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里河区抗旱应急预案(DOC41页).doc
《5.七里河区抗旱应急预案(DOC4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七里河区抗旱应急预案(DOC41页).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兰州市七里河区抗旱应急预案应 急 预 案防汛抗旱预案是当所辖区域内发生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汛情或轻度干旱、中度干旱、严重干旱、特大干旱灾害天气时,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有序的进行防汛抗旱救灾,最大限度地减轻汛情或干旱灾害所造成的经济和财产损失的预备方案。编制防汛抗旱预案是防汛抗旱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内容,增强预案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是提高水利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对有效组织开展防汛抗旱救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兰州市七里河区虽然有黄河丰富的水源横贯全区,但中部地区属黄土梁峁沟谷区,后山为石质中低山区,地势高,水资源短缺,降雨量稀少,而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干旱是影响
2、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灾害天气,具有发生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损害消除慢、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大等特点,不仅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波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严重时还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危害,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旱灾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影响区域越来越广,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七、八、九月易发生局部暴雨,形成汛情,严重威胁河道两岸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防汛抗旱措施,增强防汛干旱风险意识,提高防汛抗旱应变能力和防汛抗旱主动性,减轻水旱灾影响和损失,防患于未然,特编制兰州市七里河区农
3、村防汛抗旱预案。一、编制防汛抗旱预案的指导思想、编制原则和依据(一)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促进防汛抗旱工作由农业防汛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防汛抗旱转变,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二)编制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2、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3、坚持依法防
4、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4、坚持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的原则。5、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6、坚持科学、合理、实用、便于操作的原则。(三)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2、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等法规。3、旱灾损失与抗旱效益计算办法(试行)、
5、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报旱制度、报旱标准等。4、兰州市七里河区乡(镇)供水2010年发展规划、兰州市七里河区“九五”到2010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规划、兰州市七里河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发展纲要、兰州市七里河区水利发展与改革 “十一五”规划、兰州市七里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规划报告、兰州市七里河区综合农业区划、兰州市志、第二十三卷、农业志、七里河区志、国内公开出版的刊物、报纸、论文等。二、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区域自然概况1、自然地理特征兰州市七里河区位于北纬10336至10354,东径3550至3606。地处兰州市中南部,东接城关区,西邻西固区,东南
6、邻榆中县,西南与永靖县毗邻,南与临洮县接壤,北以黄河为界。总面积397.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4万亩。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高程在15203004米之间。南部为石质中低山区,海拔20003000米,基岩裸露,土层较薄。中部黄土梁峁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谷坡陡峻,山峦叠嶂,支离破碎,交错分布。北部黄河阶地,台、坪、川、滩俱全,地势平缓,土地连片。按群众历史习惯说法本区可分为后山二阴地区、前山干旱地区和黄河滩地三大地貌类型。植被主要有铁杆蒿、柴苑、阿盖蒿、冷蒿、冰草等草本植物;以杨桦为优势树种的天然次生林;以枸杞子、虎楱子、丁香等为主的华生灌木。2、气象水文地质及水
7、资源资料2.1气象区内气候干燥,具有大陆性气候特征,降水少,蒸发量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28mm,年均蒸发量1438mm,降雨量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并多以暴雨形式出现,6月份相对少雨,初夏干旱出现频率较高,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旱灾,年均气温9.3,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23,平均相对湿度58%,年日照时数平均在2315.95小时,日照率为56%。平均无霜期153-190天,平均风速12.3m/s,历年最大冻土层厚度1.2m。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垂直气候变异显著。分布趋势是气温、热量、光照,随海拔由南到北降低而升高;降雨量则由南到北降低。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日照强,昼夜
8、温差大,春夏干旱出现频率高。因此,干旱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2.2水文2.2.1流域概况黄河干流自西固区岔路村入兰州境内,自西流向东北,至榆中县青城大岘沟出境,兰州段流程152km,七里河境内自崔家崖大滩村白马浪长15.4km。兰州水文站以上黄河流域面积222551km2,上游已建成龙羊峡、刘家峡等大型多年调节水库,经水库调节后,改变了径流的年际及年内分配,黄河上游稀遇洪水发生机率减少,枯水流量基本保持稳定,变化幅度较小。多年平均流量102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325.64亿m3,枯水期来水保证率为75%对应流量314m3/s。2.2.2黄河水文资料黄河流经西固区到崔家大滩入境,汇
9、集小金沟、石炭子沟、七里河、雷坛河小支流,经白马浪出七里河境,全长15.4km,兰州水文站以上黄河流域面积222551km2。据兰州水文站观测资料,1968年以前黄河干流兰州段流量变化完全处于自然状态,1934年-1967年,平均流量为1110 m3/s,平均年径流量350.05亿m3,枯水年流量920 m3/s,最大流量5900 m3/s ,最小流量602 m3/s,多年平均含沙量3.56kg/ m3;1968年以来黄河干流兰州段流量受刘家峡、龙羊峡、八盘峡、盐锅峡上游水库人工调节控制,1968年-2005年平均流量943 m3/s,平均年径流量297.38亿m3,枯水年流量681-789
10、m3/s,多年平均含沙量1.57kg/ m3。因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黄河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前一年的12月到当年的4月为枯水期,4月以后,随着气温的回升,上游地面积雪的融化,河流开始上涨。6月开始,流域内降水增多,高山冰雪融化,黄河开始进入汛期。7、8、9三个月是黄河的洪水季节,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7.3%。10月以后,随着降水减少,河水流量逐渐退落,直到第二年2、3月,流量最小。历年3月至11月灌溉期水源各种保证率下的黄河日平均最枯流量分别为:P=75%,Q=390m3/s;P=90%,Q=332m3/s;P=95%,Q=314m3/s;P=98%,Q=293m3/s。黄河洪水多出现在
11、7、8、9三个月。据水文站1953年以来的实测资料统计,最大洪峰流量发生在7、8、9月的共有52次。其中,发生在7月的有16次;8月的19次,9月的17次。近代历史最大洪水是1904年7月18日的8500 m3/s;1964年7月26日的5660 m3/s;1981年9月15日的5600 m3/s;1935年8月4日的5510 m3/s;1967年9月10日的5510 m3/s;1943年6月27日的5060 m3/s。据洪水分析P=10%洪水流量为5640m3/s,P=5%洪水流量为6050m3/s,P=2%洪水流量6310m3/s,P=1%洪水流量为6500m3/s。兰州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
12、沙率Q=2950kg/s,多年平均含砂量为2.82kg/m3,中值粒径0.025mm,平均输砂量为0.91亿t,多年平均推移质砂量15万m3,悬砂年内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约占91.3%。经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拦砂后,径流含砂量有所减少。2.2.3 沟道概况区内季节性的暴雨洪水径流,由沟道分别流入西果园沟、黄峪沟、雷坛河、小金沟,沟道径流汇合并流经排洪沟注入黄河。较大沟道有西果园沟、黄峪沟、雷坛河、小金沟等。西果园沟位于区南侧,流域面积104.75km2,海拔25401541m,沟道长22.11km,平均比降34.27。黄峪沟位于区西南侧,流域面积47.6km2,海拔225
13、01541m,沟道长14.75km,平均比降37.25。两沟道在七里河野猪湾处呈人字形交汇,入七里河北街东侧排洪沟,再由南向北入黄河。上述2条沟道地处黄土高原的半干旱地区,流域内多为黄土山,植被稀少,沟内表层主要是山洪冲积下来的碎石和砂壤土。因地区降雨量小,沟道平时无地表径流,只有较大强度的暴雨才会出现产流现象。雷坛河为黄河一级支流,纵贯区东部。从阿干镇河坝村南部入境,流经阿干镇和八里镇全境,至西园附近磨沟沿注入黄河。流域面积186.85km2,无常流水,较大强度的暴雨才会出现产流现象。八里镇现有4469亩耕地采用雷坛河地下水灌溉。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逐年升高,愈来愈不适应农作物灌溉,加之多年来超
14、采严重,采补失衡,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机井出水量大大减少,部分机井甚至报废,致使该地区农田灌溉水源紧张。小金沟流域面积17.49km2,海拔25401541m,沟道长22.11km,平均比降34.27。小金沟地处黄土高原的半干旱地区,流域内多为黄土山,植被稀少,沟内表层主要是山洪冲积下来的碎石和砂壤土。因地区降雨量小,沟道平时无地表径流,只有较大强度的暴雨才能形成暂时性洪流,并集于低洼的沟槽中,向下游汇集形成洪流,汇入黄河。2.2.4 沟道洪水因流域内无实测水文资料,洪水的演算采用甘肃省小流域洪峰流量经验公式法Qp=KpQm式中Qp洪峰流量(m3/s);Kp模比系数,由Cv=2.0 F-0.
15、08,Cs=3 Cv,查皮-型曲线得出;Qm多年平均最大洪峰流量(m3/s),Qm=KF0.6H0.75J0.19f0.09F流域面积(km2);H多年平均时段最大雨量(mm);J沟道比降();L河道流程长(km);f流域形状系数(小数),f=F/L2;K综合系数,取0.20;即西果园沟三十年一遇洪峰流量262.28m3/s,黄峪沟三十年一遇洪峰流量126.47m3/s,小金沟三十年一遇洪峰流量为59.87m3/s。2.3区域地质概况2.3.1地形地貌区在地貌单元上属强烈侵蚀堆积的黄土丘陵区,属陇西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黄土覆盖在起伏较小的白垩系红层之上,地形较平缓,山坡坡角1525,地形破碎,
16、沟谷纵横。梁峁顶高出沟谷底100200m,沟谷纵坡为1015。黄土丘陵是本区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黄土梁峁广泛分布于区内,山顶呈混圆状,高低起伏,植被稀少。山势陡峻,坡面上部坡角20-25,坡面下部坡角30-35,天然植被稀少,仅少量草本植物。地貌类型为剥蚀堆积的黄土丘陵及河谷地貌,其中河谷地貌为黄河河谷地貌,黄河在兰州段发育有六八级阶地,其中二、四、五级阶地,在区内分布较为稳定,向南六八级阶地受冲沟等切割,逐渐过渡低山丘陵区沟谷地貌,山体多为黄土覆盖。2.3.2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比较简单,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现分述如下:第四系全新统坡积耕土层(Q4) 黄色,干燥,松散状,分布在场地表
17、层,不均质,主要成份为粉质壤土,为风积黄土经人工改造而成,植物根孔及虫孔发育,富含植物根系,具大孔隙及高压缩性。该层厚0.40.6m。第四系全新统(Q4):岩性为冲洪积含砂碎石层、砂土层、砂壤土及粉质壤土层,主要分布在洪沟底部及沟口、阶地表层,结构松散,厚度515m,成分极为混杂,极不均质。另外,现代河床及河漫滩也广泛分布有冲洪积砂砾卵石层。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32):整体披盖于区内级阶地上部及山体顶部,为中粉质壤土,呈淡黄色,干燥稍湿,具大孔隙(孔径13mm)和垂直节理,手捏易碎,偶有鼠洞,表层植物根孔及虫孔较发育,具高压缩性和强湿陷性。2.3.3地质构造本区在大地构造上主要隶属于昆仑
18、秦岭地槽褶皱系祁连中间隆起带。中新生界构造属永登河口凹陷之马家坪马滩向斜带以东延部分。是本区第三系的主要沉降凹陷.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度。2.4水资源情况七里河区水资源总量为329.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29.09亿立方米、地下水(净地下水)5849.01万立方米。地表水包括黄河入境客水及水磨沟、西果园沟和黄峪沟自产水两部分,黄河流经七里河12.5公里,年平均入境水量329亿立方米。水磨沟、西果园沟和黄峪沟均为季节性河流,多以洪水方式
19、出现,流入黄河而未能充分利用,仅在每年34月份及冬灌期有部分径流被利用,三条沟系每年被利用水总量为318万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渗入,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5418.01万立方米,年开采总量为5364.62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马滩、雷坛河以南,黄峪乡、车家坝以北的马滩向斜带,黄河南岸的马滩、大滩是七里河区和城关区工业用水、城乡生活用水主要供水水源地;南部山区的水磨沟、西果园沟、黄峪沟开采的地下水主要供部分农田灌溉。全区可利用水资源量15067.95万立方米,其中可利用地表水9008.79万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5849.01万立方米,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为360.64立方米,低于
20、全省546.6立方米的水平。七里河区工业较为发达,在兰州市占有重要位置,工业的发展使水质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大量废污水排入黄河干流,尤其枯季,水色发灰,油污明显。水磨沟、西果园沟、黄峪沟上游深井地下水源,水质优良,中下游遭环境污染,水质差,年废水排放总量1519万吨,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黄河,在黄河岸边形成一条明显的黑色污染带,恶臭难闻,颜色明显,泾渭分明。3、主要灾害类型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霜冻、冰雹、干旱、低温与连阴雨等。干旱是本区农业生产的最大限制因素。干旱出现的频率高、范围广、危害大、持续时间长,“十年九旱”,“三年两头旱”是本区干旱的基本特征。霜冻一般发生在秋、春
21、季节,分为早霜冻与晚霜冻,春霜冻主要危及果树和蔬菜、玉米幼苗,秋霜冻主要使糜谷、洋芋、大白菜等受冻减产。冰雹多集中出现在69月份,降雹次数多,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且南山地区比河川地区出现的频率高。低温主要影响果树开花时节、玉米发芽、蔬菜幼苗,造成果树不作果,幼苗冻伤,呈黑色。连阴雨主要发生在89月间,造成土豆、蔬菜大幅减产,并极易形成泥石流,造成滑坡、屋基开裂等地质灾害。4、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是七里河区生态环境的基本问题,是生态环境恶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后山地区受百合经济影响,坡地开垦历史悠久,土壤侵蚀严重,原生植被大多已遭破坏,森林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中部地区土壤多为湿陷性黄绵土,
22、垂直节理,遇水极易崩塌,遇暴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属中强度侵蚀区,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二)区域社会经济概况全区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394.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5585万亩,水平梯田6.5585万亩,林地面积1.15万亩,坡耕地1.91万亩,川地0.65万亩,塬地1.21万亩。城镇用地4.44万亩。全区共辖2乡4镇65个行政村,9个街道,76个社区居委会,居住着汉、回、蒙、东乡等18个民族,总人口5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78万人,城镇人口37.71万人,流动人口1.91万人,人口密度高大1276人/平方公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
23、.39亩/人,人均灌溉面积0.6亩/人。2008年,全区工农业生产总值(GDP)151.92亿元,同比增长14.4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15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74亿元,第二产业87.31亿元,第三产业61.87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0464元,农民人均收入545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2:57:41。财政收入20.9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18亿元,人均一般预算收入67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3亿元。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677万亩,粮食总产量6557.6吨,油料播种面积0.4万亩,产量291吨,蔬菜播种面积10.57万亩,产量17.25万吨,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里河区 抗旱 应急 预案 DOC41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00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