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docx
《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名称: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与实验研究课题批准号:DDA010183课题级别: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学科分类:比较教育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2月课题负责人:赵中建 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成员:冯大鸣、杨全印、于家太、顾吉祥、袁 青、刘有霞、吴庆琳、祝 郁、石惠新研究总报告一、引言自承担全国教育规划“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质量保证与评价的比较与实验研究”课题以来,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进行质量保证与评价的理论研究,包括分析了作为课题理论基础的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并先后出版了学校管理体系与ISO 9000标准(赵中建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已
2、先后印刷2次)和学校文化(赵中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已先后印刷5次)两本组织,并先后发表“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适用于学校教育吗?关于教育领域引进质量体系认证的思考”(上海教育2001年第11期);“从企业界走进教育界美国国家质量奖绩效优异教育标准述评”(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期);“近年来美国学校管理改革评述”(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5期)、“美国学校重建中的校本管理和特许学校”(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6期);“上级接管与公校私营费城学区事件凸现美国教育管理改革热点”(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全面质量管理在学
3、区学校管理中的成功应用美国得克萨斯州布拉索斯伯特独立学区个案分析”(民办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8期);“呼唤权力下移 迈向校本管理”(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12期);“学校发展规划框架解析”(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8期);“学校制度建设与组织结构设计”(上海教育2007年第7A期);从文化角度看学校图书馆建设(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3期);关于学校文化类型的认识(教育参考2004年第6期);我们是这样研究学校文化的(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6期);追求时尚,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维度(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7期)等论文。其次是通过校长培训而将质量保证用于学校管理实践。课题主持人先后受上海市
4、教委邀请担任“专题培训领衔专家”,集中2年时间培训上海市中小学的11位校长;受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邀请培训20位中小学校长,时间为2年;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邀请培训该区10位中小学校长并为此而成立“赵中建名校长培养工作室”,时间为2年(各次培训在时间上有部分重叠)。课题主持人通过这些校长培训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并在此过程中专门设计并逐步完善独特的校长培训体系,称作“学校领导与管理MBA”,包括观念更新、制度支持、资源开发和管理、课程领导和道德领导、文化建设和自评反馈等六大模块,以此来促进基础教育的质量保证。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是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从哪些方面寻
5、求最合适的方式或途径来推进改革和提高质量,是各国教育界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实践的。作为学校管理方面的改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尤其自90年代初开始的,并有日渐扩大之趋势。全面质量管理原是企业界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是企业质量管理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阶段。如从管理模式的发展而言,全面质量管理是从以泰勒制为代表的“机械模式”及尔后以标准化管理为基本特点的“生物模式”发展而至的“社会模式”。它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在尊重人的价值的前提下,注重战略规划、全员参与、团队精神、协调工作等,但它并不否定生物模式中标准化管理的作用,而是客观地将它用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手段
6、。全面质量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界说,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或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费根堡姆所言:“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 在全面质量管理看来,质量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而且“质量不仅仅是指产品和服务,还包括过程、环境和人员”。当教育领域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时,有关质量的界说同样得以引入。这里的“规定的需要”,主要可包括政府的
7、教育法令法规和文件条例等,包括学校课程设置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潜在的需要”则是指那些未明确提出但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未来将会显现的需要。“过程、环境和人员”在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教学人员将保证满足需要的实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中就曾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可以这样做(如监督整个教育体系运行的方式),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全面质量管理或许是这一方面最为典型的移植和应用。而且,由我国国务院1996年12月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指出要“增强
8、全民质量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并认为“在有条件的大专院校设立质量管理课程.各类职业学校和在职职工培训,要把质量教育作为培训和提高劳动技能的重要内容;中小学也应有一定的质量教育内容。”全面质量管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将有助于“增强全民质量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实施质量保证和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必须接受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两个核心观念,即“消费者中心”和“持续的质量提高”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组织(学校也是一种组织)的重要外部功能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优良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强调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和要求并置消费者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位置。当我们承认学校必须提供满足消费者(并非仅仅指学生)需
9、要的服务时,在强调管理的重要性方面就要有一重心的转移,即学校在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要。全面质量管理引入学校的目的就在于保证和改进对学生及其他消费者的服务,因而形成一种服务的关系就成为一种必须,一种必然。首先从学校内部关系看,行政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都要为教学第一线提供服务,而教师则成为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供应者。由于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第一类消费者,是任何学校存在的理由,是学校信誉的决定因素,因而学生的需要应成为学校开展工作,谋求发展的重心和焦点。其次从学校与外部的关系看,在消费者至上已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趋势的情况下,就学生有权获得学校提供良好的服务来说,学校也应
10、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种种需要;而且,学校还必须满足作为外部消费者同时也是办学经费和其他资源供应者的家长、雇主、政府和社会的需要。这时,学校工作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消费者和供应者的关系网。一所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持续的质量提高”。这一质量提高可从如下几方面予以理解:1)质量提高是通过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不断减少质量损失从而为组织和顾客提供更多的收益;2)质量提高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持续的质量提高可持续地提高组织内各项工作和各个过程的效率,从而使组织获得长期的质量效益。持续的质量提高还可提高过程输出的质量,使顾客不断获得由于组织持续的质量提高所带来的价值的增
11、值;3)质量提高的具体措施主要是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积极主动地采取预防措施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过程的效率,其作用远远优于纠正措施。而纠正措施只是采取预防措施不足的一种体现;4)在质量提高的工作中,必须以客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决策。所以,正确使用有关的管理工具和技术就成为质量提高成功与否的关键。 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扩充,素质教育的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尤其是他们工作态度、合作和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或者如英国标准协会(BSI
12、)在为学校申请ISO 9000国际标准体系资格认证的指南中对教育领域中的产品所作的如下界说,即产品是“指每一位学生的能力、知识、理解力和个人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这种“不断地得到提高”所要求的,就是学校必须坚持以追求教育质量为目标,强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value-added)。全面质量管理具有明显的全面性特点,具体到学校管理领域,体现在它涉及学校里的所有活动,关系到学校中的所有人,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也就是:1)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首先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又须学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管理和后勤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2)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强调学校中的
13、每一位干部、教师和辅助人员乃至学生,都须关心并质量管理。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中的每一部门都要有服务意识,为提高教育质量而服务。3)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主要是抓住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达到预先确定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并对所有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及各环节之间的“接口”进行管理,保证围绕教育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了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也就保证了高质量教育的实现。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能最重要的首先就是实现观念的转变,树立起前述的服务观、顾客观、质量观。其次是建立起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就是说用文件的形式将学校包括质量方针和组织结构的管理职责、质量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的控制、预防和
14、纠正措施、质量记录的控制、教职员工的培训等规定下来。第三是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由于全面质量管理重视全员的参与,因此学校的所有人员都须接受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了解其理论和技术,尤其是管理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当然,学校领导的决心和承诺对于学校能否接受全面质量管理和能否持之以恒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至关重要。三、学校制度建设与组织架构设计一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完成三个步骤,第一为硬件、第二为制度、第三为文化。对于学校也是如此。必要的、乃至良好的硬件之于学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文化,加拿大学者富兰教授在其教育变革新意义中有过这样的论述:“首先要认识到,如果要完成一场深刻的、更加持久的变革,最
15、为重要的就是重塑学校文化。否则变革就会肤浅和不持久。”这里,我将学校的“制度”建设理解为一种质量管理体系(亦即学校管理制度)的构建,它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学校依法办学的依据。按照ISO 9000标准的界说,质量管理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一般来说,每一个组织都客观存在着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不论它是否按某一标准建立和运行,不论它是不是正式的和成文的,它实际上都是一种质量体系的客观存在。所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按某一标准的要求来规范现有的质量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为顾客提供信任的需要。在学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便是
16、设计和形成学校的组织结构。我们在此过程中,特别借鉴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在中小学中进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并将其付诸实践,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在诸多的参与课题的学校中得到了验证,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如上海迎园中学,如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等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已经组织人员编制了用于教育组织的ISO 9000实施指南。不论是霍伊等人的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范国睿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还是汉森所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冯大鸣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不论是伦恩伯格等人的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孙志军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还
17、是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赵中建主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几乎所有这些译著在探讨学校组织结构时,无不论及韦伯的科层理论或由此理论而来的学校科层组织。现在还是回到我们自己中小学的组织架构。一般而言,最为常见的或者说传统的组织架构是校长或校长室,其下则是学校办公室、德育处、教导处、总务处等。但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自主管理权限的扩大,许多学校对以中层为主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革,重新设置了学校中层的组织架构。例如,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是一所拥有4个校区的公立学校。经重新设计后的学校组织架构如图一所示:通过学校组织架构的调整并据此建立一套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福山外国语小学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教育 质量保证 评价 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88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