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系统能力与资讯科技策略实施成效关连之刍议.docx
《资讯系统能力与资讯科技策略实施成效关连之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讯系统能力与资讯科技策略实施成效关连之刍议.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資訊系統能力與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效關連之芻議 白榮吉德明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rogerpaimail.takming.edu.tw摘要隨著資訊科技的急劇發展,如何有效導入創新性的資訊科技策略已成為資訊管理學域中所重視的研究課題之一,更成為電子化企業年代下實務界所關注的焦點。從以往國內、外相關文獻可陸續發現已有專家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資訊科技策略發展與實施之各項議題,然而,彙整這些相關研究可以瞭解到這些研究大部份以觀念性架構(Conceptual framework)之研究居多,或是從技術層面探討資訊科技策略的發展課題,從資訊系統能力(Information systems capabiliti
2、es)觀點探討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效影響因素之研究仍然相當稀少。本篇論文綜合與歸納相關文獻之後,首先探討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意涵,接著探究資訊系統能力之相關文獻與應用,且進一步提出一個資訊系統能力與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效關聯之概念性架構。本篇論文所提出之架構可提供後續研究者做為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之理論基礎,並提供企業界做為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重要參考。關鍵詞:資訊科技策略實施、資訊系統能力壹、緒論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突破創新與資訊系統應用之快速發展,已有許多企業導入創新性之資訊科技策略與企業電子化應用以提昇企業競爭力並達成企業轉型的目標。有鑑於此,資訊科技策略的發展與實施(D
3、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T strategy)已成為企業界與學術界所重視與關注的資訊管理課題之一(Gottschalk, 1999; Teo and Ang, 2001; OBrien, 2004; Lapointe and Rivard, 2005; Khazanchi, 2005)。Gottschalk(1999)將資訊科技策略(IT strategy)定義為包含資訊科技應用系統專案發展之計畫(Plan),此計畫在於協助組織實現其目標。Salmla 和Spil(2002)指出,隨著新科技的快速發展,資訊科技策略和企業策略一致連結(Alignmen
4、t) 目標的達成更加比以前困難, 即使是電子化企業策略(E-business strategies)之發展,規劃的工作仍是和以往資訊科技策略一樣。以往企業往往運用各項資訊系統策略規劃方法論(Information systems strategic planning methodologies)來推導出各項資訊系統與資訊科技策略,例如:Min et al. (1999)提出一個有關資訊系統策略規劃的整合性方法,此方法包含五個層次的規劃內容,在第五個層次亦提到關於實施的資訊系統規格與文件(IS specification and documentation for implementation)
5、。Pun和Lee(2000)發展一個五階段策略資訊系統管理模式,包括企業策略的形成、找出策略性資訊系統機會、系統架構的設計、系統建立與實施以及策略資訊系統競爭影響之評估等五個階段。Ward 和Peppard(2002)則提出一個資訊系統策略規劃概念性架構,此架構描述資訊系統策略規劃流程將有三項重要的產出,包括資訊系統策略、資訊科技策略和資訊管理策略。Chan(2005)提出了一個發展資訊系統策略與計畫的企業架構,此架構主要以企業需求整合和價值鏈的最佳化為基礎。近年來,由於企業電子化策略逐漸為企業所重視與發展,因此,與企業電子化策略發展相關之策略規劃方法陸續為專家學者所提出。例如:Hooft 和
6、Stegwee(2001)提出一個發展電子化企業策略之方法,此方法主要以資訊系統策略規劃之連結模式(Alignment model)為基礎,包括描繪電子化企業願景、策略形成、找出電子化企業應用領域、建立電子化應用系統組合和制定電子化企業計畫等階段。楊銘賢和張銀益(2002)提出一個電子化企業架構規劃模式,此模式包括三個單元,分別為研擬電子化企業策略、重新設計企業程序、以及設計電子化企業應用架構等。Li 和Chang(2004)提出一個電子化企業之整合性架構,強調電子化企業應具備整體全面性(Holistic)、動態性(Dynamic)和辯證性(Dialectical)。alakota 和Robi
7、nson(1999)指出,僅管有許多的企業將資訊系統計畫規劃的很好,但是卻很少將資訊科技策略轉換為行動(Action),即使是高階管理者都已一致性找出企業電子化應用機會,企業仍需有極為堅強的能力(Capability)來實施(OBrien, 2004)。OBrien(2004)指出,實施(Implementation)是實際完成所規畫的事項,可以視為是實行有關企業及資訊科技策略與應用計畫的流程。若企業的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與資訊系統能力(Information systems capabilities)不足,將對實施之績效造成重大的影響。Amit
8、 與Schoemaker(1993)認為能力牽涉到一個企業使用企業流程來佈署資源的能力。Collis(1994)則指出,能力是社會性複雜的常規(Routines),其能決定企業將輸入轉換到輸出的的效率,能力也可以被視為是能夠完成某些工作或活動的一些資源(Grant, 1991;Amit 和Schoemaker, 1993)。Barney(1997)將能力視為是一項組織特質,其使得組織能夠構想、選擇和實施策略。此外,Peppard與Ward(2004)指出,組織能力涉及到能力的策略性應用(Kangas, 1999;Moingeon et al., 1998),例如:完成某個特定目標的資源使用與部
9、署(McGrath et al., 1995; Teece et al., 1997)。Barney(1991)指出,組織資源和能力是競爭優勢與其維持的重要成功因素,組織能力依賴有價值的資源,這些資源是獨特、無可取代與持久的(Lee, 2001)。從以往的文獻中可得知,許多組織強調藉由資訊系統策略規劃活動推導並產生企業的資訊科技策略(或稱資訊系統策略計畫),然而,這些資訊科技策略卻未能被有效實施,近來已陸續有學者針對實施議題的重要性提出相關之看法並探討其影響因素(Gottschalk, 1999; Teo and King, 2001; Salmela and Spil, 2002; McNi
10、sh, 2002)。本研究綜合與歸納相關之文獻,主要研究動機基於下列幾點: (1) 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是學術界和企業界所關切的資訊管理課題之一; (2) 資訊系統能力乃是重要的組織核心能力之一; (3) 從資訊系統能力觀點探討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研究仍然相當稀少。本篇論文綜合與歸納相關文獻之後,首先探討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意涵,接著探究資訊系統能力之相關文獻與應用,且進一步提出一個資訊系統能力與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效關聯之概念性架構。本篇論文所提出之架構可提供後續研究者做為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之理論基礎,並提供企業界做為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重要參考。貳、資訊科技策略實施資訊科技策略
11、實施(Implementation of IT strategy)之相關研究課題已成為學術界所感興趣的研究焦點。近年來,亦不斷有學者針對此項議題發表相關研究成果,Cerpa 和Verner(1998)指出,持續不斷的評估資訊系統策略計畫以確保計畫能正確實施以達到預期結果乃是資訊系統策略規劃的重要議題之一。Gottschalk (1999)發表在國際期刊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之論文以調查性研究方法找出資訊科技策略實施的預測因素(Implementation predictors),研究結論指出使用者參與以及對資訊科技策略實施的責任(Responsibility)是
12、影響資訊科技策略實施的兩個重要因素。Teo 和Ang(2001) 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期刊中之論文指出,資訊系統規劃主要問題包括發起(Lunching)、計畫發展(Plan development) 和實施(Implementation)等三個階段的問題,在實施階段中包括六項與資訊系統策略計畫有關之問題,如下: 難以獲取高階主管對資訊系統計畫實施的承諾; 忽略去調整資訊系統計畫以反應主要的環境變革; 忽略已經發展完成的資訊系統計畫; 直決式的決策與正式規劃得到之策略產生衝突; 未使用資訊系統計畫當成評估管理績效之
13、標準; 資訊系統計畫不完整;Salmela 和Spil 指出(2002),資訊系統計畫的實施乃是資訊系統規劃應考量到重要項目之一(Sambamurthy et al., 1993; Gottschalk, 1999),資訊系統規劃的重要目標在確保高階管理者對資訊系統專案實施的承諾。Salmela和Spil(2002)進一步提出四個循環(Four cycles)具備動態與浮現的資訊系統策略形成與實施之方法,如圖一所示,其中第四個循環強調對於行動(Action)準備具體清晰的提案計畫,包括下列要點: 授權行動(Authorizing actions) 同意規劃目標和關係群組(Agreeing on
14、 planning objectives and stakeholders) 分析資訊系統資源和科技基礎建設(Analyzing is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企業目標和資訊目標一致性(Align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and information objectives )圖一 資訊系統形成與實施的四個循環(資料來源: Salmela 和Spil,2002)綜合上述之論點可知,企業除了必須有規劃完善涵蓋資訊科技策略的資訊系統策略計畫外,資訊科技策略若能有效實施將有助於企業達成其策略性目標,就長期觀點而言
15、,亦能增加組織之營運績效。因此,如何增進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效並找出影響資訊科技策略實施成功之資訊系統能力因素成為學術界所重視的研究課題。表一彙整近年來所發表之資訊科策略實施之相關研究,從這些文獻中可歸納出這些研究大都著重於發展概念性架構或是以調查性研究方法探討資訊科技實施之影響因素,但是以資訊系統能力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調查性研究似乎仍相當稀少。表一 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相關研究(摘錄部份)作者年度研究主題與說明研究方法Lapointe and Rivard2005主要在於使用多層次與長期性方法來探討組織抗拒(Organizational resistance)因素對資訊科技實施之影響。
16、調查性研究Khazanchi2005探討資訊科技適切性(Appropriateness),著重在資訊科技實施與配適(Fit)的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調查性研究McNish2002本研究主要以統計檢定方法探討九種變革管理原則是否影響到成功資訊科技專案的實施。調查性研究Salmela and Spil2002提出四個循環(Four cycles)具備動態與浮現的資訊系統策略形成與實施之方法。個案研究行動研究Harper and Utley2001主要在探討組織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與資訊科技實施之關聯性。調查性研究Pun and Lee20
17、00發展一個五階段策略資訊系統管理模式,包括企業策略的形成、找出策略性資訊系統機會、系統架構的設計、系統建立與實施以及策略資訊系統競爭影響之評估等五個階段。概念性架構研究Gottschalk1999以調查性研究方法找出資訊科技策略實施的預測因素(Implementation predictors)調查性研究Min and Kim1999提出一個有關資訊系統策略規劃的整合性方法,此方法包含五個層次的規劃內容,在第五個層次亦提到實施的資訊系統規格與文件(IS specification and documentation for implementation)。概念性架構研究Lai and Mah
18、apatra1997主要目的在於以彙總分析(Meta-analysis)法分析已發表與資訊科技實施發展與演進相關之MIS研究彙總分析(Meta-analysis)(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參、資訊系統能力近年來,已有學者陸續提出以組織能力為基礎之相關研究,並探討其與組織各項策略發展之議題,例如從知識管理層面來探討組織能力(Lee, 2001; Andrew et al., 2001; Desouza and Awazu, 2005),而組織的資訊系統能力亦成為學界所關注的焦點。Fenny 和Willcocks(1998)指出,在資訊科技的運用上有三個持續進行的挑戰乃是企業所必須重視與關注的,包括
19、:企業和資訊科技的願景(Business and IT vision)、資訊科技架構的設計(Design of IT architecture)與資訊服務的傳遞(Delivery of IS services),而資訊系統能力則是與上述這三項挑戰有著密切的關係(如圖二所示)。Ross et al. (1996)和Bharadwaj(2000)則認為,對於一個應用資訊科技來強化競爭力的組織,必須發展有效資訊系統能力。Ravichandran 和Lertwongsatien(2005)則指出,資訊系統能力是資訊系統部門內的常規,能夠使得資訊科技服務傳遞到組織。Ravichandran 和Lertw
20、ongsatien(2005)進一步指出,資訊系統能力影響資訊科技對核心能力支援(IT support for core competence),而資訊科技對核心能力支援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進一步以資源為基礎之理論提出三個影響資訊系統能力之重要因素,包括IS 人力資本、具彈性的IT基礎建設和IS 夥伴關係品質。圖二 核心資訊系統能力與資訊科技運用挑戰之關係(資料來源:Fenny 和Willcocks, 1998)圖三 九種核心資訊系統能力類型(資料來源:Fenny 和Willcocks, 1998)此外,Sabherwal (1999)指出,資訊科技能力愈高對資訊系統成功愈有正面的
21、提昇效果,組織的資訊科技能力若較低則會降低資訊系統成功的機率。Bassellier et al. (2001)探討屬於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的資訊系統能力,其研究中定義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資訊科技能力,包括科技、應用系統、系統發展、IT管理、存取IT 知識等外顯的資訊科技知識,以及經驗和認知等內隱的資訊科技知識。Fenny 和Willcocks(1998)進一步整合了相關文獻,並以企業和資訊科技的願景、資訊科技架構的設計與資訊服務的傳遞為基礎,發展了九項核心資訊系統能力(圖三所示) , 包括: 領導(Leadership) 、企業系統思考(Business systems
22、thinking)、關係建立(Relationship building)、架構規劃(Architecture planning)、使得科技運作(Making technology work)、有消息來源的的採購(Informed buying)、合約促進簡化(Contract facilitation)、合約監控(Contract monitoring)、廠商發展(Vendor development)。表二彙整與資訊系統能力相關之研究,從表中可以瞭解到以資訊系統能力為基礎探討資訊科技策略實施之調查性研究仍相當稀少。表二 資訊系統能力之相關研究作者年度研究主題與說明Ravichandran
23、and Lertwongsatien2005以資源為基礎理論(Resource-based theory, RBT)探討資訊系統資源與資訊系統能力對企業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之影響。Sanders and Premus2005提出並檢定一個描述資訊科技能力、內部與外部組織合作、企業績效之間關係的模式。Peppard and Ward2004以資源為基礎理論(RBT)發展組織資訊系統能力之概念,研究中強調超越找出策略性資訊系統(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之思維。Burke and Menachemi2004以利害關係人層面(Stakeh
24、older perspective)找出能夠衡量組織資訊科技能力的量表。Santhanam and Hartono2003以調查性之研究方式探討資訊科技能力與企業績效之關聯,研究結果顯示資訊科技能力對企業績效呈現正面影響之效果。Bassellier et al.2001探討屬於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的資訊系統能力,其研究中定義企業管理者應具備的資訊科技能力,包括科技、應用系統、系統發展、IT管理、存取IT知識等外顯的資訊科技知識,以及經驗和認知等內隱的資訊科技知識。Heijden2001探討再電子商務環境下三個重要的資訊科技核心能力,包括IS/IT管理、企業系統思考(Bu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讯 系统 能力 科技 策略 实施 成效 刍议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1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