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专项预案.docx
《重庆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专项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专项预案.docx(5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重庆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专项预案3重庆市突发环境污染破坏事故应急办法30重庆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环境监察应急预案47万州区53黔江区70涪陵区82渝中区89大渡口区93江北区107沙坪坝区117九龙坡区125南岸区140北碚区158万盛区164双桥区183巴南区196渝北区211江津市217合川市230永川市244长寿区263綦江县284潼南县289铜梁县303荣昌县317壁山县322大足县336梁平县341城口县345丰都县359垫江县363南川市425武隆县439开 县452云阳县476奉节县482忠 县489巫山县493巫溪县507石柱县514彭水县517酉阳
2、县523秀山县539重庆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专项预案重庆市环境保护局编制二四年十二月本预案对我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处置进行了规范,明确了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运行机制、事故报告、分级处置程序等内容。预案启动后,市级各有关部门应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务必认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1.总则1.1目的为适应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的需要,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和国家、公民的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指导和规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和高效到位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工作网络,形成分工明确、
3、责任到位、统一协调和常备不懈的应急保障体系,提高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综合防范能力,制定本预案。1.2编制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职责明确、平战结合、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
4、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4工作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做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统一指挥,完善应急处置运行机制,协调相关部门,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实行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合作,认真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1.5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
5、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预警、处置、善后等工作。生产企业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编制相应的企业单位应急方案。2.组织机构及职责2.1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急组织体系重庆市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现场处置指挥部(以下简称现场处置指挥部)在市政府应急委 (市政府应急办)和下设的重庆市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现场处置指挥部的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分管副秘书长和环保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市安监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市政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卫生局、市公安局、重庆海事局、市港航管理局、重庆海关、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市民政局、重庆警备
6、区、市监察局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2.2现场处置指挥部工作职责2.2.1向上级应急机构报告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置情况,执行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的指示、命令;2.2.2发布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级别和处置指令,启动相关处置预案或采取其它措施;2.2.3收集、掌握事故有关信息,决定采取重大应急处置措施;2.2.4负责指挥、调度以及调动警力、民兵及市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协调驻渝部队救援力量,共同做好应急救援工作。2.2.5决定对事故现场进行封闭和对交通实行管制等强制措施。2.3现场处置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2.3.1市安监局:负责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的调
7、查处理,负责信息收集、上报。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做好上情下达,协调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组织体系图(见下页)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图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现场处置指挥部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安监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市政委、市交委、市商委、市卫生局、市公安局、重庆海事局、市港航管理局、重庆海关、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市民政局、重庆警备区、市监察局等重庆市环境污染事故救援力量重庆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家库市政府应急委(市政府应急办)重庆市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一般、较大事故由区县人民政府组成事故处置指挥部有关
8、应急保障部门协调驻渝部队综合协调组:由市安监局牵头,市环保局、市交委、市公安局及相关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应急监测组:市环保局牵头组织,由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各区县(自治县、市)环境监测站、相关行业和企业环境监测机构组成。现场抢救组:由现场处置指挥部根据污染事故的类别组织有关应急处置力量组成。安全保卫组:市公安局牵头,市级武警部门、区县公安局、事故灾难发生单位等组成。善后处理组:区县政府牵头,事故灾难发生单位、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保险公司及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等组成。2.3.2市环保局:负责建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预警系统及“12369”环保举报中心并保证正常运
9、行;组织对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现场及周围区域环境的应急监测,提出防止事态扩大和控制污染蔓延的建议;指导消除事故现场遗留的污染物;指导生态破坏恢复工作;负责调查处理除本预案已有规定以外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2.3.3市发改委: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物价稳定。2.3.4市经委:协调和督促所属排污单位控制污染源头,参与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2.3.5市市政委:负责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后饮用水源的安全控制和生活饮用水供应,参与相关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2.3.6市交委、重庆铁路分局、民航重庆市管理局:协助做
10、好有关人员的疏散或隔离工作。必要时负责运送伤员和疏散人员,以及运送救灾物资和转送危险物品。2.3.7市商委:协调、督促所属排污单位控制污染源头,提供应急处置物资保障,做好紧急情况下商品、食品等必备生活物资的调拨、储备和供应工作。2.3.8市卫生局:负责高致病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造成的特大污染事故。负责组织紧急输送受伤人员并做好入院前急救和处置工作;组织医疗机构实施医疗救护;组织实施卫生防疫工作。2.3.9市公安局:负责调查处理因车辆运输发生有毒有害物品泄漏、遗散及交通事故引起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负责指挥事故现场警戒、道路交通管制、维护事故现场的治安和组织人员疏散。负
11、责消防和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参与事故现场抢险。2.3.10重庆海事局:负责调查处理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因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落水及海损事故引起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2.3.11市港航管理局:负责调查处理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因船舶运输有毒有害物品落水及海损事故引起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2.3.12重庆海关:负责调查进口再生原料或进口货物引起的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2.3.13市财政局:制定经费保障的相关政策及方案;将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基础数据系统建设、应急装备配备、应急技术研究、应急预案演练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2.3.14市农业局:负责渔业水体及转基因
12、生物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调查处理,负责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受灾情况的监测。协助农村地区的善后处理工作。2.3.15市林业局:负责森林、林木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负责野生动植物受灾情况的监测。2.3.16市水利局:参加相关事故的调查和处置,负责水源流量控制和监测。2.3.17市气象局:及时提供有关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和实时气象资料信息。2.3.18市民政局:根据事故受灾程度,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受灾群众的安抚和善后工作。2.3.19重庆警备区:必要时组织协调驻渝部队做好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准备和对地方的救援工作。2.3.20市监察局:负责对区县(自治县、市)政
13、府、市政府各部门及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和事故处置情况实施监督,查处在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中不履行或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不力的行为。 2.4区县(自治县、市)级指挥部基本职责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本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预案,对本辖区发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和重大险情,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进行先期应急救援处置。2.5污染事故发生单位职责负责启动本单位污染事故处置预案,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事态进一步扩大,并立即上报有关部门,保护事故现场,配合事故调查和处理。
14、 3预防和预警3.1预防3.1.1坚持预防第一。市环保局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相关单位、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预防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作好日常的预防工作;市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要会同市环保局开展对重点隐患区及危险源的检查,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3.1.2市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要会同市环保局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调研,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改进安全工作和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建议,强化有关应对突发事件预防工作和预测预警系统的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并利用预测预警系统和新闻媒体无偿发布有关预警信息。3.2预防预警职责市和区县(自治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早发现、早报告、
15、早处置原则,开展对全市环境及污染源信息的综合分析工作,畅通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的信息渠道。3.3预防预警主要措施3.3.1开展污染源调查。定期组织对生产、贮存、运输有毒有害物品及危险化学品的单位进行普查,掌握全市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情况,了解国内外有关技术信息、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提出对策建议。3.3.2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监督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明确防范职责,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应急程序,严防发生放射源和有毒有害危险品被盗、被抢、丢失以及相关设施被袭击等事故。3.3.3开展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监督重点排污单位和涉及生产、
16、加工有毒有害物品及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制定各类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3.3.4 建立重点污染源现场及周边环境的监测、跟踪系统,研究并建立本市环境预警参数、预警基线、污染物扩散数字模型和管理系统软件。3.4预警级别及发布3.4.1预警级别一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级蓝色预警)。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产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死亡2人以下,或造成中毒10人以下;因环境污染造成小范围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级黄色预警)。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产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死亡3至9人,或造成中毒
17、10人以上,50人以下;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纠纷,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级橙色预警)。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产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造成人员死亡10至29人,或中毒50人以上,100人以下;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境受到污染;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1000-5000立方米(幼树5-25万株)的事件,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
18、和特种用途林林地500-1500亩,属其他林地1000-3000亩以上的事件。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造成重大直接经济损失的环境污染事故,或资源开发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导致主要保护对象或其栖息地遭受毁灭性破坏,或直接威胁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游客安全的事故;由于自然、生物、人为因素造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或可能造成物种灭绝事件;进口再生原料严重环保超标;非法倾倒、埋藏剧毒危险废物事件。特大环境事故(级红色预警)。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产生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死亡30人(含)以上,或中毒100人以上;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
19、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高致病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在实验室研究过程中造成的特大污染事故;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或造成高度侵袭性、传染性、转移性、致病性和破坏性的灾害;盗伐、滥伐、聚众哄抢森林、林木数量达5000立方米(幼树25万株)以上的事件,毁林开垦、乱占林地、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属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林地1500亩以上,属其他林地30
20、00亩以上的事件。上述分级分类标准中,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对特殊的事件、事故,可能演化为重特大事件、事故的,不受分级标准限制。3.4.2预警级别发布一般()、较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预警由区县政府发布,重大()及特别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预警由市政府应急委发布。3.4.3 公民、法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有报警的义务报警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种类等情况;可能或已经发生的影响,人员伤亡情况和财产损失等情况。对于报警准确,并采取相应紧急措施防止和减少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损失的公民、法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由市政府应急办建议由市政府或市
21、政府有关部门、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和两个开发区管委会予以奖励。政府倡导和鼓励公民、法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违章运输、操作及各类危险源等灾难隐患举报,以利于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3.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报告3.5.1报告人3.5.1.1责任报告单位事故发生单位;事故发生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 各级环境监察、监测机构;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3.5.1.2责任报告人事故发生单位相关责任人;事故发生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责任人;3.5.1.3义务报告人除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外的任何知情单位和个人。3.5.2 报告方式、内容和程序报告方式:事发单位或知情者应立即向重庆市突发公共事件接警中心
22、(报警电话:63854444)和市、区县(自治县、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报警电话:12369、63852130)。报告内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污染危害程度,人员受害情况等。报告可采用环保举报电话或环保值班电话、传真、人员直接报告等形式。 报告程序: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初步核实该事故的级别。属一般、较大级别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责成区县(自治县、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指挥部启动当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处置;属重特大级别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应立即向市事故灾难应急指挥部和市政府应急办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特大 环境污染 生态 破坏 事故 灾难 应急 专项 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1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