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学前社会教育课件.ppt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学前社会教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学前社会教育课件.ppt(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学前社会教育课件,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辅导-学前社会教育课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领会)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学前社会教育的目标(理解)不同类型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掌握)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知道),考点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领会)考点要求,学前社会教育概述,1,学前社会教育的目的,2,学前社会教育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3,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4,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5,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6,学前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7,知识架构,学前社会教育概述1学前社会教育的目的2学前社会教育社会性发展,第一节 学前社会教
2、育概述,第一节 学前社会教育概述一、学前社会教育的内涵,一、学前社会教育的内涵 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一、学前社会教育的内涵,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1.个性 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心理结构:自我调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2.社会性 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 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
3、3.社会化 自然人(生物人)社会人,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三、学前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个性因素 1.气质(身体发育、社会认知、性别角色、依恋、攻击性行为) 2.自我意识 3.性格 4.能力(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主导能力和非主导能力),三、学前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三、学前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和离异家庭) 2.家庭环境(物质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 3.家庭关系 4.家庭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三、学前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三、学前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幼儿园因素 1.幼儿园物理环境 2.幼儿园心理
4、环境(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师师关系),三、学前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四、学前社会教育的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完整发展(内容、结构、 时间)(二)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程(三)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四)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五)有利于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 培养合格公民,四、学前社会教育的意义,第二节 学前社会教育的目标,第二节 学前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学前社会教育目标制定依据,(一)国家的教育方针(二)社会与人发展的关系(三)幼儿的发展,一、目标确定的依据,(一)国家的教育方针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社会现实是选择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基础依据(1)家庭生活(2)幼儿园一日生活
5、(3)社区环境资源2.社会的发展、变化也是社会性教育目标选择的重要依据(1)生存条件的变化(2)生活方式的变化(3)社会的变迁(4)世界环境的变化,(二)社会与人发展的关系,1.社会现实是选择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基础依据(二)社会与,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3-9岁:自我意识发展迅速,4-5与7-9是其发展的 关键期3-5岁: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6-7岁:情绪控制发展的关键期3-4与6-7岁:自制力发展的关键期3-4与7-8岁: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动机控制发展的关键期(2)认识活动上的具体形象性及心理和行为的无意识性2.幼儿已有的经验先天遗传性、主
6、动性经验,(三)幼儿的发展,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三)幼儿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最为概括的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小班、中班、大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具体、精确、可操作性),(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二、学前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学前儿童社,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
7、项活动,有自信心;,1.自我意识 2.人际交往 3.社会环境与社会规范认知 4.多元文化 注: 1. 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2. 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它反应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全面性与完整性。,(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1.自我意识(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荣格、艾里克森、弗洛姆 2.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
8、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发展的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3.基本观点 (1)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 本我快乐原则 自我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原则,3.基本观点,(2)荣格的基本观点,(2)荣格的基本观点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意 识思考(thin,(4)艾里克森的基本观点 注重社会在个人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影响,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4)艾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心理发展8个阶段,心理发展8个阶段,
9、4.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4.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5.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5.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二、社会学习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尔特斯 2.核心概念 替代性强化、
10、自我效能感、 直接学习、观察学习,二、社会学习理论,3.基本观点 认为儿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以“强化和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以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与模仿(观察学习)而获得的。,3.基本观点,4.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4.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强 化替代性强化,(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P),环境(E),行为(B),自我效能感,(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个体(P),(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直接学习: 是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其学习模式是
11、刺激反应强化,离开学习者本身对刺激的反应及其所受到的强化,学习就不能产生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a.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即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习得新行为的过程。,(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波波玩偶实验,攻击性行为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习得,波波玩偶实验攻击性行为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习得,5.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5.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三、认知发展理论
12、 1.主要代表人物 皮亚杰、柯尔伯格 2.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 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三、认知发展理论,3.基本观点 (1)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于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与遵守 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概念和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3.基本观点,儿童实践规则发展四阶段,儿童实践规则发展四阶段,客体恒常性,客体恒常性,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
13、张照片。,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守恒实验,守恒实验, 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关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成熟的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 道德判断是道德认知发展的核心 认为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要素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的前提。不同发展水平和阶段的道德判断,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特定的结构。,(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 机制: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具体表现为道德认知冲突。 条件:儿童的认知或智力发展 认知角色或角色承担 动力: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必要条件,道
14、德发展的机制、条件与动力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个体道德的发展沿着这三水平六阶段形成一种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不变顺序和连续。在逻辑上必然发生,外部的力量起到加速或阻止个体道德的发展。不能改变其阶段顺序,阶段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倒退。因此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个体道德的发展沿着这三水平六阶段形成一种,3.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
15、论。 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3.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4.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4.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 洛伦茨、延伯根、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 2.
16、核心概念 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3.基本观点 (1)习性学(行为学):研究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习惯或行为的科学。 洛伦茨、延伯根:动物的固定行为模式是通过空间的接近,与父母产生依恋而发展起来的。认为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而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基本观点,威尔逊:强调决定行为的进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通过研究在自然或半自然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去了解动物的行为,主导思想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动物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适应意义。,评价,人与动物不可相提并论,未能充分解释社会行为的发生于发展,但从生物进化的角度
17、为社会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解释,威尔逊:强调决定行为的进化因素,即基因和自然选择,(2)发生心理生物学:主张从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研究行为的发展问题,既强调要研究个体的经验过程,也研究生物过程,因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基本观点:,a.行为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成熟和经验融合在一起。b.在社会行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c.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d.有机体在其整个医生中都具有适应行和主动性。,(2)发生心理生物学:主张从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结构两个方,凯恩斯:提出个体性发展理论, 5个
18、基本假设,个体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及其生态环境是一些不断的发展过程的 结果。社会行为模式是一个由生物、认知、社会网络系统和生态系统等环 境因素组成的生物社会系统的一种特性。人在一生社会性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有倾向性地进入与他人的社会 交流中的社会行为具有完整行和保守行任何特定的社会交流方向谁服从谁取决于活动本身的性质、互 动各方的发展状况、参与者的角色特性以及交流发生的环境。,凯恩斯:提出个体性发展理论 5个基本假设个体的社会,启示,考虑儿童社会行为的建构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考虑儿童社会行为的建构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3)发展生态学: 布朗芬布伦纳 :人类发展
19、的过程是一种在日益复杂的水平上连 续不断地认识和建构其生态环境的过程。,社区,学校,家庭,文化,个体,(3)发展生态学:,意义,(1)集体教养环境能够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成人在与儿童的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活动的任务,成人能否为儿童建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 (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1)集体教养环境能够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3)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
20、用如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 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得更有效。 (4)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进入一个新环境,建立“心理安全基地“非常重要。,(3)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3.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
21、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3.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4.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 (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4.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1.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 (1)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2)容易受
22、感染;(3)具有冲动性。,二、情绪情感的发展,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2.学前儿童情绪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3个月左右)。 母婴依恋: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标志。 陌生人焦虑:随着依恋的产生,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分离焦虑:当儿童和母亲的依恋关系比较稳定之后,婴儿如果面临和母亲的分离将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二、情绪情感的发展,三、个性的发展 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时期。四、社会交往的发展 婴儿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亲子关系(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 1.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个月) 2.依恋关系建立期对人有选
23、择的反应阶段(至7-12个月) 3.依恋关系明确期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724个月) 4.目标协调的伙伴关系期伙伴关系阶段(24个月以后) 5.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期(36岁),三、个性的发展,五、道德的发展,五、道德的发展, 幼儿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 1. 违规皮亚杰对幼儿实践规则的研究表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较稳定地理解,多数时候他们会认为规则怎么样都行。帮助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需要通过自然的后果体验来慢慢建立。2. 自私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使他们意识不到别人的感受,常常不愿与他人分享,从而经常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这种行为特点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自然阶段,它和成人
24、的自私是不一样的。当幼儿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得到发展以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也会提高。, 幼儿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 ,3. 说谎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幼儿常常把自己希望是真的事物认为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这种谎言只是不能区分真实与幻想而产生的。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4. 偷窃 幼儿拿取不属于自己的物品并不多见,他们有时会混淆自己与别人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应该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这种行为的矫正一定要注意不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3. 说谎
25、,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一、亲子关系(依恋)的发展第五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一、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1.依恋发展的阶段 (1)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个月) (2)依恋关系建立期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至7-12个月) (3)依恋关系明确期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724个月)(4)目标协调的伙伴关系期伙伴关系阶段(24个月以后) (5)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期(36岁),一、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一、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 2.依恋的类型与表现 (1)安全型依恋(Secure) 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教师 招聘 考试 辅导 学前 社会教育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9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