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规划0827(修简本).docx
《十二五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规划0827(修简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规划0827(修简本).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建议书(简写本)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二一年八月“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目 录“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1项目建议书11.建设目标12.现状与问题12.1背景12.2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22.3卫生信息化不适应目前医改工作的要求42.4卫生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52.5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差距53.规划期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考虑63.1整体布局63.1.1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框架73.1.2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思路93.1.3数据采集与信息资源建设103.1.4网络建设113.2阶段任务113.2.1建设内容规划113.2.
2、2阶段任务144.主要建设内容154.1三级平台154.1.1 国家(省)级平台154.1.2 地市级平台164.2五大业务应用184.3基础数据资源274.3.1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内容274.3.2三级平台信息资源体系284.4国家卫生信息专网305.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315.1 投资估算315.2 资金筹措建议365.3 资金补贴方案366.外部政策需求和建议376.1 完善相关信息共享机制37“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1. 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远程医疗为切入点,统筹推进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卫生监管、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3、,构建系统整合、信息共享的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卫生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到2015年,初步建立全国卫生信息系统基本框架,适应近期五项重点改革要求。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资源,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可共享的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基础数据资源库。着力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医疗保障监管,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卫生财务监管。在2020年,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支撑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4、。2. 现状与问题2.1背景我国人口众多,卫生问题复杂多样,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把深化医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启动五项重点改革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求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
5、、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
6、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建立基本药物供求信息系统。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互交融的时代,卫生信息化是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卫生信息化对于方便城乡居民获得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的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药品和实时结报医药费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有效落实医改措施、监测医改效果,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重要意
7、义。2.2卫生信息化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为促进卫生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阶段,八十年代初至2003年,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没有专项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由卫生机构自筹或来源于其他业务系统建设的辅助部分。 第二阶段, 2003年SARS危机后,国家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建立了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信息系统。 第三阶段, 2009年深化医改工作以来,各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对卫生信息化提出迫切需求,卫生部按照顶层设计和统一标准的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集标准、区域与综合卫生信
8、息平台建设方案等多项标准与规范,并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开展了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示范工作。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了服务效率。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医疗机构纷纷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目前,90%以上的县及县以上医院建立了挂号收费、药品器材、医疗管理等内容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30%以上的医院建立了以病人为中心、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挂号、收费、处方、治疗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了医院内部就医流程和资源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方便了患者就医。(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2003年以来,我国建立完善了以个案为基础的法定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同时,以
9、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为平台,初步完成了结核病、艾滋病、鼠疫、流感与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10多个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和以出生、死亡、免疫为主的基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目前,全国所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6.98%的县和县级以上医疗机构、82.21%的乡镇卫生院实现网络直报,全国直报点达68000余个,形成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线报告系统。全国传染病报告质量逐年提升,甲乙丙类传染病及时报告率和及时审核率均超过99%。(3)卫生部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了卫生应急能力。2007年12月,卫生部应急指挥系统完成硬件集成与基建工程。2009年,完成指挥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并投入使用。现正在建设应
10、急指挥系统数据库工作,包括基础背景数据库、应急资源数据库、动态监测数据库、知识与历史资料数据库等。该系统已经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同时,已经启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正在建设卫生部、32个省级、27个省会城市和319个地级市紧急救援机构共379个数据中心软件建设,预期形成覆盖全国各地的医疗救治信息网络。(4)卫生统计信息系统提高了医疗服务监管水平。2007年11月,卫生部正式运行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目前已实现卫生统计信息在线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功能,约有9万个直报用户(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区卫生局)登录省级平台上报统计数据。卫生统计分析已实现国家、
11、省、市地、县区四级在线实时汇总。近期,已对统计直报系统进行升级,增加了医疗服务月报、医改进展监测数据收集功能,为实时监管卫生工作进展提供了技术支持。(5)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新农合基金监管水平。2006年以来,卫生部研究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建设覆盖全国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在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间建立计算机网络联接和数据资源共享;实现卫生部对各地新农合业务开展情况、基金筹集情况和使用情况、农民受益情况的全面监控。努力建成以两级平台(国家级、省级)为主,多级业务网络(国家、省、市、县)并存的模式。目前,各省级平台以及县级新农合数据库建
12、设基本完善,为规范监管新农合资金,方便参合农民即时结报,以及实现网络审核、网上报销、网上结算医疗费用发挥了积极作用。(6)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启动。2009年 6月,正式启动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国家级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全国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普遍适用的卫生行政许可审批系统以及卫生监督检查和行政许可处罚等业务应用系统,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信息发布平台等。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于2010年8月底投入使用。2.3卫生信息化不适应目前医改工作的要求(1)现有卫生信息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2)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覆盖面广、任务艰巨,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支持。(3)医疗
13、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和医疗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手段。(4)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基础薄弱,涉及生产、流通和使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5)更有效地利用和监管新农合基金,需要卫生信息化的技术保障。(6)卫生服务监管和财务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手段,卫生科学化决策水平低。 (7)医药卫生相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缺乏技术支撑。2.4卫生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1)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金卫工程教训深刻。 (2)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重复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检验检查,既浪费大量资源,又是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3)居民
14、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迟缓。(4)应用系统建设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的要求。 2.5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差距表 21卫生信息化现状与“十二五”预期目标差距内容 现状十二五目标差距 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已有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缺乏预防接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死因登记系统等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 卫生应急已有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缺乏应急资源库,现场通讯与处置能力弱 卫生监督已有省级卫生监督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 缺乏国家级信息采集和监督系统 妇幼卫生仅有妇幼卫生监测信息系统 缺乏出生医学登记、妇女儿童重大疾病监测与管理等数据采集、分析系统 医疗服务 服
15、务管理仅有卫生机构和执业人员注册系统 缺乏血液管理、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管理,医疗技术准入等监管信息系统 远程医疗仅有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医院平台 仅有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基本药物制度 缺乏监测管理信息 建立监测管理体系新农合 已有业务应用系统 缺乏监管和跨区域业务协同 综合卫生管理仅有统计报表系统 缺乏其它管理系统三级平台 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数据资源 健康档案 开展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 电子病历 开展试点 缺乏整体推进网络 依赖互联网 缺乏专网,难以保证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3. 规划期内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考虑一是在指导思路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建设上转变,利用平台技术实现统筹
16、规划、资源整合、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与监管能力,有效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实现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二是在发展方向上,从卫生管理和业务体系信息化向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上转变,加强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促进医疗服务成本降低,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与管理,直接让居民与患者成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受益者。三是从单纯追求技术设备规模向促进应用和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转变,加
17、强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软件可重复使用、数据可共享,避免应用重复开发和数据重复采集。3.1整体布局“十二五”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由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两大基础数据资源与网络等四大部分组成。系统整体图、部署示意图、应用示意图分别见图3-1,图3-2和图3-4。图31 系统总体结构图3.1.1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框架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连接各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基础和载体。从技术实现来看,平台的技术基础是统一的信息标准、互联互通的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共建共用信息资源的业务模式;从业务角度看,平台将支撑多
18、种业务,而非仅服务于特定应用层面;从服务对象看,平台既为医疗卫生行业服务,也为个人与其它行业提供服务;从功能看,平台既提供数据共享服务,还将推动系统间的业务协同;从系统构成看,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应用软件、软硬件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体系。从级别上来说,我国将主要建设地区(区域)、省、国家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其功能定位分别为:地(市)级平台:以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能够自动产生、分发、推送工作任务清单,支持区域范围内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部门业务应用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的信息平台,支持向居民提供健康档案查询、网上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服务,并能够基于个人健康档案信息产生统计数
19、据,服务于卫生管理决策需要。平台主要以服务居民为中心,同时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间业务协同和卫生管理辅助决策的需要。个别经济基础好,人口多的县可根据需要建设县一级卫生信息平台。省级平台:是综合管理平台,能够满足个案索引、系统整合、服务于管理决策和社会需求,能够访问市级平台,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并支持跨地(市)的业务协同。国家级平台:是综合管理平台,信息资源库、多主题数据库,服务于国家卫生管理决策、健康评价、绩效考核、行业监管、政策制定工作,能够访问省级平台,实现跨省区域信息共享,并支持跨省的业务协同。图32 系统部署示意图各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为支撑健康档案建设和业务协作与数据共享而设计,用于连
20、接区域内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是以区域内健康档案的信息收集和管理为核心、整合各业务领域共享数据资源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方面向区域内所有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公用的基础服务功能,如身份注册与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等,另一方面为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基于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的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等互联互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扮演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角色,逻辑上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主要负责相对静态、结果性的健康档案记录信息的集中存储和服务管理;其二是共享的“业务数据中心”,存放的是业务应用系统提交的原始业务文档数
21、据。在有关“业务信息平台”或“业务协同系统”控制下,从连接的各业务应用系统中进行数据动态抽取和整合,“业务信息平台”或“业务协同系统”首先将业务应用系统采集的需要共享的原始业务文档数据抽取到“业务数据中心”,以支持相关业务活动之间的动态信息整合、信息交互和业务协作,待业务活动阶段性完成后再将结果性文档数据上传到“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完成健康档案数据的静态存储以及提供结构化数据二次利用等更广泛的数据共享服务。3.1.2五大领域重点业务系统建设思路卫生业务系统包括面向个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服务业务信息系统和垂直的卫生管理业务信息系统,前者部署于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既服务于个人和医疗卫
22、生提供者,又与平台相连,并通过平台实现相互间及其与卫生管理业务系统的联系,为平台数据中心、基础数据资源库和卫生管理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他们是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的主要产生者;后者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和部署设计、基于各级平台、共享平台的系统资源与信息资源,部署于卫生管理部门和业务单位,形成逻辑上的垂直业务信息系统,服务于卫生管理业务。本规划主要针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方面卫生工作内容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基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符合医改要求的新一代业务系统建设思路是:在满足各业务领域自身服务与管理需求基础上,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
23、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一体化设计理念。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成开发、共建共用”的原则,在准确理解、把握各业务系统在区域卫生信息化中的定位、作用及相互关系基础上,做好信息资源、系统资源以及网络与基础设施整合,充分利用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功能,遵循统一的国家基本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搭建信息共享的“业务数据中心”和“业务信息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烟囱”,满足区域范围或跨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协同运作和动态监管的需要。基于三级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系统部署架构见下图。图33 基于三级平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二 国家 信息化 重点工程 规划 0827 简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6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