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ocx
《站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站相关法律问题研究.docx(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校園 BBS 站相關法律問題研究目錄專題一:校園BBS 站使用的言論自由與毀謗罪界限 專題二:在BBS 上的交易行為是否有消費者保護法的適用專題三:社會人士利用校園BBS站衍生的法律問題 專題四:在BBS站下載他人發表文章是否為侵犯著作權 專題五:為了製作讀書報告而使用他人的著作得否主張合理使用 專題六:個人隱私權之放棄與他人隱私權維護之平衡 專題七:部落格的著作可否未經他人同意而公開 專題八:討論區的言論有無著作權 專題九:在BBS站上的資訊自決權與法律責任之平衡專題十:加工自殺罪之處罰是否適用於網路上之相約自殺行為 專題十一:BBS站板主是否有刪除不當言論的權力 專題十二:板主之產生、任期
2、、罷免或辭職背後的民主正當性問題 專題十三:BBS站上的交易行為是否需要課稅 專案十四:利用BBS傳送大量資料是否為妨害電腦使用罪型態 專案十五:利用BBS散布電腦病毒的法律責任 專案十六:BBS 站板主使用聳動話題做為板面名稱所引起的爭議 專案十七:網路上色情廣告達到何種程度得構成刑法猥褻概念 專案十八:超鏈結方式有無侵犯著作權疑義 專案十九:垃圾郵件製造者或傳送者應否負起法律責任專案二十:破解、篡改及刪除他人帳號、密碼或網站內容的法律責任 專題一:校園 BBS 站使用的言論自由與毀謗罪界限 事實經過: 某大學生甲不滿該校某位教授的教學與考試方式,憤而在校園的電子布告欄上,以不學無術的學界流
3、氓為題,指摘該教授把學生當做廉價勞工,利用學生的實驗成果作為學術論著之基礎。其他被當的同學看到這篇文章,身有同感,而將此文章轉貼到各大學之電子布告欄,一時之間,該教授突然一夕成名天下知。試問某引與轉寄此一文章的其他同學有無法律責任? 法律解析: 在我國的傳統社會裡,天、地、君、親、師是所謂的五倫,復言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可見師生關係是我國最重要的倫理道德架構之基礎,但近年來由於網路使用的方便性與普及性,不但沒有彰顯師生關係的親密,反而惹起甚多爭議,這些問題有些可能僅是在課業、研究與升等壓力下的情緒反應,但也有超脫道德層次而屬於法律面的問題,故不能不予探討其背後的哲學思維,以便找出有效的解決之道。
4、 發生誹謗罪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基於人們愛八卦的天性,只要在工作閒暇之餘,在茶水間或吸煙區裡,都會有八卦新聞可得探知,一般人以為聽聽人家八卦沒有什麼大不了,但聽到聳動的消息還是不免到處傳播,形成一種私密分享空間,此舉固得增進生活樂趣,殊不知這些不經意的舉動都涉犯誹謗罪, 一般誹謗罪的被害人為自然人居多,但不限於此, 相對於自然人,擬制的人,例如公司法人,也可能受到誹謗,為此,我國刑法第 313 條另外規定妨害信用罪來規範公司受到誹謗的情形,若散佈某公司負債累累,行將倒閉,或虛構某商店出售之貨物有傷健康等消息,實際上並無此等情事,即可能構成刑法 第 313 條妨害信用罪規定之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
5、人之信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一千元以下罰金。 在探討此學生的行為可能構成何種罪名之前,必須先說明網路上的妨害名譽與言論自由的分際。網路上有許多可以發表自己意見與看法的空間與方式,例如,在 BBS 與網路留言版,或是電子郵件的傳送,在上面所進行的資訊交流最能實踐言論自由所追求的不同觀點意見交流,因為公開發表意見變得容易,使每位網路使用者都可以成為作家。因為不受任何形式的限制,所以表達方式更為多元,可以利用符號、文字、影像、聲音與其組合方式為之,也不必像傳統的報章雜誌的文章必須經過一定的審稿流程與處理方式。這種有別於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雖然受到大多數人的歡迎,但卻也是最容易造成侵
6、害他人權益的公然侮辱或誹謗罪等妨害名譽之犯罪行為。 首先分析學生在電子布告欄站上的使用與此一議題有關係者,電子布告欄站是一個讓同學表達意見的網頁,只要內容是理性、平和的,學校都任由同學們去發揮,故其為一良好的意見表達與情感宣洩管道,應該沒有人會否認,但若張貼的內容已涉及人身攻擊,則是否有加以容忍的必要,即必須更深入探討。在心理面,學生的表達方式以宣洩自己的情緒為大宗;在具體作為方面,通常是利用校園網路中的恨板或 grumble 板為之,凡是標題愈聳動的,人氣就愈旺,回應的人數也愈多。若僅是宣洩情緒不會侵害他人隱私與名譽,這倒也不失為一種可以接受的溝通方式,最常見者是多數的瀏覽者並不知所指向之人
7、為何人,也不認為茲事體大,此時,可視為有則改之,無則嘉勉的砥勵方式,即便被指向之人真要追查法律責任,也因為舉證責任分配問題,而甚難構成法律所欲規範的誹謗罪問題,故此時主張言論自由,應非難事。問題是現在的網路言語講求的迅速、直接與明白的表達方式,資訊流通速度更快與更廣,因此有可能在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下,透過網路傳播而使其表達意見方式被加以扭曲,更有甚至,網路上的檢索、複製與剪貼功能將使得有心煸風點火人士更易利用來深化宣傳與扭曲原意,終致造成無可收拾的殘局。 關於學生在電子布告欄站上的言論,可能牽涉的法條有二,其一為刑法第 309 條之公然侮辱罪與第 310 條之誹謗罪,關於前者, 有時候工
8、作壓力大,情緒一來,任何侮辱他人的話語就脫口而出,這樣的行為都觸犯刑法上公然侮辱罪,可處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如果以暴力公然侮辱人者,處罰較重,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至於 後者,若無法證明所言者係非私德問題,且與公共利益有關時,因為無法證明所言者為真實,則應入罪:關於在校園網路上的言論,有無構成誹謗罪可能性時,從法律面觀察,主要是檢討網路上的言論是否符合此一罪名的構成要件,第一是有無散布於眾的意圖,第二是其程度上能否指摘或傳述足以誹損他人名譽,若符合上述要件;從事實面觀察,必須從指涉對象、事件、時間、地點與性質來逐一檢討,在指涉對象方面,通常行為人皆不會明確指稱者為何人,
9、其用語為某系某教授或是某系 陳姓 教授,或是外 文系某 教授,某學院 陳姓 教授等方式,而非具體指稱姓名,但此時是否即非指名道姓?本文認為並非如此,而應視具體個案上有無使不特定人可得而知之程度。 在指涉事件方面,統計資料上顯示以最近的申訴事件而校方未妥慎處理或處理結果不令人滿意者為主流;在指涉事件的時間點方面,泰半以最近發生的案例為主;在指涉事件的地點方面,則以站的所在地為該爭議事件的發生地;在後續處理方面,雖然網路的迅速傳播與匿名特性使得更多意見得以被聽取,但因為對於法律知識的缺乏或是一知半解,往往有完成忽視或是得理不饒人的兩種極端反應,可以說並非集思廣益,而是治絲益棼,使得這些小事件幾乎變
10、的難以收拾。 總結上述諸項特徵來分析實際案例的可能進展幾乎是如出一轍,例如,政大學生在 BBS 上罵老師事件,其發展流程可能是被學校記過,接著有網友在網路上聲援,貼了板白色恐怖表示不滿,認為那位學生的文章沒有點出特定老師,是老師自己心虛而對號入座,但是受害者則陳稱辱罵的學生雖未具體指明對象,但所有網友仍可得而知,基本上符合公然要件,且以此種方式表達意見已使其聲望嚴重受挫等語,因為對於校園此一公共 BBS 領域之使用人而言,即使未具體指明對象,若因此而能得知所述者為何許人,此時並不因指涉對象的模糊性而得豁免一切刑事責任。另外,也有人提出法律的衡平理論,認為網路這種虛擬空間與其他實體空間一樣,原本
11、就沒有言論免責權,學生敢說的話,自應有自負責任的心理準備。至於 BBS 站上所表明系 林姓 教授能不能指涉特定老師,如果校內學生已經耳聞此事,而且系也僅有一位 林姓 教授,可能就會知道是在講誰,因而得看學生張貼的內容是否出於惡意或虛構而定,因而祇剩下有無散布於眾的意圖與是否達到指摘或傳述誹損他人名譽程度的檢討。 實務上對於上述爭議,我們必須回到法律面的文義解釋,對於此等罪責加以解析,例如,公然侮辱罪的構成要件之一是公然,所謂公然,依據我國 29 年院解字第 2033 號解釋,係以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共見共聞之狀況為已足;另依 30 年院解字第 2179 號解釋,公然侮辱不以侮辱時被害人在場聞見
12、為要件。若依據上述之司法見解,站為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以上網而共見共聞校園消息的公共論壇,也算是公開場合應無不同意見,此時在站發表言論之網友似不能以此免責;但不同意見者認為站是以學生為主,充其量僅能稱為小眾,而非刑法上的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得共見共聞大眾。 其次,有人認為利用法律無法解決此一問題,乾脆使其成為法之化外地區,因為 grumble 版不完全是學校的管轄範圍,學校不可能要求關掉這個版,僅能道德勸說,要求學生在發洩情緒的同時要注意不觸法,但明明是在網路上針對某人罵三字經已經構成嚴重汙辱,傳播速度更快,欲將其豁免的理由似乎不夠堅強;其次,對學生應加強情緒管理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從心理面要建立以不
13、侵害別人權益為前提來處理情緒問題,不要以為網路是匿名的,就可以暢所欲言。有些人認為政大學生罵老師的起因是當時雙方用路人互不尊重,學生對阻礙交通不自覺,開 車的 老師其實也不需要一下子就鳴喇叭,互相退讓一下就好,結果簡單的公民道德問題,卻搞得學生記過、上網罵老師,師生關係破壞殆盡,這件事雙方都應該已學到教訓。 因此,在保障言論自由與保障個人法益中的人格法益必須有一平衡點,我國刑法第 310 條第 1 項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為誹謗罪,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五百元以下罰金。第 2 項散布文字、圖畫犯前項之罪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第 3 項對於所
14、誹謗之事,能證明其為真實者,不罰。但涉於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第 1 項與第 3 項之間的平衡點如何建立, 刑法第 310 條與第 311 條如何彼此牽制, 即是重點所在。 從以上所引述的法條內容可知,構成刑法上誹謗罪之行為是意圖散佈、 指摘、傳述或散佈 ( 文字或圖畫 ) 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不實事實 。首先,必須說明者,構成誹謗罪必須有散佈意圖。如果只是單純的捏造,並沒有意圖將之散佈,則不處罰。例如,在日記中或想像中,純屬自己感知,沒有散佈意圖與散佈行為。如果所指摘、傳述與散佈之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實屬於真實,但卻是涉及私德,並與公共利益無關,亦屬於誹謗罪所要處罰的行為。最典型的
15、型態是自己捏造 ( 無中生有、憑空杜撰、編造謊言 ) 或他人捏造之不實訊息,卻利用電子郵件散佈之,例如轉寄的電子郵件中表示,某品牌的衛生棉藏有蟲卵,經使用後會孵化,有一女性消費者去看醫生,發現子宮竟然被吃掉一半,原來是衛生棉中的蟲作祟云云;或是 網友若收到哪家店不衛生、哪位醫師沒醫德等轉寄信,通常會出於好心轉寄給其他好友,提醒親朋好友要注意,此時就算沒有 誹損他人名譽之 不法意圖,恐怕也有造成 他人名譽誹損的可能性, 大多數人都難以接受這等難堪局面。故重點在於有無經過查證的動作,若是這則消息是未經證實的八卦謠言,或甚至是惡意中傷的言論,除非轉寄者有相當理由確信這個消息是真的,否則轉信的同時也可
16、能觸犯了誹謗罪,即便這 些事實並不是自己所捏造,或是並無捏造而僅有散布之情形,但若經過查證動作,法律效果即大有不同,因為法律上的可責性在於行為人的惡性,若有之,則儘管不是自發性的指摘,只是傳述而已,也有可能構成此罪,因為散布行為同樣給受害人造成名譽上的侵害,這種侵害不一定小於捏造的行為, 所以 亦構成誹謗罪,故聽信別人的謊言,未經查證而在網路上傳播者,不可不慎。 此外,誹謗罪之處罰重心在虛構與散佈不實消息,至於個人出於善意所為之評論應受到言論自由之保護。基本上, 只有真實的消息具有價值,或得類為個人意見,而意見即是個人的想法,是活潑社會多元下透過討論的要素,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認為在憲法言論
17、自由保障下,沒有壞的想法。儘管個人的意見是多麼惡毒與刻薄,我們希望利用意見的自由競爭來糾正他,而不依賴法官或陪審團來糾正。虛偽不實並沒有值得憲法保護的價值。不管虛構不實係出於有意的謊言,或者輕率下的錯誤,這些對公共議題討論的促進並無任何社會價值。基於上述的立場 ,刑法第 311 條規定,以善意發表言論,並且屬於對於可受公評之事,而為適當之評論者,不構成誹謗罪。所謂的善意是指行為人所散佈之事實屬於真實,或者,所散佈之事實無法被證明為真實,但行為人已經盡其查證之義務。 在本例中,首先要探討的問題是,甲在文章中所為的陳述是否屬於真實,或者,對所陳述之內容是否已善盡查證之義務。被害人必須自行蒐證, 誹
18、謗罪的蒐證 是一個相當令人頭動的問題,因為八卦新聞經常是找不出源頭的,當事人通常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最令人痛恨的是,傳遞八卦訊息者多半不願意出面作證,在毫無證據的情形下,想要告官真是難上加難。所幸拜現代科技進步,錄音筆、數位相機或照相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幾乎人人垂手可得,對於蒐證上的幫助相當大,以 E-MAIL 傳遞的誹謗訊息,也可藉網路軌跡來追查來源,受害者可以經詳細蒐證後,向警察或偵查機關提起告訴。此外,甲所針對的事項必須是可受公評之事,而且甲之評論亦屬適當範圍。在本例中,如果甲沒有虛構事實,教授之講學亦屬可受公評事項,而且,甲所為之評論亦屬適當範圍,故甲的行為不構成誹謗罪。附帶一提的是在校園
19、中,和諧的氣氛很重要,法律在此並不是以處罰行為人為主要目的,因此誹謗罪與公然侮辱罪章皆採告訴乃論,祇要行為人事後肯向受害者認錯並達成和解,受害者可以在第一審辯論終結前撤回刑事告訴,化干戈為玉帛。至於轉寄文章的同學,若未經過查證程序即到處寄送,有可能構成誹謗罪的幫助犯。 專題二:在 BBS 上的交易行為是否有消費者保護法的適用 事實經過: 自從 唐 先生打破老婆心愛的花瓶,後來終於在拍賣網站找到一模一樣的花瓶 . 這個廣告播出後,成功且貼切地說明了網路交易的便利性,網路交易在我國已成為資訊時代新興的一種交易模式與類型,網路購物已然成為當紅的消費型態,不少年輕人成為網拍一族,以前是秀才不出門,能知
20、天下事,現在則是連上網路,祇怕錢不夠,不怕買不到靚物,因為購物無國界,所以網路購物已成為重要的行銷通路,以網路拍賣為業大有人在,網路購物雖便利,但也有不少麻煩之處, 唐 先生雖然在拍賣網站找到一模一樣的花瓶,隨即食髓知味,搞起藥物團購,以節省有限資金,但他又不免擔心,不知道法律上是否有保護消費者的網路購物行為,若有麻煩事發生,又應如何解決? 法律解析: 網路交易是以網際網路為交易平台,取代現有之面對面、電話及傳真等等之下單方式來進行交易;相對於傳統的購物環境,網路購物帶給消費者的好處包括:更多的選擇、更多產品資訊、較低的價格及隨時隨地可向全球的網路商店進行購物,透過網際網路,消費者不需出門,便
21、可向全世界的電子商務業者購買各式各樣的商品及服務,基本上在網路上什麼都能賣,賣什麼都不奇怪,因此其種類真是無奇不有,趣事特別多,有人賣用過的衛生筷、剪下來的指甲、穿過的內衣褲、擠出來的母乳、打過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艦,更有人拍賣自己的老婆,令人啼笑皆非,除了方便性與種類繁多的優點外,網路也有成群結隊的特性,特別是部落格或是其他族群,這使得他們的集體議價能力無形中提高,例如有病友們在網路上吆喝,以團體方式購買醫療器材或藥品,藉此衝高訂單量,繞過藥局、直接向藥廠取貨,不但交貨更迅速,也方便壓低單位價格。 目前最常見到的網路郵購問題有下列項目: 1、商品已寄送,卻收不到貨款; 2、在運送過程中,商品受損
22、; 3、顧客已匯款,但商品未在指定時間內送達; 4、瑕疵品退貨; 5、購物網站內容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6、電腦病毒入侵; 7、顧客個人資料外洩,被要求損害賠償; 8、瀏覽人數過多,因而顯示伺服器錯誤,頻生誤會。 可見網路交易亦有難以預料的風險,例如有買家匯了錢,卻收不到物品,往往上了當又找不到賣家,祇有認賠了事,糾紛時有所聞,當然更有人上網出賣贗品,其中又以名牌包包最多,明明是仿冒品,卻以真品價格打折出售,或是賣家在拍賣網站上販賣女用服飾,網站上用的是國外雜誌上的精美照片,網友高價標下後,收到的衣服質料卻不敢領教,比菜市場一件 100 元的還差;上述行為基本上僅屬於民事問題,但有一些交易行為已
23、經不僅是違反民事契約的問題,甚至於有涉及刑事詐欺罪的嫌疑,例如,有一種新興的詐騙手法,當買家向賣家下標成功標得商品後,不肖的詐騙集團即利用賣家寄發得標信前的空窗期,早一步寄發電子郵件給得標者,要求將款項匯入指定的帳戶內,他們主要的詐欺對象是學生,是利用年輕人崇尚名牌的心態,打著比市價低甚多的價位吸引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族群上鉤,等他們付出款項後,不是收不到貨,就是收到假貨或壞損的貨品。當然,利用網路詐財手法不是一成不變,它一再地推陳出新,現在有一種網路釣魚的電子郵件詐騙手段,他們是利用郵件來連上幾可亂真的造假網站,謊稱更新客戶服務或是更新帳戶資料,以便騙取受害人的帳戶密碼以及相關資料,這樣一來網
24、路釣魚客就可以更方便地在真正的網站上竊取客戶的錢財,或者從事大筆消費,而帳單則由受害者負擔。更可惡的是他們在另一方面又詐騙賣家先寄出商品,不但騙走買家的錢,也將賣家的商品騙到手。所以,利用網路購物者必須小心,在拍賣網站上找到比市價便宜許多的電子商品時暫勿心動,更不可立即下標匯錢,以免收到的是一大包包裹裡,裝的竟是一個舊算盤,才警覺受騙而欲尋賣家負責,因為他們在騙到錢的任務完成後必定會消失無蹤於茫茫人海裡。 不僅是有形商品有此等問題,甚至於服務業也不例外,目前已經有很多參加旅遊團的消費者,利用刷卡買機票又享有旅遊平安保險的方式支付旅費,業者竟以刷卡須多負擔手續費二至三,或付現金可享折扣,事實上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站相 法律问题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8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