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2附件1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与企业.docx
《练习2附件1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与企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习2附件1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与企业.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与企业价值增值研究一、立项依据1 项目的立项依据1.1 项目的研究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与进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化趋势不可阻挡,人类也迎来了继工业革命以来又一次发展机遇。我国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已经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企业信息化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微观基础,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实现途径,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升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已经突破了面向生产制
2、造和企业管理,大量应用于商务领域,因此,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企业纷纷导入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建设项目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以期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预期的投资效益。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和一般投资项目并不完全相同,今天的信息化投入不一定能立即见到产出。相反,管理者普遍面临着一个“信息悖论”问题。即信息技术的投资没能同步地创造出
3、商业价值,而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却不断增长。这种信息技术悖论现象在国内外信息技术投资活动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国际著名的信息咨询机构Standish Group对8400余个信息技术项目进行调查研究表明:16%的项目实现其目标;50%的项目需要“补救”;34%的项目彻底失败。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投资MRP/ERP几百套,成功率不到20%。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的投资热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风险,许多企业甚至因为信息化的失误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倒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企业对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方面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建设面向效益,注重提高企业价值增值的信息化还任重道
4、远。因此,为了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应用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以此为依据设计基于价值增值的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的选择模型与路径,特选定“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与企业价值增值研究”的研究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项目属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1.1.1 理论意义项目的研究一方面将拓展企业信息化问题的研究领域,使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从注重宏观层次研究向微观层次研究延伸,从侧重技术视角的研究向经济管理视角的研究拓展,从分别研究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向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拓展,使内涵不断变化的企业信息化与追求商务
5、模式创新的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体系:界定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内涵与特征、设计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价值体系、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同时,也有利于充实和完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与绩效测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对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导入模型进行结构化描述,为基于不同类型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奠定理论基础。1.1.2 应用前景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从宏观上有利于构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加快以发展电子商务为目标的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步伐,寻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微观实现途径;同时,为实现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的整合寻找结合点。从微观上来讲,为
6、企业提供信息化投资决策的依据,有利于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与商业价值同步增长,真正实现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企业选择科学的适应网络经济要求的信息化模式,规避企业信息化的投资风险,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科学地界定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及其特征,为企业选择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导入模型界定选择范畴;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多维价值体系,为企业选择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导入模型提供价值导向;设计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及其内涵,使企业进行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具有针对性;通过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与企业价值增值的实证分析,明确信息化导入模型和企业价值
7、增值的关联性,为进行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提供决策参考;构建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的概念模型,研究基于行业和规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路径,使基于价值增值的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选择具有可操作性。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的研究范畴演进“信息化”(Informatization)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术语,但信息化作为一种现象其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且学术界对此现象的理解也并不相同(宋振晖,邓超,2004)。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解就是将信息化现象描述为“信息经济”。自从1959
8、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Marschak)发表“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诞生以来,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已经历了形成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蓬勃发展阶段(靖继鹏,2004)。在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将信息化描述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即信息经济的,主要有美国学者斯蒂格勒于1961年提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概念,首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而从信息产业的角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活动”的代表首推美国学者F马克卢普,他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分析了知识生产的机制,并对美国知识产业的比重进行了测算。马克卢普所谓的“知识产业”实际上就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称的“
9、信息产业”。马克波拉特(MUPorat,1977)则以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并且吸收了丹尼尔贝尔德“后工业社会论”思想,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第四产业”,并且对美国的信息产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定量测算。波拉特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量化分析和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且在研究中被学者广泛采用(马费成,2004)。我国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从1978年开始引进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学,乌家培教授主张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性质来划分信息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包括研
10、究经济中的信息要素问题的理论信息经济学和研究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的应用信息经济学。陈禹(1998)、谢康(2000)教授也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信息化的概念,还是由日本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主要是指“主动地推进与使用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概念基于“信息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具有正面的影响”的价值判断。很多学者认为此概念有失偏颇,认为应将此定义中的“主动地(actively)”一词改为“有目的地(intended)”,因为后者为进行信息化的行为主体留下了更多进行价值判断的空间(宋振晖,邓超,2004)。对于信息化的内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概括起来关于信息化大
11、致包括以下几个涵义(梁滨,2000):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几乎所有的信息化概念中都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术语;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手段和工具;信息化的目标,既不是信息技术的采用,也不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信息社会才是主要目标;强调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信息化的行为主体是多层面的,既有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层次的信息化,也有行业信息化的中观层次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经济条件和国家推进信息化的宏观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在国外学术界,并未提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但是,就企
12、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来讲,都是最早产生于美国,然后在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并逐渐扩散到其他国家。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对企业信息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定义和不同层次的研究,总的来讲,包括面向设计与制造的企业信息化、面向企业管理的企业信息化、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以及电子商务四个阶段。本项目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为基础的企业信息网络逐步建立起来,企业信息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同时,企业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企业转型的挑战,来自于管理和组织变革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需要寻求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解决方案,此时的解决方案已经不仅仅局限
13、于企业的设计、制造与管理,而是面向整个商务活动的绩效改善。企业信息化的范围也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涉及到供应商和客户。此时的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等网络平台和数据管理平台,将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起来,实现与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分销商、客户、政府部门等外部主体进行信息交换和商务活动,通过这一层次的企业信息化,企业可以加入现代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信息化商务生态圈,以分享信息化商务生态圈的网络价值。这一阶段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有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解决方案。通过这些解决方案,使企业
14、商务活动效率大大提高,为企业全面实施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个阶段的企业信息化是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对于电子商务,不同领域甚至不同专家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定义,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电子商务,以下两个方面是有共性的。从宏观上讲,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的一次革命,是通过电子手段建立的一种新的经济秩序,它不仅涉及电子技术和商业交易本身,而且涉及到诸如金融、税务、教育等社会其他层面;从微观角度说,电子商务是指各种具有商业活动能力的实体(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者等)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的各项商业贸易活动,涵盖了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运输配送、组建虚拟企
15、业、公司和贸易伙伴共同拥有的商业方法等。因此,我们可以将电子商务定义为:盈利性组织在信息化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商务活动,以获得网络协同竞争优势。这里的商务活动涵盖了盈利性组织的所有活动扣除了对产品或服务进行纯粹的加工生产过程以外的其他活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时代,因此,电子商务具有非常强的时代特征,是盈利性组织无法回避的一种商业环境,企业应该适应这种环境的要求,积极实施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已经不局限于利用计算机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信息化,
16、也突破了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外部资源的利用以及实时交互信息的共享,进入了一个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阶段。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全面应用符合电子商务体系结构的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商务模式,最终过渡到信息化企业,全面实现电子商务模式。1.2.2 对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的研究国外企业信息化应用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从单项信息技术的采用,到系统的集成,直至电子商务的实施,每一个阶段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都是建立在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的,因而,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比较成熟。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模式、管理模
17、式、资本模式、信用模式等比较系统,因此学术界对于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比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Paul Timmers(1998)和Michael Rappa(1999)对商业模式的广义内涵进行了界定,而阿兰奥佛尔和克里斯托福得希在其著作互联网商务模式与战略:理论和案例中,对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信息化商业模式内涵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企业实施互联网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的基础上的,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模式和国外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王刊良(2002)对电子商务模式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聂规划、刘勇军(2004)则
18、对企业信息化技术模式的实施与评价进行了研究,总结了自主开发模式、外包开发模式、合作开发模式和ASP模式;倪明、徐福缘(2004)对企业信息化整体运行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所谓的企业-行业互动模式、挑战-反应模式、雁行模式、地区互动模式基础上,又提出了中小-大型企业互动模式。刘惠、陈虔则对企业信息化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李琪(2003)从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的角度,提出了电子商务项目策划的四流五式模式,为本项目关于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导入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基本框架。1.2.3 对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的价值研究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投资价值,国外学者进行过不少研究,Henry CLuca
19、s(1999)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投资都应该有一个可度量的回报,投资能给组织带来价值,即使没有极为明显的资金回报。信息技术的投资能获取多种不同的价值,既有直接收益,也有间接利润,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获得投资回报的几率有所不同,并且给出了信息技术投资几率矩阵,表明哪种信息技术投资最有可能获得回报。对于信息技术的投资价值,Bacon,Janmes(1992)的研究表明,支持明确的商业目标是公司投资IT项目的首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按照这项研究,企业投资信息技术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些财务指标,Kathy Schwalbe(1999)进行财务指标角度的IT投资项目评估,比较系统地研究
20、了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财务指标在IT投资项目评估中的应用。其实,对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估,往往难于完全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有一些非货币化的效益也需要体现出来,对此,MMParker(1982)提出了一种信息化投资的评分方法,一方面要对信息系统的费用与收益进行定量评价,估算投资回收率,同时也要考虑信息系统产生的一些外部效益;另一方面,进行事业方面的评价,如信息系统对组织战略的职员、对竞争优势的贡献、对经营管理信息的作用、为建立信息系统时的机会损失、实施信息系统的风险等,对这些效果进行打分评价;第三,要进行技术方面的评价,对信息系统的技术战略对组织全体的适应程度、要求内容及任务书的明确程度、
21、应用新技术的必要程度等三个因素进行评分。The Standish Group(1996)则提出了建立了一个评价IT项目成功可能性的加权评分模型,将用户参与作为最重要的成功标准被赋以19分的成功分数,而最次要的几个标准与勤奋的工作和齐心的员工被赋以3分的成功分数。项目管理者可以运用这个检查表来决定一个项目是否值得开工和继续。在国内企业信息化投资热中,许多企业尽管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是,对于信息化的效果判断,许多人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认为企业信息化“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投入很大,产出很小”。尽管这样,面对信息化浪潮,企业的投资热情仍然很高,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其实,信息化不
22、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从宏观角度来讲,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既表现为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更表现为企业效益的改善。这里讲的效益,是指广义效益(侯炳辉,2002),即不仅有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不仅有当前效益,还有长远效益;不仅有明显效益,还有隐含效益;不仅有固定效益,还有机会效益;不仅有固有效益,还有派生效益。陈禹六(2004)提出了信息化集成系统的经济分析框架,构建了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讨论基于竞争优势分析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经济效果评价和基于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的企
23、业信息化项目综合效益评价。徐强,戴芸(2003)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从系统观点出发,设计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多维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定量指标里,除了发挥传统的财务指标的优势之外,还增加了顾客导向指标、竞争力指标以及可持续指标,兼顾了客观衡量指标和主观衡量指标、短期衡量指标和长期衡量指标、动因衡量指标和成果衡量指标、外部衡量指标和内部衡量指标。对于定性指标,则主要从顾客、员工、股东、经营者、供应商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企业信息化绩效。李小卯(2001)则从电子商务系统的效益分析出发,定量分析制造商发起和管理的Extranet效率与经济效益,认为Extranet效率、参与者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练习 附件 面向 电子商务 企业 信息化 导入 模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74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