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传热ppt课件.ppt
《化工原理传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传热ppt课件.ppt(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3章 传热,2,主要内容,4.1 概述 4.2 热传导 4.3 对流传热概述 4.4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4.5 传热过程计算 4.6 辐射传热 4.7 换热器,3,基本要求,了解热传导基本原理,掌握傅立叶定律及平壁、圆筒壁的热传导计算;了解对流传热的基本原理、牛顿冷却定律及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物理意义和经验关联式的用法、使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了解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熟练掌握传热过程的计算,传热基本方程式、热流量、平均传热温度差、总传热系数的计算;了解强化传热过程的途径;了解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换热器类型、结构、特点;掌握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选型。,4,第三章 传
2、 热,5,传热,热量从高温度区向低温度区移动的过程称为热量传递,简称传热。,一是强化传热过程,如各种换热设备中的传热。二是削弱传热过程,如对设备或管道的保温,以减少热损失。,化工生产中对传热过程的要求,第一节 概述,传热的推动力,温度差,传热的方向,高温向低温,6,一、传热的基本方式,若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又称导热)。,相互接触的物质之间静止的物质内部层流流动的物质内部,热传导(导热),发生在,7,1.热传导(又称导热),热传导的机理,在金属固体中,热传导起因于自由电子的运动; 在不良导体的固体中和大部分液体中,热
3、传导是通过晶格结构的振动,即原子、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来实现的; 在气体中,热传导则是由于分子不规则运动而引起的。,8,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引起的热传递过程称为热对流(简称对流)。 热对流仅发生在流体中。 依据流体中产生对流的原因,又可将对流分为:,对流,2.热对流(对流),自然对流,强制对流,9,流体流过固体表面时发生传热过程,即是热由流体传到固体表面(或反之)的过程,通常将它称为对流传热(又称为给热)。,2.热对流(对流),对流传热,注意:热对流和对流传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0,3.热辐射,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称为热辐射。热辐射的特点是:,热辐射,不需要任何
4、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有能量形式的转移; 任何物体只要在热力学温度零度以上,都能发射辐射能,但是只有在物体温度较高时,热辐射才能成为主要的传热方式。,11,二、间壁式换热器中的传热过程,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 间壁的导热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三个串联传热环节,图4-3 间壁两侧流体间传热,对流传热,导热,对流传热,12,1. 套管式换热器,13,2. 管壳式换热器,14,2. 管壳式换热器,15,图4-5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1-外壳 2-管束 3、4-接管 5-封头 6-管板 7-挡板 8-泄水池,2. 管壳式换热器,动画,16,2. 管壳式换热器,图4-6 双程管壳式换热
5、器1壳体 2管束 3挡板 4隔板,动画,17,q,单位面积的传热速率,J/(s,m2),W/m2。,Q,单位时间内通过传热面的热量,J/s,W。,基本概念,传热速率,热通量,整个传热面的热阻,单位传热面积的热阻,传热速率=传热推动力(温度差)/传热热阻,18,稳态传热和非稳态传热,如不加说明一般都指稳态传热过程。,物理量不随时间而变,物理量不随时间变化,稳态传热,非稳态传热,19,在化工生产中,物料在换热器内被加热或冷却时,通常需要用另一种流体供给或取走热量,此种流体称为载热体。,起加热作用,起冷却作用,载热体,高温载热体(加热剂),低温载热体(冷却剂),基本概念,20,载热体的选择及常用载热
6、体,载热体的温度易调节控制; 载热体的饱和蒸气压较低,加热时不易分解; 载热体的毒性小,不易燃、易爆,不易腐蚀设备;价格便宜,来源容易。,载热体的选择要求,21,第二节 热传导,3.2.1 热传导的基本概念3.2.2 通过平壁的稳态热传导3.2.3 通过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22,3.2.1.1. 温度场和温度梯度,温度的分布状况。,沿等温面法线方向的温度的变化率。,温度梯度是向量,其方向垂直于等温面,并以温度增加的方向为正,与热量传递的方向相反。,温度场,温度梯度,等温面和等温线,23,3.2.1.2 傅里叶(Fourier)定律,傅立叶定律表明导热速率与温度梯度及传热面积成正比,而热流方向却
7、与温度梯度相反。,温度梯度,导热系数,微分导热速率,Q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24,3.2.1.3 导热系数, 是物质的固有性质,是分子微观运动的宏观表现。, 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故物质的越大,导热性能越好。, 与物质的种类、热力学状态(T、P)有关。,金属固体 非金属固体 液体 气体,T , 气体, 水,其它液体的 。,25,3.2.2平壁热传导,假设: 导热系数不随温度变化,或可取平均值; 一维稳态; 忽略热损失。,图4-8 单层平壁热传导,1.单层平壁的热传导,26,对平壁一维稳态热传导,积分并整理得,1.单层平壁的热传导,导热热阻,单层平壁的热传导速率方程式,27,2.多层
8、平壁的热传导,图4-9 三层平壁热传导,假设: 导热系数不随温度变化,或可取平均值; 一维稳态; 忽略热损失; 没有接触热阻。,28,2. 多层平壁的热传导,显然,通过每一层的Q=常数,或q=常数,推广至n层平壁,,多层平壁的热传导速率方程式,29,2. 多层平壁的热传导,思考:厚度相同的三层平壁传热,温度分布如图所示,哪一层热阻最大,说明各层的大小排列。,温差与热阻的关系:,各层的温差与热阻成正比,温差越大,热阻越大。,30,2. 多层平壁的热传导,影响因素:接触材料的种类及硬度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压紧力空隙内的流体性质,接触热阻一般通过实验测定或凭经验估计,接触热阻,接触热阻,31,图
9、4-11 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3.2.3 圆筒壁的热传导,假设:一维稳态温度场。,Q为常数,但传热面积S和热通量q均随半径而变。,32,通过该薄圆筒壁的传热速率可以表示为,积分并整理得,微分式,积分式,3.2.3.1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33,可写成与单层平壁热传导速率方程相类似的形式,其中:,圆筒壁的对数平均面积,3.2.3.1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或,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速率方程式,圆筒壁的对数平均半径,注:当 r2/r12时,可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34,3.2.3.2 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假设层与层之间接触良好,即互相接触的两表面温度相同。,图4-12 多层圆筒壁热传导,35,3.2
10、.3.2 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Q=常数,但 q常数,推广至n层圆筒壁,,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速率方程式,36,流体流过固体壁面(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不同)时的传热过程称为对流传热。它在化工传热过程(如间壁式换热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流体无相变的对流传热,强制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流体有相变的对流传热,蒸气冷凝液体沸腾,3.3.1 对流传热的基本概念,3.3 对流传热概述,37,对流传热速率方程,温度差,局部对流传热系数,微分对流传热通量,牛顿冷却定律,传热方向,TTW,T,TW,热流体,38,对流传热是借流体质点的移动和混合而完成的,因此对流传热与流体流动状况密切相关。,对流传热,图4-13 对
11、流传热的温度分布情况,1.对流传热分析,39,层流内层缓冲层湍流核心,湍流边界层,传热方式热传导热传导和对流对流,1. 对流传热分析,温度梯度 较大居中较小,热阻 较大居中较小,对流传热是集热对流和热传导于一体的综合现象。对流传热的热阻主要集中在层流内层,因此,减薄层流内层的厚度是强化对流传热的主要途径。,40,2. 热边界层,靠近壁面的存在温度梯度的薄流体层定义为热边界层。在热边界层以外的区域,流体的温度基本上相同,即温度梯度可视为零。,热边界层,图 4-14 平板上的热边界层,o,41,若紧靠壁面处薄层流体内的传热只能是热传导,则传热速率可用傅里叶定律表示,即,紧靠壁面处薄层流体的温度梯度
12、,2. 热边界层,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流体和壁面间的对流传热速率方程为,换热器任一截面上与热流体相接触一侧的壁温,换热器任一截面上热流体的平均温度,42,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对热流体而言:,对冷流体而言:,若热流体走管内,冷流体走管外:,具体表达式:,热流体,冷流体,tw,Tw,t,T,43,对流传热速率方程,采用平均传热系数表示:,流体与壁面温差的平均值,平均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热阻,牛顿冷却定律,思考:写出图示的冷、热流体牛顿冷却定律的具体表达式?,牛顿冷却定律并非从理论上推导的结果,而只是一种推论,是一个实验定律。,44,3.3.2 对流传热系数,物理意义:表示单位温度差下,单位传热面积的
13、对流传热速率,W/(m2);,反映对流传热的快慢, 越大,对流传热越快;,不是流体本身的物理性质,与流体的流动状态、有无相变、流体物性、壁面情况、流体流动的原因等有关。,45,3.3.2 对流传热系数,空气中,水中,总之:,油类中,的量级,46,a的影响因素,1.流体的种类和相变化情况:2.流体的特性: 3.流体的温度4.流体的流动状态:5.流体流动的原因:6.传热面的形状、位置和大小,al ag, a相变 a非相变,a湍流 a层流,a强制对流 a自然对流,形状:如管、板、管束等;大小:如管径和管长等;位置:如管子的排列方式(管束有正四方形和三角形 排列);管或板是垂直放置还是水平放置。,Re
14、;Re ; ;cpcp ; ,3.3.2 对流传热系数,47,3.3.3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3.3.1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3.3.2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3.3.3 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3.3.4 壁温的估算,48,对流传热分类 :(从大类小类具体情况),对流传热,有相变传热,无相变传热,冷凝传热,沸腾传热,自然对流,强制对流,管外对流,管内对流,圆形直管,非圆管道,弯管,湍流,过渡流,滞流(层流),对流给热系数的因素非常多,工程上采用因次分析和实验的方法确定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式统称为对流给热系数的经验关联式。,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49,1.准数关联
15、式,强制对流(无相变)传热时的准数关联式,自然对流(无相变)传热时的准数关联式,具体关联式由实验确定,使用关联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定性温度。各准数中的流体物性应按什么温度查取。 特性尺寸。Nu、Re等准数中的l应如何确定。,50,1.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对流,思考: 与u、d有何比例关系?,(4-70),1)流体在圆形管内作强制湍流,51,被冷却情况怎样?,思考:为什么加热时n取0.4,冷却时取0.3?,层流底层温度高于平均温度, 减小,层流底层变薄, 变大。Pr1; Pr0.4Pr0.3,层流底层温度高于平均温度, 更大,层流底层更厚, 更小。Pr1; Pr0.4Pr0.3,52,1. 流体
16、在管内作强制对流,Why?,Why?,因为:管内未充分发展,层流底层较薄,热阻较小。,若使用条件不满足上述条件时,需修正:,(1)对于短管,L/d60,乘上一个大于1的校正系数,(2)对过渡流:,上式仍可使用,但需将d换成de,(4)流体在非圆形管中作强制对流:,乘上一个大于1的校正系数:式4-74,乘上一个小于1的校正系数:用式(4-73),(3)流体在弯管内作强制对流:,53,2. 流体在管外强制对流,Why?,1)流体横向流过管束,式476,76a,若管束排数不是10,应乘上修正系数,用表4-9。,图4-26 管子排列方式(a)正三角形 (b)转角正三角形 (c)正方形 (d)转角正方形
17、,54,2. 流体在管外强制对流,2)流体在换热器的管间流动,用式4-77 4-80,加折流挡板或填充物可有效提高流体的 a。,55,3. 自然对流,C、n为经验常数,查表4-10。,(4-81),当n1/3时,与l无关,自动模化,可以用小型设备测定,用在大型设备上。,56,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1. 蒸汽冷凝,1)蒸汽冷凝方式,Why,热阻主要集中在冷凝液膜,膜状冷凝液膜较滴状冷凝的厚。,动画,57,1. 蒸汽冷凝,2)膜状冷凝对流传热系数,垂直管或板外冷凝:层流:P257式4-86,4-87湍流: P257式4-88水平圆管外:水平单管:P257式4-83水平管束:P257式4-89,
18、58,1. 蒸汽冷凝,3)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1)温差: 液膜层流流动时,t=tstW,冷凝速率 ,,(2)流体物性 冷凝液 , ;冷凝液,;潜热r , (3)蒸汽流速与流向 (u10m/s ) 同向时, ;反向时, ; u (4)不凝气体 : 不凝气体存在,导致 ,定期排放。(5)冷凝壁面的影响: 沿冷凝液流动方向上液膜增厚, ,59,1. 蒸汽冷凝,4)膜状冷凝传热的强化,减薄冷凝液液膜厚度; 选择正确的蒸汽流动方向;在传热面上垂直方向上刻槽或安装若干条金属丝等。,60,2. 液体沸腾,产生沸腾现象的必要条件:,粗糙不平的地方,61,2. 液体沸腾,1)液体沸腾曲线,核状沸腾在工业上具有
19、重要意义 优点:大,tW小。,动画,62,2. 液体沸腾,2)沸腾传热系数的计算,见P260式4-914-95,3)影响沸腾传热的因素,(1)液体的性质,强化措施:加表面活性剂(乙醇、丙酮等),(3)操作压强,(2)温差,在核状沸腾阶段温差提高,,(4)加热面,新的、洁净的、粗糙的加热面,大强化措施:将表面腐蚀,烧结金属粒,63,若紧靠壁面处薄层流体内的传热只能是热传导,则传热速率可用傅里叶定律表示,即,紧靠壁面处薄层流体的温度梯度,2. 热边界层,根据牛顿冷却定律,流体和壁面间的对流传热速率方程为,换热器任一截面上与热流体相接触一侧的壁温,换热器任一截面上热流体的平均温度,64,因此有,上式
20、为对流传热系数的另一定义式,该式表明,对于一定的流体和温度差,只要知道壁面附近的流体层的温度梯度,就可由该式求得。 热边界层的厚薄影响层内的温度分布,因而影响温度梯度。当边界层内、外侧的温度差一定时,热边界层愈薄,则(dt/dy)w愈大,因而就愈大。反之,则相反。,2.热边界层,65,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热边界层的发展过程也和流动边界层相似。流体进入管口后,边界层开始沿管长而增厚;在距管入口一定距离处,于管子中心相汇合,边界层厚度即等于管子的半径,此时称为充分发展流动。 流体在管内传热时,从开始加热(或冷却)到达到基本稳定的这一段距离称为进口段。,2. 热边界层,66,保温层的临界直径,问题:保
21、温层越厚,保温效果越好吗?,或,临界半径,临界直径,67,保温层的临界直径,图4-15 保温层的临界直径,dc,故Q有极大值。,68,3.5 传热过程计算,3.5.1 热量衡算3.5.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系数3.5.3 平均温度差法和总传热速率方程3.5.4 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3.5.5 传热单元数法,69,换热器的热负荷(传热任务),热流体:Wh cph T1,冷流体:Wc cpc t1,冷流体: t2,热流体:T2,(1)无相变时:,(2)有相变时(无温度变化):,假设无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冷流体吸收的热量。,70,热量衡算式,(3)有温变也有相变过程, 需分段计算
22、,例: 在1atm下,120、W(kg/s)过热蒸汽变为60 水,求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120 蒸汽100 蒸汽 100 水 60 水,1,2,3,71,3.5 传热过程计算,3.5.1 热量衡算3.5.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系数,72,通过换热器中任一微元面积dS的间壁两侧流体的传热速率方程,可以仿照对流传热速率方程写出,即,1.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热流体,冷流体,t,T,73,总传热系数必须和所选择的传热面积相对应,选择的传热面积不同,总传热系数的数值也不同。,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1.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74,显然有,管内径,管外径,平均管径,工程上大多以外表面积为基准,故后面
23、讨论中,除非特别说明,都是基于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1.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75,2. 总传热系数,总传热系数 K 综合反映传热设备性能,流动状况和流体物性对传热过程的影响,倒数 1/K 称为传热过程的总热阻。,取得K的途径:,(1)分析计算(2)实验查定(3)经验数据,76,两流体通过管壁的传热包括以下过程: 热流体在流动过程中将热量传给管壁的对流传热; 通过管壁的热传导; 管壁与流动中的冷流体之间的对流传热。,2. 总传热系数,1)总传热系数的计算,热流体,冷流体,tw,t,Tw,T,77,对稳态传热过程,各串联环节的传热速率必然相等,即,或,2. 总传热系数,移项后相加,得,热流体,冷
24、流体,tw,t,Tw,T,78,2. 总传热系数,比较,79,基于管内表面积的局部总传热系数,基于平均表面积的局部总传热系数,基于管外表面积的局部总传热系数,得,2. 总传热系数,80,设计中应考虑污垢热阻的影响,即,管壁外表面污垢热阻,管壁内表面污垢热阻,总传热系数计算式,某些常见流体的污垢热阻的经验值可查附录。,2. 总传热系数,污垢热阻(又称污垢系数),因为垢层导热系数很小,即使厚度不大,垢层热阻也很大,往往会成为主要热阻,必须给予足够重视。,81,提高总传热系数途径的分析,总热阻=管内热阻+管内垢阻+壁阻+管外垢阻+管外热阻,壁阻,总热阻,管内热阻,管内垢阻,管外垢阻,管外热阻,2.
25、总传热系数,82,2. 总传热系数,对平壁或薄管壁,ddi do dm,且管壁热阻和污垢热阻可以忽略。,管壁内侧对流传热控制,若,管壁内、外侧对流传热控制,相当,若,管壁外侧对流传热控制,,则,83,欲提高K值,强化传热,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小控制热阻。,当两侧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时,K近似等于 中小者。,2. 总传热系数,84,2. 总传热系数,2)K的实验查定,3)总传热系数的经验值(查P229表4-6),在有关传热手册和专著中载有某些情况下 K 的经验数值,可供设计参考。,85,3.5 传热过程计算,3.5.1 热量衡算3.5.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系数3.5.3 平均温度差法和总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工 原理 传热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6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