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docx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0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凉凉凉凉山山山山彝彝彝彝族族族族传传传传统统统统农农农农耕耕耕耕方方方方式式式式调调调调查查查查 以以以以 安安安安 哈哈哈哈 镇镇镇镇 摆摆摆摆 摆摆摆摆 村村村村 为为为为 例例例例 总总总总结结结结报报报报告告告告 资助: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青年项目组 主办: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1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目录目录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总结报告.0 1. 调查项目概述调查项目概述.2 1.1 项目背景和目标.2 1.2 项目时间
2、.3 1.3 项目成员.3 1.4 调查方法.3 1.4.1 问卷设计.3 1.4.2 问卷发放与回收.4 1.5 项目成果概述.4 2.项目项目计划与计划与执行执行.4 2.1 调查计划.4 2.2 调查人员安排.5 2.3 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6 2.3.1 活动前期.6 2.3.2 实地调研.6 2.3.3 生态宣传.7 2.3.4 总结报告大会.8 2.3.5 数据整理撰写报告.8 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8 3.1 数据分析.8 3.2 调查结果总结.13 4.调查图片锦集调查图片锦集.15 4.1 村落中的彝族同胞.15 4.2 农业“好朋友”.16 4.3 深入
3、彝寨的日子.17 5.团队团队故事分享故事分享.18 5.1 记摆摆顶村调研.18 5.2 我的“凉山彝族传统农耕调研”之行.20 5.3 深入彝寨调研, 在团队中成长.20 6.财务报告财务报告.22 6.1 项目资金来源.22 6.2 项目支出明细.22 6.3 财务管理情况.23 7 7. .结语结语.23 8.附件附件.23 8.1 安哈镇卫星地图.23 8.2 调查问卷表.24 8.3 生态农业宣传资料.26 8.4 相关网络宣传媒介.27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2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调查项目概述调查项目概述 项目项目背景背景和目标和目标 项目背景: 我国彝
4、族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峡谷区,以及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海拔在 2000m 左右的山区或半山区。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表起伏大,地形崎岖。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 80%以上。山脉纵横沟壑交错,坡多坝少,光照资源充足,适合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其中农业生产在彝族社会传统经济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农产品的种类十分丰富。凉山州粮食作物以土豆、玉米、水稻为主,荞麦、燕麦次之;经济作物有苹果、烤烟、石榴、甘蔗、蚕桑等。此外,还盛产天麻、杜仲等中药材。独特的区域气候形成了彝族独特的农耕文明。 彝族人民世代在该地区劳作, 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农耕文化。
5、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 181 万人,马边、峨边两个彝族自治县,约有 10 万人。安哈镇摆摆顶村位于西昌市中心东南 30公里,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年平均气温 14,年均日照 2140 小时,年均降水量 1200 毫米,无霜期 250 天左右,林地草场面积大,垂直气候明显的大背景下盛产牧草,畜牧业发达,与此相结合的游牧农业(半牧半农)更是凉山州传统农耕方式的典型代表。当地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山地黄红壤、亚高山草甸土四类。安哈镇摆摆顶村前身州螺髻山种畜场是“以场
6、带社”的一个特殊体制单位,受体制、政策的制约,多年来处于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彝族人口高达 99.9%,产业经济来源主要靠第一产业,近年来随着螺髻山风景区推动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起步。 新中国建立后,凉山彝族自治州一跃千年,从奴隶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彝族农耕方式也经历了诸多改变。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农耕方式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作物产量、作物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过分依赖和滥用化学肥料、农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及地表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作为该地区唯一一个高校专业大学生环保社团,在校
7、内、外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多种专业性强的大学生科研项目及实践、宣传活动,以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环保意识为己任。我协面向全院召集志愿者并经专业培训、筛选后,组建了“校园农夫”校外农耕调研小组,对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三个生产组进行了包括耕作土壤、作物种类、灌溉用水、施肥、轮作制度、作物产量以及人口状况、人均土地面积、年收入等多方面调查,希望通过对当地传统农耕方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具体内容、科学依据及其民族特色,为之后依据现代化的科学农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结合地方水文、气候特色,以因地制宜、合理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为目的,从而对彝族地区原生的农耕方
8、式方法“去粗取精” ,提供现代化的改进意见等工作做铺垫。 项目目标: 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 获取第一手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资料,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3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了解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的具体内容、科学依据及其民族特色,并针对现状进行生态农业引导,宣传和保护彝族传统农耕文化及其推广彝族朴素的生态耕作理念。 项目时间项目时间 开始时间:2013 年 03 月 结束时间:2013 年 06 月 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 项目指导老师:罗支铁 项目责任人:杨静 执行顾问:唐泽 调查表设计:伏媛、唐泽 入户采访和问卷发放:唐泽、唐东、伏媛、陈兴萍、华燕梅、熊晓雷、谭畅、
9、林姚、蒋璐瑶 数据分析和报告:唐泽、伏媛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在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开展, 选择调查对象时结合使用了重点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 社会人文指标指标 经济指标 耕作方式 SWOT 分析 补充调研方向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4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问卷发放和回收问卷发放和回收 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包括: 入户采访方式发放和回收问卷 项目成果概述项目成果概述 此次用户调查项目共计发放用户调查问卷 100 份,
10、回收调查问卷 99 份,其中有效问卷 98 份。 项目主要取得了三项成果: 采集了村民的基本农耕方式信息:从有效问卷中采集第一手信息,有助于今后农耕相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获得了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在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获得了有关彝族农耕方式的基本数据,数据分布符合统计规律,数据样本真实、有效。 为决策层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结论:在基本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若干调查结论,这些调查结论可以作为政府及其他决策层的参考,为今后凉山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准确、合理的依据。 2.2.项目计划与执行项目计划与执行 2.12.1 调查计划调查计划 时间(时间(20132013 年)年) 地点地点
11、 内容内容 负责人负责人 4 月 10 日4 月18 日 西昌学院 项目前期申报、 筹备、宣传工作,人员组织及资料准备,志愿者征集 伏媛、谭乔、兰岚 4 月 13 日4 月14 日 西昌安哈镇摆摆顶村 活动地点选址、 实地考察踩点、 调研活动细节安排 唐泽、唐东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5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4 月 19 日4 月20 日 西昌学院 志愿者培训工作、合格志愿者筛选 唐泽、伏媛、唐东 4 月 21 日 西昌市安哈镇摆摆顶村 调查彝族当地的农耕方式, 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工作 唐东 伏媛 4 月 22 日4 月24 日 西昌学院 调研成果整理, 书写调查报告 伏
12、媛、唐东 4 月 25 日 西昌学院 召开项目总结大会 唐东、伏媛 4 月 25 日4 月27 日 西昌学院 彝族传统农耕主题展览 谭乔、兰岚 4 月 27 日4 月30 日 西昌学院 项目总结及撰写报告 伏媛 2.22.2 调查人员安排调查人员安排 职务 姓名 人员说明 负责事务 指导老师 罗支铁 农业科学学院副教授,协会指导老师,彝族,亚洲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和农村生计发展 项目顾问,为项目提供专业支持、技术指导。 总负责人 伏媛 协会组织部部长,资环专业 11级学生 项目负责人,活动申请、策划,书面材料的编写 唐东 协会科研部部长,资环专业 11级学生 调研方法的科学性、合理
13、性,实地调研负责人 执行顾问 唐泽 协会会长, 资环专业 10 级学生 项目执行顾问 志 陈兴萍 12 级资环专业学生 调研活动志愿者,进行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6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愿 者 华燕梅 12 级资环专业学生 入户访问、实地踏勘,完成农耕相关资料的收集,负责向调研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宣传以及后期校内宣传活动 蒋璐瑶 12 级资环专业学生 林姚 12 级资环专业学生 谭畅 12 级资环专业学生 熊晓雷 12 级农发专业学生 2.32.3 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活动的具体开展安排 2.3.1 活动前期 对调查区域勘查选址,确定初步调查背景及方案,明确调查方向。 项目书
14、确定后,我们采取黑板报、海报、腾讯微博等方式面对全农学院(本协会会员优先)召集大学生志愿者若干。 志愿者报名结束后,邀请农学院农学方面的专业课老师、本地彝族的老师同学以及协会负责人,对全体应招志愿者分三次分别进行有关:农业知识及农耕常识、彝族礼仪及禁忌、调查过程中的规范等内容的集训。 调查问卷的编写、入户访谈内容的确定、实地踏勘项目的准备抑是前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调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得到有用的资料,该部分工作将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完成。 在正式进入彝族聚集地进行调查活动之前,本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后勤负责人员必须对选定的项目实施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落实调查队伍集散方式、餐饮保障、小组分队等问题,
15、以便及时调整项目活动计划和经费分配。 考虑到后期对外宣传、总结大会的召开等工作,我协将邀请西昌学院学生记者团采取跟踪报道或后期专题报道等方式,共同完成本次活动的外宣、总结工作。同时,在西昌学院举办项目成果展览,向广大学生宣传彝族这个古老民族的传统农耕方式。 2.3.2 实地调研 调查方案 人员分组:通过前期踩点,我们将调研小组共 9 人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摆摆顶村三个生产组,每组三人,分别负责询问、记录、拍照等工作。 小组编号 小组成员 对应组名 1 唐泽、陈兴萍、华燕梅 摆摆顶组 2 伏媛、谭畅、熊晓雷 马家堡组 3 唐东、林姚、蒋璐瑶 老厂组 调查方法: 采取自愿者入户访问、 实地踏勘为
16、主, 问卷录入为辅的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详见附件 2 (调查问卷表) 时间安排:实地调研活动日安排 时间(4月21日) 地点及活动内容 交通工具 08:0009:10 园艺楼集合点名出发西昌东客站 107西昌学院专线 09:0011:00 西昌东客站化工厂 汽车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7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调查技能要求 经过前期专业人员组织的相关培训和自身对本次活动的了解, 调研志愿者应符合以下相关求:了解农耕相关知识、调研技术方法 非专业要求:了解彝族同胞风俗习惯 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记录能力 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2.3.3 生态宣传 本次项目的宣传工作分为校内、校外
17、两大块,其中校内宣传分为项目前期、后期两部分, 校外宣传分为生态农业理念宣传、 现代化农业改进方法宣传两方面。 目的 形式 负责人 校内 前 期 宣 传 通过前期宣传完成人员招募工作,同时向校内大学生宣传生态农业知识,加强专业实践意识,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引起校内广泛关注 黑板报、海报、腾讯微博、 协会 QQ 空间、校内定点宣传、 农耕调研培训讲座 宣传部、 唐泽 后 期 宣 传 通过一系列线上、 线下总结分享活动, 完成调研成果分析、 推广工作,提高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 加强协会对外宣传力度, 引起受众对彝族同胞及其生活现状的关注 黑板报、海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协会 QQ 空间、调研成果报
18、告会、 摄影展板 宣传部、 唐东 校外 生态农业理念宣传 通过志愿者入户宣传、 分发宣传单的形式,向彝族同胞,特别是年轻一代宣传生态农业观念, 注重新老农耕方式结合,提高生态程度 入户宣传、 分发生态农业知识宣传单 志愿者小组 现代化农业改进方法 经过咨询专业老师、查资料,结合调研结果, 总结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相较于现代化农业的优、缺点,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 项目总结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参考 调研报告、 项目总报告 伏媛、 唐泽 备注 携手西昌学院学生记者团的专题记者, 通过西昌学院报将我们获得的第一手彝族传统农耕方式相关资料以及调研过程中的真实体验, 分享给西昌学院广大师生, 让大家加强对
19、彝族这个古老民族了解,加强对生态农业理念的认知和推崇。同时,我们通过协会官网、GGF、校园记者团、广播站等媒体传播途径,展示彝族伏媛 11:0012:00 化工厂摆摆顶村(工作餐) 面包车 12:0015:30 摆摆顶村实地调研 步行 15:3016:00 集合清点人数 16:0018:30 摆摆顶村化工厂 面包车 18:3019:30 化工厂观海湾 县际班车 19:3020:00 观海湾学校 公交车 20:0020:30 成员聚餐(自费)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8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传统农耕方式。 2.3.4 总结报告大会 针对项目开展的成果与问题,开展讨论总结。
20、会议邀请了院领导、专业课老师、学生记者团记者、其他各友好二级协会负责人等人参加,会上各志愿者、项目负责人结合精心制作的 PPT 和挑选出来的代表性图片、 数据向参会人员做了整个调研活动从策划到前期筹备再到实施最后到资料汇总整个过程的介绍;(下附会议流程表) 2.3.5 数据整理撰写报告 将调研数据总结,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手段,撰写系统化的总结报告。 3.3.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调查结果分析暨总结 3.13.1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发送问卷 100 份,回收 99 份,其中有效问卷 98 份,针对特殊指标进行定性统计分析,现反馈如下; 安哈镇摆摆顶村主要农作物亩产柱状图安哈镇摆摆顶村主要农作物亩产柱
21、状图 时间 主题内容 17:5018:00 安排参会人员就坐,签到,现场设备调试 18:0018:05 观看图片集 18:0518:10 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宣布报告会开始 18:1018:20 现场嘉宾罗支铁副教授讲话 18:2018:35 项目负责人唐东作项目概况介绍 18:3518:55 志愿者小组代表汇报各组调研成果 18:5519:10 项目负责人伏媛作农耕对比报告 19:1019:20 项目负责人唐泽作项目后期工作报告 19:2019:30 现场嘉宾涂勇科长讲话 19:3019:50 现场观众提问 19:5020:00 播放会歌,主持人宣布本次报告会圆满结束 70070030030
22、030003000500050001001000 01000100020002000300030004000400050005000玉米玉米荞麦荞麦土豆土豆萝卜萝卜燕麦燕麦亩产斤亩产斤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9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我们从实地调研发现,摆摆顶村由于特殊的高寒山区气候,该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仅有荞麦、燕麦、玉米、土豆,经济作物有油菜、萝卜、花椒、玫瑰花等品种。 从上面的柱状图我们可以看出本地燕麦产量不高导致很多农户渐渐放弃这个品种的种植,使得荞麦成为当地彝民主要的食物源泉之一,相反在西昌市农科所扶植下的土豆和萝卜种植产量较高, 收益可观, 成为彝家经济收入的重
23、要支柱。 安哈镇摆摆顶村主要牲畜饲养数量安哈镇摆摆顶村主要牲畜饲养数量 摆摆顶村位于地处二半山、高山地带,平均海拔二千米以上,按地貌区划,它属二半山及高山山区,海拔跨度大,景观垂直分异明显,形成了北低南高的态势,正因为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才造就了它成为凉山州螺髻山种畜场的历史。从当地村民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州畜种场的功能渐渐消弱,畜牧品种逐渐单一,但是由于螺髻山草场优厚的畜牧条件,该村的畜牧养殖任然占有很明显的优势,从摆摆顶村毛村长哪里我们初步了解到,该村的黄牛、山羊、绵羊、牦牛等牲畜基本是在螺髻山五彩湖周边地区圈地放牧,牲畜成长期间基本不下山、靠山养殖来完成, 形成一种山上养殖山下定居种植的半
24、牧半农的典型彝族耕作形式。 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的家禽养殖中猪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和他们彝族年喜食烤乳猪和近邻地区生态旅游中彝家烧烤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 较大规模的家禽养殖也成为彝家农用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村民家中我们也发现他们种植的地黄、荞麦也是家禽的主要饲料。 安哈镇摆摆顶村土壤类型及比重分布图安哈镇摆摆顶村土壤类型及比重分布图 40% 25% 15% 25% 资料数据来自安哈镇农业发展办公室 凉山彝族传统农耕方式调查项目总结报告 10 西昌学院新生态环境科学协会 从土壤资源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土壤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种植品种和土地用地结构类型, 摆摆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
25、自然气候条件再辅以独特的土壤构成,决定了该村典型的半牧半农的耕作格局,我们从上述扇形图可以看出该地虽有水稻土,但是由于海拔较高,雨季较集中、蓄水灌溉条件较差舍弃了水稻种植,另外我们发现紫色土有机质较高,为当地的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较发达,亚高山草甸土便决定了该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大,适宜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土地利用分类及比重分布图土地利用分类及比重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是人类在改造利用土地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具有不同利用方向和特点的土地利用类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彝族 传统 农耕 方式 调查 项目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04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