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docx
《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调查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管学院083班目录一摘要1.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现状2.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3.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建议二调查概况1. 研究背景2. 调查目的3. 调查时间4. 调查方法三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现状1. 围龙式2. 围楼式3. 中西合璧式4. 客家民居建筑的综合表四结论与建议一 摘要1. 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现状:1)以围龙式(温公祠等)开发为主,辅有土楼式(大埔的花萼楼、泰安楼等)、中西合璧式的建筑(联芳楼、万芳楼等)。 2)游客少而分散:“自助游”的游客多,“过夜游”的游客少;“一次游”的游客多,“回头游”的游客少;中低收入水平的游客多,高收入水平的
2、游客少。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分析:)单体点多,分散,不易组合成规模、成线路。)单调,吸引力不够,风格雷同的围龙屋上千座。)交通不便,分布较为偏僻。)只有观光,没有形成一系列的旅游产业链。)没有得到当地政府和旅游公司的重视和保护,总体形象包装不够,开发困难。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开发的建议:)完善旅游产业链:开展以围龙屋乡村旅馆为特色的住宿业,以客家菜为特色的餐饮业,以土特产、纪念品为特色的旅游购物,把资源整合开发、生态和环境建设、民俗文化挖掘相结合,打造“美丽乡村”、“客家风情”特色旅游品牌。)向当地政府、文化局、旅游局申请保护和定期修缮,让这些特色民居重放光彩。对影响特色民居原有风
3、貌的一些新建筑,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在改善民居内部居住条件的同时,尽量维护外部的古色风貌,做到古为今用。 3 )开发客家围屋自驾游的专线旅游,并设置一些去围龙屋的观光公交线路。 4 )科学开发,发展民居民俗旅游,配合客家民俗风情,特别是客家话(梅县话)之乡、客家菜之乡、客家山歌之乡,形成客家特色的乡村旅游。二调查概况1. 研究背景梅州素有 “世界客都”的美誉,具有浓郁的别有特色的客家风情,作为客家特色建筑的典范-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然而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屋都是古代客家居民的民屋,都是以分散的单体状态分布在梅州城区和城郊,导致旅游开发困难,只能以少数的个体游客为主。2. 目的
4、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发展梅州地区旅游民居资源,我们就地进行了市场调查以期对当地旅游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3. 时间:2009.10.254. 方法:实地调查法结合文案调查法三调查主体梅州客家民居分类及其代表建筑介绍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加上来自国内外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不但造就了客家人独特的风俗人情,更影响了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形式。因此梅州市的客家民居类型多样、形式丰富,其中包括了:围楼式、围龙式、殿堂式、中西混合式、五凤楼式、走马楼式、纵列式、四点金式、穿堂式、锁头式、下山虎式等等。而这其中更是以“围龙式”享誉中外,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
5、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下面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和所见所得,就其中的三种进行详细的建筑分析和介绍。1. 围龙式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或斜坡地段建造。在建筑上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错落有序,布局规整。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抗旱、调节气候等作用。围龙屋左右两厢俗称横屋,在左右横屋尽头,筑起围墙形的屋,把正屋包围起来,正中一间
6、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的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有四至六条围龙。一座围龙形成了一个客家宗族社会和功能齐全的群体生活社区,这种聚居方式彰显了客家人“崇正”和“天下一统”的理想追求,表现在建筑上讲究“天人合一”,在居住上喜欢“聚族而居”。客家山歌: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围龙屋代表(温公祠) 仁厚温公祠在广东省梅州市梅县丙村镇群丰村。巨型的客家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她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五百年的历史长流,必定在这里留下古老神奇的记印!五百年的岁月沧桑,能不在这里刻下前人创业
7、的足迹?二十一世纪的今人到此一游,定会触发你的思古幽情,激起你的探究欲望!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她是古老的民居,她有客家的特色。仁厚温公祠是宗祠与住宅合一的民居建筑。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南北长87米,东西宽一百二十多米。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横三围,俨然一座庞大的民居建筑。中堂部分就分上、中、下三个厅堂。上厅最高,中厅最大。中厅高5.65米,宽9.3米,深7.37米。房间有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这在民居建筑中是极为罕见的。试想一下,在四百多年之前,在当时还属偏僻之处,一个家族构建起如此宏大的居室,须有何等的雄心!具有何等的气魄!仁厚温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客家人特有的围龙屋。她构造精巧,由堂屋
8、、横屋、围屋、化胎、池塘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功用不同。整座建筑有一条中轴线,两边对称,由前至后渐次升高。中间部分是正堂,是族人祭祖、庆典、宴客之处,气势雄伟。八行横屋整齐对称。三重弧型的围屋型似长龙,美如彩虹。如此庞大精巧的客家围龙屋,既有中原传统民居之遗风,又有新环境新条件下的创新。从这一点,你也可以窥见客家人披荆斩棘创建新业之毅力,继承与创新和谐结合之匠心。在堂屋与围屋之间有一个化胎,是客家民居的特色。而在化胎上种苏铁,则是仁厚祠温氏族人特有的传统,因为这里还有一个族人祖先的传说故事,苏铁是此地温氏祖先的救命树!那苏铁经四百多年的生长繁殖,每墩的外围周长有四十多米,要三十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拢。
9、那苏铁古朴苍劲,枝繁叶茂。请问,有谁在何处见过如此古老庞大,生命力如此顽强旺盛的苏铁呢?温氏族人从他们的十一世祖定居于此,现已传至二十九世,前后十八代人,繁衍至四百多户(不计外出定居的)千口人丁。一支族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力,构建起一座巨型民居;几百年群居一屋,繁衍发展到如此程度,仅此两点,就足于说明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非凡的生存发展的能力!难怪法、美、日、韩、新加坡等国和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游客纷至沓来!难怪有关的报道、论文、专著接连问世!2围楼式围楼式的民居建筑有方形围楼和圆柱形围楼两种风格。它是客家人来到梅州初期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多见于闽、粤、赣边沿山区,流传时间较长,其特点:宏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梅州 地区 旅游 民居 资源 开发 调查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2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