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
《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需课-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一)讲义.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信息化的基本知识1.1 信息化的内涵1.2 信息化的评价1.3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1.4 信息化管理机构1.5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1.1 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个学术的概念,这个词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但是信息化无论是对我们个人还是对全社会都影响巨大。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工作在百度搜一下“信息化”,可以得到1亿个以上的记录!1.1.1 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946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这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达170平方
2、米,重达30吨。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它的计算速度,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吃电很凶,据传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当前讲解第一台微型计算机:Altair 88001975年4月,MITS公司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Paul Allen和Bill Gates在三周内为Altair开发出BASIC语言,MITS成为两个未来富翁的第一个客户。1981-PC元年早在1980年
3、7月,一个负责“跳棋计划”的13人小组秘密来到佛罗里达州波克罗顿镇的IBM研究发展中心,开始开发后来被称为IBM PC的产品。一年后的8月12日,IBM公司在纽约宣布第一台IBM PC诞生,这个开创计算机历史新篇章的时刻。第一台IBM PC采用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操作系统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IBM将其命名为“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最小的电脑和芯片1.1.2 信息量的爆炸增长地球上至今总共的数据量:在2006年,个人用户才刚刚迈进TB时代,全球一共新产生了约180EB的数据;在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8ZB。而有市场
4、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整个世界的数据总量将会增长44倍,达到35.2ZB(1ZB=10亿TB)!权威IT咨询公司研究报告预测:全世界数据量未来10年将从2009年的0.8ZB(一堆DVD堆起来够地球到月亮一个来回)增长到2020年的35ZB(一堆DVD堆起来是地球到火星距离的一半);增长44倍!年均增长率40%!2011年4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资料数据量达到235 Terabytes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它是一座由三幢大楼组成的宏伟建筑。超过1亿2千6百万的藏品、连绵530英里的书架,构成了这浩瀚书海。其中书籍1千9百万册,图片1千2百万张,永久收藏的期刊达75000种,
5、报纸1200种,录音纪录品260万种,手稿5千6百万件,地图和地理文献460万份而美国有15个行业里每个企业平均存储数据都超过国会图书馆。 1.1.3 “信息化”的提出和传播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比照“工业化”的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该小组认为,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的演化或转型。法国西蒙诺拉(Simon Nora)和阿兰孟克(Alain Minc)1978年出版的
6、社会信息化一书对信息化概念的国际传播起了重要作用。该书探讨了计算机与远程通信紧密结合而产生的远程数据处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指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并建议法国政府用国家政策来促进信息化。1986年12月,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发起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会议”,会议讨论了信息化的战略与政策、道路与发展模式、信息化与社会发展、信息化测度等问题,并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信息化历史的使命一书。随着信息化实践的推进,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丰富,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信息化概念进行了论述形成不同的观点。1.1.4 信息化的多种理解(1)侧重于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7、的“信息化”该类观点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出发,注重信息化的技术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要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广泛而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或者再加上通信化。还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指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领域,极大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2)立意于经济角度的“信息化”这类观点从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方面出发,强调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改
8、变。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生产特征转换和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由以物质生产为主向以知识生产为主转换,由相对低效益的第一、第二产业向相对高效益的第三、四产业演进。还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指社会经济机构从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的过程。(3)强调知识、信息利用的“信息化”这类观点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出发,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角度界定信息化概念。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就是知识化,即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及由此而引起的知识信息的生产率和吸收率的提高过程。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即信息资源(包括知识)的空前普遍和空前高效率的开发、加工、传播和利用,人类的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获得空前的解放
9、。(4)突出信息、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影响的“信息化”这类观点综合了以上各类观点,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极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信息化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动态过程。信
10、息化的实质就是采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优质高效地实现各种活动目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单独应用或综合应用,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采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利用是社会组织和个人获取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的信息活动。社会组织和个人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而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通过吸收信息资源的内容,从而改变信息结构和知识结构,优化各项工作和管理决策,创造新的信息产品或物质产品,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社
11、会物质与信息需求,也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广泛渗透特征,几乎能在所有领域和环节得到深入应用,也因此便有了:社会信息化、国家信息化、地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经济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品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 1.2 信息化的评价1.2.1 定义评价,简单来说就是评价价值。评价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评价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第二,评价过程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分析过程。信息化评价评价者运用信息化标准(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
12、,并最终得出一个可靠且逻辑的结论,是客观、科学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1.2.2 评价方法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幵始对信息化程度进行评价研究,从而提出了许多的评价方法,有经济模型法、运筹学法、专家评价法等等许多个种类,其中由于理论依据的完善程度不同使用的广泛程度也不同,其中应用范围较广的有: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层次评价法、组合评价法。(1)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最经典的是1964年美国O.Helmen和Gordon首次提出的由专家经验进行判断的Delphi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作用机理是利用专家的学术知识和经验,通过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多次对某些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13、的因素进行评价或者打分,从而得到结论。但是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缺点,最大的缺点是由于是进行人为的主观评价,所以根据个人的经验、喜好等个人因素的不同,对评价的指标可能与实际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偏差。(2)层次分析法(AHP)AHP是由美国的T.L.Satty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是将多目标和多准则的决策,简化为多层次和单目标的两两对比,通过进行简单的运筹学计算得出结果。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指标权重的确定,还可以作为综合评价方法作为应用。(3)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主要包括三种: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是将原来多个、具有一定相互关联的
14、指标进行替代,替代成为几个少数不相关的指标,要求是这几个少数的不相关指标需要尽可能的反应原来指标的信息特性。是避免了信息的重复使用、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因子分析法。这是主成分分析法的一种延伸,主要的思路同样是将大宗的相关变量进行分组,使得同一个组内的变量相关性较大,不同组之间的相关性减小。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分层聚类法和迭代聚类法。主要步骤是先按综合评价的精度要求选择阈值,通过各种方法对样本进行聚类,对不同的类别尽心测评,最后给出评价结果。(4)多层次评价方法灰色综合理论评价法。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另一种是灰色聚类分析方法。原理是将分散的信息
15、进行处理,通过进行管理度分析将其分成不同灰类程度的权向量,然后进行单值化处理,最后得到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是将模糊信息进行定量化,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隶属度将其合理的选择因素阈值,再对各种因素进行评价。(5)组合评价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上面提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比较经典的有APF法,APF是将AHP、 PCA、模糊评价等方法进行整合。由于每种分析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信息化评价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成长性与可预测性、简
16、洁性、导向性、可比性一般等原则。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了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一些专家学者也在自己研究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体系。1.2.3 相关研究代表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65年马克卢普对美国经济进行的测度。后来又有了波拉特的信息经济测度理论。国内比较早的对信息化评价方面研究是我国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国内学术界较新的有,2011年南京大学郑建明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指标构建理论及测度分析研究”,其中把信息化评价的指标测度分为信息资源相关指标测度、信息设施(硬件)指标、信息主体素质及其测度、信息
17、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研究等。此外,各具体的社会领域、行业也有相应的信息化评价研究,如企业信息化评价、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等。1.2.4 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由于信息化概念十分广泛,评价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目前,中国国内主要有两套评价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一套是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提出的20项反映国家信息化水平的统计指标,即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一套是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建立并发布的包含10个指标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国际上,衡量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国际电信联盟于2007年推出的包含11个指标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1)国家信息化
18、指标构成方案(2)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是为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而编制的,它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信息化发展指数由5个分类指数和10个具体指标构成。指标体系如下表:信息化发展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 (优化后,用于“十二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对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行比较如下:2011年全国
19、及五个类型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比较表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达到0.89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3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2个直辖市信息化总指数一直位于全国前两位,其中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省市区,使其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较好的发展效果。天津、浙江、广东和江苏4省近年来紧随北京、上海,加快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水平,以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
20、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首次跻身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行列。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福建、辽宁、陕西、山东、湖北和重庆,共6个省市。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各分类指数的平均水平较高;应用消费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低于第一类型地区,但差距并不太大;产业技术指数、基础设施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明显低于第一类型地区,这
21、也正是该类地区与第一类地区的主要差距。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包括山西、吉林、海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安徽、湖南、四川和河北,共10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66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1%和第一类地区的74%。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除知识支撑指数的平均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分类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设施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与第二类地区的差距较大,这是第三类地区与前两类地区的主要差距。第四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江西、贵州和河南,共6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
22、水平为0.62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和第一类地区的70%。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知识支撑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接近第三类地区的水平;基础设施指数和产业技术指数与第三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该类地区的主要差距。第五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低水平地区):包括广西、云南和西藏3个省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平均水平为0.60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2%和第一类地区的67%。该类地区的主要特点是:5个分类指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技术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接近第四类地区的水平;基础设施、知识支撑指数与第四类地区的差距相对较大,这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需课 信息化 建设 信息 安全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6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