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李贺诗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docx
《教育论文:李贺诗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李贺诗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论文:李贺诗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摘要: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中,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贺在运用比喻修辞的过程中,善于通过挖掘与前代不同的本体视角、赋予本体和喻体灵动的色彩、力求喻体的凄美之感等方式来创新审美的建构;善于通过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和创造本体和喻体“陌生感”的方式来提升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善于通过描摹奇诡幻化幽冥意境、融入敏感丰沛的诗情和坚持独辟蹊径的诗心来凸显其幽奇的“诗鬼”本色。关键词:李贺;诗歌;比喻修辞;审美建构;模糊性;诗鬼李贺,字长吉,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擅长运用奇幻的想象勾勒出奇丽的意境,人称为“小李白二钱钟书在谈及李贺诗歌特点时,指出其爱用曲喻、
2、借代等修辞。据本人统计,在他创作的241首诗中,使用比喻的作品为73首。在这些诗作中,他采取的比喻修辞类型多样,除了较为常见的明喻、隐喻、借喻外,还有连喻、博喻和曲喻等。本文在熟稔李诗中比喻修辞作品的基础上,主要研究李诗在比喻修辞运用过程中如何创新审美建构、如何提升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以及如何凸显其幽奇的“诗鬼”本色。一、比喻修辞与审美建构的创新李贺诗歌作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色彩浓郁,并擅长使用比兴等形象思维的手段,塑造了各种动人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发现,他在运用比喻修辞的过程中,十分善于创新审美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挖掘与前代不同的本体视角从宏观角度看,李贺
3、的诗歌主题主要是阶级矛盾、报国壮志、忧国忧民和怀才不遇等,这些也属于大部分唐代诗人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这些内容也是李贺诗歌中比喻修辞的本体。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形成了新的高峰,李白、杜甫等诗人已经使唐诗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种背景下,只有以新的视角去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并采取新的表现角度,才能够使自己在唐代诗坛获得立足之地。很显然,李贺做到了这一点。例如,在描绘人民群众的艰苦生活方面,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现实悲苦,而李贺在应用现实主义手法的同时,融入了适当的浪漫奇想。比较典型的是在老夫采玉歌中,他不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采玉老人的悲苦形象,而且通过丰富的想象与
4、发散式的着眼点,使比喻形成了更加深刻的感染力与批判性,从而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从微观层面来看,李贺在描写本体时擅长“以明丽诉哀情:例如他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J细品这首诗,我们会发现它的色彩感很强,如“金鳞”“紫夜”“红旗”等。一般描写悲壮的画面多会使用暗淡的颜色,李贺却以悲凉沉闷为基调的同时几乎句句参杂明亮的色彩,准确地表达了特定时间、地点的边塞战势的变幻莫测,显得十分新颖。(二)赋予本体和喻体灵动的色彩李贺对于事物的性状、色彩很敏感,将其与自身的才情及生存困境相融
5、合,能够使其诗歌中的本体和喻体形成耀眼醒目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如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诗中的“新翠”表示春柳,“翠”凸显出了春柳的色彩和质地,“新”能够与“净如水”形成呼应,表现出纯净、明亮与活力,表现了诗人的精神气节和理想信念,并与现实的无可奈何形成对比。这种带有鲜明感觉特征的灵动的诗句,在李贺的诗歌中还有很多。这类诗歌大都加入了修辞物象,使本体与喻体均具备鲜亮、奇诡的特点,从而形成灵动的意象。对于事物的细致描摹也可以增加比喻修辞的灵动色彩。尽管很多唐代诗人非常注重描绘事物,但像李贺这种精妙细琢的较少。如前人称圆月为“玉盘”“明镜”,而李贺笔下则
6、成为“寒玉”“玉轮”;前人称天空为“苍穹”,而李贺笔下则成为“空绿”“圆苍”;前人称月亮为“弓”,而李贺则称其为“玉弓”“玉钩”。李贺诗中的本体或喻体不但突出形状和色调,更有光感、质感和美感。如太阳取其红色为中心词,依不同时间和语境又分化出“白景”“红镜”,甚至使用表达情绪、年龄等方面的词加以修饰,如“笑红”“冷红”“老红”“堕红二风是“桐风”“酸风”“鲤鱼风”;雨是“香雨”;水是“碧虚”;剑是“三尺水”“玉龙”;酒为“琥珀二这些加了特殊修饰的物象,形象奇诡、色彩鲜丽,令人耳目一新。(S)力求喻体的凄美之感李贺作品中使用硬质词、色彩绚烂且偏冷色调的特征较为显著,利用比喻修辞赋予事物独特的色彩质
7、地,从而使表达的效果更加生动和深刻1。李贺作品中所采用的喻体大多具有清冷的美感,这与他清冷孤高的性格不无联系。例如七月中的诗句:“夜天如玉砌,池叶极青钱。”该句把秋季云层薄碎,月光映照的景象比作玉色的台砌,把池塘中的荷叶比作青色古朴的铜钱。这两个比喻通过细微的感触,描写了新秋带来的些微凉意,给人以凄清而厚重的美感。十一月:“御沟泉合如环素,火井温泉在何处。”该句把冬天结着冰的御河比作洁白的圆环,构思十分精巧,给人以凄清的美感。又如湘妃,它的构思来自楚辞,描写舜与二妃的灵魂在湘水和苍梧山一带飘荡,湘中山水人物均因此而悲悼愁吟的情形,抒发了诗人悲愤忧愁的情怀。诗中的比喻句九山静绿泪花红”指红花如湘
8、妃的血泪,虽然红色是艳丽之色,但在该诗中传达的却是哀艳凄清的美感。再如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空将汉月入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该句中的“君”指汉武帝,用铅水喻泪水,是因为铅性重。表面上是说泪水重,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的心情沉重。类似还有马诗其二:“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该句描写了寒冬腊月长安雪后骏马觅食的艰辛,也表明了诗人自己的困顿。由此可见,李贺善于运用喻体创造凄凉的美感,这也是他运用比喻修辞在审美建构方面的一大创新之处。二、比喻修辞与表达效果的提升比喻存在的前提在于模糊本体与喻体间的不相关性及界限,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故从本质上来说,比喻是模糊的,且因比喻形成的良好的修辞效果,也多从这种“模糊
9、性”中获得。据本人研究,比喻修辞中的“模糊性”也是有一个“度”的。以下文将要提到的提升比喻修辞的三种途径为例:“化实为虚”是把明晰的语义模糊化,“化虚为实”是把过于模糊的语义明晰化,而“营造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陌生感”则是比喻修辞产生模糊性进而提升表达效果的关键。(一)化实为虚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将具化的事物,比喻成更具虚幻特征的事物,从而产生朦胧虚幻的美观,达到化实为虚的效果。前实后虚的组合模式为:主语(实象)+喻词+宾语(虚象)。例如李贺将进酒中有诗句“小槽酒滴真珠红”,该句将滴滴落下的美酒比作红色透明的真珠,比喻修辞的运用,使得语言的表现力得到显著提升。又如,南园十三首其十三中的“柳花惊雪浦”
10、,诗人眼中所见是南园柳絮纷纷扬扬飘舞的景象,就像是沙滩上堆起的厚厚雪花。其中的柳絮飞扬属于实景,而“雪浦”属于虚喻,一方面表现出了阳春三月田园的美丽,另一方面使人通过柳絮联想到雪花遍地的冬日景色,这里采取的也是化实为虚的手法。总之,化实为虚的言语策略,能够将模糊的语义赋予到具化清晰的“实象”中,从而使“实象”形成雾里看花般朦胧的意境。(二)化虚为实比喻修辞手法当中,常常将抽象的概念或是无形的事物称为“虚象”,而表达意义具体或是有形的事物的词语称为“实象:与前虚后实相反,前实后虚表现的是具体事物抽象化的过程。前虚后实的组合模式为:主语(虚象)+喻词+宾语(实象)。这种模式在李贺的诗歌中运用很广泛
11、,如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中的“新翠舞衿净如水”,高轩过中的“入门下马气如虹”,以及宫娃歌中的“愿君光明如太阳”等。以上三例中,分别将“净”“气”和“光明”等抽象事物,比作成“水”“虹”“太阳”这些可以见到和感知到的实物,使模糊显现出几分清晰,实现了观念与形象的融合。又如恼公中的:“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该句以“春草露”比喻“歌声”,即歌声美得就像是草上圆圆的露珠,让人对抽象的美感有了自己能感知到的具体的诠释。总之,李贺诗歌善于应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实象词语与虚象词语搭配组合,以达到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和形象化的目的,从而提升了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三)创造本体和喻体之间的“陌生感”在比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论文 诗歌 比喻 修辞手法 运用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77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