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样本.docx
《关于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样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城镇现代化建设调查报告小城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建设好小城镇,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为此,我通过咨询,搜集资料等方法对扬州市进行了较具体的调查。现将调研考察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扬州要尽快实现“两个率先”、力争苏中第一的目标要求,扬州市以“三创”为目标,以城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城市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乡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集镇基
2、础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的承载力逐渐增强,它对推进全民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愈益显现。主要是因为:一、小城镇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布局趋于合理。至2003年底,全市应修编的76个小城镇(全市现有84个乡镇,其中4个县城镇和4个街道建制镇)总体规划已经全部修编完成,其中66个完成审批,其余分别通过了省、市、县级技术论证;应编制的76个小城镇的消防专项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市、县级技术论证。其中仪征市、宝应县的小城镇消防规划已全部通过审批。一八个重点中心镇(见附页)中已有6个镇的总体规划完成审批,11个镇的总体规划通过了省、市级技术论证。通过
3、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中小城市、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为梯次,以沿江、沿运河城镇带为主体的城镇布局体系,小城镇建设无序零乱的态势得以逐步扭转,随意性得到遏制,布局逐渐趋于合理。二、乡镇区划调整的作用开始显现,小城镇的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扩张。近年来,经过多轮撤乡并镇工作的稳步实施,我市乡镇总数已由原来的149个调整为目前的84个,平均辖区面积、人口规模由调整前的42.68平方公里和2.3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2.84平方公里和3.99万人。通过区划调整,小城镇的集聚作用显著增强,全市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至2003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口已从“九五”初期的328.02万人下降到27
4、4.05万人,实际减少53.97万人,对全市城镇化的贡献率达11.9%。这期间,小城镇的规模明显提升,全市小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由125.7平方公里增加到了146.65平方公里,净增面积20.95平方公里。小城镇常住人口由原先的55.06万人增加到75.48万人。小城镇规模的较快发展,为推进农村城市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小城镇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九五”以来,随着小城镇建设力度的逐渐加大,各项基础设施逐步配套与完善。几年来,全市乡镇共新增道路588公里,新建桥梁一五6座,新筑防洪堤51公里,新装路灯17一八5盏,新铺设排水管道871公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了产业
5、集聚度的迅速提升。最近几年,全市乡镇入区企业就达1042家,入区项目1055个,投资金额达50.62亿元,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从业人员也由一三.1万人跃升到23.4万人。与此同时,产业集聚又促进了集镇建筑业的发展和住宅、房地产业的持续增长。几年来,全市小城镇共建成各类生产性建筑206万m2、建成各类公共建筑244万m2、建成各类住宅581万m2。四、小城镇的环境质量开始得到重视,品位逐渐提升。“九五”以来,我市小城镇新增绿化覆盖面积512公顷,新建公园10座,新增园林绿地面积49公顷,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74公顷,新增环卫机械240辆,新建公厕300座。此外,各地还相继建成了一批商业步行街、居民广场
6、、街心花园、沿河风光带、雕塑与小品以及其它软硬质景观,造型美观、立面丰富的建筑大量涌现,小城镇建设的品位在逐步提升。到2003年底,全市有10个乡镇(见附页)被省政府命名为“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邗江区的汊河镇还被国家五部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称号。(二)城市化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各项经济指标的竞争,更多的转化为城市建设的竞争。纵观扬州近几年来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用市民群众的话讲:“扬州市区范围变大了、城市变美了、街道变宽了、夜晚更亮了、人气更旺了。”但
7、是,相对扬州市区而言,农村小城镇的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全市80多个小城镇中,真正数得上、有特色、有个性的集镇很少。撇开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不说,80多个农村集镇没有一个可以和同处一个经济带并且过去曾经隶属于扬州的黄桥、戴南、张郭等集镇媲美。调研认为,分析我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小城镇的规模仍然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据调查,目前全市80个独立的小城镇中,真正上规模或具有一定特色的集镇廖廖无几。就一八个重点中心镇而言,按有关人口规模指标等级划分,其中C类(镇区2-3万人)乡镇5个,D类(镇区1-2万人)乡镇10个,E类(镇区1万人
8、以下)乡镇3个,具备一定规模的A类(镇区5万人以上)和B类(镇区3-5万人)乡镇一个也没有。人口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设施投资效益,难以形成规模消费人口,难以积聚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与人流,难以发挥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的规模优势。以乡村工业企业的分布为例,据市统计局统计介绍,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乡镇企业21702家,从业人员529211人。但其中乡镇建成区仅有工业企业7046家,占32.47%,从业人员234217人,占44.26%;乡镇建成区以外的村庄有工业企业14656家,占67.53%,从业人员294994人,占55.74%。乡镇企业中近30万的从业人员连同其供养的亲属,至少50万人
9、离土不离村,严重阻滞了我市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二是小城镇的发展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全市农村城市化发展的战略研究与指导。多年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即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市化。各地普遍存在着一头硬一头软的现象。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小城镇建设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总体来看,我市对小城镇建设仍然重视不够,发展的目标也不够明确。在发展战略上,缺少相应的配套政策,各自为政,各显神通;在组织领导上,没有专门的班子和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进行必要的指挥与协调,许多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在规划建设上,城镇规划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独立完成,区域总体上缺乏整体性、科学性与前瞻性。如
1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垃圾规范化处理以及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规划等均是薄弱环节,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极大隐患。此外,由于各县(市)的城镇体系规划滞后于各乡镇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且指导性不强,各乡镇限于自己的镇域范围来进行规划,规划等级层次不够鲜明,视野不够开阔,不少乡镇规划缺乏个性和特色,结果形成了镇镇雷同,镇像村、村像镇的局面。规划的滞后性与雷同性也给小城镇建设和资源的整合利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着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三是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不少乡镇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据了解,目前全市绝大多数乡镇都是吃饭财政,一般情况下能挤点钱搞搞小城镇规划就很不错了,很难再抽出资金来搞小城镇建设。因此,
11、不少乡镇领导思想上存在着畏难情绪,不愿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应付一任是一任,从事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而在经营集镇方面,由于我市小城镇普遍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集镇经营的投资回报不高,加上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健全,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投入渠道不畅等,利用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小城镇的吸引力不强。此外,目前最具吸引力的“以地生财”,也因为受国家宏观调控对地根和银根的抽紧而难以实施。而小城镇存量土地出让时土地出让金的上缴统筹比例过高,运作空间有限且具相当的风险性,也让一些乡镇“望而却步”。即使是一些发展较快的重点中心镇,也由于财政不独立,导致集镇建设投入愈大负担愈重,抑制了这些镇的较快发展。四是
12、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一方面,由于村镇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县(市)以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无法到位,执法主体难以明确,管理工作难上加难。特别是小城镇集体土地上的拆迁等问题常常因为矛盾突出,一拖再拖,旷日持久,严重挫伤乡镇干部小城镇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与监督不力,小城镇建设的随意性也是一些乡镇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小城镇的管理队伍不健全,人手严重不足,手段缺乏,致使多数集镇的环境卫生、违章建筑以及交通和流动摊贩、镇容镇貌管理不到位,不少小城镇的脏乱差问题突出,既影响集镇形象,更制约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小城镇 现代化建设 调查报告 样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26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