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资源节约利用分析评价方法.docx
《工程项目资源节约利用分析评价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项目资源节约利用分析评价方法.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一、资源的特征及分类(一)资源的主要特征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不同的形态、功能、用途和价值,但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和多样性等共同特征。1、有限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任何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这既表现在资源总量上的有限性,也表现在可替代资源品种的有限性,而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进一步凸显了这种有限性。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口数量少,生产力水平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得不够明显。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剧增、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生活物质消耗的增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就日趋明显,自然资源供给的紧张状况已经对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乃至人类的生存带来一
2、定威胁。自然资源不断地被人类所消耗,而且消耗速度急剧增长,使自然资源日益明显地表现出稀缺的本质特征。就自然资源自身的数量而言,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使得每个时段所拥有的自然资源量趋于无穷小,即自然资源表现出稀缺特征。稀缺的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最终的限制因素,制约着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前景。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又是无限的。一方面资源的可更新性、再生性和循环性是相对无限的,只要保护得当,可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永续利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资源的种类、品种,以及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会不断增大。这样就可以扩大资源的来源,发现新的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3、使有限的资源无限地发挥生产和服务潜力。资源开发潜力的无限性正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不仅构成生物圈资源的各要素本身形成一个自然综合体,而且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认识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应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系统的每个要素都承担着特殊的作用,都是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离开某一要素,系统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原有系统就会出现质的改变。其次,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是整体性形成的唯一原因。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维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统一整体。如果某一流通环节出现故
4、障,势必影响其他要素功能的发挥,甚至使系统发生变化。因此,人类在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些成分时,不可能使其周围的环境完全保持不变;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内部某些要素的改变,必然引起该资源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且一个系统的变化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与之有关的其他系统。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使系统结构稳定地朝着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地域性也称空间性或地区性,是指各种自然资源在地域上分布极不平衡,其组合形式千差万别,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性资源。由于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变化的特点,以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及地形、地貌
5、、地质条件的不同,资源的性质、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地域差异性最好的例证就是地球上五个地带的划分。各地带之间的资源状况有着巨大的差异。自然资源的分布,有的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有的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不仅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会有很大差异,而且同一种自然资源因受不同属性的地带性规律的影响也表现出很大的空间差别。气候、水、土壤和生物的地域分布主要受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地质、矿产、地貌等主要受非地带性因素的控制。此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工艺水平也具有地域性差异。因此,对自然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
6、则,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扬长避短,择优利用。4、多样性。资源多样性表现在资源种类、功能和用途的多样。从种类上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资源可有不同种类,如可再生与不可更新资源、空间资源与物质资源、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等。同时,同一种资源又因其功能的多样性可用于多样的用途。例如,土地资源既可用于农业,也可用于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以及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水资源既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也可直接用于人类生活。资源的多用性主要是因为资源构成的成分是多样的,其功能具有多宜性。而由不同物质组成的资源,仍可具有相似的理化、生物及经济特性,从而具有相同的资源功能。有限资源的多用性成为经济学这一学科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正
7、是存在着资源用途上的多面性,才产生了如何将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进行最优分配的问题。这样将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的一般科学,就是经济分析或经济学。如果一种资源只有一种用途,每种资源只能投入到某一具体的生产过程而不能同时投入到其他生产过程,那么就不会存在资源配置问题。资源功能和用途的多样性,客观上决定了同一资源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的配置的竞争性和同一利用方式上不同资源之间的可替代性。资源配置的竞争性和可替代性,一方面要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所能取得最大效益或社会福利的用途上去;另一方面应在达到既定的配置目标前提下,通过具有相同功能资源之间的替代,使资源投入成本最小。另外,部分资源的多用性具有同时利用上的兼
8、容性,如水资源既可以用于养殖,同时也可以用于观光和一定程度的水上运动。一些矿藏还可以进行多次加工,提炼出不同的工业产品等。这不仅为人们发展多种产业提供了可能,也提醒着人们可根据资源的多用性程度和特点,对区域内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以取得资源配置的综台效益。(二)自然资源的分类自然资源可以按照其属性、用途、种类和产业利用进行分类。1、自然资源按属性分类(1)恒定性资源。恒定性资源指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通常称为非耗竭性资源或无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光能、空间资源等。当前人类的不当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对这类资源的利用也形成了不良的影响,如大气污染影响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效率;太空垃圾影响
9、人类的太空活动等。(2)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可再生资源,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复原的特性,并可持续利用的一类自然资源,如土壤资源、各种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如果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破坏了这类资源的可更新再生机制,或破坏了它们复原的环境,它们只能在一次性利用后而枯竭。可更新资源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无论衣、食、住、行均不能脱离对这类资源的利用。这类资源给人类带来福利已持续了百万年,今后仍需为人类永续利用。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掠夺性的经营,对这类资源的永续利用形成了与日俱增的威胁,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处于濒危或灭绝的生物物种日趋增多等,如对这一趋势不加以有效遏制,
10、终将危及全人类的生存。(3)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又称为不可更新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开发利用过程中,其存量逐渐减少以致枯竭的那一类资源,这种资源的属性是无法再生或更新。如矿产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形成过程极其缓慢,多以万年、百万年计。矿产资源在地球上的储量有限,对人类而言,其储量可以看作是固定的,一旦被耗尽则无法再生、补充。例如石油、煤等,当它们作为能源利用时,除其中一部分变成功能做功外,另一部分变化为热能耗散。虽然这种变化未导致地球上碳、氢、氧数量的变化,但被人类利用的这部分石油与煤在自然界已不复存在。2、自然资源按用途分类(1)空间资源。空间资源指可供人类利用的各种空间
11、,包括地面空间、地下空间、水面、水体、天空、海域、太空空间等。人类在土地上种植各种作物,在地面、地下、水中修建各类建筑、工程,在水中航行,在水体中养殖,在空中航运、传送无线电波,在太空中进行宇航探测等都是对空间资源的利用。空间资源不属于可耗竭资源或恒定性资源,大多是有限的(太空资源,即宇宙空间资源除外)。多数形式的空间资源受到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等国家主权的权属约束,对空间资源的占有使用具有国家主权的强排他性。(2)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指可供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物质性原材料,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按资源的属性分类,矿产资源属耗竭性资源,在人类开发利用中,其存量逐渐减少;
12、生物资源为具有自我更新复原能力、可持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水资源是具有循环特性的可循环资源。物质资源的占有使用具有排他性。(3)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指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有用能的自然资源。目前,人们已发现的能源资源种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4类: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除了直接来自太阳的辐射能之外,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生物质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都是间接来自太阳;二是以地热形式储藏在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如温泉、蒸汽、干热岩体等;三是地球上的核能,包括铀、钚等核燃料;四是月球、太阳等天体对地球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值得指出的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生物质能是物质和能量的复合体,其作为能量资源的标
13、志是人类可将其用于能量转化的用途。如按资源的属性分类,则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属于耗竭性资源,其他属于非耗竭性资源。(4)环境资源。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环境资源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各种可利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环境资源包括天然的区位地理条件、气候、生物多样性、游憩条件、吸纳人类废弃物进行生态自净的能力等。根据资源属性分类,环境资源属于非耗竭性或恒定性资源。然而,就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是属于环境的,环境也是属于人类的。环境以其固有的方式不断控制人类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也以越来越强的干扰力冲击着自然环境,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乃至破坏,从而使原有环境系统的动态
14、平衡失去恢复的能力。3、自然资源按种类分类(1)气候资源。气候资源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可以利用的气候要素中的物质、能量和条件,主要包括太阳能、热量、降水、风能,以及大气的某些成分等,各种气候要素的数量、组合状况、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气候资源。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包括:1)从长期看,它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就某一时间而言,又是有限的;2)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广泛分布和不均衡性,地球上到处都有可利用的气候资源,但光、热、水、气流等在大范围内的区域性差异和在同一区域内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多样性普遍存在;3)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和不稳定性,在历史时间序列中,气候具有长周
15、期的重现性,也有短周期的波动性,而一年内光、热、水、气流等的季节变化很大;4)气候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可取代性,构成了气候资源的整体性和功能性,气候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均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气候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及其功能的发挥;5)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对于气候资源主要是适应性利用,只是在有效范围内,才能施加积极的影响,例如人工增雨、合理的生态改造与建设等。气候资源几乎可以被各种产业活动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发掘和利用程度,受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2)水资源。水资源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能不断更新的天然淡水。主要指陆地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通常以
16、淡水体一年补给量作为水资源的定量指标,如用河川年径流量表示地表水资源量,用含水层补给量表示地下水资源量。陆地上各种水都处于全球水循环过程中,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通过径流、蒸发而排泄,并长期保持水量的收支平衡。水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既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又是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体现出水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和环境功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包括:1)循环性和有限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得到大气降水的补给,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和更新,由于各种水体的补给量是不同的和有限的,这种有限性决定了水资源在一定数量限度内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2)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由于气候
17、资源在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周期变化及降水和径流的时空差异,导致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年际年内变化大,给开发利用带来许多困难;3)用途广泛性,水资源用途十分广泛,各行各业和生态环境都离不开水;4)经济上的两重性,由于降水和径流时空分布不均,过多可形成洪、涝,过少则形成干旱、用水短缺,水的可供利用及可能引起灾害,决定了水资源在经济上利与害的两重性。(3)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土地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在概念上非常接近,不同的是土地资源强调土地对人类的有用性。土地资源是比土壤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所有自然环境,诸如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
18、,以及人类过去、现在的活动成果。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对于人类而言,其主要功能包括:1)容载功能,土地是使一切劳动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它为劳动者提供立足处所,为整个劳动过程提供工作场所;2)栽培植物功能,在农业中人们利用土地栽培植物,土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劳动工具和对象的作用;3)供给自然资源的载体功能,一切自然资源或以土地为载体,或以土地为下垫面,相互作用,构成自然联合体。作为生产资料,土地具有以下重要特点:1)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不能像制造机器一样来制造土地,“填海造地”等只是土地的改良措施而绝非创造土地;2)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只能在面积限定的土地上活动,可以依据需要和可能
19、改变土地的用途,但不能改变其总面积;3)土地的位置固定,不能移动,任何土地都固定在一定的区域之内,具有特定的地貌、基础地质、土壤、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特征和人口、生产力、区位等社会特征;4)土地具有永续利用的可能性,土地永续存在,其生产能力具有可塑性,人们可通过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其使用效率,也可能因为利用不当或滥用破坏而使之降低,甚至消失;5)土地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取代,具有不可替代性,人类的活动只能改良和完善土地的功能。(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是生物圈中的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组成的各种资源总称。它们是有生命、可繁殖、可遗传、具有新陈代谢机能的资源。它们均属于可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
20、源。这类资源是地球上对人类社会最重要且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类资源,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原料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来源的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同时也是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环境质量与生态平衡的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区别于其他非生物资源的基本特征,是其新陈代谢机能,具有可遗传、可生殖和生态适应性、生态脆弱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地球已知生物计有1300万1400万种。正是这种多样性,满足了人类对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需要;也正是由于其可新陈代谢、可繁殖、可遗传,才保证了这类资源的可再生性;由于它们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脆弱性,所以一旦环境变化或遭破坏,不再适合其生存和繁衍,它们就会从地球上消失,再不复出
21、现。为了使生物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必须强调资源保护,使开发利用与生物种群的恢复增殖相协调,利用生物资源的强度与开发速度不超出生物资源的生态耐受能力,不破坏生物资源的恢复与再生特性,使之不致出现衰退与灭绝。(5)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指由地质作用形成和具有利用价值,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一种基本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当今世界,95%的能源和80%的工业原材料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具有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包括:1)难确定性。矿产资源绝大部分隐伏在地面以下,控制成矿的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储存的时间、空
22、间,质量和数量都具有难以确定性,需要人类的不断努力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探查结果;2)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是亿万年地质历史的产物,在短暂的人类历史中不可能再生,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它们总是有限的,迟早会被人类开发殆尽而最终枯竭;3)分布不均匀性。由于地壳运动的不均衡性及成矿地质作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致使矿产资源在地壳中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4)不可创造性。矿产资源是大自然免费赋予人类的物质财富,矿产资源是地质作用的结果,人类不可能通过劳动去创造。二、当代资源可持续利用史观2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相继在20世纪上半叶实现以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又实现了以信息为主导
23、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全球生产力持续提高、全球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对适合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土地,则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化日益加速而日显窄小。以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为契机,“资源有限论”的思想逐渐被人类所接受。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日益觉醒,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面对“共同的未来”,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观深入人心。(一)生态环境及其与资源的关系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群落及包括人自身在内的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具有生命支持能力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
24、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含义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地说,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有生命力支持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与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密切。1、资源是人类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根据人类生存与发展需求的层次性,环境分为多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环境,只考虑关于自然方面的人类环境,即人类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项目 资源 节约 利用 分析 评价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0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