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docx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doc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I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讨论稿)II 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评价研究报告(讨论稿)III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研究报告(讨论稿)北京市土地整理与储备中心2004年23目 录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1I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2一、实施土地质量评价的必要性2二、土地质量评价方法3三、土壤改良的意义6四、北京市土壤分类体系7五、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8(一)、土壤性状调查9(二)、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101. 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102. 改良土壤性状123. 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144. 对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165. 北京市污染土地修复整理的实用技术17(三)、土
2、壤改良的投资体系20六、土壤改良措施流程图21II 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评价研究30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0二、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评价30三、土地开发整理的社会效益评价32四、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评价34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36III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研究报告43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概念43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44(一) 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及耕地的占补平衡45(二) 土地开发整理促进了首都生态环境圈建设47(三) 土地开发整理促进了京郊经济的快速发展50(四) 土地开发整理增强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52三、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54
3、四、国内外土地开发整理调查研究55(一) 国际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经验55(二) 国内兄弟省市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经验59五、北京特色土地开发整理管理运作模式64(一) 构建了集成型的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模式65(二) 建立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66(三) 土地开发整理与创建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相配套67(四) 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68图表目录图1 国家农用地分等流程示意图5图2 怀柔区长哨营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建成的农田景观14图3 北京市大兴区的高科技高产值花卉业景观图19图4 土地开发整理及土壤改良效果评价流程示意图21图5 按北京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状况而设计土层厚度评分示
4、意图24图6 北京市耕地、园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图(19912003年)46图7 北京市远郊区县林地园地面积(19932003年)变化图49图8 北京市近郊区林地园地面积(19912003年)变化图49图9 北京市农村居民年平均每人纯收入变化图52附表 1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土地质量调查表22附表 2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土地质量调查表条文说明23附表 3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土壤性状调查表25附表 4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土壤性状调查表条文说明26附表 5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评价土壤质量评价卡28附表 6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费投入调查表37附表 7 北京
5、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调查表38附表 8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调查表39附表 9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调查表40附表 10 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综合效益调查表41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标准I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北京市土地整理与储备中心2004年I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一、实施土地质量评价的必要性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而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具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
6、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土地质量。而土地质量评价则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前后、验收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其评价结果对于检验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开展土地权属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土地估价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浙江省通过对多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比较评价,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两个级别(百分制,每10分一级)。国务院29号文件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目前,国内各地土地开发整理普遍存在重视耕
7、地面积的现象,并将新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十分有必要开展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二、土地质量评价方法由于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之后的土地质量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相关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该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土地管理行政能力,促进土地开发整理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衔接,该课题采用了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规定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方法,即 (1)式中为第i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等别指数;为
8、第i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第j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为第i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第j种作物的土地自然质量分值; 为第j种作物产量比系数;为作物土地利用系数;为作物经济系数。另外指定Rij为作物j的光温生产潜力、农用地自然质量和作物产量比的乘积: (2) 在公式(1) 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的数值可以在规程附录D中直接查到(因北京市未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有关北京市各区县的资料暂缺,可引用与其相邻的河北省县市的资料);土地自然质量分值可以通过下式求得: (3)公式(3)中为作物分等因素的权重;为第i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第j种作物的分等因素。规程附录C中给出了全国各县市农用地自然因子及其指标分值和权
9、重,并可根据评价区的土地性状进行必要的调整。公式(1)和(2)中作物产量比系数可以根据系列公式计算得出:基准作物单产/指定作物单产 (4)公式(4)中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单产是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所在省市区的二级区内最大单产。基准作物是指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要作物中的一种,这是规程中所称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指定作物是指标准耕作制度中所列举的作物,详见规程附录B。公式(1)中作物土地利用系数和作物经济系数主要与作物育种、选种、种植及经营管理等农田管理措施关系密切,这些农田管理措施也主要是土地经过开发整理之后,土地承租者、承包者或农民的农业经营行为,故该课题在土地质量评价中暂不考虑和两个系数。
10、同时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土壤改良措施一般也不能改变项目所在地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和作物产量比系数,而主要改善的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形成的便捷耕作条件,这些因素绝大部分被包含在公式(3)中。 本课题设计的土地开发整理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是宏观尺度因素,指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是确定项目区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值的主要依据;二是区域尺度因素,指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土壤理化性状(如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状况等)、农田灌溉(地表水、水质、排水条件等)、地貌条件(如微地形、坡度、侵蚀状况)等。据此,我们设计了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的土地
11、质量调查表及其条文说明(见附表一),并要求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前后,必须运用该表分别对上述土地因素进行调查记录,以便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效果及土地质量变化进行系统地比较分析,其具体评价方法参照以下步骤进行: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动工之前使用土地质量调查表调查该项目区内的气候、土壤、地貌等各种状况;根据气候状况和河北省资料确定的数值;根据规程附录C中给出的全国各县市农用地自然因子及其指标分值和权重确定的数值;根据规程附录B中的内容确定系数的数值;不考虑和,根据方程(1)计算施工前土地质量的等级G;项目竣工后,使用土地质量调查表重新调查该项目区内的各种状况,然后计算新的土地质量等级G;对G和G进行
12、比较,其评价过程如图1所示。图1 国家农用地分等流程示意图三、土壤改良的意义目前国内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普遍重视耕地的数量而轻视耕地的质量,在开发整理过程中多道路、沟渠、林网工程,而少土壤改良措施和保护耕地肥力的现象。究其原因是道路、沟渠、林网等工程的建设,其显现好,而耕地土壤的质量是无形的,要过几年之后才能看到其结果,检查土壤肥力需要有专业的知识,造成很少有人来关心这一事。从土地科学角度来看,田间道路、沟渠、林网等是耕地的配套设施,是土地的附属物;而土壤肥力才是土地的核心和土地生产力的源泉所在。在农用地上要取得高产就要有配套的道路、沟渠、林网工程,但这些工程的价值也是靠耕地产出的效
13、益即土壤肥力来体现的,如果耕地没有产出效益,成了抛荒地,那么道路、沟渠、林网工程就变成了废物。因此,通过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提高土壤质量应该是土地开发整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壤质量或称土壤健康是指土壤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和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土壤健康一般为农学家、生产者及大众媒体所采用,它强调土壤的生产性能,即健康的土壤能够持续地生产出品质优良数量丰富的农产品。美国土壤学会研究指出,土壤质量是指某种土壤在自然或人工管理条件下,维持生物生产能力、保持与提高水体和大气质量,以及维持人群和生物群落健康生存的能力。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物理性状、化学组成和
14、性质、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人们也主要是通过各种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来调节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组成和性质、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结构,以达到改善土壤质量的目的。土壤质量指标包括分析性指标和描述性指标。前者多用于科学研究与环境调查之中,其观测、采样与化验分析比较繁琐,在实际生产特别是土地开发整理方面运用较少;后者多于生产调查与土地资源管理方面,也是土地开发整理中评价土壤质量的便捷方法。土壤质量的描述性指标是通过对田间土壤进行野外调查、现场诊断分析而获得的有关土壤宏观性状。利用这些性状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性地描述往往是直接的,并带有一定的经验性。但随着土壤野外调查的规范化、标准化和
15、定量化,这些描述性指标在评价土壤质量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土地使用者的关注。如美国乔治亚保护耕作者协会(2002年)设计的土壤质量卡,其中列举了作物长势、侵蚀状况、表土颜色、土壤结构与耕性、水分渗透状况、土壤生物活动状况、土壤紧实度、作物留茬、冬季作物覆盖等9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差(1-4)、中(5-7)、(8-10)三等十个分级,对每个指标各个等级的特征配有调查打分细则说明,在野外土壤调查过程中对这些指标等级进行评定,就可得到土壤质量定性状况。四、北京市土壤分类体系北京市境内的土壤可以划归为9个土类、21个亚类。从山地至平原主要的土壤类型是山地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山地棕壤和粗骨性棕壤、淋溶褐土
16、、粗骨性褐土、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褐土性土、草甸褐土、风沙土、褐潮土、潮土、(季节性)盐化潮土、砂姜潮土、湿潮土、水稻土、草甸沼泽土等。由于不同地区成土因素的差异,土壤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北京市绝大多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集中分布在以下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平缓的低山丘陵、山麓残丘、山前岗台和河谷地区,其土壤以山地普通褐土、粗骨性褐土、碳酸盐褐土和少部分山地淋溶褐土为主。其土地开发整理以荒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发项目为主。山前洪积冲积扇中上部地区,其土壤类型以普通褐土、潮褐土为主,在局部洼地则分布有砂姜潮土、湿潮土。其土地开发整理以耕地整理项目或者砖厂场地复垦项目为主;冲积平原和部分河滩地
17、,其土壤类型以潮土为主,在大河道及决口大溜附近常有砾石与粗砂构成的冲积物,局部地段因植被遭受破坏常呈砂丘状态;在交通条件较好的大河河漫滩因过去开采砂石等建材资源而形成的废弃荒地;也有在大河河漫滩或低阶地因过去挖掘坑塘养鱼而形成的废弃坑塘,故其土地开发整理以河滩垫土造地、田间坑塘整理、河漫滩废弃物复垦为主。五、土壤改良的操作过程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施有效的土地开发整理是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是创建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途径。土地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
18、土地有一定分层结构,它是由底层、内层、表层等三个层次构成的垂直剖面系统。底层由岩石和风化物构成,是土地的承载层;内层是由生物及其土壤层所组成,是土地的心脏,生产力的源泉;表层是指作为土地附着物的动物及人类创造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其上界为土地各种附着物向上延伸部分之冠顶。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工作集中在对土地表层和底层的优化与改良方面,很有必要对土地的内层土壤实施有效的改良,以达到从本质上提高土地质量。以下为土壤改良措施的操作步骤:(一)、土壤性状调查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
19、、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以土壤改良为核心的土地开发整理就要求对土壤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只有在调查的基础上才能制定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以消除影响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为此,本研究设计了适合北京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壤性状调查表,见附表二。根据每个项目区内土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二)、各种土壤改良的措施土壤改良是运用土壤学、农业生物学、生态环境学和农业工程学等的理论和技术,排除或防
20、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的各种不利因素,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的一系列措施。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壤改良措施可归纳为四大类:一是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二是改良土壤性状(优化土壤剖面质地构型);三是增施肥料培育土壤肥力;四是对被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因此,针对不同的土壤性状应该采取不同的土壤改良措施。1. 增加壤质土层的厚度在低山丘陵、山前台地、河流低阶地区域,如怀柔北部山区、延庆山区、门头沟山区、房山山区、密云山区、昌平和平谷部分山区的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褐潮土及风沙土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必要的增加壤质土层的整理措施。表土剥离:在
21、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对需要平整的平缓坡地,首先剥离耕作层土壤或者原自然土壤腐殖质层(表土层)030cm,并全部加以收集,贮存于整理场地周围,必要时用塑料布遮盖,避免暴雨淋刷而使肥沃土壤大量流失。然后才能实施必要的土地平整措施。田块基层处理:对深填或深挖土的地块,用推土机将土地块推平、压实,使其形成具有较好防渗、防漏性能,在有条件的情况小,最好在未来耕作层下部铺设厚约20厘米的粘质隔离土层,使人造土壤层有保水保肥的性能。耕层土壤或客土回填: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农田的耕作能力,在整理场地的垫土层之上,将原先存放起来的耕作土层,全部运送原地进行回填。在回填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有良性土壤剖面的有机组合和
22、整体性。若回填地原为不易透水的土质基层,回填厚度一般为50100 厘米;若回填地原为基岩的基层,回填厚度一般为100 150 厘米。新增建设用地表土搬迁构建新型肥沃耕作土层:北京市每年仍然有大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这些地区一般均有大量肥沃表土闲置,完全可以将这些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壤(优质菜园土)层搬迁至待整理或待复垦区域,建造大面积具有肥沃土壤层的优质耕地。表土培育与土壤改良:在挖填深度超过土壤耕作层厚度的区域必须在新整理的土地上加铺厚度超过25 厘米的肥沃表土。这是保证土地整理质量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每年还要向土壤施用农家肥2000 公斤/亩以上;在整理之后的3年内实施豆科作物与绿肥套种或轮种,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 质量 评价 方法 土壤改良 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88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