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教材ppt课件.ppt
《中药药理学教材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理学教材ppt课件.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药理学,扬州大学医学院药理教研室李吉萍,第 一 章,绪 论,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药理学( 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 )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和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中药(Chinese Drugs) 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
2、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中药药效学,麻黄平喘现代研究麻黄平喘的作用机理为:促进NA、Adr等递质的释放;升高细胞内cAMP,松弛平滑肌;兴奋受体,减轻黏膜水肿;抑制过敏介质释放(5-HT,组胺、白三烯),中药药动学,葛根的代谢特点:葛根素口服:72小时后自粪便排出73.3%。葛根素静脉注射: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T1/2、T1/2 分别为6.0分钟和57.4分钟,表明其在体内分布迅速,消除快。,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
3、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麻黄的平喘作用:物质基础: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等。作用机理:兴奋支气管平滑肌受体;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受体;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递质;阻止过敏介质释放等。,2、与中药临床研究密切结合,双重诊断与双重治疗 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实验研究,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通过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阐明中医相关病症的机理,推动中医理论的进步与现代化。通过研究补肾药物的作用和作用机理
4、,可以了解到肾虚证的实质,既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肾虚证进行解释,并可进一步了解中医肾的本质。,4、中药新药开发,中药新药开发包括药学(中药制剂)和药理两大方面,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任务。如青蒿素的第三代产品,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为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抗疟药 。准备将其列入WHO基本用药目录。,青蒿素的发明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药学家屠呦呦介绍:当年是她第一个发现了青蒿素的化学分子式,国家为此还专门给她颁发了发明证书。青蒿素不仅成为我国第一个“一类新药”,而且也被世界公认,直到目前除天花粉蛋白之外中国还没有那个新药能得到国际上如此高的承认。,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5、,中国古代对药物作用的探索: 始于山海经,成于圣济经,其卷五称“药理篇”,而盛于明清。主要以抽象的角度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 如蝉蜕,治妇人生子不下(性善脱) 治皮肤病(所在壳也) 治中风不语(鸣声清响) 治小儿夜啼(昼鸣夜息也),第1个时期: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等率先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从麻黄中提得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特异性的药理作用。 1924年,发表了有关麻黄的研究论文,指出麻黄碱具有肾上腺素类似的作用,其作用较温和持久。论文发表后,反响巨大,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史无前例的新篇章,第2个时期:20世纪5080年代 我国建立了专门的中药研究机
6、构。发现了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50年代和60年代: 主要在强心、降压、镇痛、驱虫、抗菌、消炎、利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药物筛选。 70年代: 注意与临床(病)相结合。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 肿瘤等。 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如: 补肾方药、阴虚证、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等 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 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分子水平。,5080年代的标志性成果丹参、川芎、冠心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延胡索镇痛。桔梗、满山红祛痰镇咳。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等。确定有效成分:小檗碱、苦参碱、川芎嗪、丹参酮、青蒿素、葛根素、麝香酮、黄连素、汉防己甲素、延胡索乙素、鹤草酚
7、、斑蝥素、喜树碱、五味子酯、三尖杉酯碱等,第3个时期:90年代以后形成2条思路:(1)西药研究思路;(2)注意与中医理论结合,进行单味和复方药物的研究。强调作用的多层次、多靶点、多效性。机理研究水平显著提高: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血清药理学的引进和发展,解决了中药粗制剂体外研究的方法学问题。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即毒性问题,如雷公藤、关木通、朱砂等。 面临的问题: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第 二 章,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理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狭义的指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广义的药性理论还包括中药的配伍、有毒无毒、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等。一般认为四气、五味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
8、。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主要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是临床用药的总结,是辨证识药的高度概括,也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集中表现。,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亦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性质不同的属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分别为同一属性,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不明显,作用较温和,不产生明显偏热、偏寒反应的药物。,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一般认为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寒凉性质的药物多具有清热、解
9、毒、凉血、滋阴、泻火等功能。反之,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温热性质的药物多具有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故热证用寒凉药,寒症用温热药,是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一条重要原则。,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四性的物质基础 ?,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药性与植物NS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热证病人: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亢表现; 尿中 CA、17OH-CS 寒证病人:交感肾上腺功能偏低表现 尿中 CA、17OH-CS 寒凉药除使热证患者的热象减退外,并能使病人的心率、体温以及尿中CA、17OH-CS等指标降低;而温热药
10、除使寒症患者的寒象缓解外,并能使病人上述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提高。,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植物神经平衡指数,3. 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复制寒证(虚寒)和热证(虚热) 动物模型的方法,虚寒证:长期给寒凉药(知母15g、龙胆草12g、黄柏10g、石膏20g制成150%煎剂)大鼠:4ml/d,连续
11、灌胃三周可造成:心率、尿中CA、血中DH活性、尿中17-OHCS量、耗氧量明显、与虚寒证患者表现近似。 虚热证:长期给热性药(附子15g、干姜10g、肉桂12g制成150%煎剂)大鼠:4ml/d,灌胃于给药后第二周出现心率、尿中CA、尿中17-OHCS量、氧耗量明显,这些变化与虚热证患者表现近似。,药性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热性药物: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寒证病人用温热药。寒性药物: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如知母、石膏、黄连、黄芩等。热证病人用凉寒药。,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温热药,寒凉药,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
12、模型,寒凉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动物实验热证动物模型:给电刺激后,痛阈、惊厥阈值降低;脑内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升高, 5-羟色胺(5-HT)降低;酪氨酸羟化酶活性增高。寒证动物模型:给电刺激后,痛阈、惊厥阈值升高;脑内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降低,而5-羟色胺(5-HT)增高;并且脑内酪氨酸羟化酶活性降低。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增加
13、等),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 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R 最大结合点位数;M-R ,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 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 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药性与能量代谢的关系,临床上寒象、
14、热象的表现多与能量代谢,体内产热量不足或过多密切相关。实验证明,鹿茸、附子、干姜、肉桂及其组成的温热药复方均可增加大鼠的饮水量和脏器组织的耗氧量;而生石膏或黄连等组成的寒凉药复方则可使其耗氧量和饮水量减少。温热药对代谢功能有一定增强作用,寒凉药表现为抑制。,4. 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T3、T4 ,血清T3、T4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 ,临床:,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
15、提高基础代谢率,药性与抗感染、抗癌及免疫作用的关系,用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感染 a、苦寒药:板兰根、连翘、黄连等 b、清热药:双花、连翘、三黄、鱼腥草、大黄等 c、辛凉解表药:菊花、柴胡、牛蒡、葛根等 d、清热通淋药:木通、车前草、金钱草等 通过提高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菌、抗病毒作用:大青叶、广豆根、鱼腥草、穿心莲、黄连、野菊花等 用于抗肿瘤:山豆根、大黄、山慈菇、青黛、苦参 寒凉药,小结: (1)药性与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寒凉药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温热药 交感神经功能 内分泌功能 (2)药性与能量代谢 温热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寒凉药: 耗氧量、体温、饮水量 (3
16、)药性与CNS状态 寒凉药: 中枢抑制:镇静、镇痛、抗惊厥 温热药: 中枢兴奋导致失眠 (4)药性与抗感染和免疫的关系 寒凉药:抗菌、消炎、抗病毒并提高机体免疫力,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中药的五味不仅是味道,也是对中药的功效的概括和总结。中药五味与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间存在着联系。,辛味药,具有发散、行气、辛润等功效,多分布于解表、行气、活血化瘀药中。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 物碱等。 药理作用:解热、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 毒、镇静、镇痛,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等 作用,酸味药,具有收敛、固涩等功效。酸味与
17、涩味共存者较多,多分布于收涩药中。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 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主要有止泻、止遗、止带、止血、抗菌、 抗炎等作用。其中的鞣质能使组织蛋白沉 淀凝固,在粘膜或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 敛止泻、止血功效。,苦味药,具有能泻、能燥能降能坚等功效。主要分布于清热、泻下、祛风湿、理气、驱虫、止血、活血化瘀、化痰止咳平喘药中。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 止咳化痰平喘等,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主要分布于补虚药中,其次分布于利水渗湿、消食、安神药中 化学成份:以糖类为最多,次为蛋白质、氨基酸及 其
18、他活性物质。 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 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等功效。多来自矿物、动物及海产类。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 蛋白质、氨基酸及其他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以影响内分泌、免疫、神经、消 化系统者偏多。,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升降浮沉是中药性能的又一种表现,用来表示药物作用的趋势。 升浮: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属于升浮药。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表症不解等。 沉降:向下向内的作用。如具有清热、泻下、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
19、清热等作用的药物属于沉降药。主要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中药归经是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作用归纳而成的。如黄连可泻心火,除心烦,安神入心经;麻黄能发汗解表,宜肺平喘入肺经等。 目前主要从药物对经络所属脏腑功能的影响和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两方面进行研究。,药理作用与归经,中药的归经与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具有抗惊厥作用的钩藤、白花蛇、天麻全蝎等中药均入肝经;影响排便过程,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大黄、芒硝、芦荟、火麻仁等中药均入大肠经;具有止咳平喘化痰作用的药物均入肺经。,药物有效成分的分布与归经,中药中某些活性成分在体内分布的特点与其归经有一
20、定的联系。有人研究证实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与其归经所属脏腑基本一致。 如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川芎活性成分之一3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分布的结果表明, 3H-川芎嗪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传统观点相符。,微量元素与归经,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中药中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有学者提出微量元素归经假说:药物达到归经部位是通过微量元素的迁移、富集和亲和运动来实现的。如补肾药:肉苁蓉、熟地、补骨脂等含有较高的锌和锰络合物,故认为锌、锰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而达到补肾作用。微量元素与组织的亲和力如铜、铁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等,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1. 急性毒性反应(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药理学 教材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8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