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辅仁专转本大学语文常用修辞格ppt课件.ppt
《南京辅仁专转本大学语文常用修辞格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辅仁专转本大学语文常用修辞格ppt课件.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常用的修辞格依据其主要表达功能和突出的修辞效果分为三大类: 第一 类,修辞 效果生动形象的辞格四种,它们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第二类,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 辞格八种,它们是对偶、对比、衬托、排比、层递、反复、设问、反问; 第三类,修辞效果 含蓄幽默的辞格十种,它们是双关、反语、拈连、仿词、移就、通感、顶针、回环、婉曲、 引用。 这样分类是就其最突出的修辞效果而言的,毋庸讳言,三大类之间仍存在着千 丝万缕 的错综联系:,2,有些形象生动的辞格也不乏幽默(如借代、夸张),而含蓄幽默的辞格中也不 乏形象生动者(如双关、通感),同时,形象生动、含蓄幽默,自然也就会给人以鲜明突出 的印象。但就总
2、体而言,三大类的修辞效果确实是各有侧重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二十 二种常用的辞格中,有一部分是世界上各种语言都有的修辞手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辞格是 汉语所独具的,如:对偶、拈连、仿词、顶针、回环等,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汉语修辞格的某 些特点同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一)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1、比喻 比喻,俗称打比方。它是在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根据联想,用跟它有相似点的 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比喻的构成 比喻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喻体、喻词 ,被描绘或说明的对象叫本体,用来描绘或说明的事物或道理叫喻体,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例如:“吹面不寒
3、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本体、喻体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某种性质、行为、动作、道理等等。,4,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这样两个条件: 第一,它们 必须是有 着质的差别的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 第二,它们之间有某种相似点。 这两个条件必须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试比较下列各例: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还是星星。,5, 例本体是出水很高的叶子,喻体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它们属于性质不同
4、的事物,它 们在形 态上有着相似点,叶子出水很高跟舞女盘旋起舞时那婆娑的裙子相似。这是比喻。例虽有 相似点,即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但相比的都是眼睛,一是指“他”的眼睛,一是指的“他 的父亲”的眼睛,没有质的差别,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一个条件,不能构成比喻,仅仅是比 较。例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6,(2)比喻的类型 按本体和比喻词的表现形式,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明喻 明喻是明确地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是十分明显的比喻。本体、喻 体、比喻词 都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有:用在喻
5、体之前的“像”“好像”“好比”“如”“如同”“犹如 ”“有如”等一类动词和用在喻体之后的“似的”“一样”“般”“一般”等一类比况助 词,有时这两类比喻词也可以搭配使用构成“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格式。这 些词语表示比况关系时,人们一见就知道是比喻。,7,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直接把本体说成是喻体的比喻。本体要出现,喻体也要出 现,它们之 间的比喻关系暗藏在对本体的判断中,或本体的变化中,或其他关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可 用“是”“成为”“成了”“变成”“等于”“算作”等动词作为比喻词,也可不用。例如 :祖国,我的母亲! 借喻:借喻是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如:他爱捅马
6、蜂窝,所以有的人爱他,有的人恨他。,8, 明喻、暗喻、借喻,是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按本体、喻体的外部特征,有些比喻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些名目: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反面设喻,以反托正。比喻的构成条件之一是相似点,这里强调相异点,为什么还是比喻呢?因为本体 和喻体的相似点,是它们相异点的前提,也是反喻赖以存在的依据。 ) 远远近近全是电灯,比天上的星星都密。(较喻)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向农民争夺粮食,而地主比蝗虫更凶,甚至掠夺去妻女。(强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9,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
7、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展示本体多种形象特征,宋陈骙文则讲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等喻 “本体喻体”或“喻体本体”,本体与喻体的结构关系 是复指关系) 正如用12音律可以做出无数回肠荡气的交响乐,26个拉丁字母可以构成无数 单词 ,组成丰富的语言,蛋白质是由20个“氨基酸”通过不同种类的排列组成的。(倒喻 “喻体像(是)本体”或“正如喻体一样,本体也是这样”,把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倒过来) 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就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蕊。(套喻喻体后一个由前一个引出,一层套一层)
8、,10,(3)比喻的修辞效果(作用)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当可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可以把本体表述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从而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人容易接受;概念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11,(4)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比喻要新颖。喻体和本体之间联系的建立,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比喻要通俗,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且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比本体更为听话人所熟悉(通俗的实质),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贴切
9、。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12,2、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 比拟 。(1) 比拟的构成 由本体和拟体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不过拟体不在句子里出现,直接把本体当成拟体来写。如: 春天来了,百花拉着手,唱着柔婉的曲子。,13,(2)分类 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10、。例如: 萤火虫在夏夜的草地上低飞,提着一盏小小的灯笼,殷勤地照看这花草的世界。 拟物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14,(3)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运用比拟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用以比拟的人和物必须具有相似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15,(4)比拟和比喻的异同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喻体
11、一定要出现;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拟体不出现。,16,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 是因 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细眼睛(指杜善人)恭恭敬敬坐在萧队长对面一条板凳上。 由本体(杜善人)、借体(细眼睛)构成。借体与本体有直接联系。借代是通过相关性联想建立关系的。不过,借代的本体不出场,而是借借体代本体。,17,(1)借代的类型: 陈望道先生认为借代可分两类:一类叫旁借。“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
12、随伴事物”,“事实上是多用随伴事物代替主干事物;用主干事物代替随伴事物的,虽不是完全没有,却是不大有的,名为旁借,便是为此”。另一类叫对代:“这类借来代替本名的,尽是同文中所说事物相对待的事物的名称。” 根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 系,将借代可以分为若干类。 特征、标志代本体: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的名称。如上例。,18,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钟书围城) 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13、)具体的“血泊”代指抽象的战争。,19,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代指穷人。结果代原因:用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例如: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林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汗透棉袍”是累的结果。 总之,借代这种辞格使 用的频率高,使用的方式也多。恰当地运用借代这种辞格,可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20,(2)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借
14、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借代不当常表现为本体和借体之间关系不明确。,21,(3)借代和借喻的异同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从内容上看,构成借代的是相关性联想,强调借体和本体有关系;构成借喻的是相似性联想,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有相似点。 从形式上看,借代是代而不喻,不能改为比喻;借喻是喻中有代,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22,4、夸张 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话说得超过客观事实和实际可能的一种修辞格,叫夸张 。 夸张是极度形容,言过其实。把本来是大的说得更大,小的说得更小,多的说得 更多,少的说得更少
15、,使对象的本质特征更明显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夸张分为扩大性夸张、缩小性夸张、超前性夸张三种。,23,(1)扩大性夸张(普通夸张) 扩大性夸张就是故意把一般事物朝大的、多的、高的、重的、强的、快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24, (2)缩小性夸张(普通夸张) 缩小性夸张就是故意把一般事物朝小的、少的、矮的、轻的、弱的、慢的等方面夸张。例如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3)超前性夸张 超前性夸张是故意把实际上后来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
16、了来年的好收成。,25, 夸张是一种过甚其辞的说法,它的作用是为了更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更深刻地揭露 事物的本质,更鲜明地显示自己的思想,更有力地肯定自己喜爱的事物或否定自己不喜爱的 事情,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王充在论衡艺增中所说:“ 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 惬于心。”可见,运用夸张比一般叙述给人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26,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
17、拟等辞格来表现。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在科学性文章中不适合运用夸张。如果夸张脱离了现实基础,或与思想感情不协调等,易造成夸张不当。(夸而有节,注意使用场合),27,比喻、比拟和夸张:因为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看有没有夸张的成分。如果有夸张的成分,尽管使用了比喻或者比拟的修辞格,也应当归于夸张。 关于修辞效果生动形象的几种辞格的小结: 表达时为了获得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可以对人或事物的特征采用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 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但表现的方式或方法却各不相同。比喻用相似的特征作比,比拟用异化 的特征表现,借代用换名的方法称呼,而夸张则用言过其实的方法渲染
18、。,28,(二)修辞效果鲜明突出的几种辞格 1、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 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 的语法 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9,而宽对,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 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19、 标准的严 对,当属律诗中的颔联(三四两句)或颈联(五六两句)。现代汉语中多用宽对。,30,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反对 反对是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串对,又叫流水对,是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 件、转折等关系。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承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果)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假设关系) ,31
20、, 对偶是汉语所独具的修辞格,恰当地运用对偶,可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由于对偶 的结 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 ,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对偶有较好的表达效果,为人们喜闻乐见。从纵的方面看,古今都喜欢用;从横的方面 看,不同语体都喜欢用,在书面语中,韵文、散文也都喜欢用。同时,构成对偶的两项既可 是短语,又可是句子(包括分句)。宽对受的限制少,更便于使用。,32,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一种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一种辞格 。(1)两种事物的对比(两体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例如: 我这时突然感到
21、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 高大了,而且愈走愈 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 着的“小”来。( 将“我”跟“他”对比,“他”虽然满身灰尘,形象却“高大”,“我”虽然穿 的是皮 袍,下面却藏着“小”。),33,(2)一种事物两个方面的对比(一体两面对比) 把一种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例如: 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事物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分开来看,对比的类型不同,修辞作用体现的方面也不同。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是把事物的好与 坏,善与恶,美与丑,强
22、与弱,大与小,久与暂,显示出来,突出出来,易于鉴别。一种事 物的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是把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显示出来,便于对事物有实 质性的认识。,34, 对比的修辞作用是在突出对立面当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运用对比时,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且只要条件许可, 应尽量使对立的意思反差强烈。如前例中的“他”和“我”。从外表上看,一个是满身灰尘 ,一个是穿着皮袍;从内在上看,一个“高大”,一个“小”,由于尖锐对立,形象也就鲜 明。,35,对比和对偶虽然都是成对的,但有不同,它们的差别在于:对偶
23、是从结构上说的,强调的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强调的是对立,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不过,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36,3、衬托 又叫映衬,它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正面的类似的事物或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来作陪衬的修辞格。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1)正衬(旁衬) 是用跟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反
24、衬 用跟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37,衬托与对比的区别是: 第一,衬托的出发点是陪衬,要陪衬就必须有主 宾之别 ,陪衬的事物为被陪衬的事物服务;而对比的出发点是对照,相对照的两事物是平行、并列关系,无主宾之别。 第二,对比中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对立关系是 明显的,而衬托中的衬托体与被衬体的陪衬关系,则是隐藏着的,是暗中进行衬托的。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与“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把这两种人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让对立面突出,这种对立关系是明显的。前例中景色描写只起 陪衬作用,衬托“他”的心情,衬体与被衬体没有明
25、说,衬托是暗中进行的。 第三,衬托的 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的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表达的意思;而对比 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对照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 鲜明的印象。,38,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 列起来,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辞格。 排比的各项,可以是句子成分,可以是分句,也可以是句子。例如:我爱动,爱看动的事物,爱活泼的人,爱水,爱空中的飞鸟,爱车窗外掣过的田野山水。(徐志摩自剖)白天,我被求生的本能所驱使,我谄媚,我讨好,我妒嫉,我耍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张贤亮绿化树,39,排比的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 辅仁 大学语文 常用 修辞格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6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