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
《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组方原则ppt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组方原则,1、中药的性能 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四气 五味 升降沉浮 归经 毒性2、中药的配伍 配伍的概念 七情3、方剂配伍的基本理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组成的目的 方剂的组成原则 常见方剂配伍的形式,中药组方原则 内容简介,钩藤,中药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 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中药学的概念:是研究中药基 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 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 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组方原则,穿山甲,中药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
2、观察 对象。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性能 性状: 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 药物为观察对象。,中药组方原则,中药的性能 续,性 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性 能 浮沉、毒性。 (药性) 能 效能、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 苦寒 性 归经 心、胃、大肠经。* 例: 升降浮沉 沉降。 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清心、胃火热,燥泄大肠湿) 能 主治:治热病高热,胃肠湿热等证。,中药的性能 续,中药组方原则,涵义: 寒(甚于凉,大寒) 性质基本一致 凉(次于寒,微寒) (属阴)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3、 性质基本一致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平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理, 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 偏性不显著而已。,1、四 气,中药的性能,四气的来源 机体发生的反应 西瓜使人感觉凉快 寒凉性 药物 (正常机体) 生姜使人感觉温暖 温热性 机体 对疾病的疗效 知母、石膏治愈热证 寒凉性 (异常机体) 附子、肉桂治愈寒证 温热性,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的。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 要概念之一。,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四气的作用(一般中药的作用规律) 清热泻火 寒凉 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4、 养阴生津 作 用(共性) 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热温 温经通络 寒证、阴证。 回阳救逆,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说明: 四性实际只有寒热二性,每个药物只能有一个性,非寒 则热。其与药物的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 关系。 药之寒热是相对病之寒热而言的,只能反映药物影响人 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 的具体作用。,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药之寒热 病之寒热 掌握四性,分清寒热、逆治可纠偏。 病 “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虚则内热,阳 虚则外寒”; 用药原则 “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 “ 疗寒以热药, 疗热以寒药”、 “ 温以调阴,寒以调阳,盖使阴 阳调而得其正
5、” 四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 变的(主要与炮制有关)。,四气 续,中药的性能,涵义: “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本经。 辛 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 酸 包括涩(即味涩、性涩)。 甘 甜味。 五味 苦 包括火焦味。 咸 淡 淡而无味 “本草不言淡,淡附于甘” 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之味), 淡附于甘,甘淡并称。 * 说明一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若一药具两个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作用。,2、五 味,中药的性能,* 主要是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即药物实际滋味)。 * 其次是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 例: 葛根(甘、凉) 解肌发表 甘、辛、凉。 玄参(苦、甘、
6、寒) 软坚散结 苦、甘、咸、寒。 *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 咸软”、“淡味渗泄”(内经),五味的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中药的性能,* “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淡味渗泄 ” (内经)* “ 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 和能补能缓;辛者能散能润 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 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 味之用也。” (本草从新),五味的作用,中药的性能,发散表邪 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 散 祛散风邪 治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 (发散) 祛散风湿 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味多辛(苦); 祛散湿邪 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 辛 行气 治气滞证,行气、芳香化湿药
7、味多辛味 行血 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 行 宣通肺气 治肺气不宣之咳嗽; (运行) 芳香开窍 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 芳香辟秽 治感受秽浊之气。 * 禁忌 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气虚、津 亏阴虚者慎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收敛止汗 治虚汗证; 收 收敛止血 治虚证出血证; (收敛) 敛肺止咳 治肺虚久咳。 酸 涩肠止泻 治久泻久痢;味 涩 (固涩) 涩精止遗 治遗精遗尿。 禁忌 酸涩味能收敛邪气, 故有实邪者不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补(补养、强壮) 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 作用 和(调和) 调和药性; 甘 缓(缓急) 缓急止痛; 味 解毒 解食物、
8、药物中毒。 禁忌 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降肺平喘 治咳嗽证; 降泄 降胃止呕 治呕呃。 通泻大便 治积滞便秘;泄 通泄 通利小便 治小便不利证。 疏泄肝气 治肝郁证; 苦 疏泄 疏泄血结 治血瘀证。 味 清泄邪热(苦寒) 治热证 苦寒治湿热证 燥 燥湿 苦温治寒湿证 坚 某些苦寒药如知母、黄柏能泻火坚阴 * 禁忌 苦味多燥,易伤津液,阴津不足者当慎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软(软坚、软化) 软坚散结,治痰火或瘀血凝滞。 作用下(泻下) 泻下通便。 咸 味 禁忌 咸能滋水,故便溏、水肿者不宜用。 作用 渗(渗利) 渗利水湿,治水湿证(
9、小便不利、 淡 泄泻、淋浊) 味 禁忌 淡味性多能通利,易伤津液,故津液不足者慎用。,五味的作用 续,中药的性能,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两者结合起 来才能构成较成完整的药性,从而发挥协同作用。 温(祛寒) 辛温:发散风寒;治风寒表证; 辛 (发散表证) 凉(清热 ) 辛凉:发散风热,风热表证。,气和味的关系,中药的性能,性和味都有多种,两者结合,可反映药物的多种作用和性能。 发散风热; 辛 辛寒 透发肌热。 清敛肺气; 酸 酸寒 清敛 清热涩肠。 同一寒性 甘 甘寒 清热生津或养阴。 药有 苦 苦寒 清热泻火、解毒。 咸 咸寒 清热滋阴潜阳。 淡 甘淡寒 清热利水。,气和味的
10、关系 续,中药的性能,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当中有多种作用。 例: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苦寒药 大黄 泻热通便 丹参 活血化瘀,气和味的关系 续,中药的性能,青黛,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 属阳 酸、苦、咸 属阴 *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 渗泄为阳。”素问,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中药的性能,大枣,辛先入肺 肺气郁闭,以辛散之 五味所入 酸先入肝 醋炒玄胡,入肝止痛 (五脏所欲)甘先入脾 米炒人参,补脾 “久而增气, 苦先入心 物化之常也”咸先入肾 盐炒杜仲 辛伤皮毛 有害(五伤) 酸伤筋 “气增而久, 甘伤肉 夭之由也。” 苦伤气(苦为
11、心火之味,多则化火伤气) 咸伤血,中药的性能,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 续,涵义: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 升提、升阳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上升) 开窍等功效 (向上、向外) 浮 上行、发散 (升浮并称) (浮越) 沉 下行、通利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 (下沉) 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 降 降逆、收敛 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 (下降) (向下、向里) (沉降并称),中药的性能,3、升降浮沉,作用: 表证 发汗解表 病位 在上、在表 头风痛 祛风止痛 升浮 食停上脘 涌吐 病势 病势下陷 久痢、脱肛、 内脏下
12、垂 升阳 里热证、里寒证 清热、温里 病位 在下、在里 便秘 泻下 小便不利 利水渗湿 沉降 咳喘 止咳平喘 病势 病势上逆 呕呃 止呕、止呃 肝阳上亢 潜阳息风,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 续,升降浮沉的依据 * 升降浮沉的依据是药物的功效(即主要的、直接的关系) *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是: 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是间接的关系: 温热辛甘 升浮 寒凉酸苦咸 沉降 “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升,热无沉 ” 纲目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 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 下行。 *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 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制;。 性属沉降的药物
13、与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 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升降浮沉 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指导临床用药: 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升降浮沉 续,中药的性能,涵义: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按经选药,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作引经药,使药力直
14、达病所,更好地发挥作用。 膀胱经 羌活、桂枝 胆经 柴胡 胃经 葛根、白芷 大肠经 白芷 心经 黄连 肺经 桔梗 肝经 青皮 肾经 细辛、知母,中药的性能,4、归 经,必须注意的问题: 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综合关系,若 单分经用药,治疗效果必受影响。(培土生金、木火刑金)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 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徐灵胎) 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 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 在体内的分布,中药的性能,归经 续,细辛,毒性的涵义: (广义)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 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 “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15、周礼 (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药:造成机体损害的药。 现所说毒性多指狭义的毒性。使用有毒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 影响毒性的因素: 用药是否对证 剂量的大小 药材的品种 药材质量 炮制方法 给药途径 剂型及制剂工艺 配伍 服药时间 患者个体差异,中药的性能,5、有毒无毒,减毒方法: 炮制要规范 适当配伍 控制剂量 掌握剂型、煎法 给药途径 证候性质 药物储存、使用时间的长短 病人的体质、年龄药物毒性的临床意义: 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以偏纠偏,如利用有毒药以治恶 疮肿毒、疥癣、麻风、瘰疬、瘿瘤、癌肿、癥瘕等。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中药的性能,有毒无毒 续,使用有毒药物时,须确
16、保用药安全: 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而不过极量,中病即止; 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 加强观察,做好中毒抢救准备。“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 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 十之,取去为度” 。 神农本草经,中药的性能,有毒无毒 续,“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徐灵胎)四气五味是阐述药物的性质与作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归经是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而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小
17、结,配伍的概念:配伍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有 选择的将药物与药物配伍在一起使用。七情:是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 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七种情况。,二、中药的配伍,中药组方原则,“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 相畏者, 有相恶者, 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 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 。 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 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 制彼之毒也” 。
18、本草纲目,中药的配伍 续,中药组方原则,七情的内容: 单行:即一种药物单独应用。本草经集注有“单行径用赴急”的说法,其意即在病情紧急时,可单用以应急。如后世十药神书独参汤,以一味人参补气救脱;证治准绳独行散以一味五灵脂破血逐瘀,治产后血晕,均属“赴急”之意。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 疗效。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 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 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大黄配厚朴 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 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即两
19、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 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中药的配伍 续,配伍用药原则: 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 利用的。 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 注意。 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 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 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 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中药的配伍 续,中药组方原则,配伍用药的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 配伍禁忌(相反):是指药物之间有相反的关系。主要 包括“十八反”、“十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原则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8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