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究讨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究讨论分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究众所周知,跨国公司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载体,世界范围内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在席卷全球的并购浪潮推动下,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无论从规模、速度还是投向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目前全球约6.5万家跨国公司及其所拥有的85万个国外分支机构。这些国外子公司创造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及全球出口额的1/3。我国作为近20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受到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跨国公司都已经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来,并成为或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2、概述1、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早期的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前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70年代。1865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克贝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的奥尔班尼开始了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1866年,瑞典的阿弗孙诺贝尔公司在德国的汉堡兴办了制造甘油炸药的工厂;1867年,美国的胜家缝纫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缝纫机装配厂。西方把这3家公司看作是跨国公司的先驱。当时国家直接投资的数额和比重较小,投资行业主要是铁路建设和矿业开采,以掠夺资源为目标。早期跨国公司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于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以下几点: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对关
3、税以及其他贸易限制的规避;第三,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第四,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期。从整体上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幅不大,间接投资也停滞不前,但对外直接投资绝对额却增加了两倍,而且在对外投资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的国际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进一步在生产领域扩展,全部资本增值过程延伸到国界以外,其重要标志是已经从单个中心迈向多个中心结构和多产业交叉结构。而跨国公司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战后也进入了空前发展的新时期,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资料,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从1945年到1978年
4、间增加了17.6倍,年均增长9.2%。同时跨国公司数量也大大增加,其地区分布更为广泛,几乎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从70年代起,跨国公司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第一个迅速发展时期是在1979年到1982年的三年间,这期间的最大特点是由于1979年前发生过两次较为严重的石油危机,产油国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流向。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是1986年到1990年,这段时间内,美国的地位相对下降,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但由于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多于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而在发展中国家里,中国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接受国。第三个高速发展阶段就是1995
5、年至今,这个时期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大大加快,跨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美、日、英、法、德等群雄并起的格局,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贸活动的主角。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和分析,全世界跨国公司6.5万多家,其中发达国家近5万家,占75.4%。2001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销售额近10亿美元,控制了全球产出的近40%,世界贸易的45%和技术转让的50%。在这期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它们在性质和具体业务上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是有所不同的,一般采用与当地企业合资为主的联合经营。跨国经营的规模小、实力弱,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等适用技术性产业。而且带有
6、浓厚的地方性和局限性。在组织机构上,发展中国家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也没有严密的组织联系,关系较松散。2、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基础理论战后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促使西方许多学者纷纷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不少的跨国公司理论。下面是几种颇具特色的代表性理论流派。(1)早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是纳克斯发表于1933年的题为资本流动的原因和效应的论文。纳克斯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主要是由于国家之间利润率差别引起的,而资本利息率的差别又主要是由各国资本的不同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这样资本的往复运动,最终达到资本供求的国际动态平衡。在他的分析中以下三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强调了资本流动的直接动因是利
7、润动机,这是产业资本流动的动因特征。第二,他注意到了引起国际资本供求关系变动的产业变动因素。第三,他关于直接投资的动因观察比以后很长时期以国际资本流动为依据的理论更接近地触及到直接投资的本质特征,如:产业活动、利润机会、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这些特征成为60年代后可称为独立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各派学说各自侧重的分析基点。60年代初时产生了从厂商寡占行为角度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新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从此就从过去主要侧重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角度转到了投资厂商行为及市场结构运行的微观角度。并且新理论采用了更接近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假定,即市场的不完全性、寡占者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厂商垄断优势,并
8、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对直接投资的各种不同的解释:厂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论、产品生命周期论、及厂商增长论等。(2)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厂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为市场力理论,该理论是海默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的,并经他的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加以补充和完善。海默摒弃了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设(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他认为以不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市场不完全性为对外投资打开了大门。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者寡占优势条件下形成的,这种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
9、厂商特有优势。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跨国企业在国外经营相对东道国厂商出于较为不利的地位,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这种垄断优势必须至少抵消东道国厂商的特有优势并补偿在陌生环境中经营所增加的成本。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最初关心的是厂商的物质资产。到了80年代,厂商垄断优势理论把对厂商特有优势的解释重点转移到了厂商拥有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上。根据厂商无形资产优势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是对现代直接投资发生机理的一种较好的解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直接投资主要通过控制知识产权进行,这与主要控制物质资产所有权的传统直接投资有很大区别,成为了传统直接投资向现代直接投资转型的重要特征。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10、可以解释发达国家企业在国外的水平对外投资,即在各国设厂生产同样的产品;又可以解释垂直对外投资,即把一种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分布到多国进行。为后来众多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局限性在于:第一,垄断优势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是技术经济势力雄厚、急剧对外扩张的美国跨国公司。无法解释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企业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加入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第二,海默沿用静态分析方法,没有阐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发展,也没有论述各种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变动性。(3)内部化理论所谓内部化是指“建立由公司内部调拨价格起作用的内部市场,使之像固定的
11、外部市场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A.M.格拉曼:跨国企业的内幕:内部化市场经济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内部化理论在解释直接投资时,将重点放在知识资产等中间产品市场上,而不是最终产品市场。厂商所具有的知识资产优势是在国内形成的,并不是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而必须以低成本的方式转移到国外,使得转移带来的收益大于转移产生的成本。而为了降低转移成本或者交易成本,跨国企业倾向于构造一个内部化市场以代替外部化市场。另外,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企业保持对专有知识资产的控制,据此形成对外直接投资是由知识产品的市场机制失效造成的。知识产品市场机制失效,是指产权知识产品价格及产权知识
12、传播价格不能被有效确定,产品知识的模仿者可以以比产权知识的创造者较低的成本获得和运用知识。跨国企业为了避免在外部化市场销售知识产权所引起的优势散失风险,便组成自己的内部化市场,使企业内跨国界的生产组织、资源调配和内部定价相互依赖、结成一体。正是这种内部化组织方式,是跨国企业能够有效使用企业产权知识,获得更高的收益。国外子公司把在国内市场开发起来的产品扩展到国际市场上,在国际经营中保持优势。跨国企业在所有可能的市场上开发利用知识优势,并使利用知识的收益保持在企业内部,以便补偿创造知识所花费的成本。内部化组织可减少交易成本的原理,对跨国企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也提供了一种解释,它诱使具有某种特有优势的企
13、业或者说是潜在的跨国企业做出对外投资的决策。它的局限性主要在于未能充分说明企业为什么不在国内的企业内部加以运用,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出口,而必须到国外去投资生产,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也缺乏具体分析。(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在厂商垄断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认为,垄断优势理论并没有彻底说明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去占领市场,而不是通过出口产品和转让技术来获取利润的根本原因。他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投资。他将产品划分为四个阶段:导入
14、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第一个阶段导入期,创新企业拥有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缺乏竞争对手。这时企业一方面产量有限,只有少量的产品出口到较发达国家,另外在国内生产对技术密集型的新产品来说更容易保守技术秘密。所以在这个阶段生产没有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也未发生。从第二个阶段产品增长期开始,出现了竞争企业,较发达国家国内出现仿制品并且实行限制进口的措施。这时创新企业为了维持市场分额就以直接投资的方式绕过贸易壁垒,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在第三个阶段产品成熟期,较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仿制,在发展中国家重演着第二个阶段中较发达国家经历的过程。到了第四个阶段衰退期,技术垄断优势完全丧失,产品
15、已经成为标准化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这时产品的生产完全转移到生产成本最低的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和产品结合起来,运用动态分析的方法,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归结为产品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的变化,同时也解释了投资的流向和时机,基本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并为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理论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诸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特征。还有许多产品并不是由母国扩散到国外的,而是一开始就是在国外设计、研制并经销的。这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描述不一致。(5)比较优势
16、理论1978年,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学说是以日本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为背景,分析的对象是战后日本对外投资。根据小岛清的观点,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贸易创造型,另一种是贸易替代型。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贸易创造型,即投资往往出自于这样的行业,该行业在日本国内已失去比较利益,而在东道国却拥有相对优势。由于日本的投资,东道国的这一行业就能获得技术、资本和管理技能,从而增加出口。同时,日本在国内发展另有前途的新行业,将资本和劳动从相对不利的行业转到新兴行业中去。结果,这样的投资改善了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的产业结构,促进了两国贸易的协调发展。与此相反,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贸易
17、替代型,即投资来自于有强大优势的行业,这种行业本身应加强其最终产品的出口,但由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业本身的优势被切断,并导致从东道国进口这些产品,结果使投资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和失业,即由于美国的出口被直接投资所代替,致使美国的出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加大,出口贸易条件恶化。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论证了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和寡头市场。但该理论只片面强调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忽视了由此也会给后者带来某些伤害。同时,比较优势理论只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特点,不具有长远的普遍意义。(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IL理论)英国里丁大学邓宁教授将内部化理论、区位
18、理论、厂商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重新加以有机结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和的结果。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是指某国企业拥有的其他企业所没有并无法获得的资产、技术、规模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拥有所有权优势,而且这一优势必须是足以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内部化优势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企业所保持拥有的优势。区位优势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是属于东道国所有的。三个方面的组合
19、,不仅可以确定各种类型的直接投资,而且可以解释厂商关于直接投资、出口销售和许可证经营这三种经济活动的选者行为。如下表:表1 可选择的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方式所有权优势(O)内部化优势(I)国家区位优势(L)直接投资出口销售许可经营?注:参考杨大楷国际投资学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51页所有权优势是厂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国际市场活动的必要条件。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而不具备区有优势时,厂商选择出口;如果只具备所有权优势而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就不能利用国外区位优势进行直接投资,只能采取许可经营的方式;当三个条件(OIL)同时具备时,厂商才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条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克服了以往理论仅从一个因素研究的片面性,归纳、吸收了以往各家学说中有用的内容和观点,形成了能兼顾各种理论解释需要的一个综合理论。尤其是区位优势的引入,回答了许多其他理论未能说明的问题。而且该理论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也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然而,折衷理论仅强调了三种关键因素对直接投资的共同决定作用,却忽略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矛盾关系对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该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却不能有力地解释中小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上述对跨国对外投资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外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决策过程。上述直接投资理论,虽
21、然内容不尽相同,结论也不尽一致,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各自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新情况、新现象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探索与研究跨国对华投资提供了重要参考。3、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新特点为了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情况,首先应当了解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中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1)从投资主体看: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加深、增速放缓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数量迅速增加。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数据,1990年全球拥有跨国公司35000家,这些跨国公司掌控15万家国外子公司。此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及其支配的经济总量急剧膨胀。2000年,全球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已经达到6万
22、家,跨国公司控制的国外子公司达到80万个。根据2003年9月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的数据,2002 年全球拥有64000家跨国公司,控制着870000家外国子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全年销售额达到18万亿美元。这些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创造了34000亿美元增加值,占全球GDP的10%以上。2001年其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雇员约有5400万,而1990年仅有2400万;2001年销售额19万亿美元,是同期出口额的2倍;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从1990年的1.7万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6.6万亿美元。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目前分别占全球GDP的1/10和全球出口的1/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结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
23、国商务部网页 王志乐(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2004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部分章节但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放缓,200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比上年下跌51%,仅为7351亿美元,同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明显放慢。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10月24日称,2002年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额比去年下降27%,其中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流入量缩减了59%,同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缩减了14%。而我国是极少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呈增长态势的发展中国家。(2)从投资的地区流向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个别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增势迅猛2001年,美、日、欧跨国公司对
24、外直接投资规模占世界跨国直接投资的83%,基本与2000年持平,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美、欧由于国内经济低迷,跨国并购减少,导致投资规模分别较2000年下降了31%和62%,而日本200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却增长了20%。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保持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1/5左右的水平,主要集中在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拉美加勒比地区。2001年,南亚、东亚、东南亚和拉美加勒比地区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5%, 47%, 68%。其中,增长最快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墨西哥。截至2001年底,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控制着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接近20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的全部资本输出总量,拥有2万名外国员
25、工,国外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3)从投资的领域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向服务业倾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变化中,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主要是向第三产业发展,对制造业的投资则呈下降趋势。那是因为第三产业的投资普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比制造业投资风险小,投资回收期短,有利于获得更高投资收益。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这种格局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签署的多边金融贸易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要投资领域。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正属于“幼稚行业”,这就为
26、拥有优势的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机会。2001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主要在公共服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据联合国统计,2001年跨国公司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是1:10:35。(4)从投资趋势看:跨国公司“本土化”程度日益提高本土化曾经一度是东道国政府为控制跨国公司经营行为,而强行设定的本地经营比例要求,如为限制跨国公司过多的资源进口,设定本地供应比例,即运用本地资源比例:本地雇员比例;当地零部件比例等等。但如今,当地化已成为跨国公司主动选择的经营战略。尤其在国际资本重
27、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时集中体现。实施“本土化”战略对投资国和东道国都是有利的。从投资国来看,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充足的资本和先进的管理优势,实施“本土化”战略可以在比较优势下,把产品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较本国低的地方去,生产出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同时,“本土化”,还能减低交易和信息成本。而对东道国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但经济处于工业化早期,资本缺口大,技术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具备生产新设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能力。因此,“本土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并适应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民族
28、工业的需要,受到东道国的欢迎。二、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动机分析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多样化的,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直接投资受不同因素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四类,一是市场动机,二是战略动机,三是行为动机,四是利润动机。(1)市场动机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也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直接的动机。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国内市场的容量渐渐难以满足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展。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保住国内市场、应付竞争和满足更大的生产能力,跨国公司必然要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新的市场。(2)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出于一种经营战略
29、的安排。这种战略动机是跨国公司寻求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之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利用资源;第二,为了适应国际竞争,保持和扩大相对优势;第三,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第四,逃避国内经济管制。(3)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的变化会使跨国公司的行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行为动机来自:企业内部某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而引发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投资;担心失去原有的海外市场;仿效同行业海外成功的跨国公司;受到外国政府、客商的邀请和建议等。(4)获取更多的利润也是推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公司力图通过国际化经营维持和
30、增强本企业在海外独特的竞争优势;产品已步入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为了进一步延长对产品的使用,保持竞争能力,降低成本,公司会寻求到海外进行投资。2、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具体动机分析2002年9月财富杂志的调查报告中就显示,近95%的跨国公司将中国视为全球未来五年最理想的投资地区。如今,财富杂志500强公司中己有近400多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 国际经济合作.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经济合作杂志社.2003,8,188-192页,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厂、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的制造厂家已将它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中国。跨国公司还在中国设立了100多个研究与开发中心 国际贸易问
31、题.2003,1-12页。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呢?联系西方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的新特点和新战略,我们对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有了一些更深的理性认识。(1)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同样加速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化 唐以今.外商直接投资新特点和中国引资环境的重整.国际经济合作,2002,7,21-23页。跨国公司正以种种形式不断冲破国家限制,朝着“无国籍”的全球化公司发展。他们把整个国际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在世界各地进行投资、生产和销售,并通过建立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网点结成跨国
32、网络,采购价格最便宜的原村料及零部件,到生产效率最高的地方组织加工生产,然后把产品运到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和地区销售,以求攫取巨额利润。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己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整体的水平来看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而我国较低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正适应了跨国公司建立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的动机。跨国公司通过加大对在我国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的投资力度,使其服从母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目标,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效的配置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以最优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从而有效地占领各地市场。(2)保持和发展其寡头垄断地位当今世界,世界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跨国公司也早已从全球战略角度对
33、其技术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进行综合规划。经过多年的竞争,发达国家市场已分割完毕,达到暂时的平衡。但这种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而打破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发新市场和新领域,原先处于均衡中的公司,只要在新开发市场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分额,那么它在全球整体市场中的地位就滑落了。所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要想方设法先进入中国市场,不惜代价。而处于次一级地位的公司则采取跟随战略,紧跟不舍,这样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所出现的聚集效应,跨国公司纷至沓来,密集投资。(3)发挥公司的技术优势毫无疑问,技术开发及创新能力是在华投资跨国公司的核心优势,技术优势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生产秘诀、管
34、理技能和市场营销技能等等。技术优势不仅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取胜的要件,更是中国准许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所最想获得回报之一。如今,拥有更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特别受到中国政府及各地政府的政策吸引,使得技术优势对跨国公司战略设计的影响明显加强,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我国科学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部分领域大部分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中国同类企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填补了中国技术空白。同时,跨国公司在其生产设备不断更新改造和技术不断更新过程中,有一些已落后的技术和成熟过时的设备,而由于我国的同类设备和技术更落后,跨国公司就可
35、以发挥对其自身而言已落后的技术和成熟过时设备的比较优势,用该类设备和技术作为股份来华投资,最大限度地从该类设备和技术上获得最后的利益。(4)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国家或地区谋求发展是跨国公司的迫切愿望,而中国是少数几个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以平均9%的速度增长,尽管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仍取得了7.8%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在整个亚洲经济衰退中逆势而行,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币的坚挺减小了亚洲其他货币贬值的幅度,由此,更使跨国公司认识到中国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增势减缓的大环境下,特别是主要的发达国家、世界经济的
36、火车头像日本、美国和欧盟,它们的经济速度减缓,甚至出现了经济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增强了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信心,所以外资向中国流入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37、公报2005-07-08这一速度不仅高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较快的增长速度,不仅表明国内市场不断扩张,为外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也表明国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现实的巨大而有潜力的市场。中国己连续7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外资首位,而且在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接受外资最多的国家,这对任何谋求利润增长的跨国公司都产生了难以抵御的诱惑。(5)中国市场的诱惑中国自1979年实施改革开发以来,13亿人的购买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吸引了跨国公司竞相大规模对华投资。因为如此巨大的市场,一经开发,其拓展之势不可抵挡,发展速度惊人。
38、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以谋求全球性经营、广泛地占领和垄断世界市场为投资基本目的的跨国公司所决不轻易放弃的,致力于中国市场竞争取胜已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任务。一位跨国公司的总裁说:“许多公司把中国市场看成一生只出现一次,能够促使自己雄居全球主导地位的大好良机。” 国际贸易问题.2003,1-12页简单以啤酒为例,虽然人均消费量不到10公斤,但由于人口众多,总消费量到达16亿公斤,居世界第二位。在通讯行业,中国现在每年增加1000万条电话线,增长速度为27%,从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而至今人均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很有发展潜力。所以,在中国的啤酒酿造和
39、通讯设备行业聚集了全球最大的一批跨国公司在此激烈竞争,也就不足为奇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90%以上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目的就是开发和占领中国的市场。(6)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的资源优势,把中国作为跨国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实现其整体利益最大化,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战略意图之一。首先是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有大量的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除考虑到可以避免出口产生的远程运输的成本以及关税外,还考虑到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虽然我国的科技人员在人口比例中所占比重不大,但科技人员的绝对数量还是相当庞大的。其次,中国地域广阔,土地相对便宜,自然资源
40、丰富。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的发展,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战略逐渐从成立投资性控股公司向地区总部过渡,不少跨国公司计划在中国设立与美、欧、亚太地区平级的地区总部,以协调中国业务与全球业务的关系。目前,已有100家公司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了地区总部,中国由此成为跨国公司在亚洲的新支点。(7)中国投资政策和环境的吸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对于吸收外资非常积极,在外商投资的产业指导、鼓励出口、发展高科技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在不同地区的各种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吸收跨国公司的投资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软环境和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中国进行直接
41、投资。在投资硬环境方面,以通信基础设施为例。目前已完成了通信技术从人工网向自动网、从机电控制向程序控制、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三个历史性过渡,长途传输数字化,电话交换程控化的比重已超过99%。而在投资软环境方面,中国更是做了不懈的努力。在涉外经贸投资活动方面己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自1996年4月起中国大幅度削减关税之后,中国利用外资政策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实行税收优惠逐步转向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放宽外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实行“国民待遇”使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同时,引资重点和优惠政策转向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行以市场换技术、重点
42、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等一系列的政策。(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跨国公司增加对华投资的直接原因。中国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必须遵循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透明原则、公平竞争原则等普遍原则,履行世贸组织的一揽子协议。这将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整体环境、降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政治风险,进而增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信心。入世后,中国国内市场空间将得到极大释放,将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提供新的市场准入机会。比如将开放的金融、商业、中介服务等领域。同时,中国还将鼓励跨国公司以收购兼并的方式在华进行投资,而不仅仅以设立新的独资或合资企业为投资方式。所以说,中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投资领
43、域的不断扩大,金融环境的日益完善,外汇市场管制的放松,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都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向更高战略转移创造了条件。三、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发展阶段这里划分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是对大多数大型跨国公司进入轨迹的一个概括,就每一个具体的公司而言,它们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而且由于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不同,它们的发展阶段也是不同步的。可以把它分为市场探索、战略进取和市场主导3个阶段。1、市场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根据各种途径得到信息,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兴趣。这种信息可能是来自公司搜寻全球市场的一种敏感,可能是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一些动向,也可能是来自专业咨询机构或新闻传媒的消息。这些信息尽管
44、有使人感兴趣的东西,但毕竟很不清晰,并不足以支持做出大的决策。比如1977年,有来自中国的消息称要建十来个大型钢铁企业、化工企业和十来个大庆式油田,这让西方的设备供应商们兴奋了一阵,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这一切成了破碎的“洋跃进”的泡沫。但是,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于是一部分跨国公司开始了它们对中国市场的探索或“冒险”。跨国公司通过各种途径把它们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市场,一方面让中国市场的消费者和最终用户认识自己的产品和公司;一方面也借此认识中国市场,积累对中国市场的机会、风险和经营的知识与经验。比如,日本松下、东芝、日立、夏普等公司利用中国海员、公派出国和留学人员,及境外人士入境时的大
45、件家电产品免税商品的供应网点,将日本的电器产品打入中国市场。并掀起了日后中国家庭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电产品普及的“第一浪”。其后,随着中国家用电子行业和其他一些弥补缺门的行业的发展,纷纷引进生产线,一部分跨国公司借此机会向中国出售了一些处于成熟期产品的生产流水线和技术,有的公司将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关停企业的成套二手设备转让出售,使得这一时期的进入具有契约进入的特点,是一种非股权安排。许多跨国公司在这一阶段仅投入一、二个经营点,这些经营点相对这些跨国公司世界组的水平来说,其资金投入量和规模都是小的。这些经营点中约有2/3,投资规模都在1000万美元左右或更小,而且相当部分是采
46、取合资和合作企业的形式。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跨国公司试探性地进入中国市场时,首先以较小的涉险(exposure)来学习如何在中国从事商务,在当地化、商务制度设计、合作者关系方面进行试验,所以尽可能使经营处于一种简单、且具有弹性的状况;另一方面中国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产品、地域和合作伙伴等也有一定的期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跨国公司由于不理想的合作伙伴、低的销售量以及当地管理人才的匮乏、地方商业伦理上的矛盾等原因,失去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进而停止了它们进一步的投资。另一部分跨国公司也碰到类似问题,但它们把这一类问题作为它们在复杂而陌生的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学习代价,经过几年的坚持和适应性调整工,它
47、们进入了第二阶段。2、战略进取阶段随着第一阶段对市场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国经济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明确化,使一批跨国公司意识到中国市场的价值,从而从战略上考虑加大对中国的投资进入。当中国市场的潜力一旦被确认为有长期投资价值后,有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就会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在原先全球市场上已形成暂时平衡格局的跨国公司,都想在这块新增加的市场上多占一些,都想比竞争对手先行一步,进而取得先入为主的优势。而稍迟一步的或实力稍逊的公司,则唯恐失去平衡,采取跟随战略,紧跟不舍。这样就出现了在不长的时间里,同一行业的几家世界领头企业,同时在中国进行投资的现象,如化工行业的杜邦、拜耳、巴斯夫,电机行业的通用电气、西门子、ABB,移动通讯业的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都是在差不多的时间里开始对中国大规模投资的。这些公司迅速增加并扩大它们在华投资的企业数和规模。在我们调查的公司中最少的已在华投资4个项目,最多的已达38个项目。这些项目投在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产品上。由于项目多,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成立了控股公司,对所有在中国的投资项目进行伞状的协调管理。而它们在中国的投资额,已达到每个项目平均5000万美元,最大的单项投资额达到5.6亿美元。随着投资额的加大,它们在中国市场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58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