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重工业园可研1025-安徽省经济研究院.docx
《长丰重工业园可研1025-安徽省经济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丰重工业园可研1025-安徽省经济研究院.docx(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项目 名 称:合肥(长丰)新型重工业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 项目 编 号: 2008Z05 委托单位:长丰县人民政府 编 制 单 位: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院长:胡再生 副院长:樊明怀 项 目 组长:周云峰副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项 目 副 组 长:吴葆红高级经济师 参 加 人 员:张峰高级经济师 胡功杰 助理研究员、硕士 饶 磊 助理研究员、硕士 夏飞助理研究员、硕士 王磊助理研究员、硕士 高华 助理研究员 白进成 规划师 项 目 审 核 人:樊明怀 副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项 目 审 定 人:胡再生研究员、享受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大代表目 录一、重工业概述4(一
2、)重工业概念及分类4(二)新型重工业4(三)新型重工业的主要特征4二、必要性分析如箭在弦,不得不发4(一)工业文明起源于重工业,人类社会离不开重工业的发展5(二)发展重工业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实现赶超的普遍选择5(三)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是绕不过的一道“坎”5(四)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纷纷谋划加快重工业的发展8(五)在合肥布置重工业是联动全省“三大板块”,加快安徽重工业发展的迫切要求9(六)在长丰布置重工业是建设合肥现代化大城市,优化合肥工业结构和布局的需要9三、建设条件分析如川入海,正得其所13(一)市场:重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周边市场需求广阔13(二)区位交通:
3、综合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原材料购进、产成品外销运输成本低廉15(三)能源:紧靠煤炭基地,能源供应充足17(四)水资源:大别山水库及瓦东干渠、周边自来水为基地提供充沛的水资源19(五)土地:土地资源充足,人口密度低,拆迁安置成本低22(六)生态环境:地处江淮分水岭北侧,环境容量高、成本低,生态补偿机制好22(七)工业基础: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24(八)契机:中铝集团入驻为打造新型重工业基地提供有利条件24四、效益分析如挽长弓,一箭数雕25(一)直接经济效益明显且可持续25(二)有助于实现长丰县提出的跨越式发展目标27(三)有助于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27(四)有助于尽快
4、提升合肥市的首位度和对全省的带动作用27(五)有助于整体提升区域性的产业技术等级和综合竞争力28五、风险分析多数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29(一)与北部新城的关系方面:变负相关关系为正相关关系29(二)价格方面:密切关注经济周期的影响29(三)工程方面:要将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29(四)融资方面:当前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但很快会降下来30(五)政策方面:主要是土地政策约束越来越强30(六)社会方面:特别需要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31(七)技术方面:紧紧依靠国内外最优秀的专业人才31六、策略供给为更深入的规划提供参考32(一)高起点定位是前提32(二)科学选择产业是基础39(三)优化园区布局是关键54(四)
5、树立生态立园理念是根本62(五)采用集群招商是捷径63七、对策建议64(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64(二)提高财税金融支持力度64(三)优先给予用地保障64(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64(五)强化硬、软件支撑64(六)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65八、总体判断和基本结论65(一)总体判断65(二)基本结论65项目名称合肥(长丰)新型重工业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项目概况拟建基地位于长丰县下塘镇南部,合淮公路东侧,可用建设用地50平方公里。其中,中铝项目建设规模为年产27万吨铝锭,配套建设年产15万吨铝用炭素;同时配套建设2x60万千瓦自备电厂。编制依据中铝集团30万吨即将落户长丰,需要编制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6、。2008年年初,合肥市吴存荣市长到长丰调研,要求站在全市乃至于全省的高度,积极谋划建设新型重工业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1991.8)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长丰县城总体规划合肥市141战略布局规划合肥市北部新城概念性规划长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下塘镇总体规划下塘镇土地利用规划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电解铝节能环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家、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本次可研报告的主要任务在长丰布置新型重工业基地的必要性论证;在长丰布
7、置新型重工业基地的建设条件分析;重工业基地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在长丰建设新型重工业基地存在风险分析及风险规避途径;对产业规划、园区布局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一、重工业概述“轻加工业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阶段高加工度化发展阶段技术集约化阶段”,是被普遍认可的工业化进程路径;其中,重化工业有“起飞产业”之称,已被世界经济史特别是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所屡屡证明。早在1970年,韩国就提出了“重化工业立国”的战略口号,对汽车工业给予特别重视。1963年,日本政府首次拟定“产业结构长期展望”,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并通过开发银行的优先融资、优惠折旧等政策措施加速重工业的
8、发展。因此,有专家指出,没有重工业,就没有亚洲四小龙和日本的经济奇迹。(一)重工业概念及分类重工业是“轻工业”的对称,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基础,以高档耐用消费品、装备制造业、电子及电器机械工业、化学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包括冶金、机械、能源(电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学、建筑材料等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动力、燃料和原材料的基础工业,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其国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重工业按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以分为下列三类:A、采掘(伐)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金属
9、矿开采、非金属矿开采和木材采伐等工业;B、原材料工业,指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本材料、动力和燃料的工业。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炼焦及焦炭、化学、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电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纤维原料及人造板工业等;C、加工工业(制造工业),是指对工业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制造的工业。包括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机械设备制造工业、电子工业、化肥、金属结构、水泥制品、其他建筑材料制造等工业,以及为农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工业产品大部分用于生产,少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如电力、生活用煤、小轿车等。(二)新型重工业新型重工业是相对于传统重工业而言的,与传统重工业相比,新型重工业具有更为
10、丰富的内涵、更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更鲜明的中国特色。概括起来说,新型重工业,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如有利于节能降耗的生产工艺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信息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努力减少能源原材料的使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加快科技进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实现重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全面提升。(1)新型重工业将全面采用当今世界最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并且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由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将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工作强度,有利于拓宽资源及原材料的供给渠道,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2)新型重工业将全面采用最新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并引入循环经济生产理念,大幅度地节约
11、能源、资源,努力实现零排放,将对资源的依赖性和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3)新型重工业将全面采用信息化技术。传统工业化的推动力量,是传统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二战后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是由电子化、自动化带动的。新型重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电子信息技术,以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采用彻底改变传统重工业的生产方式。(三)新型重工业的主要特征代表着重工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全面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和工艺,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资金技术密集,行业限制条件较多,进入门槛较高,垄断性较强,附加值较高,增值率大,利税丰厚;中间产品多,专业化分工细,产业纵、横向链条长,扩
12、张和对其它行业的带动能力较强;用途广泛,需求前景广阔。二、必要性分析如箭在弦,不得不发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深刻变化,几乎都是与工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工业的规模、水平和结构、组织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其中,重工业又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担负着提供技术装备,解放繁重劳动;生产新材料、新能源,弥补自然材料、能源不足等的重任。(一)工业文明起源于重工业,人类社会离不开重工业的发展18世纪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对物质产品的消耗越来越多,仅靠人力劳动,已经难以制造出足够的产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寻找外力,突破“人力”这一瓶颈制约。就是
13、在这一背景下,18世纪中叶前后,一系列的用于取代人力劳动的机械装备诞生了。英国先是发明了珍妮机、纺纱机、织布机,后又发明了蒸汽机,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推动了工业向纵深发展。此后,炼铁、炼钢、火车、造船等重工业部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加强。从1770年到1840年间,英国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增加到1840年4.59亿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万吨,1840年增至139.64万吨。煤炭产量1700年为260万吨,1836年增至3000万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建成了纺织、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五大工业部门
14、,到19世纪50年代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英国的近代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机械装备为代表的重工业,以其机械力(又称“自然力”)取代人力为标志,解放了人类繁重的劳动。家庭手工式的、以人力劳动为主的旧工业逐步让位于以工厂机械式的、以机械劳动为主的近代工业,工业由此也才进入了文明时代。以机械装备为主体的重工业是一切工业力量的源泉,是人类社会摆脱自身力量限制的主要手段,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重工业的。(二)发展重工业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实现赶超的普遍选择历史地看,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各国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努力发展重工业、实现赶超先进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德国是
15、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赶超的典范。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为了增强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也为了军事、国防的特殊需要,德国政府制定并确保以军工为主的重工业发展的工业化战略的实施。19世纪50年代,将冶铁业中心由西里西亚和莱茵兰转移到鲁尔。1851-1871 年间威斯特伐利亚成为欧洲大陆最大工业中心 。德国统一前的煤、铁、钢产量都已超过法国。德意志统一后最突出的是电器工业和化工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882年化学染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俄国的工业革命也是从重工业开始的,其中,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1851 年连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通车,到1861年有铁路2388千米。19世纪60年代铁路从
16、莫斯科辐射出去,连结中部9省主要城市,还有铁路沟通乌拉尔和乌克兰,后者变成新的工业中心,英、法资本投资于采煤业、冶铁业,生产供全国使用的铁轨。最南边则发展巴库石油中心。战后的日本,利用10年时间,至1955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准,之后,日本经济进入高成长的时代。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重工业发展达到了颠峰。以工业总量计,日本成为世界一流的重工业国。如到1970年,日本汽车产业取代了钢铁产业,成为日本的第一大产业,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19.3%;造船业一度占世界造船量的41.6%;其后的化学工业生产规模又超过了汽车业,成为第一大产业。日本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19551970年),全部固定资产
17、投资增加了11倍,工业投资增加了15倍,机械电子行业的投资则增加了28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以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如韩国的汽车工业、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等在其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人均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总体上居民的一般消费品需求趋向稳定和饱和,开始向重工业型消费领域进军;再者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等需求日益扩大,而这些需求都是由重工业部门来提供的。所有这些需求都将提升重工业的比重。亚洲“四小龙”在人均GDP500美元时,重工业占工业比重约为40%,而到人均GDP2500美元时上升到60%
18、70%。(三)当前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是绕不过的一道“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之初,就高度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后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其中,也有失误,“以钢为纲”,单一发展,破坏了工业体系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赶超目标过急,时间过短,欲速则不达;过于强调积累,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少。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建国初期,我们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巩固国防,又要为共和国打下基业。党和政府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就意味着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动员起来投入重工业,实行高积累政策,“勒紧裤带搞建设”。新中国成立后,
19、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军事、政治、经济封锁。后来,中苏分裂更加剧了我们周边的紧张局势。在这种情况下,国防工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重中之重。毛泽东认为,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个最重要的部门,发展重工业即使一个时候赔钱也是值得的。正是重工业使人民共和国挺直了脊梁。试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重工业的发展和“两弹一星”的成功,一个没有外交关系的大国元首怎么会神秘地访问北京?新中国又怎么会在后来的岁月里打开外交局面、争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呢?改革开放后,尤其在1990年代及其后,中国经济社会出现了“三大转变”。第一个转变:由短缺经济过渡到了相对过剩经济。在1982年、1985年、1989年和199
20、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四次过热,这四次的传导过程都是由于投资的高增长导致经济生产资料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成本上涨进而推动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即消费价格上涨。现在大家看的情况跟当时有点类似,都是生产资料价格在上涨,但由于目前已经处于过剩经济阶段,经济传导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具体的表现是PPI上涨,但CPI却下跌。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为中国应对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第二个转变:我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经济体。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并不高,只有2%3。到2007年,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万亿美元,达到2.2万美元,占GDP的比重接近60%。这在
21、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即使是日本这样以开放经济著称的国家,占GDP的比重也不超过30%。第三个转变:这是最重大、要高度关注的,就是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从轻化工业化进入到重化工业化阶段。从20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而在第二产业内部又主要依靠重工业带动,重工业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轻工业。重工业普遍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投资力度和较长时期的投资高峰,来进行巩固。重工业化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在日本,战后从1955年到1973年,重工业化持续的这18年奠基了它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中第二强的地位。亚洲四小龙的重化工业发展大约从70年代目前,
22、中国进入重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间,如果从2000年开始算起,大致可以维持到2020年前后,所剩时间不过10多年。中国的任何一个地区,如果错过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将与中国的重工业化失之交臂,其结果,就是被中国经济边缘化。附件:我国轻重工业比例变化的趋势特点是:1985年,轻工业比重超过45%,1990年接近50%,几乎与重工业形成“平分天下”的格局。1990年以后,轻工业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轻工业比重下降到40%以下,重工业则上升到60%以上;2007年轻工业比重下降到30%,重工业则上升到70%,形成三七开的格局,显示出我国比较明显的重化工业的特征。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施重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丰 工业园 1025 安徽省 经济研究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58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