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庄子》人物形象的再解读.docx
《教育论文:《庄子》人物形象的再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庄子》人物形象的再解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论文:庄子人物形象的再解读摘要:庄子一书存在“潜文本”现象。所谓“潜文本”,指对象文本所赖以生成、潜藏于对象文本之后的先在文本。庄子借助寓言重构人物形象,颠覆儒家圣人形象、创造得道畸人形象,在文本内外形成了表层文本与潜文本并行的二维阐释空间。对人物基于史实又背离史实的反差叙述,产生了艺术上的反讽效果。阅读庄子,一方面要能入于潜文本,了解基本史实,分辨孰“是“;另一方面也要能出于潜文本,理解艺术重构,分辨孰“非、基于史实而超越史实,才能准确地把握庄子文本的立意及其复杂的思想内涵。关键词:表层文本;潜文本;庄子;人物形象庄子一书塑造了千奇百怪的人物形象,上至诸侯国君、大臣、官吏,下至诸子、土人
2、、匠人、普通百姓,展现了生动的人物图景。其中,不少人物形象完全由虚构而来,但也有一些人物有历史原型与现实原型。在呈现人物形象的表层文本背后,还有潜藏于表层叙述中的“潜文本二常森在中国早期书写中的潜文本一一以屈原辞为考察中心一文中提出,中国早期书写普遍存在潜文本现象,他将对象文本所赖以生成、潜藏于对象文本之后的先在文本称之为“潜文本”,认为潜文本与对象文本或为顺接关系,或为逆接关系,亦或者两种关系并存,潜文本对对象文本的生成有巨大的塑型作用。本文也是在此意义上使用“潜文本”这一概念,用于讨论庄子人物形象的重构问题。庄子运用寓言形式与叙述视角切换,重构人物形象,制造出潜文本与表层文本的强烈反差。比
3、如,孔子在庄子中成为道家思想的追随者、信奉者,甚至是被嘲讽、被批判的负面典型。这与历史上真正的孔子形象大相径庭。再如,形体残缺的畸人形象在庄子中成为得道者,畸人全德与完人失德也形成了认知上的反差。应该说,潜文本与表层文本在人物形象上的反差性是庄子文本的重要特征,所以,阅读庄子不能忽视潜文本。如果不知道潜在的人物原型,就无法理解潜文本与表层文本之间的黏连、共谋、挣脱、抵制等复杂人设关系,就无法体会庄子的思想立场,更有可能对其思想原旨或原型人物造成误读。庄子人物形象解读是研究庄子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历来庄子研究的热门话题。学界已经注意到庄子人物的矛盾性与差异性,但现有成果主要集中于人物形象的特征总
4、结、类的划分、艺术手法的探讨,大多停留于表层文本的人物形象研究,尚未从潜文本视角予以阐释。事实上,庄子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矛盾性及其与现实的差异性,都与庄子的潜文本现象有关。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潜文本视角切入,采用叙事学理论对庄子人物形象进行再解读。通过对比“潜文本”与“表层文本”,发现两重文本的异同及其根源、表征,解释异同背后的创作动因,以实现入乎其内又出乎于外的文本解析,从而深化对庄子思想的体认。一、思想与立场:庄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庄子一书涉及300多个人物,一些反复出现的、经典的、关键的人物形象,在其表层文本背后往往隐含着人物原型,这些历史原型或现实原型是庄子人物形象的潜文本。一些人物的表层文
5、本形象与原型人物存在极大的人设反差,比如,孔子形象与畸人形象。(一)孔子形象的反差孔子是庄子中的经典形象,但庄子中的孔子与真正的孔子在人物设定上有所不同。德充符日:鲁有兀者王骑,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日:“王骑,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日:“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而况不若丘者乎!奚假鲁国!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常季日:“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何?”仲尼日:“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
6、宗也J常季日:“何谓也?”仲尼日:“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J庄子德充符篇讲述了兀者王骑的故事,其中出现了孔子。据说,鲁国有一位断足者王殆,随其求学者与孔子门生在人数上平分秋色。他立不施教、坐不议论,求学的人空虚而来,满载而归。孔子的弟子常季对此颇感疑问,世上真有不用语言、无形感化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导吗?于是,常季向孔子请教。孔子认为,王驰是得道的圣人,并表达了渴望跟从王船学习的愿望,又向常季描述王殆如何“守其宗”,即得道状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孔子”是庄子中的孔子,不是真正的孔
7、子。真正的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当世之时即被门生尊为圣贤,其思想核心是仁与礼。在儒家学派内部,孔子代表绝对权威,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约早于庄子两百年,庄子对孔子及儒家学派有基本的了解。但是,从德充符中孔子与常季的对话来看,此处的孔子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存在思想与立场上的差异。首先,二者思想的差异。在生死观念上,此处的孔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随运任化,他说“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其意为得道之人,可以超然独立于天地之外,不受制于物。这个观点显然不是儒家学派的生死观。真正的儒家学派重视生命,珍爱生命,论语乡党篇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得知马厩失火,首先问有没有伤到
8、人而不是关注财物。这个事例很好地说明孔子对人的生命的重视。而对于鲁莽蛮干无谓的牺牲,孔子也不赞成,论语述而载: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子认为,赤手空拳打老虎,光脚过河,盲目的冒险,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不能与之共事。孔子反对以命犯险,这也可看出他对生命的珍惜。郭鲁兵总结儒家生死观这样说道:“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提倡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主张不作无谓的牺牲,反对在生死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重生”,意味着他对待生死是有区别的,而此处的孔子却主张生死齐同,万物化一,二者存在思想观念上的抵悟。不难看出,德充符中孔子的生死观念其实是道家学派的观点。其次,二者立场的不同。真实的
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权威,他既不可能站在儒家对立的立场妄自菲薄,亦不可能为道家思想张目,更不可能拜王船为师称其为圣人。而德充符中的孔子,尊称王殆为圣人,坦言向其请教并拜其为师,甚至扬言要引导天下的人跟他学习。这与真实的孔子在学派立场上大不相同,真实的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倾毕生之力传播儒家思想,而此处的孔子却在为道家学说代言,并有明显的尊崇道家、自叹不如的意味。从潜文本的角度看,庄子德充符中孔子与真实孔子的观点迥异、立场对立就是孔子人物形象的表层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差异。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是先在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的“潜文本”,也是庄子中关于孔子的表层文本的生成基础。庄子以真实的孔子为原型,在此基础
10、上对人物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建构出与潜文本的人物设定大不相同的新的人物形象。新“孔子”具有独立的思想性格,有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在其他人与事的侧面烘托下,完全成为一个全新的人物。而这个新“孔子”与潜文本的人物原型一道,构成孔子形象二维的文本阐释空间。(二)畸人形象的反差庄子中的畸人形象也存在潜文本问题。“畸人”是庄子寓言故事中的假托人物,可能有一定的现实原型,但更多的是出于庄子奇幻诡谪的艺术想象。这一类人物的具体原型不可确考,但庄子在创设畸人形象时,却有隐含在畸人背后的对比形象一一世俗完人。一般认为,“畸”是残缺不全,意味着有违常规。但庄子却为外在残缺的畸人设定了内在的美德,如上所举王
11、殆就是庄子中的“得道者”。反之,现实中的完人在庄子笔下却往往被裁定为失德之人。庄子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畸人,如养生主中的右师,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中的王殆、申徒嘉、叔山无趾、哀殆它、践支离无唇、大瘦,大宗师中的子舆,至乐中的滑介叔,达生的疱偻丈人等。这些人的形体残缺、体态怪异: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人间世)践支离无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月豆肩肩。大瘦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腹肩肩。(德充符)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至乐)支离疏是一个形体支离不全的人,他的脸隐藏在肚脐下,肩膀高过于头顶,颈后
12、的发髻朝天,五脏脸穴向上,两条大腿和胸旁肋骨相伊。践支离无唇是一个跛脚、似背、没有嘴唇的人。翌大瘦是一个脖子上长得大如盆一般瘤子的人。滑介叔是在与支离叔游览丘陵荒野时左臂上忽然长了一个瘤子,还有断足者王船、申徒嘉、叔山无趾、右师等。单从名称来看,便可知道这些人都是身体残缺之人。以人的名字表现人物的特征是庄子惯用的创作技巧,此即宋人王零解庄子所提的“制名寓意”。所谓“制名寓意”,即在设定人物时,已将某种寓意负载于人物姓名之中。王骑之“骑”,陈鼓应注日:“骑,即弩”,其意指王殆的外形丑陋不堪。哀骑它之“哀船”,宣颖注日:“哀酷,丑貌。酷乃鹫劣之省,又加以哀,为可哀之劣人也。”这些人物的名称、形态等
13、一系列的外部特征都暗示着他们是异于常人、不及完人的残缺畸形之人。但庄子却赋予“畸人”以内美,成为超越完人的“得道者二德充符篇这样叙描述哀驰它:鲁哀公问于仲尼日:“卫有恶人焉,日哀骑它。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日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未尝有闻其唱者也,常和人而矣。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又以恶骇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合乎前。是必有异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与寡人处,不至以月数,而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国无宰,寡人传国焉。闷然而后应,氾然而若辞。寡人丑乎,卒授之国。无几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
14、恤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是何人者也?”仲尼日:“为天子之诸御,不翦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船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J哀公日:“何谓才全?”仲尼日:“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哀殆它是德充符中的一个寓言人物。故事从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开始。哀公说,卫国有个貌丑的哀骑它,这个貌丑的哀殆它,男人和他相处,舍不得离开他,女人见了
15、他,甘心给他做妾。哀公召来一见,果然丑骇天下,但与之相处不到一个月,就觉得他有过人之处,相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想要把宰相重任交给他。从外形来看,哀给它是一个不及常人的“恶人”“劣人”。但是,孔子却认为他是“全德之人”“才全之人”。所谓“才全”,就是不被生死穷达、富贵贤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事物的变化、运命的流行扰乱自己本性的平和,不至于让它们侵入自己的心灵,从而使心灵安逸自得而不失怡悦的心情;使日夜不间断地随物所在,保持着春和之气,这样就能萌生出在接触外物时与时推移的心灵。显然,哀骑它的丑陋外表并未影响他的德性,因为他能不被外在影响,反而成就了德性之全。大宗师说:“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16、故日,天之小人,人之君子;天之君子,人之小人也J可见,庄子创设的畸人,其实是一类“异于世俗而应和于自然”的人。在庄子看来,破坏自然德性的人,在世俗眼光中常被认作“君子”;而不违天性、顺应自然的人,却成为世人眼中的“畸人”。“天之君子,人之小人”的畸人形象是庄子的表层叙述,而“天之小人,人之君子”的完人形象则是庄子畸人形象的潜文本。现实中的完人即为庄子“畸人”的潜文本,畸人全德与完人失德形成了二重文本之间的人设反差,如申徒嘉与郑子产: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
17、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J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与申徒嘉都是伯昏无人的弟子,子产是郑国执政大臣,与申徒嘉交谈时以“执政”的高贵身份自居。他瞧不起申徒嘉,不愿与之同出入。申徒嘉告诉他,知事之无奈而能安之若
18、命,有德的人才能做到。两人同游于“形骸之内”,当以德相交而不应以“形骸之外”的外貌来衡量人。言下之意,子产虽从学于得道者伯昏无人却不得道。作为执政大臣、当世贤人、大人、君子、名流的世俗眼中的完人子产,却不能“得道”,反而是曾经犯下过错、没有任何功名、断足的申徒嘉能体会到游于形骸之内的“道”,成为真正的“有德者”。庄子通过构建完人与畸人、失德与全德的反差,强调德之所在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在的名声与形体。这是由二重文本中的人设反差传达出的思想要义。二、寓言与视角:从潜文本到表层文本的重构从文本生成的角度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重构过程也是潜文本到表层文本的文本生成过程。庄子托名历史人物,对人物原型进
19、行重构,产生了不同于原型的新形象与新故事。在新旧之间,庄子刻意设定了“人设反差”,改写了“故事情节”,作为表层文本的庄子得以生成。(一)文本重构的原因庄子以现实人物作为原型,改造、重构出新人物,这是庄子塑造人物的一种书写策略,也是庄子人物形象的表层文本的生成机制。但是,庄子为什么要改造已有原型,而不是另造新的人物呢?庄子为什么要刻意扭曲孔子形象,让这个儒家代表人物为道家学说代言呢?从潜文本到表层文本的创作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庄子一书的立论来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20、。作渔父盗跖胜箧,以诋就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司马迁总结了庄子的创作原旨一一诋就孔子之徒,明老子之术。庄子对儒学的贬损态度在文本中屡屡可见,尊道、贬儒是庄子其人的思想立场,也是庄子一书的创作目的。外物篇虚构了一段大小儒者掘墓的故事: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J庄子将儒者塑造成“盗墓贼”,以诗书的记载作为凭据,盗取死者口中之珠。刘凤苞评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庄子 教育 论文 人物形象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77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