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经筋治疗篇.ppt
《头面经筋治疗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面经筋治疗篇.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头面经筋治疗篇,头面经筋治疗篇,头面经筋病,头面经筋病,返回,概述,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示范,经筋查体,头面经筋病头面经筋病返回概病临治经,【概述】 15 1,头面概述15 1,返回,“头者,精明之府”,为人体之首,是脑髓、五官会聚的器官。其位处最高,为适应人在直立状态下,最灵活地用眼、耳、鼻、舌感知环境,判断应对情况并做出迅速反应的需要,头部的运动是复杂而频繁的。头部受外界的影响也是最明显的。 颅骨共块,分为脑颅与面颅。脑颅块,为额、枕、蝶、筛骨各块,顶、颞骨各块。面颅共块,为犁、下颌、舌骨各块,上颌、鼻、泪、颧、下鼻甲、腭骨各块。另外,在中耳内与听觉有关的听小骨共块。各骨毗邻缘借致密的
2、结缔组织连结,形成牢固的颅骨缝,各缝呈锯齿状交错嵌接,且形成高密度的增大隆起,使其表面不平滑。颅顶缝有:额与顶骨间的冠状缝;左右顶骨间的矢状缝,两缝交点为冠矢点;枕鳞与左右顶骨后缘之间的人字缝,其与矢状缝交点,即顶枕点。由侧面观察,从前向后为蝶额缝、蝶顶缝、蝶鳞缝、顶颞缝、顶乳突缝、枕乳突缝。经筋组织在高突的骨缝上受到特殊挤压时,可出现结筋病灶点。,【概述】 15 1 头面概述15 1 返回 “头者,,【概述】 15 2,头面概述15 2,返回,额顶枕区的经筋组织由浅入深有五层,即皮肤、浅筋膜、颅顶肌、帽状筋膜、腱膜下组织和颅外膜。浅筋膜层有痛敏组织神经分布或穿行,是引起头痛的层次。帽状筋膜是
3、颅顶肌附着和牵拉的部位,亦可产生结筋病灶,刺激痛敏组织而产生头痛。 颅顶部共有对神经分布,耳前对,耳后对,都是对运动神经,对感觉神经,是疼痛的敏感组织。有人研究了头部疼痛的敏感性,发现帽状筋膜、颞肌、枕肌本身和覆盖的筋膜、头动脉均对痛觉敏感,而颅骨、静脉则差。提示诊查结筋病灶时,应注意的层次和深度。 枕部浅筋膜厚而坚韧,有较多脂肪充填。分别受枕大神经、第三枕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枕部肌肉分三层附着,浅层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中层有头半棘肌、头夹肌、颈夹肌。深层有头后直肌、头上斜肌和头下斜肌等。以上诸肌在枕后形成腱弓,并覆盖枕大神经等痛敏组织。当头项部经筋损筋
4、时,常激惹枕大神经等引起头痛和神经反应。,【概述】 15 2 头面概述15 2 返回 额顶,【概述】 15 3,头面概述15 3,返回,颞面区结构可分六层,即皮肤、浅筋膜、耳外肌和帽状筋膜、颞筋膜、颞肌和颅骨外膜。耳外肌包括耳上、耳前、耳后三块。前两块起自帽状筋膜,后者起自颞骨乳突根部上方,三肌都止于耳根。虽然耳外肌为退化肌肉,功能亦尽丧失,但耳外肌损伤可引起头痛,且阻碍着藏其中的经脉的气血运行,可出现听觉功能障碍和平衡功能失调。颞筋膜和颞肌在额顶枕区的腱膜下。颞筋膜又称颞深筋膜,致密而坚韧,上附于颞上线,向下分成两层附着于颧面的前后面,其间夹有脂肪与血管。颞肌起自颞窝内,呈扇形扁肌,止于下颌
5、骨喙突。参与咀嚼运动,是容易疲劳受损而致痛的组织。 咬肌位于下颌外侧皮下,起自颧弓前面,止于下颌支外侧咬肌粗隆。其与颞肌、翼内肌、翼外肌和颞肌等,均止于下颌骨,运动颞下颌关节,参与咀嚼运动。在咀嚼活动损伤时,可出现各自的结筋病灶点。,【概述】 15 3 头面概述15 3 返回 颞面区结构,【概述】 15 4,头面概述15 4,返回,耳前的运动神经是面神经颞支,感觉神经是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颧颞神经、耳颞神经等。面部血管丰富,腔隙及肌肉繁多,是感觉神经密布的地方,常出现结筋病灶,尤其鼻面沟常是面痛的板机点。耳屏前,颧弓根下,是下颌骨髁状突所在位置,容易磨损,可出现结筋病灶。眶上裂切迹
6、,位于眶上缘内、中交界处,距中线约.cm,是眶上血管和神经穿出处。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cm处,是眶下血管和神经穿出处。颏孔位于下颌骨体的外侧面,距中线约.cm,是颏血管与神经穿出处。上述各孔都是面痛的常见病灶区。,【概述】 15 4 头面概述15 4 返回 耳前的,【概述】 15 5,头面概述15 5,返回,足太阳经筋“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 手太阳经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下
7、颔,上属目外眦”。 手足太阳经筋主要分布于枕、顶、额部,亦分布于耳后、耳前与侧颊。,【概述】 15 5 头面概述15 5 返回足太阳经,【概述】 15 6,头面概述15 6,返回,额顶枕区的结构由浅入深可分五层,即皮肤、浅筋膜、颅顶肌(又称额枕肌)和帽状筋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以上均属于经筋范畴。其中头皮厚而致密,含大量毛发、皮脂腺和汗腺,当行长圆针法恢刺时,应注意与毛发方向一致,减少毛囊的破坏。浅筋膜由致密坚韧的结缔组织构成,颅顶血管、神经大部分在其内走行与分支,然后再进入皮肤。故检查结筋病灶点时,应注意本层的改变。颅顶肌仅前、后保留肌肉,分别称为额肌和枕肌,它们均止于帽状筋膜。帽状
8、筋膜前后与额肌与枕肌相连,后附着枕外粗隆,在两侧为耳上肌、耳后肌起点,是常见的结筋病灶区。颅骨由多块组成,各骨眦邻缘借致密结缔组织连结,形成颅骨缝。骨缝表面不平滑,某些神经、血管跨越骨缝时会受到挤压或摩擦,而出现慢性损伤。手足太阳经筋分布区,有冠状缝、矢状缝、枕鳞缝和人字缝等,冠矢点为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约在鼻额点与枕外粗隆连线的前、中交点处(在印堂穴,直上cm处),均是结筋病灶常出现的部位。,【概述】 15 6 头面概述15 6 返回 额顶枕,【概述】 15 7,手足太阳概述15 7,返回,手足太阳经筋分布区的穿越神经是重要的痛敏组织,应特别注意检查。 ()第枕神经:由第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出
9、,穿过斜方肌,分布于顶上部和枕外隆突附近皮肤,其结筋病灶常出现在天柱次处。 ()枕大神经:为第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在距枕外隆凸外侧约.cm处,穿斜方肌和深筋膜,分布于头后大部分皮肤,并与枕小神经交通。上述两神经支穿斜方肌可出现结筋病灶点,即风池次。 ()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颈上部、耳廓后、邻近颅顶的皮肤。胸锁乳突肌于乳突肌抵止处,可出现结筋病灶,即完骨次,若卡压枕小神经可引起后头痛。 (4)滑车上神经:为三叉神经分出的额神经终末支,在距中线.cm处,经眶上缘上行,发出小支至上睑,在眶上缘的稍上方穿额肌,分布于近中线处的额部皮肤。其在眶上缘,皱眉肌起点处可出现卡压,形成结筋病灶点
10、即攒竹次。 (5)眶上神经:是额神经的另一终末支。经眶上切迹或眶上孔出眶,发支至上睑,而后分内外两支,穿帽状筋膜后部和额肌。两支都支配前额、颅顶,直到人字缝处的皮肤。并有小分支至额窦。其在眶上孔处,可形成卡压而出现结筋病灶点,即鱼腰次。 引起上述痛敏组织疼痛的重要原因是手足太阳经筋分布区肌肉、筋膜病理性的牵拉与卡压。,【概述】 15 7 手足太阳概述15 7 返回 手,【概述】 15 8,头面概述15 8,返回,枕部肌可分三层,浅层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附着于上项线和枕外隆凸,胸锁乳突肌附着于上项线和乳突外侧面,其深部还附着或绕过头夹肌和头最长肌的终止端。中层肌包括头半棘肌、头夹肌和颈夹
11、夹。头半棘肌位于斜方肌深面,附着上下项线间的骨面,枕大神经从中穿过。头夹肌和外侧面的头最长肌均附着于枕骨及乳突。深层肌包括头后直肌及头后上、下斜肌。头后大、小直肌位于头半棘肌深面,分别附着于下项线内、外侧部。头上斜肌止于下项线外侧。头下斜肌止于第一颈椎横突,其间有枕下神经和枕动脉通过,上述肌肉损伤或挛缩时,可卡压枕后诸神经并刺激枕动脉而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前额部有额肌、皱眉肌等。额肌起自帽状筋膜,肌向前下,止于眉部皮肤并与眼轮匝肌相交错。皱眉肌位于眼轮匝肌眶部及额肌深面,两眉弓之间。起自额骨鼻部,肌斜向外上,终于眉部皮肤。降眉间肌为额肌的延续,起自鼻根,向上终于眉间皮肤。以上肌肉损
12、伤时,可出现结筋病灶点,即攒竹次、阳白次、印堂次等,并可激惹前额诸神经而引起头痛等症状。,【概述】 15 8 头面概述15 8返回 枕部肌可,【概述】 15 9,足少阳概述15 9,返回,足少阳经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下走颔,上结于。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 手少阳经筋“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 手足少阳经筋主要分布于耳后、侧头部及耳前,亦与手足太阳之筋合,分布于枕颞部。侧头部由浅入深可分六层,其层次除增加颞肌层外,余同手足太阳经筋所述。手足少阳经筋分布区的致痛组织中,应特别注意以下穿越神经。 (1)耳后神经:
13、是面神经分出的小支,靠耳根后面,弯向上行,分支布于枕肌、耳后肌及耳上肌的一部分。其在耳后肌处被卡压时,则出现结筋病灶点,即颅息次。在耳上肌被卡压者,即角孙次。 (2)耳大神经:出自颈第、神经,绕胸锁乳突肌后缘走向耳,分布于耳廓后面、耳下及腮腺皮肤。其在乳突部被卡压时,可出现结筋病灶点,亦即完骨次。,【概述】 15 9 足少阳概述15 9 返回 足,【概述】 15 10,头面概述15 10,返回,( (3)耳颞神经:由三叉神经的下颌支从颞下窝分出,在腮腺上端穿至面部,紧靠耳廓前方上行,分布于耳廓上部、外耳道、鼓膜前部、颞区和头侧部皮肤。其被耳前肌卡压时,可出现结筋病灶点,即和髎次。 (4)颧颞神
14、经:由眶内发自上颌神经的颧支,穿颧骨至颞筋膜,分布于颞区前部的皮肤。其被颞筋膜、颞肌卡压时,会出现结筋病灶点,即太阳次。 (5)枕大、小神经也分布到耳廓后皮肤。 引起上述痛敏组织疼痛的重要原因是手足少阳经筋分布区的肌肉、筋膜起止点的牵拉、卡压和激惹。,【概述】 15 10 头面概述15 10 返回,【概述】 15 11,头面概述15 11,返回,耳后肌位于耳后,起自乳突外侧面,止于耳软骨后面,可牵引耳廓向后。耳上肌呈三角形,肌腹阔而薄,起自帽状筋膜,止于耳廓上部软骨,有提耳廓作用。耳前肌起自帽状腱膜,止于耳廓软骨前部,可牵引耳廓向前。眼轮匝肌眶部在外眦处,上下部肌纤维相互交错并移行于上唇方肌,
15、止于眶周皮肤。颞肌位于颞窝部皮下,颞筋膜深面,呈扇形的扁肌,起自颞窝的全部(上自颞下线,下至颞下嵴)和颞筋膜深面,其起点处的结筋点,即目窗次、正营次、承灵次。肌纤维向下集中,经颧弓深面,以腱止于下颌骨喙突尖端和内侧面,其抵止处结筋点即下关次。咬肌位于下颌支外侧皮肤,浅层借肌腱起自颧弓前,深层纤维以肌性起始于颧弓后及其内侧面。二层会合,止于下颌支外侧面咬肌粗隆,其抵止点的结筋病灶,即颊车次。其作用为上提下颌,同时向前牵引下颌骨。翼内、外肌居其深层共同完成咀嚼运动。颞筋膜覆盖颧肌,起自颞上线,向下附着于颧弓的内外两侧缘。以上诸肌因损伤、痉挛时,常引起着藏其间的手足少阳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津液涩渗,且
16、进一步卡压上述痛敏组织而产生疼痛。 侧头部骨缝有蝶额缝、蝶顶缝、蝶鳞缝、鳞缝、顶乳突缝、枕乳突缝等。当神经、血管等痛敏组织跨越其上时,可因颅缝凹凸不平,摩擦损伤而引起疼痛。,【概述】 15 11 头面概述15 11 返回,【概述】 15 12,足阳明概述15 12,返回,足阳明经筋“上颈,上挟口,合于,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 手阳明经筋“其支者,上颊,结于。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手足阳明经筋主要分布于面颊与前额部。 面部皮肤薄而柔嫩,富含毛囊、汗腺和皮脂腺。面部血管密集,血运丰富,容易出血,故治疗时应注意消毒和止血。
17、 手足阳明经筋分布区的穿越神经是重要的痛敏组织,应特别注意检查。,【概述】 15 12 足阳明概述15 12 返回,【概述】 15 13,头面概述15 13,返回,(1)面神经:面神经虽系混合神经,但主要含支配面部表情肌的运动纤维和包含有副交感纤维和感觉纤维的中间神经。面神经出茎乳孔,经腮腺分数支支配面肌、耳部肌及枕肌等。在耳垂前,可出现结筋病灶点,即牵正次。 (2)三叉神经终末支:三叉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由粗大的感觉根和较细的运动根组成,是口腔颌面部的主要感觉神经和咀嚼肌的运动神经。 眼神经皮支:是三叉神经分支之一,在近眶上裂处,分为泪腺神经、额神经及鼻睫神经。经眶上裂入眶,支配眶内诸器官和
18、眼裂以上的额、顶、上睑和鼻的大部皮肤。眶上神经额支、滑车神经均为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下神经为鼻睫神经的分支,支配内眦皮肤与鼻背皮肤。筛前神经支配鼻粘膜及鼻背下部、鼻翼、鼻尖皮肤。泪腺神经还穿泪腺及眼眶,至眼外眦附近皮肤。故其穿出点如眶上孔(鱼腰次)、眶内上缘(攒竹次)、鼻根部(印堂次)等可出现痛性结筋病灶点。,【概述】 15 13 头面概述15 13 返回,【概述】 15 14,头面概述15 14,返回,上颌神经皮支:经眶下裂入眶,称眶下神经,沿眶下沟、眶下管向前,出眶下孔至面部,分布至下睑、颧部、鼻外和颞前部皮肤。眶下孔处可出现结筋病灶点,即四白次。颧神经分两支,颧面神经入眶外侧壁上的颧眶孔,
19、穿颧骨外侧面的上部,再穿眼轮匝肌,至颊部皮肤。颧颞支穿颧骨,入颞窝。沿颞肌前缘,颧弓上.cm处穿颞筋膜至皮肤,其穿出点的结筋病灶,即太阳次、颧髎次。眶下神经出眶下孔,至眼轮匝肌与上唇方肌深面,并分四组分支穿出分布于面颊部皮肤。眶下孔处结筋病灶,即四白次。 下颌神经:下颌神经是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自卵圆孔穿出颅骨,入颞下窝,下行于腭帆张肌与翼外肌间,再分支至下唇、颏部、下颌骨外和颞区大部皮肤。其皮支有颊神经,其穿颞肌鞘下部,入口角间皮肤、粘膜及下颌磨牙颊侧牙龈、骨膜和附近粘膜。耳颞神经则穿翼外肌沿下颌关节囊入腮腺上部,并分出多支,至颞部皮肤和咬肌。颏神经自颏孔穿出,在下唇方肌深面分两支,分布于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头面 经筋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9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