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
《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发基金XXXX年宏观投资策略报告.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11年宏观策略报告2011年宏观策略报告 2010年10月6日3+.目 录第一部分 全球经济:在货币迷雾中前行2一、量化宽松:货币迷局2二、债务型通胀:财政困境的必然出路6三、全球生产体系中劳动收入分配提高10四、全球经济展望:在货币迷雾中前行13第二部分 中国经济:在转型中稳定复苏19一、转型大局:面向“十二五”的几个重要方向19二、持续复苏:走出2010年的震荡局面25三、政策预期: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35第三部分 市场运行:寻找上升的动力36一、市场推动力:复苏动能渐稳,转型冲动难抑36二、市场风格:行情深化等待大小盘转换38三、流动性:国内底部回升与国际量化宽松相叠加39四、市场特
2、征:夯实底部,寻找上升的动力40第四部分 投资策略:追逐复苏趋势,布局转型方向41一、守望复苏的大类资产配置:权益性资产具有绝对优势41二、全球宽松的新格局:短期利率产品价值凸显43三、经济持续回升下的趋势投资:寻找戴维斯双击44四、全新环境下的主题选择46风险提示:52第一部分 全球经济:在货币迷雾中前行一、量化宽松:货币迷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主要发达国家走上“量化宽松”之路。然而,由于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缺失,经济活力持续低迷,货币乘数仍然处于低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大。如果经济复苏缓慢,量化宽松的政策就难以退出;而如果经济一旦复苏,快速上行的货币政策则必然导致难以控制的短期
3、通货膨胀。在复苏之路上,量化宽松形成了这样一个货币迷局,它是推动复苏的有利政策条件,却也为复苏埋下了通胀的种子。1量化宽松的历史渊源量化宽松这一概念闯入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各国救市之际,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干预方式。与利率杠杆等传统工具不同,量化宽松被视为一种非常规的工具。当时,美国率先出台了量化宽松的一系列政策,欧洲紧随其后。2008年9月,美联储开始扩大其资产负债表。联储采取量化宽松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买进市场上的证券,以图“启动”银行体系;二是承担私人部门所不愿承担的一部分
4、金融中介职能。前者的典型事件如:美联储曾于2009年3月宣布在特定时限前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令美国金融系统 “起死回生”。后者的典型事件莫过于房利美和房贷美在国家干预之后退市。图:美国基准利率变化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实际上,量化宽松并非在此轮危机中首创,最早由日本央行于2001年提出,是指央行刻意通过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2000年日本面临的情况是:名义利率已降至零点,但在实际利率为正值的情况下,低迷的货币需求仍不足以令货币政策发挥效力。这就是过去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图:日本利率
5、变化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2量化宽松的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大量化宽松必然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在日本央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2001年3月2006年3月间,其资产负债表对该国GDP的比率由13%左右升至22%左右。由于美日两国金融体系的根本性差异,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远小于日本央行。本次危机前,美国的资产负债表对其GDP的比率仅为6%左右。到10月份,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扩大到美国GDP的8%以上,比危机前增长了35%。图:美联储资产负债情况 单位:千亿美元数据来源:wind资讯货币乘数下降量化宽松背景下,货币乘数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目前,美国基础货币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走势之
6、所以出现严重背离,原因自然在于“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而货币乘数暴跌又反映出,自危机发生以来,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资本中介功能的能力和意愿都大为萎缩。当前美国货币乘数下降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了当年的日本。日本方面,货币乘数由资产负债表的10倍左右降至最低点的6.5倍左右,降幅为35%;而在美国,仅仅过去2个月之中,货币乘数就从9以上降至7左右,降幅已达22%。 当然,货币乘数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经济活动的低迷,而非量化宽松本身。但可以视为量化宽松的一个伴生现象。通胀后果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
7、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3主要发达国家仍将继续量化宽松随着2008年底以来的刺激政策“药效”衰弱,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步伐开始放缓。随着日本央行近两年来首次宣布下调利率,预示着全球新一轮量化宽松竞赛“鸣枪开始”。美联储决策者们近期频频发出扩大量化宽松措施信号,欧洲也并不示弱,前期加息的国家也停止了加息的步伐。表:主要国家或机构最新货币政策态度时间国家政策10月5日日本将指标利率目标调降至0-0.1%的区间,为近两年来首次下调利率。此外,日本央行将创建基金用以购买日本公债和其他资产,以刺激疲软的经济。9月份美国美联储
8、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与其他理事相继暗示,他们最快将在11月2-3日召开政策会议时宣布扩大收购债券,以此提振经济增长及降低失业率。10月初英国考虑进一步扩大量化宽松规模。英国央行理事普森呼吁英国央行重启收购资产计划以支撑经济。9月29日中国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三季度例会表示,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尚未表态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暂停加息4量化宽松的退出难题当金融危机后的第一轮刺激政策的“药效”逐渐减弱,而经济复苏动力并不强劲之时,我们看到主要国家正在试图实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于刺激经济活力,而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才是信用创造的关键。当经济并不活
9、跃的时候,量化宽松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大,并通过鼓舞信心和提高持币成本来阻止经济活动的继续下滑。而经济活动的活跃才是信用创造的关键,提高货币乘数对实际货币供应的影响远远大于基础货币投放或利率政策。当前,量化宽松影响的是基础货币供应,而货币乘数仍然处于较低状态。如果经济复苏态势稳固,货币乘数上扬,货币政策也将面临退出难题:如果不大幅收缩基础货币,货币乘数的提高将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增,从而引发通胀;如果收缩货币过猛,有可能打击复苏势头,影响复苏进程。我们认为,量化宽松的退出策略需要新的智慧,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已经不足以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正如1929年大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
10、1970年代的滞胀催生了货币主义的成熟、供给主义的成长和宏观经济学流派的百花齐放,当前全球宏观经济格局势必推动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大发展。二、债务型通胀:财政困境的必然出路欧洲债务危机并没有引发类似于雷曼破产或次贷危机之类的金融危机。国家信用无论多糟,公开违约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但对于政府来说,面对债台高筑的困境,违约却也是必然的,关键是要选择一个瞒天过海的方式。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债务多体现为外币债务,所以存在直接违约风险;而发达国家的债务多为本币债务,从而直接与本国货币政策挂钩,也就可能存在主动货币贬值减少债务的风险。1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恶化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更加关注发达国家的债务问题。欧美
11、主要国家自2008年起政府债务水平开始增加,尤以美国为甚。图:欧美政府债务变化数据来源:wind资讯当前高负债情况的形成,与主要欧美国家2008年以来的巨额财政赤字有关。而财政赤字的形成,既有财政收入减少的因素,也有经济刺激需要更多财政支出的影响。图:欧美财政赤字情况一览数据来源:wind资讯2债务型通胀的历史渊源二战给美国政府留下了庞大的债务。1946年,公众(含美联储)持有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对GDP的比率为108.6%;在随后的30年之中,国债GDP比率几乎连年下降,原因包括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两方面。到1975年,国债GDP比率已降至25.3%,到近60年之后的2003年,这一比率也只有3
12、6%的水平。图:美国的联邦债务GDP比率,1939年2009年(%)资料来源:Joshua Aizenman,Nancy Marion. Using inflation to erode the US public debt,在近60年的时间内,美国削减了相当于GDP的70%以上的公债。意味着公债GDP比率平均每年下降1.2%。二战结束后的10年尤其能够说明问题。19461955年间,美国的国债GDP比率几乎降低了一半。1946年,美国国债的平均期限为9年,而这10年中的年均通胀率为4.2%。可见,在此期间,通胀几乎使国债GDP比率降低了近40%。图: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数
13、据来源:wind资讯图: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1945-1960)数据来源:wind资讯这样看来,正是名义GDP的增长降低了公债GDP比率。数据显示,1946-2003年间名义GDP增速与实际GDP增速之间差值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为3.88。而同期,美国的联邦预算余额平均为等于GDP的1.6%的赤字,其中基础余额平均为等于GDP的0.3%的盈余,而年均付息额为GDP的1.9%。由于公债GDP比率的分母增速高于分子,因此比值逐步下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Spyros Andreopoulos计算,19462003年间,名义GDP增长平均每年令公债GDP比率降低2.8个百分点。通胀何以
14、能够如此成功地降低负债比率?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支出没有与通胀挂钩。第二,债券持有者没有预计到二战后和70年代的高通胀。第三,二战结束后的10年中,债务的平均期限极高,超过了100个月。3债务型通胀是必然选择政府借钱会不还吗?当然不会!政府直接违约是不可想象的,但通过通胀实现“软”违约的风险则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债务型通胀将直接推高发达国家的通胀水平,进一步加剧滞胀局面。近年来,美国的国债GDP比率急剧上升,并因金融危机而进一步恶化。2009年,国债GDP比率创下了1955年以来的新高。根据各方的预测,10年后美国的国债GDP比率将在70%100%之间。如果一国政府承担了大量以本币标价的名
15、义债务,就有动力运用通胀减轻债务负担。如果国债的很大一部分由外国债权人持有,政府就更有动力这样做,因为外国人会分担一部分通胀税。另一方面,如果债务的平均期限较短,或与通胀挂钩的债务比例较高,都会削弱政府运用通胀削减债务的能力。上世纪60年代初之前,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几乎为零。近年来,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急剧上升,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过后,其增势尤为迅猛。到2008年,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已高达48.2%。因此,只要美国运用通胀降低债务负担,外国投资者就需要承担大约一半的通胀税。图:外国持有美国国债的份额,1965年2009年6月(%)资料来源:Joshua Aizen
16、man,Nancy Marion. Using inflation to erode the US public debt,前任IMF首席经济学家Kenneth Rogoff主张,美联储应设定46%的通胀目标;曾任英格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的David Blanchflower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Aizenman和Marion两教授认为6%的“温和”通胀率在4年内能使美国的国债GDP比率降低10个百分点。4债务型通胀的后果历史经验表明,轻微的通胀可能会增大通胀加速的风险,最终通胀可能达到两位数,1947年和19791981年间都是如此。二战结束时,美国国债完全由本国持有,而且美国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经
17、济领袖,因而通胀加速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今的情况全然不同,如果通胀率升至两位数,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包括美国与外国债权人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国际货币地位下降等。随着主要发达国家进入量化宽松,并同时面临债务型通胀威胁,汇率之争愈演愈烈。最终将导致的全球货币体系的改变,形成一个纸币普遍贬值的结果。三、全球生产体系中劳动收入分配提高当长波周期的科技动力达到巅峰时,社会发展的任务便是科技产品的普及化。换句话说,推动长波繁荣的科技一旦成熟之后,其代表性工业品将从精英消费者走向寻常百姓家。这就必须提高工人工资以扩大需求,除非找到新的技术和生产模式,开始新一轮长波周期循环。1出口导向型国家承担了当前工业品的制造
18、任务计算机的应用改变了全球生产模式和分工模式。当前计算机生产是全球分工。自从柏林墙倒塌之后,参与到出口导向经济的人口从3亿扩大到了超过8亿人口。中国等出口导向型国家承担了计算机产品的主要生产任务,其工人工资水平直接反映了计算机产品生产的劳动价值分配情况。图:中国电脑产品出口情况数据来源:wind资讯我们看到的是2004年以后全球计算机生产的快速膨胀。截至2008年底,全球个人电脑数量达到了10亿台经历了27年,预期再增加10亿台将仅需五年的时间。2出口导向型制造业工人工资将提高市场下移要求有新的市场,如此庞大的数量将不得不寄希望于普通工薪阶层,提高工人工资也将是生产商获得市场的唯一选择,是维持
19、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图:中国收入法GDP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变化和趋势预测数据来源:wind资讯3影响:通胀、贸易争端和创新那么,市场下移之后对生产商的影响是什么呢?市场下移的代价是产品降价和工资上升,利润率下降势必推动生产商提高周转率,降低固定投入。为了鼓励投资和生产,温和可预期的通胀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在经济中表现为工资和物价的螺旋式上升。计算机的市场下移将要求提高出口导向国家的工人工资,从而降低了发达国家工人的相对工资。我们看到的将是出口导向国家(如中国)的工资上升,经济向内需转型,而发达国家一方面资本回报率降低,另一方面也在失去市场。但发达国家仍将捍卫其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时,有限市场的
20、争夺也将在国家之间更加尖锐化,典型的体现方式是贸易保护和汇率之争。表: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的当前局面数据来源:wind资讯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每一项技术进入最后阶段,必然面临市场约束,要么到经济体之外寻找外部市场,要么在内部扩大工人工资以获得市场。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时候的总供求曲线已经是一条全新的总供求曲线了。当工人群体也参与到最新的技术消费中时,社会整体消费水平是提高的,工人由于工资得到了提高,其生活必需品价格将提高,所以,整体价格水平必然是更高的。这样看来,未来的全球分工格局将发生变化。出口导向国家由于工人工资的提高将改变全球生产体系的价值链分配。从而形成增长相对乏力,但通胀水平相对
21、居高的类似滞涨的局面,这一局面下,对新科技动力的探索将是大国的核心任务。只有掌握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在下一轮长波繁荣中占据价值链的上端,才符合国家长期利益的最大化目标的。我们更想强调的是创新。无论是美国的新能源计划,还是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都表明了政府当局试图抓住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努力。回顾美国1970年代,尽管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但社会不断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创新层出不穷,最终推动了计算机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四、全球经济展望:在货币迷雾中前行尽管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都直指未来的“通胀”前景,但我们不能忽视经济正在走向复苏。无论复苏的进程如何曲折,经济向好的方向是确定的。人们
22、表示怀疑的是,政府政策如何处理这样一个临界点:基础货币已经非常宽松,但经济正在复苏,货币乘数随时可能迅速上升。当全球不再是金属货币本位,也不再是美元本位的时候,主要国家如何处理这一临界点,将需要全新的智慧。宏观经济学理论需要新的突破。1持续复苏的迹象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持续复苏迹象充分体现在采购经理人的判断和消费者的信心上。从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自2010年年初以来,欧美主要PMI指数均处于50的分水岭之上,尽管8、9月份相对缓和,但仍然表明经济处于扩张过程中。图:欧美主要PMI指数欧美消费者信心指数虽然仍未完全恢复,但基础都处于2009年中期经济形势相对稳定之后的水平之上。即便美国密歇根大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发 基金 XXXX 宏观 投资 策略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08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