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防治策略.docx
《消化性溃疡防治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性溃疡防治策略.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消化性溃疡病的现代药物治疗摘要: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目前用于治疗该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各种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综合使用,对症治疗非常必要,本文综述了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治疗方法及方案。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药物治疗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经历了几个关键阶段,推动了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程。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主要是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溃疡。近年来,随着对消化性溃疡这一常见、多发的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进展,提供了不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药。70年代H2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明显降低了消化性溃疡合并症
2、的发生率,是消化性溃疡病治疗学上的一个里程碑。80年代比组胺H2受体阻滞剂的抑酸作用更强大而持久的H+ - K+ATP酶(质子泵)抑制剂问世,极大的提高了溃疡的愈合率;幽门螺杆菌是溃疡的主要病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共识。在Schwartz的经典理论基础上,加入了“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复发”的新理念。而随之而来的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溃疡复发的机率,使溃疡病的治疗策略出现重大变化。不但提高了溃疡的治愈率和而且降低了其复发率,开创了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新纪元。 与此同时,胃粘膜攻击 - 防御因子平衡理论的提出,和近年来的研究也使病生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减弱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有了
3、新的认识,即加强胃粘膜保护作用,促进粘膜的修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之一。与之相适应的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而开发的胃粘膜保护剂也得到不断发展。大大地丰富了消化性溃疡病的现代药物治疗学。药物治疗旨在消除或减弱侵袭因素,恢复或增强防卫因素,以期达到缓解症状;治愈溃疡;防止复发和并发症的目的(当然药物安全性和效/价格比也是临床治疗任何疾病均需考虑的因素)。 临床上必须遵循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下面对消化性溃疡病的药物治疗作一简介: 一、选用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原则 (一)抑酸药为主: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可作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首选药。普遍认为PPI对球部溃疡的愈合和维持治疗优于H
4、2RAs。 (二)根据溃疡的不同类型选择药物: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胃溃疡的发病以粘膜屏障机制受损为主,应选用加强胃粘膜屏障的药物为主,同时辅以抑酸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多伴有病态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亢进,在治疗上则应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为主。 (三)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治疗: Hp感染是目前世界上人类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在发展中国家Hp感染率约在50%90%之间,且 Hp感染率随年龄而上升。传染通过“口-口”及“粪-口”途径可能性最大,故Hp感染常有家庭聚居性,根除疗法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一种最有效、最廉价和最简单的方法。 单
5、一药物不能彻底根除Hp。含铋剂三联或含质子泵抑制剂的三联方案,甚至是四联方案,但耐药已是当前一个热门的研究问题。 (四)NSAIDs相关性溃疡因其能抑制粘膜合成前列腺素(PG),削弱粘膜细胞保护作用,增强粘膜对损伤的敏感性。应尽可能停用NSAIDs或减量,或换用其他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必需长期服用NSAIDs的病人,应并用加强胃粘膜屏障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预防NSAIDS性溃疡的发生。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对此种溃疡的治疗有助于溃疡愈合。 (五) 药物治疗的疗程要正规,下列情况须长期制酸治疗: 1.无Hp感染的溃疡病(Peptic ulcer disease,PUD);2.Hp根除治
6、疗无效者;3.难治性溃疡;4.高胃泌素血症、胃泌素瘤、高胃酸分泌、高钙血症及胃排空迅速者;5.须长期服食Aspirin或其它NSAIDs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NSAID的患者之前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有效预防NSAID相关性溃疡的发生。 虽然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类。二、消化性溃疡药物分类和应用 (一)降低对粘膜侵袭力的药物 1. 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组胺与胃粘膜上的H2受体结合,使壁细胞胃酸分泌减少。国内常用的药物有3种,西咪替丁(cime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和法莫替丁(famotidine)。一日量分2次给与,也有夜间一次给与,获同样
7、效果,即西咪替丁800mg,雷尼替丁300mg,法莫替丁40mg。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需用甲氰咪胍48周,胃溃疡需812周。 2. 质子泵抑制剂:胃酸分泌的最后过程,是壁细胞膜内的H+- K+ -ATP酶(质子泵)被激活,使H+(HCL)分泌到胃腔里。因此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目前我国上市,临床上应用的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贝拉唑已在我国上市。 现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omeprazole)、耐信(nexium,为omeprazole的旋光异构体)、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潘妥拉唑(pantoprazole)、 雷贝拉唑(ribepraz
8、ole)、常用剂量依次为20mg/日;20mg/日;30mg/日;40mg/日;10mg/日,可在13天内控制症状,DU在服药后二周愈合率可达70%,4周后达90%以上,68周后几乎全部愈合;GU的愈合作用不如DU,应适当延长服药时间。 3. 制酸剂:70年代以前治疗消化性溃疡主要靠这类药。已有近百年的应用历史,主要是一些无机弱碱,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减弱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价格较便宜,常见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等。这类药多制成复方制剂,如:胃舒平(含氢氧化铝、三硅酸镁、颠茄浸膏)等。碳酸氢钠由于不良反应太多已趋于淘汰。现在仍在使用的为胶体铝镁合剂和
9、复方碳酸钙等,其余的多已废弃不用。铝碳酸镁为新一代抗酸药兼有粘膜保护作用(见后)。 根据胃粘膜攻击 - 防御因子平衡理论,增强粘膜防御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二)增强粘膜防御力的药物 胃粘膜保护药: 已知胃粘膜保护作用的减弱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加强胃粘膜保护作用,促进粘膜的修复,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环节之一。与此同时以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而开发的胃粘膜保护剂也得到不断发展,如各种剂型的胶态铋、硫糖铝、铝碳酸镁、施维舒、麦滋林-S颗粒等和前列腺衍生物、康复新液等。 其中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的康复新液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美洲大蠊提取有效药用成份精制而成的纯天然制剂,富含多种活性物质
10、,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等功效,既可外用,也可内服。近年陆续有报道其内服用于胃痛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康复新口服液联合H2受体拮抗剂治疗治疗消化性溃疡与洛赛克疗效相当;2006年华西药学杂志刊文报道:康复新口服液联合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疗效。方法选取1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雷尼替丁+阿莫西林+痢特灵;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康复新;C组用洛赛克+阿莫西林+痢特灵;疗程均为2周,以疼痛作为判断症状改善的指标。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观察HP清除情况和观察治愈后1年的患者溃疡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B、C组腹痛缓解、溃疡愈合均优于A组(P0.05),H
11、P清除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愈后1年的患者,溃疡复发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结论示康复新口服液联合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PU与洛赛克三联疗法疗效相当。此乃值得得关注。 (1)胶体次枸橼酸铋(colloid bismuth subcitrate, CBS):临床用量为120mg,4次/日,八周一疗程,对DU和GU的愈合率与H2受体拮抗剂相仿; (2)硫糖铝(sucralfate):用量为1g,34次/日; (3)铝碳酸镁(TTaicid):用量为1g,34次/日; (4)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 E):现临床可应用的有2种,米索前列醇(misoprost
12、ol)和恩前列素(enprostil),用量分别为200ug,4次/日和35ug,2次/日,疗程4周,疗效与西咪替丁相近; (5) 康复新液:用量为1020ml,34次/日。 (三)杀灭幽门螺杆菌 (1)含铋剂三联:CBS240mg,2次/日+甲硝唑400mg,2次/日+四环素500mg,2次/日,或CBS240mg,2次/日+甲硝唑400mg,2次/日+阿莫西林500mg, 2次/日,或CBS240mg,2次/日+甲硝唑400mg,2次/日+克拉霉素250mg,2次/日,疗程12周,H.pylori根除率85%以上; (2)含质子泵抑制剂三联:奥美拉唑20mg(或其它PPI制剂),2次/日+
13、甲硝唑400mg,2次/d+克拉霉素250mg,2次/日,或奥美拉唑20mg(或其它PPI制剂), 2次/日+甲硝唑400mg, 2次/d+阿莫西林1000mg,2次/日,或奥美拉唑20mg(或其它PPI制剂),2次/日+克拉霉素250mg,2次/日+阿莫西林1000mg,2次/日,疗程1周,H.pylori根除率90%以上; (3)在三联疗法根除失败时可用四联疗法:为含铋剂三联+质子泵抑制剂,疗程1周。 耐药性是全球问题,我国尤其严重。 (四)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问题 随着对幽门螺杆菌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开展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增加。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尽相
14、同。在世界范围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对甲硝唑耐药率为20%80%(平均30%40%),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为1%20%。治疗方案的不规范、病人依从性差、滥用抗生素等都是造成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我国上海地区自1995年至1999年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率已从42%上升至70%,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从0升至10%。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甲硝唑耐药率最高达到37%,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也达到13%,并已经出现阿莫西林的耐药菌株。 根除我国幽门螺杆菌学组的建议,以下措施能够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严格掌握根除的适应证,选用正规、有效的治疗方案; 联合用药,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或抗菌药;
15、加强基层医生对幽门螺杆菌治疗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对根除治疗失败的病人,有条件的单位再次治疗前先做药物敏感试验,避免使用对其耐药的抗生素; 不断开发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新药,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 由于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PPI三联方案必要时可以使用2周; 对一线治疗失败者,改用补救疗法时,尽量避免使用硝基咪唑类药物,应改用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等; 努力研究开发幽门螺杆菌疫苗,让感染的免疫防治变成现实。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遵循原则,避免耐药的发生。 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药物治疗摘要:严重应激伤害将导致应激性溃疡,主要表现是出血,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临床诊断中除了对原发病的关注
16、之外,应激性溃疡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诊断主要靠胃肠内镜,治疗上一般采用内科治疗,包括胃管吸引、药物治疗等,如果有手术指征,应尽快手术。关键词: 应激性溃疡 出血 药物治疗 应激性溃疡 (stress ulcer,SU) 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等严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消化道糜烂、溃疡等病变,最后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并使原有病变恶化。应激性溃疡是严重外伤,全身性感染,大面积烧伤,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应激反应情况下发生的急性胃粘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之一。胃粘膜屏障正常功能的维持依靠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和不断更新。代谢需要氧和底物。在休克等应激情况下病人都有不等时
17、间的低血压和胃微循环障碍,胃粘膜缺血、缺氧,影响线粒体功能,造成ATP合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丧失生成和分泌粘液和HCO3-的能力,粘液屏障和粘膜屏障作用俱失,H+逆扩散至细胞内,细胞又缺少HCO3-中和进入细胞内的H+。结果细胞酸中毒,细胞内溶酶体裂解,释放溶酶,细胞自溶、破坏、死亡。同时由于能量不足,DNA合成受影响,细胞无法再生,坏死的细胞没有再生细胞来替换更新,形成溃疡。胃粘膜细胞的能量(糖原)储备很少而代谢率较高,比其他脏器(如肝、肌肉等)容易因缺血而影响代谢。 胃粘膜上皮细胞中以胃底的上皮细胞代谢率为最高,这可以解释何以应激性溃疡多发生在胃底。因此, 胃酸是产生溃
18、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胃酸就不会产生溃疡。临床上如何对应激性溃疡做出正确地判断呢?一、临床表现出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多于应激后数日发病,主要表现为无预兆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即呕血、黑便,发病多突然,常无前驱征兆且出血不易止住,可导致出血性休克,出血停止后常易复发。此外,可有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多较一般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为轻。诊断:重症监护室的病人或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或感染、器官衰竭(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肝功能衰竭)病人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首先要考虑应激性溃疡所致的可能。应激性溃疡的病灶特点:1. 急性病变,在应激情况下产生;2. 多发
19、性;3. 病变散布在胃体及胃底含壁细胞的泌酸部位。上胃肠内镜检查是排除其他出血病变,明确诊断常用和主要的手段。 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二、治疗对于应激性溃疡发生大出血一般先用内科治疗,无效时才考虑外科治疗。内科治疗的方法有: (一)积极治疗治疗原发病,停用可能加重应激性溃疡的药物。(二)药物治疗1.胃肠道内用药 (1)胃管吸引 留置胃管持续吸引可防止胃扩张,并能清除胃内胃酸和积血,了解出血情况。 冰盐水或血管收缩剂洗胃 冰盐水灌洗(每次60ml)或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8mg放在100ml生理盐水溶液中)滴入,均可使粘膜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2)迅速提高胃内pH,使之6,
20、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栓溶解,创造胃内止血必要的条件。多用氢氧化铝凝胶通过胃管间断打入洗胃,中和胃酸。有条件的可每小时从胃管灌入抗酸药30ml,灌后夹管45分钟,然后吸出胃液,抽吸15分钟后测胃内容的pH,若pH5则第二个小时灌60ml,一直维持胃内容物的pH5。 2.胃肠道外用用药 (1)推荐的用药是PPI针剂(奥美拉唑,首剂80mg,以后40mg,q8h维持);(2)H2阻滞剂针剂,如法莫替丁(40mg)、西咪替丁(800mg)静滴,每日2次;(3)条件许可,也可考虑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4)对合并有凝血机制障碍的病人,可输注血小板悬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及其他促进凝血的药物;(5)去
21、甲肾上腺素8mg放在250ml生理盐水中滴入腹腔或作选择性动脉插管滴入,也可应用垂体后叶加压素于胃左动脉内,每分钟注射0.2u,持续24小时,出血停止后逐渐减量,此法已少用。 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切记一定要进行手术治疗。3.手术治疗 少数应激性溃疡出血病人需手术治疗。手术的指征为:(1)开始就是大出血,快速输血而血压仍不能维持;(2)持续少量出血或间断出血,2448小时输血量达23L。对于手术方式有: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加迷走神经切断术;胃血管断流术即将胃的血管除胃短动脉外全部(包括胃左、右动脉及胃网膜左、右动脉)切断结扎术;胃部分切除术后用Roux-en-Y法重建胃肠道术。但对
22、于术后再出血的病人,应尽早再次手术,最好采用近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术即止血效果可靠的手术,因为这类病人不可能耐受第二次术后出血和第三次止血手术。 总之,胃酸是产生溃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胃酸就不会产生溃疡。因此强的抑酸药物地使用是非常重要的。也不要忘记,应激状态的病人产生应激性溃疡的可能性极大,所以对于这类病人应有针对性的,及时地给予预防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如:补充血容量、纠正循环障碍、改善组织灌注、保证通气、给氧、积极治疗感染,避免对应激状态的病人应用NSAIDs等,因而预防SU是抢救重症病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评估及诊断标准摘要: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
23、,但特异性、敏感性以及操作性和卫生经济学价值存在很大差异,本文根据各种方法的原理、可行性等就如何正确选择和评估这些诊断标准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诊断方法 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且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检测和治疗Hp感染对处理Hp相关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自1982年Hp被成功地分离培养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发了多种用于Hp感染的诊断方法。依据取材有无创伤性,现将Hp的诊断方法分为两类: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即依赖胃镜取材的检测方法。包括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4、。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检测、13C/14C-尿素呼气试验等。而按照诊断方法的原理,则可分为微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尿素酶依赖的技术、形态学方法和基因诊断。微生物学方法主要为细菌分离培养,该方法是诊断Hp感染的“金标准”;血清学方法主要包括ELISA检测、酶免疫试验、乳胶凝集试验、Western-blot检测等;尿素酶依赖的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等;形态学方法主要包括组织病理染色、涂片染色等;基因检测可采取胃液或胃黏膜组织进行检测。通过多年的研究和临床验证,Hp感染的各种诊断方法已相当成熟,对Hp感染的诊断标准及各种诊断方法的的评价也得到了较一致的共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消化 性溃疡 防治 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1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