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
《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概论.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封面市地:潍坊市 2016年10月15日专 业物流管理姓 名王聪聪联系电话18562503598准考证号079814400008档 案 号通讯地址潍坊职业学院邮 编261041论文题目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论文页数36页指导教师郭书君指导教师评估签 名评审意见签 名答辩评估签 名毕业考核成绩主考院校签章年 月 日青岛大学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初探摘 要本文以零售业的物流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使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零售企业在中国目前情况下采取的物流模式,以及影响零售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用规模经济量本利分析法选择企业自营还是物
2、流外包。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在目前情况下,供应商主导的物流模式占主导地位;第二,一些企业采用两种以上的物流模式,其中一种是主要的,其它是辅助的;第三,即使采用相同的物流模式,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我国未来流通业的物流将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优化和采购环节等的领域深入发展。 关键词: 流通业;供应链;零售业;电子商务- 0 -Study on Chinas circulation industry logistics modeABSTRACTBased on the retail logistics activ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rough
3、investigation and case analysis,using the comparison method,studies the retail in Chinas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mode,and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tail logistics mode selection.At the the same time puts forward the analysis of principal and interest by the economies of scale,enterpr
4、ise self-support or logistics outsourcing.The analysis result show:First,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dominant supplier of logistics mode;Second,some enterprises to adopt two or more of logistics mode,is one of the major,the other is secondary;Third,even if the same logistics mode,different companies t
5、o adopt different method of operation.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n the future of logistics in e-commerce,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omains such as purchasing.keywords:circulationindustry;supplychain;retailindustry;e-commerce -
6、0 -目录1引言2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1.2流通业物流模式研究的必要性21.3 物流与供应链理论31.3.1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31.3.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32我国流通业物流发展研究52.1存在问题研究52.1.1我国流通业规模竞争力评价,规模普遍偏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72.1.2外资进入后加大了内资,使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压力82.1.3 流通业物流发展相对滞后102.1.4 我国流通业市场秩序有待完善112.1.5商业设施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矛盾并存113 我国流通业物流模式分析123.1自营物流模式分析123.2 以制造商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134外包物流模式分析154.
7、1 以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155 我国零售业物流模式选择175.1 零售业物流模式调查分析175.1.1 零售企业的物流及其模式分类175.1.2 零售商主导,供应商主导和物流商主导三种模式的优劣分析195.1.3影响零售企业选择物流模式的主要因素205.1.4 调查研究方法225.1.5 调查结果256 流通业物流的发展方向326.1 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结合326.1.1 电子商务将把物流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326.1.2 电子商务环境下现代物流模式336.2 流通业物流在供应链中的优化346.3 流通业物流采购环节中的优化357结论36谢辞37参考文献381引言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流通业的
8、物流构成消费品供应链的终端环节。也是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最重要环节,涵盖从商品采购到将商品销售给消费者的整个物流全过程。具体包括商品采购、进货运输、商品储存、加工配送、门店物流以及为各环节提供配套服务的信息系统等。流通业的物流的应用对我国流通领域节省了许多环节费用,提升了服务水平与企业形象。现在流通业中存在两种物流模式:即自营为主的物流模式和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选择合理的物流运作模式对流通业来说至关重要。近几年来,中国零售业最惹人注目,随着外资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佳世客等入住中国,给中国的零售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国内的华联、大福源,国美等零售企业也跨区域连锁经营。本文以零售业的
9、物流活动为研究对象,零售物流不仅包括商品的实际转移过程和为此而必须发生的商品滞留,还包括为使商品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用的形式提供给消费者而必须发生的商品加工、包装和信息传输等活动。一般而言,运和存是零售物流的核心内容,围绕着这两项核心内容,会发生大量的辅助性活动,如商品包装、商品保管、商品的装卸和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送等。在撰写论文期间,参考了一些硕士博士论文,其中在中华物流网搜集最新的零售企业经营理念和销售业绩。借鉴参考论文的最新思路、内容,然后整合添加修改,形成自己的思想。因而,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零售企业物流模式对其竞争优势的影
10、响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在丰富零售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同时对零售企业的实际运作提供借鉴意义。通过文献参考,调查总结,相关数据搜集对比和案例分析,研究出在目前条件下零售企业主要采用的物流模式,并对影响物流模式选择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调查与结果显示:第一,在目前的零售物流中,供应商主导的物流模式占居主导地位,而其中又以M12(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最为普遍;第二,被调查的大部分零售企业使用了两种以上的物流模式,其中一种是主要的,其他则是辅助的;第三,即使采用相同的物流模式,各个企业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有很多不同。总结论文,零售企业物流模式的研究对未来我国零售企业的扩大与进驻国外市场,拓展业务水平,避免
11、外资企业越来越大的冲击力具有有效的参考利用价值。本课题的已有发现还是为零售企业的实践和我们今后全面研究零售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奠定了基础。1.2流通业物流模式研究的必要性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调整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流通企业“走出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安全通畅、舒适便捷的消费服务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消费升级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就业,
12、改善民生,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1.3 物流与供应链理论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物流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了解物流管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理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实质以及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管理的作用很有必要的。 在物流管理出现之前,企业还没有一个独立的物流管理业务部门,只是被当作制造活动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集成物流的概念,把企业的输入与输出物流管理以及部分市场和制造功能集成在一起。供应链管理是90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并随之出现了集成供应链概念,通过和其他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
13、找商业机会。 1.3.1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物流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根据我国国家物流标准术语的定义,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1.3.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一般来说,物流涉及原材料、零部件在企业之间的流动,是企业之间的价值流过程,不涉及生产制造过程的活动;供应链管理包
14、括物流活动和制造活动;涉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最终用户的整个物流增值过程。(1)从管理目标上来看,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是指为了满足顾客需要所发生的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流动过程,以及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在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过程中,从对终点用户到原始供应商之间关键商业流程进行集成,从而为客户和其他所有流程参与者增值。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为顾客服务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供应链工作的性质突出了处理和协调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间存在的各种关系,而物流工作的性质则重点表现的是具有一定物流生产技能的物流工作者
15、,运用物流设施、物流机械等劳动手段,作用于物流对象的生产活动。(2) 从管理手段上来看,物流管理供应链是基于因特网的供应链交互的信息管理,这是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运作方式。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电子工具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通过网上传输轻松实现。而物流,即物质资料的空间位移,具体的运输、储存、装卸、配送等活动是不可能直接通过网上传输的方式来完成的。虽然,现代物流是离不开物流管理信息的,也要使用因特网技术。但是因特网显然不构成物流管理的必需手段。也就是说,物流在非因特网技术条件下,也一样能够运行。382我国流通业物流发展研究2.1存在问题研究综合来看,中国流通业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16、 (一)高层重视不够,缺乏明确产业定位 长期以来,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创造思想的指导下,“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导向政策盛行。各级政府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同时,由于理论的缺陷引致高层对流通业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对流通业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先导产业论”(刘国光等)、“基础产业论”(黄国雄)和“战略产业论”(刘子峰、冉静飞和文启湘)的观点,但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直到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这说明国家对流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依然不到位,流通亟需高层重视,并从国家战略角度明确定位流通。 当然,
17、目前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对于流通的范畴界定存在模糊的认识。笔者认为目前存在着八个困惑: 困惑一:流通的泛在化。如今,我们讨论流通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第三产业中讨论商贸服务业中的流通。而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都存在着流通问题。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涉及的流通问题更为关注。退一步而言,即使我们讨论商贸服务业的流通问题,往往是由于上游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问题,引发了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问题。 困惑二:流通的对象无形化。在传统的教科书中,讨论产品与服务时,往往把它们进行了严格的物理分割。而作为流通的对象,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在信息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服务,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与
18、影响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打破了传统教科书中对产品与服务的界定,而且无形化的比例越来越大。 困惑三:流通的产业一体化。流通的产业一体化不仅仅指内贸与外贸的一体化,而且,涉及到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商务部自组建以来,一直试图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统一起来,但是,时至今日,内贸与外贸的一体化问题,仍然是横亘在流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难题。 困惑四:流通的混合化。我们面对的流通既有传统的层面,比如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有与时俱进的、高科技高度融合的高端化的层面。所以,我们讨论流通问题时,往往会产生不同层面的冲突与纠结。 困惑五:流通的层次化。现在的流通企业有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的大型集团,而更
19、多的是遍布城乡的中小型企业甚至是微小企业,这些众多的微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大型集团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同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分布中也存在着层次不同的问题,核心商业区、城乡结合部、社区服务区与农村生活服务的层次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在一个层面。再者,我国流通产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未来长期需要考虑的问题,也不在一个层面。这些都对政府决策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困惑六:流通的碎片化。如今,我国的消费主体日益呈现以80后乃至90后为主的特征,消费客体也出现个性化与定制化的趋势,消费过程的多样化导致了碎片化的状况更加明显。比如,网购市场的日益成熟与发展,碎片化群体的不断扩大,迫使流通企
20、业必须转型升级,提高反应速度。 困惑七:流通业出现虚拟与实体的融合化。一方面,虚拟的电子商务企业存在着向实体延伸的动力,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实体企业也存在着向虚拟电子商务空间的拓展,以保持自己的市场不被更多地蚕食。 困惑八:流通的双重“人格化”。我国的流通企业既承担着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即政府所要求的生活必需品的准公共服务,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市场化服务的职能。这样的双重“人格化”导致流通企业既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公共支出的补贴,又需要完善的市场环境,保持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 (二)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在流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重视度不够和缺乏明确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上
21、一直存在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的资金支持相对农业和工业明显不足。二是在外贸与内贸政策中,存在着重外贸、轻内贸的政策;同时,内外贸体制中存在的实质性隔离,导致内外贸长期无法一体化。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方盛行,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无法实现“大市场、大流通”的内部统一大市场。四是在基础资源使用中,流通企业用水、用电价格相对于工业企业偏高,增加了流通企业的运营成本。五是在对国内流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对外资企业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优惠待遇”,使得国内流通企业雪上加霜。即使2008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两税合一后,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依然“内
22、外有别”,对引进外资提供相应扶持和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对内资的激励则相对较弱。无论是产业政策上的产业歧视,还是“内外有别”政策歧视,这都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起着很强的抑制作用。 政策歧视以及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导致我国流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内外贸市场分割、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以及条块市场分割。内外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FOB条款的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同时,外贸企业因缺乏内部市场通路,无法支付高额的“通道费”,结果无法进入国内庞大的市场。其结果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像是被斩掉手足的生产巨人,一方面受制于掌握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另一方面受制于掌握流通渠道的外国企业
23、,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的较低的附加值。特别是,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对内失去庞大市场的流通能力,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一旦受到外来的冲击只能眼睁睁等死。与此同时,尽管内部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但在区域保护和条块利益的驱动下,内部流通市场区域和条块分割依然严重,成为内部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制约因素,不利于内部市场资源和产品优化配置,国内统一大市场很难形成,进而引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陷入了产品积压的困境。 (三)流通企业散小、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散小、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力不强可以通过在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流通 物流 模式 初探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3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