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docx
《论文: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文: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摘要: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以及探
2、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关键词:学前儿童,睡眠问题,语言障碍1引言美国言语语言病理与听力学协会(AmericanSpeech-LanguageHearingAssociation,ASHA)指出,语言障碍(LanguageDisorder)即个体在理解他人所说的内容(感受性语言)、分享自身的观点和想法(表达性语言)或语言的社交应用(应用性语言)等方面存在困难(ASHA,2021)o学前儿童的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词不达意,容易被同伴误解;在群体游戏中反应较慢,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不擅长主动交流,在集体中容易被孤立。研究表明,语言障碍在学前期的检出率较高,2岁儿童达17%,3岁儿童达4%
3、7%,6岁儿童达3%6%(彭雪华,2014)o而且,语言障碍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进入学龄期后,语言障碍还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障碍有关(景林烽等,2020)。“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是融合教育的黄金原则。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学前期,学前期语言障碍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学前期以后(刘玉娟,2018)。因此,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的教育和干预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睡眠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调节过程,为个体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学前期是儿童睡眠模式逐渐稳定的时期,也是睡眠问题开始出现的时期。我国儿童睡眠问题的总发生率为37.6%,其中婴幼儿组为33.3%,学前儿童组为38.9
4、%(Chenetal.,2021)o最近的研究发现,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危险因素(Kangetal.,2020;Arias-Trejoetal.,2020;Sasietaetal.,2019)o一方面,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常伴随入睡困难、睡眠不足、睡眠呼吸障碍等睡眠问题(刘小燕等,2019)。另一方面,学前儿童的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密切相关。例如,入睡潜伏时间较长与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的沟通障碍较严重有关(Botting&Baraka,2018);夜间睡眠时间较短是学龄前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接受性词汇量较少的重要预测因素(D,Souzaetal.,2020);睡眠效率越低,学龄前唐氏综合
5、征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越差(Arias-Trejoetal.,2020)oMarshall等人(2006)的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假说、Vriend等人(2015)的警觉性假说和Tononi和Cirelli(2003)的突触稳态假说均从理论上论证了睡眠问题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然而,成人对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的关系的认识较少,忽视了睡眠问题对语言发展的潜在威胁性,不重视睡眠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本研究根据已有的研究阐述了学前儿童睡眠问题和语言障碍的关系,梳理了睡眠问题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相关干预研究,为研究早期儿童语言障碍提供了新的启不。2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密切相关语言障碍在临
6、床上有特定型语言障碍和与其他神经发育性障碍伴随发生的语言障碍两种形式。特定型语言障碍(SpecificLanguageImpairment)指儿童只有语言能力发展迟缓或异常,智力及听力正常,没有神经机制损伤、感觉缺损、精神发育迟滞等现象(NIDCD,2019)o神经发育性障碍(NeUrOdeVelOPmentaIDisorders)是与建立的神经发育常模相比,在一个或多个发育能区的质及(或)量上存在落后的一组疾病,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唐氏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13)o语言障碍是一些神经发育性障碍的常见共患
7、病。例如,91.2%的唐氏综合征儿童有语言或语音问题(Memisevic&Hadzic,2013);所有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语言的各个范畴(如语义、语法、语用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或障碍现象(Roseetal.,2016)o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神经发育性障碍儿童的睡眠容易出现异常,这可能会加重他们原有的语言障碍(DSouzaetal.,2020;Arias-Trejoetal.,2020)o因此,本研究在梳理学前儿童睡眠问题和语言障碍的关系时,既考虑了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也考虑了常伴随语言障碍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儿童。2.1 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常伴随睡眠问题学前儿童睡眠问题指在睡眠条件适宜的情
8、况下,睡眠启动、睡眠过程、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参照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标准,睡眠问题可以划分为睡眠失调与异态睡眠两种类型(AnIeriCanAcademyofSleepMedicine,2005)o睡眠失调指睡眠的质和量的异常,包括睡眠不足、睡眠呼吸障碍、入睡困难等;异态睡眠指发生于入睡时、睡眠中或觉醒过程中的一类睡眠问题,以异常动作或情感体验为主要表现,包括睡行症、梦魇、磨牙、周期性节律运动障碍等。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国内外研究表明,50%64%的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存在睡眠问题(Linetal.,2019;刘小燕等,2
9、019)o其中,睡眠不足是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较为常见的睡眠问题。在Botting和Baraka(2018)的研究中,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间为9.09小时,明显少于美国睡眠基金会推荐的1013小时(Hirshkowitzetal.,2015)o入睡困难是儿童睡眠不足的可能原因之一。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入睡困难的发生率较高,达47.44%(刘小燕等,2019),这可能与其脑葡萄糖代谢异常有关。神经放射学研究指出,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大脑额叶的葡萄糖代谢能力较低,易造成额叶脑功能下降,使其在睡前常有活跃好动、情绪波动大、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等表现(Im,etal.,2007)o
10、一些神经发育性障碍儿童共患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也较高。在学龄前唐氏综合征儿童中,睡眠问题的发生率达74.1%(Marisetal.,2016)o睡眠问题还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问题相互关联(张海军等,2017),50%70%的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存在睡眠问题(KangetaL,2020;Tyagietal.,2019)o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也常伴随着睡眠问题,27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睡眠问题发生率达70.25%(刘贝贝等,2021)。除入睡困难和睡眠不足外,睡眠呼吸障碍在神经发育性障碍儿童中也很常见。例如,在24岁唐氏综合征儿童中,32%80%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Dykenetal.
11、,2003);在2435个月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中,约三分之一存在打鼾问题(MagaIh台esetal.,2020)o2.2 学前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学龄前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的睡眠问题与语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研究者最早关注到的是睡眠问题与语言发育迟缓的关系(Dionneetal.,2011)o语言发育迟缓是特定型语言障碍的预警症,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语言的发育没有达到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水平(刘雪曼,2019)。有研究者通过测量713名2447个月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建立了23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的筛查标准:24个月时词汇量少于50个,30个月男童结构表达量少于5个,30个月女童结构表达量
12、少于8个(章依文等,2003)。部分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在学龄前会自然地跟上同龄人的语言发育进程,而47岁时仍持续存在语言困难但没有其他发育障碍的儿童,则被诊断为特定型语言障碍(刘雪曼,2019)oDionne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婴儿期睡眠质量较好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90%在5岁时跟上了同龄人语言水平,而睡眠质量较差的儿童66%仍存在语言困难。可见,良好的睡眠可能是儿童摆脱语言发育迟缓的支持因素,而不良的睡眠可能是儿童出现持续性语言发育困难的危险因素。Botting和Baraka(2018)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入睡困难与318岁特定型语言障碍儿童的沟通障碍显著相关,入睡潜伏时间越长,沟通障碍越
13、严重。然而,这一研究的儿童年龄跨度太大,无法解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是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学龄前神经发育性障碍儿童的睡眠问题与语言发展水平也是呈负相关。首先,夜间睡眠时间较短是学龄前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词汇量较少的危险因素。D1Souza等人(2020)的研究表明,夜间睡眠时间是955个月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接受性词汇量的重要预测因素,夜间睡眠时间越短,儿童的接受性词汇量越少。对2岁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Magalhaesetal.,2020)o可见,保持充足的夜间睡眠对学龄前威廉姆斯综合征儿童语言的发展十分重要。其次,睡眠呼吸障碍与学龄前唐氏综合征儿童表达性
14、语言发展较差有关。有研究发现,在25岁唐氏综合征儿童中,高睡眠效率组与低睡眠效率组的表达性词汇量相差190个单词,但在接受性词汇量上两组之间没有差异(Edginetal.,2015)oArias-Trejo等人(2020)进一步探讨了25岁唐氏综合征儿童睡眠效率与口语表达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低睡眠效率组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他们难以将已经理解的词用口语表达出来。这些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效率对唐氏综合征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可能特定于表达性语言领域。那么,这种特定性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有学者推测,这可能是睡眠呼吸障碍所致(Dykenetal.,2003)o因为睡眠呼吸障碍既是儿童睡眠效率降低的重要
15、原因,也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密切相关(Mohammedetal.,2021)o但是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一推论。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探讨睡眠呼吸障碍与儿童表达性语言发展较差的相关性,为表达性语言发育缺陷儿童的早期干预指明确切可行的方向。总的来看,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常伴随睡眠问题,其中以入睡困难、睡眠不足和睡眠呼吸障碍最为常见,且这些睡眠问题与语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睡眠问题。在37岁儿童中,31.3%有2种睡眠问题,12.K有3种睡眠问题,5.6%有4种及4种以上睡眠问题(张海军等,2017)。同时存在多种睡眠问题的儿童是否在语言发展上存在更多
16、困难呢?然而,目前的文献关注的重点多为睡眠问题的发生率或严重程度,较少对儿童所患睡眠问题的数量和语言发展进行相关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多重睡眠问题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以加深对睡眠问题和语言障碍的关系的理解。此外,Cook等人(2021)的研究发现,1岁时存在严重睡眠问题的儿童在5岁时被诊断出语言障碍的可能性是对照组的5倍。研究者推论,睡眠问题可能发生在语言障碍之前,通过某种内在机制对语言功能造成影响,增加儿童发生语言障碍的风险(Dionneetal.,2011)。然而,对这一内在机制的研究还甚少,未来还需要借助脑电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3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睡眠问题是如
17、何影响语言发展的?研究者们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三种假说。第一种假说是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假说(Marshalletal.,2006)o该假说认为,睡眠会自发参与记忆痕迹的转化,促使短时记忆碎片被重复激活、分析,并逐渐整合,最后巩固为长时记忆。睡眠对记忆巩固的这种作用被称为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学前儿童语言记忆的巩固也依赖于睡眠,例如,白天小睡在帮助婴儿巩固新习得的词语形式、促进词义的泛化上有显著作用(FriedriChetal.,2020)o第二种假说是警觉性假说(Vriendetal.,2015)o根据该假说,睡眠不足引发的警觉性或生理性唤醒水平过低是语言功能受损的关键。具体来说,睡眠不足会引起白
18、天困倦,使持续性注意力水平降低,而语言任务的表现由持续性注意水平直接决定(刘世理,2006),因此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儿童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第三种假说是突触稳态假说(Tononi&Cirelli,2003)o为了适应信息传递的需求,突触在觉醒期间会不断增强或增多,但无限增强或增多将导致突触饱和现象。睡眠期间大脑无需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可以维持突触的精简和高效,因而有助于突触稳态调节。睡眠问题会造成突触可塑性缺失,引发与新皮层和边缘回路突触超负荷相关的症状,包括语言障碍、注意力集中障碍等(Ravenetal.,2017)o上述三种假说分别从认知、生理和神经机制的角度对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19、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为理解学前儿童睡眠问题和语言障碍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1.1 睡眠呼吸障碍干扰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睡眠呼吸障碍(Sleep-DisorderedBreathing)是因睡眠期间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阻塞、呼吸驱动力改变、胸壁运动异常或呼吸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一系列通气异常疾病(Lietal.,2016)o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Syndrome)和习惯性打鼾(HabitUalSnoring)。睡眠呼吸障碍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问歇性缺氧和睡眠结构紊乱,这可能会干扰睡眠依赖性记忆巩固。一方面,长期间歇性缺氧
20、会使红细胞生成增加,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内皮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胡裕洁等,2020)。另一方面,缺氧刺激超过大脑的耐受阈值时会引发睡眠结构紊乱,而睡眠结构紊乱会造成大范围的脑部细微结构、岛叶皮质、腹内侧的前额叶皮质等受损(赵阿敏,黄晓波,2019)o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儿童的睡眠难以为语言记忆的巩固提供支持,易使语言的发展受到阻碍(Marshalletal.,2006)o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睡眠呼吸障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负性影响(Edginetal.,2015;Liukkonenetal.,2012;Sasietaetal.,2019)o尤其是在词汇量的增长和口头语言
21、表达能力的发展方面,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起着显著的负向作用(Casparietal.,2008)o尽管习惯性打鼾的睡眠呼吸障碍症状较轻,但也有证据表明,16岁习惯性打鼾儿童在语言功能方面较非习惯性打鼾儿童表现更差(Liukkonenetal.,2012)o1.2 睡眠不足造成警觉性水平降低根据2017年中国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推荐的睡眠时长(国家卫生计生委,2017),36岁儿童每日总睡眠时间少于11小时,夜间睡眠时间少于10小时被定义为睡眠不足(李珍,2018)。我国学前儿童睡眠不足的现象十分普遍,每日总睡眠时间不足的发生率达39.9%,每日夜间睡眠时间不足的发生率达62.6%(王
22、广海,2015)o充足的睡眠是个体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一项追踪调查发现,与每晚睡小时的儿童相比,2.510岁期间每晚睡眠时间少于10小时的儿童,在10岁时接受性词汇发展得更差(SeegerSetai.,2016)o睡眠不足不仅影响接受性词汇的发展,还影响表达性词汇的发展。在Lanl等人(2011)的研究中,夜间睡眠时间越短,35岁儿童表达性词汇的发展水平越低。睡眠不足与儿童词汇量较少的关系可以用警觉性假说来解释。警觉性假说认为,在睡眠不足状态下,儿童会出现唤醒水平下降、唤醒阈限上升的现象,并伴有动机水平下降、可使用的心理资源减少等变化(Vrien
23、detal.,2015)。具体到语言领域,睡眠不足会使儿童在学习生词时难以集中和保持注意力,对词语信息的感知力下降,因而不利于词汇量的积累(Seegersetal.,2016)o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在评估儿童的睡眠时大多采用家长问卷等主观评估方式,而主观评估方式只能间接推断睡眠生理状态,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儿童的睡眠状况。因此,未来需要使用多导睡眠图等更为客观的评估工具,建设睡眠实验室,应用相关技术手段,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解释睡眠时长如何影响语言的习得。1.3 入睡困难阻碍突触稳态调节入睡困难指个体超过半小时以上仍不能入睡的现象,即入睡潜伏时间大于或等于30分钟(全丽英,2013)o入睡困难会
24、影响儿童睡眠模式的建立,导致儿童睡眠时间减少、睡眠结构紊乱、睡眠效率降低,还会发展为失眠,持续至青春期和成年期。学龄前语言障碍儿童入睡困难的发生率较高,达47.44%(刘小燕等,2019)o研究发现,入睡困难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差有关,入睡潜优时间越长,儿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表现越差(Botting&Baraka,2018)o有学者认为,入睡困难主要通过阻碍突触稳态调节来影响语言的发展(Ravenetal.,2017)o突触稳态的调节过程在维持神经元和神经网络活性的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突触稳态失调会影响突触内环境以及新的突触联系的建立和巩固,削弱大脑对语言信息的提炼和再加工能力,使儿童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学前 儿童 睡眠 问题 语言障碍 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8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