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安徽开发区竞争力报告.docx
《XXXX年安徽开发区竞争力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安徽开发区竞争力报告.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2012年,公开版)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课题组二O一二年十二月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2012年)课题组名单课题指导:胡再生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院长课题主持:周云峰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 张 峰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课题协调:吴葆红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执 笔:胡功杰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部副主任 夏 飞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饶 磊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计 算:夏 飞 胡功杰 周云峰校 对:夏 飞 周云峰目 录第一章评价背景5第一节 我省开发区发展成就5第二节 我省开发区阶段性特征7第三节 已有的开发区评价体
2、系9第二章评价思路12第一节 评价依据12第二节 指导思想13第三节 评价原则13第四节 评价目标14第五节 评价对象14第三章评价体系18第一节 科学内涵18第二节 指标设置19第三节 指标解释22第四章数据收集及处理27第一节 数据收集27第二节 权重确定27第三节 数据计算31第五章全省开发区排行榜32第一节 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行榜32第二节 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3第三节 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4第四节 全省开发区经济实力前20强排行榜35第五节 全省开发区发展潜力前20强排行榜36第六节 全省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7第七节 全省
3、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8第八节 全省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9第九节 全省开发区和谐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40第六章全省开发区分级排行榜41第一节 全省省级开发区排行41第二节 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排行48第三节 全省筹建省级开发区排行55第七章全省开发区分片区排行榜62第一节 皖北地区开发区排行榜62第二节 皖江示范区开发区排行65第三节 皖西皖南地区开发区排行67第八章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69第一节 推进特色发展,增强集群发展能力69第二节 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增长能力69第三节 推进开放发展,增强引领发展能力70第四节 推进集约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7
4、0第五节 推进和谐发展,增强公平发展能力71第六节 推进园区自身建设,增强综合保障能力71附件73附件一:我省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73附件二:关于我省开发区科技创新体制情况的调研报告80附件三:安徽与江苏等省开发区比较分析89附件四:江苏开发区增强承载力、提升竞争力的调研报告95附件五:加快整合提升,推动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10110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开发区政策的普惠化,开发区的传统优势逐步弱化,而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却日益激烈。如何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报告在深入分析开发竞争
5、力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一套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我省开发区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客观分析,旨在引导开发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第一章 评价背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继续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开发区发展模式提出新要求。我省开发区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目前正步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适时开展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有效引导开发区提升竞争力,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一节 我省开发区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我省开发区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
6、、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全省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7199.8亿元,六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9.6%。财政收入达到741.4亿元,占全省的28.2%,比2005年提高9.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4.6%。2005-2011年,开发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2、工业地位明显提升,成为全省产业集群的主战场。2005-2011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从473.5亿元提高到3829.7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5.8%提高到54.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4.2%。开发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经营(销售)收入比重由59.1%提高到68.5%。以开
7、发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铜基新材料、现代医药、矿山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3、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为当地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开发区注重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加快了与城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进程。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32.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32.3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4.2%和38.7%。到2011年底,全省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达到1447.5平方公里,壮大了城镇规模,诞生了一批新城区。4、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2011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43家,年均增长24.0%;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211.0亿元,比2
8、005年年均增长45.0%;研发(R&D)经费支出127.0亿元,年均增长59.6%。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了开发区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5、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省开发区累计利用省外资金8693.7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7.5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52.5%和37.2%。德国西门子、美国卡特彼勒、英国联合利华、日本三洋、广东美的、北京京东方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7.1亿美元提高到160.0亿美元,占全
9、省的比重从29.8%提高到51.1%,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4%。6、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我省开发区已形成了多渠道的筹资方式、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皖江示范区规划批复后,我省设立了2个产业集中区和9个集中示范园区,积极探索科学承接的新模式。在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连续多年位列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在2010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位列第12名。7、民生建设得到加强,成为全省和谐发展
10、的示范区。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开发区就业扩大、民生改善、社会和谐。2011年,全省开发区从业人员达到234.0万人,劳动报酬达到565.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0%和38.5%。第二节 我省开发区阶段性特征从外部环境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开发区既面临着国内外产业转移总体趋势不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区域优惠政策叠加、创新环境更优等机遇,也面临着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开发区竞争激烈等挑战。从开发区内部来看,我省开发区经历了1989-2002年起步阶段、20
11、03-2006年规范发展阶段,以及2007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进入到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开发区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1、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2005-2011年,我省开发园区数量由89家增加到155家,目前全省每个市县均有1-2个省级开发区,但大部分开发区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投入产出强度偏低。在资源环境和要素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开发区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加快园区整合提升,提高园区集约化水平和发展质量。2、由“小而全”向专业化园区转变。我省开发区产业门类过多,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集聚度偏低。2011年,在我省开发区前八大产业中,除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外,其余产业的集聚
12、度均不足10%。开发区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一区多园”和专业化园区建设,实现分工协作、联动发展。3、由单一工业区向多功能综合园区转变。2011年,全省近一半的开发区服务业比重不足10,其中36家为单纯工业区,园区配套条件不完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强。未来一个时期,开发区必须适应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走统筹发展之路,一方面继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园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支撑开发区转型发展。4、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培育自我发展能力转变。一方面,开发区必须
13、改变过去“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大力开展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积极引进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继续为开发区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开发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开发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第三节 已有的开发区评价体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以及上海、江苏、山东等先进省市开始对开发区进行竞争力评价,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国家级开发区评价体系。目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商务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科技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14、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旨在指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三并重、二致力、一促进”的指导方针,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发展水平。2011年重新修订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总指数以及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等八大类分项指数。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编制,每两年对统计指标和评价指标进行微调,6至8年进行综合修正和调整,现已进行了4次制定或修改。最近的2008年指标体系分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体系两大类,其中,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由孕育创新
15、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44个二级指标;区域环境测度指标有经济支撑、知识支撑、环境支撑3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部分省市开发区评价体系。有较大影响力的省域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江苏、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评价体系。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评价办法。2011年,江苏省修订江苏省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评价办法,形成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将评价重点改为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评价体系采用七大类指标,包括经济实力、开放水平、自主创新、环境保护、集约水平、社会贡献、管理水平等7个方面。浙江省开发区综合
16、考评办法。浙江省自1998年开展省级开发区考核,从管理体制、投入产出、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和规范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考核。2005年试行新的考核办法,2006年对该体系进行了修订,近期再次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考评体系包括经济规模、发展质量、综合效益和增量增速4类目标,共设38个单项指标。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办法。2010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本市开发区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旨在加强对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开发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创新发展、投资环境等方面,包括1个综合发展指数、4个分项指数、11个专业指数,以及1
17、10个单项指标,其中68个为单项评价指标,42个为单项参考指标。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山东省借鉴商务部对国家级经开区的评价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对原试行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管理效能的内容,充实高新技术、发展效益等指标,形成了新的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该评价体系由经济实力、涉外经济、高新技术、发展效益、管理效能五类指标组成。、我省开发区评价情况。2007年,省商务厅开发区管理处制订了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经济运行评价试行办法,设置了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增长速度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从2008年起正式试行。2009年,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在参照国内现有开发
18、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推出安徽省省级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报告(2009年),在省内引起一定的反响。该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实力、投资环境、发展质量、集群培育、成长潜力等5类,二级指标共包括41项。2012年10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考评对象为全省所有开发园区,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筹建省级开发区三大类。合作共建园区、皖江9市集中示范园区根据建设和发展情况适时纳入考评范围。考评指标体系侧重于发展成效、转型升级等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成效、转型升级、节约集约、基础管理四大类,共20项指标。综合考评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按百分制考评,各开发
19、区考评总分为各项指标分值之和,再加上特别加分。预计第一次的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结果将于2013年5月底前公布,将对国家级开发区前3名、省级开发区前20名、筹建省级开发区前15 名进行通报表扬。第二章 评价思路第一节 评价依据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关于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
20、以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规划等。2、安徽省相关规划法规。包括安徽省开发区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3、现有的开发区评价体系或办法。包括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和我省开发区评价办法,以及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2009年)等。第二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依据
21、区域经济理论,立足安徽开发区实际,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开发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提高开发区的转型发展能力,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引导开发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建设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节 评价原则1、导向性原则。依据国家和我省相关法规、规划及政策文件,通过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引导开发区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按照有关政策的要求加快发展步伐。2、系统性原则。按照系统论要求,综合、平衡地考虑开发区各方面因素,构建完整的评价系统,并将系统逐层分解,既体现系统的总体目标,也体现系
22、统的层次性和各子系统的独立性和相关性。3、客观性原则。本次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统计部门公开的,不采用调查数,也不增加单项附加分。这样,有利于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有利于评价操作。4、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原则。在开发区竞争力评价中,既要反映开发区竞争力的静态状况,又要反映开发区竞争力发展变化的趋势,以便于对开发区发展的动态进行监控与管理。第四节 评价目标1、为开发区提升竞争力提供引导。通过客观评价各个开发区在经济实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潜力方面的状况,帮助开发区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引导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建设,尽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能力。2、为政府战略
23、决策提供依据。便于决策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发现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开发区的发展动向,从而为政府科学制定开发区的发展战略、明确下一步政策调整思路和工作重点提供依据。3、为科学评价开发区竞争力做出探索。随着形势的发展,开发区竞争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相应地其评价体系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次研究,对开发区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新形势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利于为今后的动态评价和兄弟省市开发区评价提供借鉴。第五节 评价对象截止到2012年底,我省国家级开发区有13家,依次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X 安徽 开发区 竞争力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0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