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总结ppt课件.ppt
《光合作用总结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合作用总结ppt课件.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光合作用总复习,享学课堂,“光合作用”小专题,自养型生物碳素同化的途径:绿色植物、蓝藻和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它们都属于自养型生物,生产者;两类都以CO2作为碳源,但能源不同。,一个梦想,生命之美不但在“形”,更在人的创新思维和梦想!,有朝一日,当我们搞清楚光合作用的全部机理,又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光合作用的全套基因转入人的头发中,那时,只要在头上撒点水,再晒晒太阳,人的头发就能像叶片一样合成葡萄糖,葡萄糖再输入到人体的各个部分于是,人类就不再有饥饿,色、香、味、形俱佳的食物就成了满足人们味觉需要或精神享受的艺术品。,知识结构(流程图),思考:光合作用的3大营养物质是什么
2、?它们从哪里来?其中对有机物贡献最大的是什么?,1.光合作用的定义和总反应式,光合作用是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 CO2 和H2O合成有机物质并释放O2,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是否释放氧气,与供氢体有关】,CO2+2H2O (CH2O)+H2O+O2,光叶绿体,2.光合作用的意义,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植物本身的物质代谢提供了基础。直接或间接地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能源。【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占生物体干重的49。】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都是利用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维持大气中 CO2和O2,含量的基本稳定。 总之,光合作用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3、繁荣和发展极其重要。,3.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器官:叶细胞器:叶绿体(蓝细菌、光合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没有叶绿体),椭圆球形的叶绿体有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相适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的薄膜上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基粒片层使受光面积大大增加,堆叠能充分收集光能。组成基粒的基粒片层数目依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而有很大的变化。在叶绿体基粒片层的薄膜上和基质中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引起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发生改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水少则皱缩);光照强度和方向,4.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叶绿体色素,作用: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传递和转换光能。,叶片衰老或环境条件不良(干旱、高温、寒
4、冷等)时,叶绿素比类胡萝卜素更易被破坏而含量下降。外因上,合成叶绿素需光、N和Mg、适宜温度(酶活性)。叶绿素的不断合成与分解,可用标记的N来证明。液泡中的花青素吸收光能,但不能传递到叶绿素a。,吸收光谱的特点使绿色植物无论晴天(全光谱的光),还是阴天(蓝紫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线粒体与叶绿体在代谢上的相互关系,线粒体为叶绿体提供 _;叶绿体为线粒体提供_。【暗反应所需的ATP必须来自于光反应,不能由线粒体提供】,典型的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膜:线粒体内膜; 叶绿体基粒片层膜; 细菌细胞膜等,讨论:净光合作用不同情况下的箭头及计算。,线粒体与叶绿体的比较,一、光合作用研究史, 赫尔蒙特的柳树试验
5、 普里斯特利的小鼠试验; 英格豪斯的小鼠试验 萨克斯的叶片遮光实验 鲁宾和卡门的放氧实验 卡尔文的暗反应循环实验,同位素标记法,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赫尔蒙特,五年后,柳树增重74.47kg土壤减少0.06 kg,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结论:,光照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同一张叶片上做的对照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确认选择同一叶片的优越性预先进行饥饿处理的目的结果与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组,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示踪法) 【相互对照】, 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举例其它的相互对照实验。 如何计算
6、产物O2的质量(或含18O的比例)?,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CO2能转化成为光合产物淀粉。,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的循环途径CO2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卡尔文探求新的研究方法】1.选择14C跟踪光合作用过程的可行性: 14C和 12C化学性质相同, 14CO2同样能被用于光合作用; 14C衰变过程释放出射线,通过检测很容易探知其存在和数量。2.方法步骤: 将绿藻置于恒定光照和CO2条件下,使其光合作用达到稳定状态 将14CO2 在很短暂的时间内通入绿藻培养液【这样,光合作用中碳的代谢过程中间产物就会被14C标记】 在通入14CO2后的不同时间间隔,以80乙醇杀死绿藻细胞,以
7、中断酶反应,分离鉴定。,3.结果:随着不断缩短反应开始至加入乙醇停止反应的时间,发现一种 C3化合物是第一个可检测到的稳定物。顺序判断思路:中间产物含量变化总是先增后降,第一个中间产物出现得最早,前一中间产物与相接的中间产物总是前者先出现高峰 ,在同一时段前者降后者升。,研究代谢途径的实验方法:1.追踪代谢过程:起始物A B C 终产物2.扰乱代谢体系(加入代谢抑制剂):类似于基因剔除和 遗传缺陷与中间产物积累。,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二、叶绿体知识结构,分布: 哪些细胞?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叶绿体数量?背阴地区的多于向阳地区的叶绿体数量、类囊体数目和叶绿素含量
8、?形状:椭圆球形(水绵?)结构:3膜3腔。与线粒体的区别?内含物:叶绿体色素(脂溶性、种类、颜色与吸收光谱,功能,分布);酶(分布,功能);DNA(遵循的遗传规律)。 功能: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线粒体与叶绿体在代谢上的相互关系,典型的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的膜: 线粒体内膜; 叶绿体基粒片层膜; 细菌细胞膜等,掌握总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的关系,并计算。,线粒体与叶绿体,叶绿体色素与光合作用,叶绿体色素:元素与分子结构;分布;种类;含量与比例;颜色与吸收光谱;功能;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等,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谱:明暗带;光谱曲线。,某种色素的吸收光谱是其在各个波长处所吸收光的百分数。吸收光谱只能反
9、映该色素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关系。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表示在某些波长的光下的光合速率。作用光谱确定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波长。 吸收光谱 作用光谱 作用光谱与吸收光谱的相关性,反映色素对光合作用贡献的大小。,曲线之间的相关性,图中的“作用光谱”指不同波长光对光合作用的总影响,反映的是各种光合作用色素的共同作用结果,它与各种色素联合的“吸收光谱”一致,而与任何一种色素单独的吸收光谱都不同。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最接近,也说明叶绿素a在光合作用中起主要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下列哪些物质的变化趋势与图中作用光谱基本一致? AO2的释放量 BC3化合物的总量 CC5化合物的总量 D有机物的生成量,叶绿体色素与
10、叶色,叶片衰老或环境条件不良(干旱、高温、寒冷等)时,叶绿素比类胡萝卜素更易被破坏,其含量下降而使叶变黄。外因上,合成叶绿素需要光但少数如藻类等例外、N和Mg、适宜温度(酶活性)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内因上,受控于遗传性。 叶绿素的不断合成与分解,可用标记的15N来证明。液泡中的花青素吸收光能,但不能传递到叶绿素a, 因此不能用于光合作用。,植物固体样品匀浆液的制作方法,切碎 研磨 过滤过滤时用滤纸/脱脂棉/纱布,依目的而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操作过程及规范,原理仪器、试剂与作用提取、分离的过程、顺序?试剂的作用?滤液细线的标准?分离的关键?层析法的用途与举例,“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1、”的拓展,1.本实验可用于: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即:色素带的数目】;大致的含量比例【即:色素带的宽窄】;有关物理性质:【但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吸收光谱】颜色,溶解特性(色素带的位置反映其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粗略比较不同材料的叶绿素含量:若一次实验,选用不同材料,如:不同植物的叶片,同一植物不同发育阶段的叶片,不同季节的叶片等,提取并分离色素。若要准确测定叶绿素的绝对含量,则还需特定仪器。,根据不同成分的移动速度(溶解度)不同进而分离的方法统称为层析。纸层析即用滤纸作载体,让不同成分分离开。,2.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什么?设计实验验证之。研磨时,液泡破裂,释放出呈酸性的细胞液,H+会取代Mg2+,
12、使叶绿素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加入碳酸钙是为了调节pH,以保护叶绿素。实验方法步骤:【设计实验步骤的基本范式】 (1) 取两支试管并编号1、2,均加入2ml叶绿体色素提取液。 (2) 1号管作为对照组,2号管加入数滴5HCl,摇匀,置于黑暗中。 (3) 观察并比较溶液颜色变化,记录结果。,3.过滤获取色素滤液时,为什么用脱脂棉或单层尼龙布,而不用滤纸?色素分子较大,不容易透过滤纸;滤纸吸附能力强,会降低色素浓度;叶绿体色素是脂溶性的,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用脱脂棉可减少色素的流失。,4.收集的叶绿体色素滤液为什么要避光保存,且及时使用?设计实验验证之。避光保存并及时使用,是为了防止光对叶绿素的破坏
13、作用(尤其是离开叶绿体基粒片层后)。验证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尤其是离开基粒片层后 。实验方法步骤:(1)制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和叶绿体悬浮液。 【制备叶绿体悬浮液:研磨新鲜叶片,加等渗溶液,用纱布过滤】(2)取4支试管,编号1、2、3、4。第1、2号试管内各加5ml叶绿体悬浮液; 第3、4号试管内各加5ml叶绿体色素提取液。(3)将第1、3号试管放在强直射光下,另两支放在暗处。(4)相同时间后对比观察颜色变化。 【与2号管相比,1号管略退色;与4号管相比,3号管明显退色】(5)另取圆形滤纸层析分离的色谱一张,通过圆心裁成两半,一半放在强直射光下,另一半放在暗处。相同时间后对比观察色素带颜色变
14、化【光下的叶绿素带明显褪色,暗处的则基本不变。类胡萝卜素均基本不变】【上述实验为“验证”,则常态下(有光)为对照组,放在暗处的是实验组。若改为“探究”,则实验变量“光”处理的为实验组,黑暗中的成为对照组。】,滤纸条上没有色素带的原因? 提取液用的是极性溶剂; 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色素带只有2条的原因? 材料是白化苗的叶 (无叶绿素,只有两种类胡萝卜素); 层析时间过短(叶绿素未扩散); 滤液细线画得太粗(后3条不易区分)。色素带只有3条的原因? 层析时间过短(叶绿素a、b未分开); 层析时间过长(两条类胡萝卜素带在滤纸条顶端合并); 滤液细线过粗,或滤液未干就重复划滤液细线 (使叶绿素a、b不
15、能分开)。,5.各种异常结果可能的原因分析:,色素带不整齐的原因? 滤液细线不齐; 滤纸条没有作干燥处理; (使滤纸条上水分分布不均匀) 滤纸条贴及大试管壁; 滤纸条的末端未剪去两角; (使色素扩散起点不一致) 滤纸条没有一次性放平稳等。叶绿素带绿色很淡的原因? 实验材料本身的绿色不浓; 研磨不充分或未加入石英砂; 提取液加入太多,使滤液过稀; 未分步加入提取液,使溶解的色素少; 未用脱脂棉过滤,而是用滤纸过滤; 没有重复划滤液细线或没有待滤液干燥后就重复划;叶绿素带颜色异常的原因? 滤液放置过久而被氧化; 滤液置于光下较长时间; 未加入CaCO3或加入的量过少(呈褐色的去镁叶绿素)。,课堂练
16、习,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要将色素提取液避光保存,因为光对叶绿素有破坏作用。某同学认为叶绿素在离开叶绿体后更容易被光破坏。请设计实验以评价该同学的假设。材料用具:新鲜菠菜,无水酒精,研钵,若干试管等全套物品。(1)实验样品准备:制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研钵中加入的提取用的溶剂是无水乙醇;使研磨迅速、充分的试剂是石英砂(SiO2);使叶绿素免受酸破坏的试剂是CaCO3。制备叶绿体悬浮液:向盛有新鲜绿叶的研钵中加入(与细胞质基质等渗的溶液/无水酒精/石油醚),适当研磨后,用 (滤纸/脱脂棉/纱布)过滤,获得叶绿体悬浮液。(2)方法步骤:取4支试管,编号1、2、3、4。第1、2号试管内各加
17、5ml叶绿体悬浮液;第3、4号试管内各加5ml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将第1、3号试管放在强直射光下,另两支放在暗处。 相同时间后对比观察颜色变化。(3)支持该同学假设的结果应该是:与2号管相比,1号管略退色;与4号管相比,3号管明显退色。,三、光合作用过程,叶绿体不消耗O2,光合作用过程概览,再生,最终电子供体是水;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光合作用过程概览(变形),卡尔文循环中CO2的固定、C3化合物还原、C5化合物再生的3个阶段,光合作用小结,1. 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过程,2. 光反应的最终产物有O2 、ATP和NADPH等。 O2,ATP和NADPH,Pi、ADP和NADP的移动方向是怎样
18、的?,总体上,光能不能直接用于合成有机物,必须以ATP和NADPH作为“能量货币”。,3.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NADPH,是暗反应的基础; (光反应产物O2不是暗反应所必需 ) 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NADP+,制约光反应。,5. 光合作用产物糖的去向:大部分从叶绿体运输到细胞质基质中,转变成蔗糖,并运出; 一部分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淀粉; 一部分参与氨基酸、蛋白质、脂质的合成。,O2、ATP、NADPH,(CH2O)、H2O等 ADP+Pi、NADP+,光 能,ATP、NADPH,4. 光反应和暗反应分别生成了哪些产物?能量来源有何不同?,A光反应,B暗反应;,CH2O,DO2;,
19、EATP,FADPPi;,GNADPH,HNADP+;,ICO2,,J(CH2O)等,说出下图中AJ的过程或物质名称,并完成表格:,光合作用过程中存在的“循环”有哪些?这些周转循环有何意义?,意义:使光合作用中有关化学反应循环往复地进行.这体现出生命的简约性和高效性。,循环:ADP与ATP的相互转化 NADP+与NADPH的相互转化 卡尔文循环(C5+CO2C3C5),暗反应循环过程中,需要叶绿体基质自身提供的物质基础有C5、多种酶。还需要基粒片层提供ATP、NADPH;叶绿体外提供CO2。,上述循环只有在光下才能发生。,思考,暗反应循环过程中,需要叶绿体基质自身提供的物质基础有哪些?还需要哪
20、些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叶绿体基质自身提供的物质:,多种酶、C5化合物等,类囊体提供的物质:,ATP、NADPH,叶绿体外提供的物质:,CO2,NADPH在暗反应中的作用有哪些?,暗反应的循环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它们的具体变化是什么?,如何分析一定条件下的C3和C5浓度的变化?,基于暗反应的循环过程,分析各自的消耗和生成的相对速率,思考,为什么缺少CO2会使O2释放量减少?,减少CO2, C3生成量减少, ATP、NADPH积累,ADP、NADP不足,光反应速度减慢,O2释放量减少,暗反应生成的糖可被用于植物自身的哪些生命活动?细胞分裂、物质合成、矿质元素的吸收等,例1: 将二氧化碳中的氧用同位素
21、18O标记,然后用于光合作用实验,在以下那些产物中可以找到18O标记氧。A糖和水 B氧气和糖 C水和氧气 D糖、水和氧气解析: 联系光合作用总反应式来分析光合产物和反应物中各元素的来路和去向。例2: 对正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某一植物,突然_,可发现其叶肉细胞内C5化合物的含量立即上升。 A停止光照 B降低CO2浓度 C升高CO2浓度 D停止光照并降低CO2浓度解析:叶肉细胞内C5是CO2的受体,它的形成与光反应有关,它的积累又与暗反应有关,C5的含量要在叶肉细胞内上升,必要条件是有利于光反应而不利于暗反应,A、C和D不合此条件。因为只有在光下CO2供给少时,CO2的受体C5才能积累。,例3 如何证
22、实CO2同化场所是在叶绿体的基质,而不是在叶绿体的被膜或类囊体的膜?解析:叶绿体的类囊体是光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要证实CO2同化场所是在叶绿体的基质而不是在叶绿体的被膜或类囊体的膜,首先要提取出完整的叶绿体,然后把叶绿体的基质和叶绿体的被膜或类囊体的膜分开,在基质和膜上分别检测光反应和暗反应活性,如果叶绿体的基质中有暗反应活性而无光反应活性的实验,就能证实CO2同化场所是在叶绿体的基质而不是在叶绿体的被膜或类囊体的膜。方法步骤:(1)在适宜的条件下,提取具有生理活性的完整叶绿体。(2)将提取的完整叶绿体放入低渗液中,让叶绿体被膜破裂,然后高速离心,上清液中含有叶绿体的基质,沉
23、淀为叶绿体的被膜和类囊体的膜。 (3)分别在上清液和沉淀中加入同化的14CO2底物,看在哪里能同化14CO2。【结果是只有上清液能进行CO2同化反应,生成含有14C-光合产物】(4)将上清液和沉淀电泳,看在哪里有同化CO2的酶类。【结果是只有上清液中含有同化CO2的酶类,而类囊体膜上没有】,例5. 光照下正常生长的某绿色植物,若光照突然停止,其它条件不变,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合成量的变化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合成量)( A ),【若改“合成量”为“含量”,则B】 【 “含量” 分析,需综合考虑其消耗和生成的相对速率】【若改“光照突然停止”为“突然停止供应CO2 ”,则C3合成量0】,例4
24、.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不属于暗反应的是 A. CO2与五碳化合物结合 B. 三碳化合物接受ATP释放的能量 C. H2O的氢传递给NADP+ D. NADPH的氢传递给三碳化合物,例6.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者都具有能量转换的功能 B两者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C两者的基质成分与功能不同 D两者增加膜面积的方式相同例7.在正常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的某植物,当突然改变某条件后,即可发现其叶肉细胞内五碳化合物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CO2浓度 C升高CO2浓度 D降低CO2浓度 例8.下图表示的是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25、该曲线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的CO2 吸收和释放的情况。你认为下列四个选项中,能代表细胞中发生的情况与B点相符的是 (C),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单因素的影响(理解基础问题);双因素的相互影响和补偿作用;三因素的综合作用。,光合速率:单位叶面积/一定鲜重,单位时间,消耗CO2的量/释放O2的量/有机物含量的变化。【为何一般不用水含量变化来衡量植物的光合速率?由于植物体含水量高,光合作用利用的水只占体内总含水量的不足1,所以】,理解并记住典型模型(画图),利于解题。,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真正(总)光合速率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式:真正(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真正=总=实际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合作用 总结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7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