习后开展专业生产性实训,实训结束后结合实训过程中发现企业物
5、流管理问题开展针对性学习。第三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和顶岗实习。4.专业教师数量与结构本专业负责人谢振华,讲师,高级物流师,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涉外类专业协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常州市首届邮政行业技能大赛裁判长。主持院级以上纵向课题4项,院级课题3项,横向课题2项,到账13万元。主编(副主编)出版教材2部,校本教材5部。获得常州市师德模范、常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学院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校外专业带头人何信桦,高级物流师,江苏华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裁,一直致力于物流企业的战略管理,管理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本专业目前具有校内专任教师18名,其中副教授
6、5人,讲师10人,助教3人,双师比例达到90%。专任教师年龄及职称结构合理。建立了50人规模兼职教师库,在库内优选兼职承担教学任务。5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概况本专业建有校内实训室3个,包括物流管理实训室,物流仿真实训室和物流技术实训室。同时专业群共享实训室及创业基地等7个。具体见表1。表1 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实训基地类别实训基地名称实训基地训练模式实训室物流管理实训室、市场营销实训室、会计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模拟物流仿真实训室仿真物流技术实训室、电话营销实训室真实创业基地智诚会计工作室、美佳惠超市、物流服务站目前本专业拥有校外实训基地50余家,其中紧密合作基地14家。具体见表2。表
7、2 物流管理专业校外紧密合作企业一览表序号单位名称合作内容1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兼职教师储备基地2常州金太阳至尊家电有限公司顶岗实习3常州天地汇亚邦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专业实习4顺丰运输(常州)有限公司双师素质培养基地5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顶岗实习6常州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服务7常运物流有限公司专业建设8江苏正大富通汽配连锁有限公司兼职教师储备基地9江苏百兴物流有限公司技能竞赛10常州通宇货运集团有限公司顶岗实习11江苏华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专业建设12江苏凌家塘商贸有限公司顶岗实习13江苏亚邦医药物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6社会服务能力学院与武进区发改局共建武进区物流技术服务中心。按照学院科
8、研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组建物流技术服务团队。面向常州及武进地区政府和企业开展物流职业证书等项目培训。面向全国开展物流管理师资培训。接受政府和企业委托开展技术服务和项目策划。整合团队资源开展纵向教科研项目。7专业建设主要成效本专业经过多年建设,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学院先后获得中国物流教学创新示范院校,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华东物流教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江苏现代物流职教联盟会员单位等称号。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获得全国物流行指委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40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自评报告 第二部分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部分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一专业
9、设置与定位(一)行业社会背景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业成为经济领域中最活跃、增速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从国家到江苏省到常州市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推进物流业的发展。国务院出台关于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江苏省政府先后出台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42020)等。规划提出,要把江苏打造成“现代物流强省、长三角物流业核心区和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先导区”。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指出,今后重点发展宁镇扬、苏锡常、通盐泰、徐连淮宿四大物流区域,并紧密集合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建设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7个各具特色的区
10、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在常州构建3个保税区,4个铁路货场和5个综合物流园区的总体布局。常州市政府出台了常州市市区物流产业规划管理意见、常州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具体落实国家及省政府的政策意见。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江苏省统计局和常州市经信委统计数据,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具体指标如图2所示。图2 2013年物流状况图(二)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分析国家关于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物流专业人才的数量、在职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在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物流业务管理能力和设施设备的操作能力,
11、具有独立处理业务的工作能力,专业化物流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物流职业教育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据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130万人,其中高职层次人才需求约80万人,而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物流行业涨薪情况普遍,主要集中在基层,一方面基层薪酬水平数低,另一方面基层离职率高,人才稀缺度也较高。从2012-2014连续三年间,物流行业一般员工层和主管层薪酬增长率超过10%,高于经理层和总监层的薪酬增长率。根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统计显示,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邮政业用人需求增加最多。根据供需分析,江苏物流人才缺乏严
12、重,在江苏省发改委提供的“千人服务业人才赴德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中发现,现代物流业人才成为江苏省发展现代服务业最缺的一类人才。江苏省政府为培养紧缺的现代物流人才,大力宣扬物流人才的培训,甚至推出“政府埋单培养现代物流人才”举动。目前常州市工商注册的物流企业已经达1万多家,其中年收入2000万以上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由2005年的8家发展到2013年的近百家,形成了50余个特色物流基地,物流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据预测目前常州物流人才需要7.44万人,而常州高职类及本科类院校每年共输送物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约400人,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且社会从业人员物流技能
13、培训需求也不断加大。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三是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四是物流研究人才。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有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报关员、配送人员、客户管理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员必须熟悉物流行业,并且掌握了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中。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至于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的需求,主要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
14、较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物流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匮乏,并且制造企业的物流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为了掌握市场对物流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围绕长三角及江苏地区经济及物流人才需求进行设计,重点把握市场物流人才需求态势,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第一和第二类人才,具体培养轨迹如图3所示。图3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轨迹图(3)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麦可思报告,毕业生就业率和毕业半年后收入均高于省内同类院校。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能胜任本职工作。通过对毕业生回访,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和技能
15、训练的满足度较高。本专业毕业生近90%在江苏就业。其中常州就业人数最多,占三分之一,其次为苏州,占六分之一。2012和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平均95%,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值93%和90%。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平均3125元,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值3000元和2830元。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平均为49%,略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存在以下问题:学生沟通和抗压能力相对不足,对于物流行业的忠诚度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高,但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中物流企业文员岗位集中度比较高,导致整体初次就业岗位相对较低。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在物流管理专业规划建设中,根据
16、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尤其是中央关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学习示范职业院校的经验,强调转变思想观念,突出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理念。(一)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紧跟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关注长江三角洲及江苏省物流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状况,立足常州,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多方面资源作用,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完成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实习条件等项目的建设,形成高职教育实践案例与理论研究成果,把本专业建设成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学生
17、培养质量高的省内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1、构建“工学交替,学训交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群建设基于2010-2012级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四段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总结和优化,2013级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开展电话营销项目的通用生产性实训,培养学生沟通技巧和抗压能力。第二学年在一定专业知识学习后开展专业生产性实训,实训结束后结合实训过程中发现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开展针对性学习。第三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和顶岗实习。大力推行由企业参与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建立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以提高社会服务能
18、力为引领,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工商管理专业群现有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会计等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可在市场营销和会计等专业中进行推广,带动专业群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产业升级转型能力。2、准确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改革按照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关联、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等原则,构建“一个平台,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梳理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安排。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3、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完善课程资源库建
19、设将物流行业企业先进技术、行业规范和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将职业证书、行业标准、企业管理规范、生产管理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考虑常州产业、企业特点,校企合作开发完善,共建共享。在重点建设5门优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带动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完善。4、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力争在人才合作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与社会服务方面形成比较紧密的合作机制和运作模式。建立和发展高水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以订单培养、产学研相结合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深化校企合作,建设“校中厂”,“厂中校”。5、推进教学团队建
20、设,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根据本专业现有师资队伍的年龄、性别、知识、工作经历情况,以及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建立以职业能力提高的长效培养机制,持续提高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企业实践、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科研水平。从行业、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指导实践课程,建成50人规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兼职教师库,“双师型”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打造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学团队。6、构建多方参与的动态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建立企业、行业协会、学生(毕业生)及家长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引
21、入麦可思调研报告,实施网上随机在线反馈、定期网上调查。追踪与评价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及以上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立足常州,面向长三角地区,培养在商品流通领域从事采购计划编制与供应商管理、仓库运作与管理、运输线路选择与规划、物流业务开发等工作,具有采购助理、仓储主管、运输调度及物流营销经理等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二)人才培养规格根据物流行业主要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人员素质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行动能力上应达到以下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流 管理 报告 521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39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