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教材.docx
《经济学说史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教材.docx(3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 一 篇 西方最早流行的经济思潮及其演进中的第一次革命和第一次综合(15世纪19世纪60年代)第一章 西方最早流行的经济思潮重商主义第一节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经济学,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在l5、16世纪,世界酝酿着重大的变化。在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先进国家,如中国、印度的某些地区、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封建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衰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西欧的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较快。在l5世纪末16世纪初,出现了地理大发现。当时西欧各国的资产阶级,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资产阶级由于土耳其人占据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后封闭了通往东方的贸易道路,
2、必须寻找新的通商路线和新的市场。同时,发财致富的贪欲推动着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去寻求尚未被发现的土地和黄金。特别是由于当时欧洲国家同东方的贸易中,输出的黄金多于输入的黄金,贵金属大量从欧洲流出,而欧洲开采出来的金银又极为有限。到15世纪,欧洲各国已经深切地感到缺乏金银,于是金银就成为人们渴望的万能之宝。哥伦布曾这样喊道:“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51页。马克思指出:“在16、l7世纪这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童年时期,一种普通的求金欲驱使许多国家的人民和王公组织远征重洋的十字军去追求黄金的
3、圣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 3卷,第148页。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在这种“求金欲”的驱使下,发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和美洲新大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极大地促使西欧各国开始对殖民址的掠夺,并开辟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大大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促使封建生产方式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过程中,商业资本曾起过非常突出的作用。由于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小商品生产音的两极分化,促进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为商业资本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场所,推动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当时西欧各国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对外贸易,并在对外贸易中结合着海盗行径和对殖民地人民的血腥掠夺
4、,使西欧各国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从而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和确立。与商业资本的这种发展和壮大的同时,在西欧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封建国王和商业资产阶级为了双方各自的利益而结成了联盟。这种联盟清楚地反映在当时西欧各国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上。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由地从事商业、工业和其他方面的活动,就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于是他们打起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旗号。人文主义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一切遵从上帝的旨意。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和神性相对抗,以人权来反对神权,以个性自由来反对宗教规范的束缚。这种新兴的资产阶级
5、思想,支配了资本主义初期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以及各个思想领域的发展,并在当时汇合成生气蓬勃的文艺复兴运动。当时的重商主义者,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不顾宗教裁判所和“火焰法庭”的迫害,勇敢地运用人文主义思想武器,抛弃了从神学来观察经济现象的方法,用人的观点,更确切地说,用商人的观点,来研究与商品货币有关的“世俗利益”,从而迈出了经济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因此,重商主义就是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和资本主义的初期,为适应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重商主义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产生。第二节 重商主义者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
6、重商主义者自己并没有把他们的见解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说体系加以阐述,他们的著作都是以专题或小册子的形式发表的。但他们的见解、观点是互相联系的。重商主义者的基本观点是:只有能实现并且真正实现为货币的东西才是财富,因此、财富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于是他们把国家的经济政策和一切经济活动统统归结为攫取金银。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对追求金银的狂热和对积累货币资本的渴望。从这种基本观点出发,重商主义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的要点是:(1)财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领域,即生产物转化为货币的领域,因此,商业是财富之源;(2)并不是一切流通都是财富的源泉,国内贸易虽有用处,但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量,只有通过将
7、本国商品输出国外,换回金银的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量;(3)流通是利润的源泉,利润只是一种让渡利润,即商品贱买贵卖的结果,而只有对外贸易才能为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利润,因为国内的贱买贵卖只会使一部分人占便宜而另一部分人吃亏,甲之所得恰为乙之所失而抵消;(4)对外贸易的差额必须是顺差,即应尽量少向国外购买而尽量多向国外售卖;(5)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工业是为商业服务的,国内商品生产应服从于商品输出的需要,应竭力发展工场手工业生产,在国外可高价畅销的商品;(6)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制定法令以保护国内的工商业,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早在14世纪末叶,西欧国家的一些封建统治者
8、和有识之士,为了摆脱财政困境与发展商品经济,已开始从发展对外贸易寻找出路了。例如,英王查理二世(1377一1405)为了克服财政困难的袭扰,曾问计于他的大臣们。当时英国皇家造币厂的位名叫理查德艾尔斯伯里的官员,于1381年一l382年给英王的奏折中建议:由于英国国内没有金银矿藏,国内的金银都是从国外输入的;因此,国王如能对进出口贸易加以统制,使从国外购买商品的数额,小于出售给外国的商品数额,那么,大量的金银货币就会源源不断地从国外流回英国。理查德艾尔斯伯里的意思,就是建议查理二世国王实行“少买多卖”的外贸政策。理查德艾尔斯伯里献给国王的这个富国裕民的政策主张,已突破了几千年来鄙视商业的传统观念
9、。自从理查德艾尔斯伯里提出这个政策建议后的四个世纪里,围绕着什么是财富、财富的来源以及如何积累财富等问题,引起了西欧各国的许多商界要人、银行家、官吏、学者的关注和争论。在他们之中,涌现出一大批替统治者出谋划策的智谋之士。他们把与商品货币有关的经济现象作为专门研究对象,著书立说,谋求依靠国家力量,扩展商业,增加财富。于是,在西欧各国形成了一股流行数百年之久的重商主义思潮。重商主义思潮在西欧各国,是逐渐兴起和逐渐衰落的,一般说来,在l5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下半期流行,盛行于16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上半期,但它在各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盛、衰落情况是不一样的。就英国而论,重商主义的政策建议,虽然在l4
10、世纪末叶就有人提出来了,但重商主义作为一股思潮的形成,通常都是从玫瑰战争结束、英王亨利七世即位的1485年算起的;英国重商主义的高潮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时代(1558年1603年)和斯图亚特王朝时期(1603l649,1660l7l4);到18世纪的下半期,英国重商主义已处于衰落时期。法国重商主义的高潮大概在l7世纪下半期,特别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起用柯尔培尔任财政大臣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期间(16651683)达到了高峰。在德国和奥地利,不仅重商主义思潮兴起较晚,而且表现形式也与英、法等国不同。西欧重商主义思潮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大约从15世纪下半期至l7世纪上半期为早期重商主义,从
11、17世纪上半期至l8世纪下半期为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严禁金银出口,在对外贸易上奉行绝对的“少买多卖”原则。他们认为只有尽量少买或不买,才能做到少花钱而将金银货币积累起来,使国家富裕;反之,货币就会离手,使财富丧失,国家贫困。早期重商主义者力图在国内把货币以贮藏货币的形式积累起来,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因此,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保证有更多的金银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出口;他们重视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以扩大商品出口,并容许货币出口以发展殖民地转运贸易,主张降低物价同外国竞争,还容许借贷,但要求对外贸易出超,获得顺差,使更多的金银流回本
12、国。晚期重商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对外贸易,扶植工场手工业扩大商品输出,限制输入,实现贸易顺差。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工主义”,或“贸易差额论”。由于贸易差额论与商业资本的要求最相适应,所以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真正的重商主义”。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重商主义者的学说和政策主张在各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各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的著作中。第三节 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观点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约翰黑尔斯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最为典型的国家。因此,重商主义在英国的产生和发展也比较典型。英国曾产生过许多重商主义理论家、约翰黑尔斯是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主要
13、代表。约翰黑尔斯(?1571)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主要表现在他于1549年写成的论英国本土的公共福利一书中,由于该书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因此该书又可译为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在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以下简称对话集)中除了阐述一般早期重商主义观点外,还强调以下两点:(一)论述了如何防止足值铸币外流。约翰黑尔斯写作对话集的年代,正是大批贵金属从美洲新大陆流到欧洲和出现大批不足值铸币的时期。16世纪的欧洲,许多封建主和国家为了获取大量的货币收入,铸造成色不良和分量不足的劣币几乎是普遍现象,而尤以英国最为突出。当时拥有铸币权的封建主和国家规定,在铸造新币之前,居民必须交出旧的足值货币。这些
14、货币经过熔化再铸,捧进了相当数量的非贵金属如铅等,而居民所得到的则是成色不良、分量不足的铸币,同时,封建主和国家还要扣留一定数量的铸币费用。这样新铸造的货币便只是名义上与旧铸币相同,而在内容上却是不足值的劣币。这种不足值的货币按照法令规定,名义上仍等于过去足值的货币而流通。在这种情况下,不畏惩罚和威胁的人,主要是商人和其他有特权的人物,就不把足值货币交去兑换新的不足值的铸币,也不拿到市场上去使用,却把它贮藏起来,或输出到国外改铸,或在有利情况下将其兑换成外国货币。这就使不足值的劣币充斥于国内市场。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入国内相当时英国出现大批不足值的铸币,使商品价格高涨和人民生活费用增加,并引起足值
15、铸币流往国外。因此,如何将货币保持在国内,保证国家的金银货币供应,就成为约翰黑尔斯注意的中心。他从货币差额论的观点出发,坚决反对铸造不足值的铸币。他认为不足值铸币的出现,不仅会造成商品价格高涨,而且会导致国内足值货币的外流。关于足值的良币被不足值的劣币所驱逐的现象,约翰黑尔斯已经察觉到并提出来加以描述。在约翰黑尔斯的对话集稍后几年,英国财政家托马斯格莱辛进一步论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必然性。后来被称为“格莱辛定律”格莱辛定律,亦称“劣币驱逐良币定律”,它的意思是说:凡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金属货币,如果按名义价值同时流通,则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必被收藏、熔化或输出,而逐渐绝迹于市场,而
16、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必充斥市场。最先把这个道理明确论述的是托马斯格莱辛(1519年1579年)。因此得名。(二)分析和描述了物价高涨的原因及其对各阶层人民的影响。约翰黑尔斯写作对话集的年代,正是西欧各国物价高涨的年代。因此,对于物价高涨的原因以及物价高涨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也引起了他的注意。据估计,英国l 600年的物价约比1500年高出六倍。约翰黑尔斯认为,物价高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各国铸造了不足值的新铸币使通货贬值而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金银贵金属大量流入的缘故。约翰黑尔斯在这里所论述的观点,就是后来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数量论的萌芽。关于物价高涨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约翰黑尔斯在对话集中通过
17、博士与骑士、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对话,说明物价高涨引起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相互埋怨。博土似乎超乎一切阶级之上,但实质上他是作为商人的代言人,维护商人的利益。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博士的话,正是代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对物价高涨、货币外流感到不安,他反对铸造不足值的劣币,关心如何将足值货币保存在国内。对话集并论述了国家保存足值金银铸币的好处,即在一旦发生战争时可以从海外购进军火,在农作物歉收时可以从国外买进谷物。这种观点也常常表现在以后其他重商主义的文献中。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最著名代表托马斯孟 托马斯孟(15711641)曾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和英国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委员。当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特别是
18、在殖民地的转运贸易,已有很大的发展,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有许多人为这种过时的理论和政策辩护,攻击东印度公司为经营转运贸易而大量输出货币的做法。为了驳斥这种攻击,说明发展东印度贸易是增加英国财富的重要源泉,托马斯孟就在1621年发表了贸易论论英国东印度贸易:答对这项贸易的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简称论英国东印度贸易),驳斥了对东印度公司发展对外贸易的反对意见,论述了晚期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和主张。l630年,托马斯孟将他的论英国东印度贸易作了重新改写,在他死后,于l664年改名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出版,他在书中进一步发挥和论述了他在论英国东印度贸易
19、中所提出的贸易差额论,因此,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是晚期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主张的最著名的著作。马克思认为,该书“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它是重商主义的“划时代”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252253页。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所阐明的重商主义观点和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提出以一国财富的增减作为研究对象。(二)论述了贸易差额论的基本观点。这是贯穿于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全书的中心思想。托马斯孟认为只有发展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能达到致富的目的。在他看来,发展对外贸易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手段,而使出口多于进口则是进行对外贸易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种“少买多卖”的原则,托马斯孟认为不是短期的
20、、对某一个国家的、对某一笔交易来看的,而是从全年贸易最后的总结果来看的。(三)为了保持并扩大对外贸易顺差,以增进国家的金银财富,托马斯孟提出扩大本国商品出口,减少外国货物进口的十二条纲领:1. 充分利用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生产,以抵制外国商品进口。2. “纠正”人们使用外国货的“恶习”,认真节约,使“自己的产品供应自己的需要,以抵制外国商品进口。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页。3. 努力提高本国生产商品的质量并尽量降低价格,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获胜,以保证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畅销。4. 重视本国航运业的发展,使出口商品能用自己的船只运输,从而使国家
21、的收入增多。5. 尽量节省原材料的消耗,以制成更多的商品扩大出口。6. 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渔业生产,扩大出口贸易。7. 大力发展转运贸易,使英国成为一切外国商品的“货栈”,以增加货币收入。8. 发展同“偏僻地区”或“遥远国家”的贸易,会带来特别大的好处。9. 输出货币发展转运贸易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他认为如果把货币保存起来不投入流转的话,不仅不能使货币增多,而且在国内保存大量的货币还会“使本国的商品更为昂贵。” 同上书,第16页。相反地,只有把货币投入流转,不断地购买,又不断地把购买的商品在有利可图的时机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才能换回比以前更多的货币。由此,托马斯孟得出结论说:“货币产生贸易,贸
22、易增多货币。”同上书、第14页。10.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可以增加就业,扩大商品出口,从而给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11.发展本国工业和发展对外贸易,必须实行保护政策,以实现贸易顺差,使国家积累更多的财富。12.从发展对外贸易出发,认为生产者人数愈多,技艺愈高超,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愈多,从而可以换回的货币也就愈多。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还处在刚刚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深感劳动力不足,因此,托马斯孟主张鼓励人口增长。托马斯孟认为除了采取上述手段发展对外贸易以外。就没有其他任何手段可以便国家致富。如果靠提高或贬低货币价值的办法,既不能使国家的现金增多,也不能防止现金外流。他深信对外贸易的经
23、济力量,即使在商人获利较小的情况下,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关税等获得很大的利益。法国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蒙克来田和柯尔培尔 自从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到东方的贸易通道逐渐转移到了大西洋,法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如南特、波尔多、罗赛尔和马赛等,已逐渐成为商业资本活动的中心。在l6、17世纪,法国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也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同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国家也把对殖民地的掠夺作为扩大财源的手段,先后在美洲、非洲和亚洲,侵占了许多殖民地,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海外贸易公司。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1635年还直接参加了欧洲的“三十年战争”,获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将领土扩张到莱茵河西岸。但是,当时法国资本
24、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绝大多数的居民都从事农业,农民仍遭受着严重的封建剥削,农业生产停滞落后,广大农村陷于十分贫困的境地。这种状况,决定了法国重商主义的特点。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蒙克来田和柯尔培尔。安徒万德蒙克来田(1575一1621)是l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经济学史上因l615年发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而闻名。在这本著作中,他第一次在书名中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从此,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作为自己著作的名称。蒙克来田虽然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作为书名,但他并没有建立起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的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学说 教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55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