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doc 17).docx
《论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doc 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doc 1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该文发表于管理世界2005年第5期陈志昂 陈志昂,1953年,男,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通信地址:杭州市教工路149号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电话:057188841858, 13515715789, Email: zachen;王义中,1979年,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 王义中(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310035)摘要:本文试图在理论和实证上证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均衡,即实际汇率与名义均衡汇率的均衡,实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低估基础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均衡,从长期看,实际汇率与名义均衡汇率的均衡,是以对长期购买力平价的低估为基础的。为此,我们在
2、理论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基于金融脆弱性的低汇率、高储备假说,建立了非合作博弈模型,说明汇率低估政策的博弈会产生系统性的低估效应,在实证上证明了东亚8个经济体的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东亚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在东亚金融危机后均出现对长期购买力平价的低估。我们认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政策,对稳定我国和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实际汇率,均衡汇率,购买力平价,东亚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double equilibriums of exchange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namely the equi
3、librium between real exchange rates and normin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and the camparative equilibrium between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the basis of undervaluation to 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We set a hypothesis of currency undervaluation and high reserve policy on the basis of financial fr
4、agibilit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nstruct a game model to explain systematic undervalu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e find that the 8 East Asian currencies is undervaluated to the PPP.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our country should take the double equilibrium e
5、xchange rates policies.Key Words: Real Exchange rates, Equilibrium Rates, Purchase Power Parity, East Asian一、引言在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实证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是在名义均衡汇率的研究上,许多研究(张晓朴,1999;Zhang,2001;刘莉亚和任若恩,2002;林伯祥,2003) 均认为,改革开放后尽管出现过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均衡汇率的低估,但总体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总是趋近于均衡汇率,不存在严重的低估;而在购买力平价的研究上,几乎一致认为实际汇率存在低估(易纲,1997
6、;杨帆,1999;ICP,2003;Preeg,2003;陈志昂,2004),区别主要在于低估程度的高低 ICP(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对1985-2001PPP的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23%。Preeg则认为低估程度高达40%;根据我们对1990-2002相对购买力平价的研究,一般购买力平价的低估程度为18%,贸易品的低估程度为26%。对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结论,一种解释认为购买力平价是条件决定的,一价定律难以实现。在资本流动条件下,汇率并不仅仅是两国商品的转换比例,而是宏观经济均衡状况的反映。Wiliamson(1994)认为名义均衡汇率其应是能在中期内(1-3年)保持经常帐户均衡,并与实
7、际汇率相一致的汇率,是非条件决定的,因而均衡汇率更能反映实际汇率的偏离度;另一种看法认为,尽管大量的文献均证明购买力平价不宜作为估计均衡汇率水平的依据,但理论界至今还不能提出替代购买力平价的长期均衡汇率决定理论。特别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由于其资本流动的规模相对较少,贸易是国际经济的联系主要渠道,购买力平价应该更适合评估其长期均衡均衡水平。Mckinnon(1997)坚持认为购买力平价,特别是贸易平价,应成为估算长期均衡汇率的基础。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发展中国家长期购买力平价是成立的。Mcnown 和Wallance(1989)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消费者与批发价格数据,对美元实际汇率
8、进行单位根检验,并使用Engle-Granger两步协整检验方法。检验结果表明购买力平价在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等这些发展中国家成立。Phylaktis和 Kassimatis(1994)研究了太平洋地区的一些国家的购买力平价,结果证明购买力平价在这些国家是成立的。Furman and Stiglitz (1998)估计危机前韩元低估-5%,泰铢高估11%,菲比索高估高达37%。Holmes(2001)使用1973-1997年的季度数据并运用Johansen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检验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平价,其检验结果同样支持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如果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就必须解释实际汇率对名义均衡汇率和购
9、买力平价的不一致性。本文试图在理论和实证上证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均衡,即实际汇率与名义均衡汇率的均衡,实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低估基础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均衡,从长期看,实际汇率与名义均衡汇率的均衡,是以对长期购买力平价的低估为基础的。为此,我们在理论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基于金融脆弱性的低汇率、高储备假说,认为这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同时,通过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说明汇率低估政策的博弈会产生系统性的低估效应,其可能是福利增进型,也可能是福利减少型的;在第四部分,我们证明了东亚8个经济体的长期购买力平价成立,东亚主要经济体
10、的货币在东亚金融危机后均出现对长期购买力平价的低估;最后,我们认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政策,对稳定我国和全球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人民币汇率波动要以其为基础。二、双重均衡与发展中国家低汇率、高储备政策实际汇率是剔除两国物价影响后两国商品篮的相对价格(克鲁格曼,1999),其高低取决于相对购买力平价和名义汇率。当购买力平价成立时,实际汇率相对于基期汇率保持不变,两者之比为1。当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时,实际汇率相对于基期汇率就会产生偏离。实际汇率高于基期汇率,就称之为实际汇率贬值(直接标价法)。反之,则称为升值;同样,由于均衡名义汇率是指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能保持经常帐户均衡的虚拟汇率,以其做为基准
11、,比较与实际汇率的差距,同样也能估算汇率的相对水平。当实际汇率高于均衡汇率,就称为实际汇率贬值。反之,就称为升值;最后,就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而言,实际汇率可以成为衡量中期与长期均衡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对指标。如均衡汇率与实际汇率保持一致时,实际汇率对长期购买力平价出现低估,就意味着中期汇率均衡是以长期汇率的低估为基础的。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由于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享受国际铸币税特权,资本流动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为保持外部均衡,实际汇率将引导名义汇率向均衡汇率逼近。从时间角度看,实际汇率一旦出现偏离,特别是较大程度的高估,就必然会出现经常账户的逆差,资本外逃和储备枯竭等问题。这时,无论是政府被迫
12、,还是发生货币危机,名义汇率的调整就是不可避免的。与发达国家,特别是与具有国际铸币税特权的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在中期(3)年内保持经常账户逆差的可能性,也必然通过名义汇率的调整使实际汇率在中期内回归均衡。这样,在一个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为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汇率相对于购买力平价的长期低估将是一个常态。许多学者对长期购买力平价的偏离进行了解释,如B-S(1964)效应,贸易商品的非替代性(Dixit and Stiglitz,1977),CPI变动慢于购买力平价(Rogoff,1996)等,但忽视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问题。90年代以来新兴国家发生的
13、金融危机,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揭示了投机资本冲击对金融脆弱性国家的巨大影响。低汇率、高储备政策实质上也是一种基于制度非均衡的补偿政策,只有通过相对于长期购买力平价的汇率低估,才能保证实际汇率与名义均衡汇率的趋同。从经济效率角度看,低汇率,高储备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宏观金融稳定所得和储备福利损失的均衡问题。根据利率平价理论,两国的实际利差R应等于两国预期货币汇率变动率Ee加对外国投资者的风险补偿,用公式表示:R = Ee+,其中Ee取决于两种概率:货币当局放弃现行的汇率体制的小概率;维持现行汇率制度的概率1-,这样,Ee = Ee1+Ee2。主要取决于通胀预期、汇率的升贬值预期、国际储备和经济发展状
14、况等,用公式表示:= R- Ee =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即使在实际利率高于外国时,依然必须支付风险补偿,以稳定金融。当一国汇率相对低估,储备充足,宏观经济稳定时,趋于0,汇率变动就趋于0;而当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增加,经济增长率高,货币预期升值时,风险补偿就会降低,表现为实际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必须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资本外流。因而,在金融相对开放的条件下,低估汇率,增加储备不仅能保持货币和金融的稳定,而且能减少风险补偿,降低实际利率,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当货币和金融稳定与风险补偿减少的收益之和高于资本流动的风险转换的福利损失时,低汇率、高储备政策就是可行的。我们可以用函数B =
15、表示宏观金融稳定福利所得,可视为国际与国内投资的风险转换差率,即风险补偿,与B具有负函数关系,越小,表示金融越稳定,福利损失就越少,即满足;I表示投资水平,因为低利率政策与低估汇率能稳定宏观经济,吸引外资,提高投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与B为正函数关系,即满足;同样,我们可以用函数C = 表示福利损失,与C为正函数关系,D为储备规模,与C也为正函数关系,即满足。由此得成本和收益图(图1):横轴代表金融稳定的福利所得和所失,纵轴表示风险补偿,BB曲线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收益曲线,CC曲线为一条向左上方倾斜的曲线,两条曲线的交点为成本和收益均衡点。图形也显示(CC - CC),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善,货
16、币和金融体系稳定性提高,风险补偿就会降低,国家的福利水平就会提高,低汇率,高储备政策的作用减少。图1:风险补偿与福利均衡 BB CC CC B + C三、汇率政策博弈效应由于汇率低估具有保持经常账户平衡,金融稳定的功能,当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这一政策时,就可能产生系统性的零和博弈低估效应。假设存在着一个最佳低估汇率(),在的低估政策能产生最大收益,小于的低估汇率率导致正的效应(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率提高),而大于的低估汇率(即汇率过度低估)产生负面影响(通货膨胀上升、福利水平降低和外债风险增加等)。我们首先将参与博弈的国家从总体上分为两个部分:国家和国家。经济初始阶段各国经济处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国
17、家和国家的收益为。假设第一个采取低估汇率政策国家的收益为,分别表示出口和经济增长率,而低估汇率而产生的成本是,分别表示低估汇率所导致的通货膨胀、福利水平降低和外债风险上升的成本,如果其他国家的汇率政策不变,设第一个国家的低估汇率政策而给这些国家带来的损失为-;如果其他国家采取低估汇率政策,收益为,成本为,实行低估汇率政策的收益矩阵如下(表1):表明所有国家处于较好的稳定均衡状态;和说明:某个国家不对实行低估汇率政策的国家做出反应,低估汇率政策会给这些国家带来负面效应。例如,如果国家A采取低估汇率政策而其他国家不采取,则国家A的收益为,国家B的收益降低为;如果国家B采取低估汇率政策而其他国家不实
18、行,则国家B的收益变为,国家A的收益减少至;说明所有国家都实行低估汇率的政策,国家A的收益为,国家B的收益变为。考虑到最佳低估汇率政策(),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表1 低估汇率政策的博弈 国家B低估 不低估低估 国家A 不低估 第一种情况:,也即所有国家选择适当的低估汇率政策,此时,低估汇率政策产生正的收益(若A低估,B也低估,则,)。若国家A实行低估汇率政策,国家B在收益和之间权衡,也即如,国家B选择低估政策,反之,选择不低估政策。显然,国家B宁愿选择低估汇率政策。若国家A实行不低估汇率政策,国家B在收益与之间权衡:如果,国家B选择低估,反之,选择不低估。显然国家B会选择低估汇率政策。因此
19、,无论国家A采取什么政策,低估汇率政策是国家B的占优战略。如果国家A知道国家B只选择低估汇率政策,那么国家A战略组合也是低估汇率政策,因为;即使国家A不知道国家B的占优战略是低估汇率政策,国家A也会选择低估政策,因为若国家B实行不低估汇率政策,国家A的低估收益国家A的不低估收益,所以国家A仍然选择低估汇率政策。由此可见,博弈的结果是,即都实行低估汇率政策,它是唯一的那什均衡解。又因为,所以,也就是说,如果东亚区内某个国家首先实行合适的低估汇率政策,其他国家的最优战略也是低估政策,而且对每个国家都是有利的。正如第一种情况分析那样,既然低估政策对每个国家都能带来正的收益,不排除存在某个国家在最佳低
20、估汇率之上继续实行低估的冲动,实行过度低估汇率的政策,产生的情况,低估汇率产生负效应()。但此时的低估汇率政策只能产生负收益。因为,所以,都实行低估汇率政策所产生的收益小于不低估汇率政策的收益。从以上的分析看,汇率低估存在着纳什非合作博弈均衡解,但不至于形成零和博弈解。因为从理性政府假设出发,一旦出现了过度低估,即收益小于成本时,低估政策就会终止。这里,系统性的过度低估是否会出现,关键在于主导国家的博弈行为。四、东亚地区汇率低估的实证检验 实证研究的数据见附录1当前,东亚地区是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和储备增长,但从时间序列看,这一状况主要出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正是东南亚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和内部的金
21、融体系重整,才使这些国家克服了金融危机,重新步入经济发展的轨道。为了估计东南亚国家的货币低估状况,我们首先假设购买力平价为长期均衡汇率,并运用Johansen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经验分析的对象是受危机影响的八个东亚经济体:菲律宾、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鉴于东亚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外国价格水平以美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表示 根据Mokoyama.Changing Regional Relationships in East Asia as Manifested in Trade and Industrial Links.Pacifi
22、c Business and Industries Vol.l,2001 NO.3. 基期1995=100。,实际汇率以实际有效汇率替代,国内价格水平以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表示。采用月度数据作为分析数据集,样本区间为1974年1月到2003年12月(香港的数据区间是1990年1月到2003年12月,中国从1980年1月到1998年12月 张晓朴:人民币均衡汇率第150到156页。),共360个样本。其中,实际有效汇率(reer)的原始数据来自Morgan-Guaranty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名义汇率(ner)的原始数据来自International Fina
23、nce Statistics,基期为1995=100。为了方便研究这几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变量reer,cpi,ppi,ner取对数为Lnreer,Lncpi,Ln ppi,Lnner。对每个变量的数据序列Lnreer,Lncpi,Lnppi,Lnner的平稳性特征采用单位根的ADF检验方法,分别就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水平和一阶差分(或二阶差分)形式进行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滞后期的确定采用AIC最小准则,以保证残差值非自相关性;同时对协整方程中的时间趋势项、常数项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张晓朴,2001;王学标和王志强,2001),检验结果见附录1。从表中计算结果可知,除香港消费者物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人民币汇率的双重均衡doc 17 人民币汇率 双重 均衡 doc 17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5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