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广阳岛项目开发初步构想.docx
《重庆广阳岛项目开发初步构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广阳岛项目开发初步构想.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阳岛项目开发初步构想目 录一、重庆城市发展态势分析1、重庆的发展方向与目标2、重庆的高级度假休闲市场处于空白(1)到目前为止,重庆还没有正规的高尔夫球场(2)重庆温泉资源丰富却未开发到位二、广阳岛的定位1、 有发展的潜力2、目前的现状三、广阳岛开发构想做什么项目1、理念与形象定位2、功能定位3、档次4、市场范围四、项目开发与投资规模1、投资规模2、开发周期五、项目开发的基础1、企业实力2、项目策划和规划优势3、项目本体优势六、本项目的巨大意义1、可以提升重庆城市形象2、 符合城市发展要求3、带动重庆旅游度假升级一、重庆城市发展态势分析(一)重庆:充满希望的中央直辖市1、世界上最大的中央直辖市
2、重庆市总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91万人,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特大城市之一,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央直辖市,2001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750亿元。重庆这个直辖市市情特殊,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大工业、大农业同在,幅员面积广,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全市从规划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区。核心区是都市发达经济圈:包括主城九区,是重庆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都市区大体面积55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40万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445美元。这个发展水平在西部是领先的。从目前的基础看,这个经济区最具发展潜力,今后的发展速度也会
3、较高。这个区域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抓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北部新区、中央商务区、重庆信息港以及数字化、网络化工程建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重点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即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还有两大优势产业,即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都市圈内的经济将会高速发展,对全市经济起主导和拉动作用。第二个经济区是渝西经济走廊,就是成都、重庆沿线的重庆西部地区。这个地区面积近1.9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000万,去年经济总量555亿元,人均675美元左右。这一经济走廊将依靠重庆和成都两市的经济优势来辐射、带动。这个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围绕提高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抓好重点工业园区和
4、现代化农业基地、小城镇和区域性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优势产业。若干年后,成渝之间肯定会形成一片经济带,而且经济总量会更大,经济质量会更高。第三个经济区就是长江三峡经济生态区。这主要是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这个区面积最大,有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560万,去年经济总量549亿元,人均只有425美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峡工程不仅是全国的大工程,也是世界性的大工程,因此三峡库区的生态状况特别引人关注。我们确定在这一经济区内要坚持不懈地抓生态建设,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搞好工业结构调整,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2、经济发展迅速重庆直辖以来的5年,是重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
5、最高的时期。2000年,重庆市国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589.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3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65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48.83亿元,增长9.5%。三次产业比例为17.841.340.9。在经济较快增长和结构渐趋合理的同时,经济运行质量也有了明显改善。以商贸、金融、交通、通信、旅游和房地产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3.58亿元,增长7.9%。对外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85亿美元,增长47.5。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
6、1904.70亿元,贷款余额1881.30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0.5%和16.7%。交通运输业呈现新格局,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54.36亿吨公里,完成旅客周转量270.45亿人公里,分别增长4.9%和5.7%。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为1644公里,固定和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5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6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0万户,电话普及率13.9%。房地产开发继续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9.63亿元,增长24.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8.37亿元,增长32.4%。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3.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5.81亿元,增长16.5%,增
7、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确保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全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62.93亿元,增长24.4%,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8.4%上升为40.1%;更新改造投资92.03亿元,增长0.3%。全年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49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7.0%。3、快速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重庆市城市居民的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平稳增长。2000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20元,比上年增长11.7%,城市居民就业者负担
8、系数为1.78,比上年增加0.07,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76元,比上年增长6.4%,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亦平稳增长。2000年重庆市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475元,与上年同期比,增长2.3%。最高收入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613元,比上年增长6.9%,最低收入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59元,比上年增长9.4%,高低收入户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3.991。2000年,重庆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5,475.17元,增长2.3%,从构成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八大类看,呈六升二降格局,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重庆市城市居民消
9、费性支出呈增长的六大类分别是:医疗保健支出人均293.23元,增长24%、居住494.04元,增长12.7%、杂项商品与服务254.10元,增长12.5%、娱乐教育文化785.74元,增长7.6%、交通与通讯406.44元,增长0.6%、食品2,214.03元,增长0.1%。在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中呈下降的两大类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476.45元,下降7.7%,衣着551.14元,同比下降6.6%。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2000年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2,214元,食品支出占居民家庭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41.3%下降至40.4%,用以衡量居民家庭生活水平主要指标之一的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表
10、明重庆市城市居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医疗保健支出增幅高居榜首。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各类保健用品及服务需求增加。城市居民人均医疗器具、保健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增长47.6%和23.6%。节假日增多,旅游消费旺盛。2000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用于旅游的支出为106.10元,比上年增长35.6%,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1.9%,比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教育倍受重视,投入不断升温。提高受教育水平、扩大知识面,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中低收入的居民不惜减少用、住、行等支出来满足需求。资料显示,2000年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支出496.94元,
11、比上年增长16%,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9.1%,比上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学杂费支出344.60元,增长16.6%,成人教育消费比上年增长1.7倍。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居住消费增长迅猛。截至2000年底,重庆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17.8平方米,其中居住面积10.7平方米;单元式配套住宅占82.3%,住在二室一厅的占54.7%,住在三室一厅及以上的占23.0%;自来水使用情况独用的占97.0%;厨房独用的占96.7%;使用天然气的占96.0%;有厕所及浴室的占87.3%;房屋产权属自有的占62.0%。随着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居民用于居住方面的消费也迅猛增长。2000年重庆
12、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支出494.04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人均房租支出161.51元,比上年增长28.5%,居民人均支出水、电、天然气费分别比上年增长22.3%、10.7%、6.1%。尽管如此,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十大城市中仍居末位。据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哈尔滨、西安、武汉、南京、广州、重庆等全国十大城市资料显示,2000年重庆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6.7,下降3.3%,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末位。北京(103.5),居十城市之首,其后依次是:广州(102.8)、上海(102.5)、武汉(100.6)、西安、哈尔滨均为(100.2)、沈阳(100.1)、南京(100.0)、天津(
13、99.6)。可见,重庆要成为一个富裕文明的现代大都市,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二)重庆的发展方向与目标1、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博士倪鹏飞撰写的竞争力:中国二十四个城市点评一文,其中重庆市在24个城市中名列第17位,被评为“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设立重庆直辖市是中央为实施西部大开发而采取的预先部署,是从加快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重庆直辖以来的5年,是重庆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的时期。江总书记来重庆视察时,就提出重庆要努力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这就确定了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目标,就是说重庆的发展不仅仅是重庆本身的事,而是整个西部
14、特别是西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点,可带动长江上游及周边地区更快的发展。今后十五年重庆要着眼于跨越发展,开发三峡,联动长江,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想,坚持科技兴渝、城乡一体、制度创新、市场导向、开放集聚、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三大战略目标,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长江上游新型产业群,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一年起步,五年振兴,十五年腾飞。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强化重庆作为长江上游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即: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科教信息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现代化工业生产基地六大功能。2、西南地区
15、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直辖把重庆的位置推到了西部地区的最前端,“西部大开发”是目前国家全力实施的一大战略,西部要改变目前的发展状况,站在最前端的重庆必须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性大都市,这不仅是重庆的需要,更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为了把重庆建设成为江泽民主席所定位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必须强化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基础,这是成为现代化经济中心的基本前提。事实上,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同时意味着重庆必然成为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早在1989年12月,中共重庆市委就确定了依靠科技振兴重庆的战略决策,市政府依照市人大科技兴渝的决议,制定了依靠科技振兴重庆规划纲
16、要,科技兴渝百亿工程在重庆全面实施。 1997年重庆直辖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科技促三峡移民、科技扶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为科技工作的主旋律。 1998年止,重庆市有科研机构433个,其中企业办科研机构123个,部、市属独立科研机构82个。拥有大型精密仪器500多台(套)。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多万人,专利申请1100余件/年,完成重大科技成果200多项/年,发表论文近800篇/年,技术合同交易额8亿多元/年。科技事业的发展,为重庆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力实施“科技兴渝”战略取得成效,2000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
17、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提升到12.8%,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6150万元,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3项,安排经费1905万元。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重庆地区专利申请1780件,比上年增长39.7%,重庆地区专利授权1158件,增长7.5%,技术市场合同认定登记额达30亿元。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参展项目4000余项,重大项目签约229项,成交金额53.8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46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9年的26.0%上升到30.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6亿元
18、,增长50.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2.8%。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实现工业总产值106亿元,增长21%;实现区级财政收入1.6亿元,增长31.4%;实现出口创汇7799万美元,增长95.0%。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86亿元,增长16.0%;实现出口创汇1476万美元,增长1.13倍;实现财政收入1.25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3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10亿元。3、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高尚旅游城市旅游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融为一体的特殊产业,也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
19、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它不仅为先期发达地区走上富裕之路铺平坦途,也能为地处内陆的地区提供难得的历史契机。主要表现在: 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假日经济、城郊型经济发展,带动国内消费,扩大内需。 2) 提供新的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 促进城乡建设,提升城区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重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极具唯一性权威性的山水名城,山水奇美,民俗醇厚,文化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了发展成为旅游大城市的先天条件,重庆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提出了要把重庆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大市的奋斗目标。2000年,重庆市旅游局会同文化局、市园林局、市文明办、市环保局、重庆电视台举
20、办了重庆市首届最佳及第二届十佳旅游景区的评选。采取专家现场评议与广大市民投票评选相结合,共收回群众投票53万余张,最终评出大足石刻、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丰都名山、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江津四面山等5个景区为重庆市首届最佳旅游景区;歌乐山烈士陵园、武隆芙蓉洞天生三桥仙女山、南温泉、渝北统景张关、万盛石林、重庆都市广场、忠县石宝寨、北碚缙云山北温泉、南岸南山蔷薇园一棵树、黔江民族生态旅游景区等荣获重庆第二届十佳旅游景区称号。大重庆的旅游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主城区都市旅游观光带;长江三峡旅游观光带;其他卫星城镇旅游观光带。其中三峡旅游早已经是著名的品牌了,只存在如何升华和深入开发以强化品牌的问题;
21、卫星城镇旅游带比较分散,但只要特色鲜明,也将有良好发展前景;而重庆主城区的都市旅游观光建设任务可谓任重道远,还需要认真努力。2000年,重庆市进一步加快旅游景区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投入。一是科学合理地计划使用3,000万元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共安排旅游项目20个,带动社会资金3.2亿元人民币投向旅游业,建成了渝中区八一路“好吃街”一期工程、永川茶艺山庄二期工程、丰都名山景区提档升级改造一期工程、旅游教育培训中心等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旅游项目。二是积极争取旅游国债资金的支持。2000年,重庆市江津四面山景区公路、巫山小三峡景区大昌至平河段旅游公路、奉节天坑地缝景区公
22、路共3个旅游国债项目申报成功,共争取到旅游国债资金3,500万元人民币。三是 通过“一会一节”和中国重庆第四届贸易洽谈会,签定正式合同项目1个,吸引外资409万美元;意向协议项目8个,协议外资2,020万美元,吸引国内资金2.23亿元人民币,在多渠道融资开发旅游资源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2000年,重庆旅游业快速发展,在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全国旅游业中的地位提高。是年,重庆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大足石刻、丰都名山、奉节白帝城、巫山小三峡四个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市向“中国旅游名市”的历史性跨越。2000
23、年度接待国际、国内旅游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假日旅游异军突起,全年三大“旅游黄金周”共接待国内旅游者731.52万人次。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148.54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37.2%,约占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3%。年末,全市有旅游定点饭店140家(其中旅游涉外星级饭店83家),增长6.9%;旅行社190家,减少1.0%;在重庆注册的涉外旅游船41艘,国内旅游定点游船48艘;全市直接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达9.91万余人。全市共有旅游行政管理机构41个。2000年,重庆市国内旅游人次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全市国内旅游达3,069.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3.9%;国内旅游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 广阳岛 项目 开发 初步 构想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1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