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ppt课件.ppt
《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ppt课件.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九讲 台风的结构、形成和路径,丁一汇 柳艳菊国家气候中心,高等天气学讲座(2019年春季)单元三: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主要内容,9.1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的进展9.2 台风的结构9.3 台风形成的条件和物理过程9.4 台风形成的理论和发生发展概念模型9.5 台风的能量学9.6 台风的路径预报9.7 气候变暖与台风活动的关系,9.1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的进展,(1)由于卫星探测,计算机技术和其他观测技术的进展以 及外场观测试验的实施,对于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 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包括环境影响、强对流系统作 用与海气边界层交换等方面。环境影响包括风速垂直切 变、中纬度长波槽以及热
2、带气旋与中纬度环流系统相互 作用、台风变性成温带气旋等。对流运动往往引起台风 的非对称结构,从而对结构和强度变化产生影响。(2)继续改进台风生成和路径的中短期数值预报,目前24小时 路径预报误差已经接近70-80公里。另外,通过热带气旋 发生频率与ENSO,QBO,MJO,非洲东风波和西非降雨等关 系的研究,提出了热带气旋的季节预报方法,并进行试验 性的预报。,目前发生频率季节预报使用统计方法、动力模式或两者结合的方法,但动力模式必需用海气耦合模式。另一个新的问题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的发生频率、强度和路径趋势将会如何变,目前尚无肯定的结果。 (3)更加重视台风的变性(ET)(Ext
3、ratropical Transition)与登陆的研究。在ET和台风登陆过程中要 研究的新问题是能量获得、垂直切变的增大、冷空气侵 入和锋生、中低纬间环流的相互作用等。(4)利用卫星和雷达等资料的同化技术应用也有明显的进展。 在热带气旋形成与运动的理论方面并没有新的明显突破。 关于热带气旋强度与结构变化的预报也缺乏有效的方法。 本节只着重讨论台风的结构和形成问题。,(5)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数和强度影响研究。目前的研究 表明:随着气候变暖,1-3级全球热带气旋数减少一些, 4-5级强台风数增加。但有不同看法,认为由于资料不 足,可能反映了年代际的自然变化(图9.1-9.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 大气科学系,定义: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空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 烈气旋性涡旋,总伴有狂风暴雨,常给受影响地区 造成严重灾害。水平尺度:大的直径在1000Km以上(最外围的闭合等压 线),小的直径只有200-300Km 垂直尺度:气旋性环流一般都可伸展到300-100hPa(9- 16Km)。,台风概述,就全球来说每年发生80个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其中北半球的台风(占全球总数的73%)明显多于南半球(占27%),而且无论北半球南半球,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大洋的西部。绝大部分台风出现在南北纬5-208个海区。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则极少有台风生成,赤道上也没有台风生成。,台风源地与频数,1、西北太平
5、洋(包括南海)36% ; 2、孟加拉湾10%; 3、阿拉伯海3%; 4、西北大西洋11%; 5、东北太平洋16%; 6、西南太平洋11%; 7、东印度洋3%; 8、西南印度洋10%。,图9.1 1971-2001年全球热带气旋间的生成位置(Emanuel,2008),台风源地与频数,3%,10%,36%,16%,11%,10%,3%,11%,图9.2a 十年间的热带气旋路径(北半球:1992至2000年);9.2b 1851-2006年热带气旋路径与强度 (Emanuel,2008;NASA),源自于热带深处的风暴,一开始总是往西移动,在行经一段距离后再往极地移动,这种现象在南半球尤其明显,图
6、9.3a 1949-2016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及登陆中国台风个数 (NCC, 2017),图9.3b 1949-2016年登陆中国台风平均最大风速变化(NCC, 2017),台风分类,2006年5月15日起,我国实施的国家标准热带气旋等级,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热带低压(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热带风暴(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强热带风暴 (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台风或飓风(Typ
7、hoon),最大风速12 -13级,(32.7m/s-41.4m/s);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 -15级(41.5m/s-50.9m/s);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台风发生季节,北半球集中在7-10月,8、9月最多;南半球集中在12-3月,2月中-3月初最多。综合全球而言,9月是热带气旋最活跃的月份,而5月则是最不活跃的月份。,注:北印度洋由于夏季垂直风切变大,冬季水汽不足,热带气旋的黄金季节为45月 和1011月,9.2 台风的结构特性,台风的气压场特性 台风的流场特性 台风的温度场特性 台风的云系特性 台风中
8、的次级环流,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中心气压很低。台风周围等压线密集,气压水平梯度大。垂直方向气压梯度随高度减小,到一定高度转为高压,但低压范围可直到平流层底部。台风区空间等压面呈漏斗状分布,台风是暖性系统,从静力学观点考虑,低压环流应随高度减弱,但因低层涡旋太深了,所以低压环流厚度仍可达300200hPa 。,台风的气压场特性,图 9.4 (a) 1956年8月1日的5612号台风Wanda(引自北京大学),台风的流场特性,1、台风内低空风场的水平结构: 台风大风区:亦称台风外圈,直径一般约为400-600公里,有的可达8-10个纬距,外围风力可达15米/秒,向内风速急增。 台风涡旋区(眼墙
9、):亦称台风中圈,是围绕台风分布着的一条最大风速带,宽度平均为10-20公里。是台风破坏力最猛烈、最集中的区域。 台风眼区:亦称台风内圈。在此圈内,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台风眼的平均直径为45km左右,眼区内风弱、干暖、少云。眼是热带气旋区别于温带气旋的主要特征之一。,成熟台风中最大风半径之外,切向风的径向变化可由下列经验公式表示:,(9.1),在风最大半径之内,可用固体旋转的公式近似表示 :,(9.2),是最大风半径(一般是40km), 是台风最外围的半径(一般是1000km), 在0.5-0.7之间,依台风不同而有差异。,图 9.4 (b ) 飓风Inez的三维风场结构,台风的温度、湿度场特
10、性,台风热力性质的主要特征:具有暖中心结构 发展成熟的台风,在台风眼区的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的暖核存在,一般台风在这一高度上,眼区温度都可高出周围10以上,暖核一般出现在250hPa(10km)高度上,在眼壁附近,半径为20-50公里的环形带上,有非常强的径向温度梯度存在,曾探测到8-9/20-30Km的记录。在平流层下层和对流层上部为冷心区,这种冷区是由于积雨云顶穿透到平衡高度以上和辐射冷却造成。,台风有一非常明显的湿的内核区 大量的对流活动出现在台风区内。在内核区,相对湿度在400hPa以下超过90%。在6纬距半径以外相对湿度接近环境的平均值。,图9.4c 飓风Inez 温度距平垂直剖面,
11、(Hawkins and Imbembo,1976),图9.4c 飓风Inez 相当位温垂直剖面,图9.5 台风的综合结构。(a)西太平洋径向风剖面(ms-1);虚线:流入;实线:流出;(b)台风切向风剖面(ms-1);实线:气旋性;虚线:反气旋性;(c)稳态台风的温度距平();(d)台风的相对湿度剖面;(e)台风垂直运动剖面(hPad-1),温度,湿度,垂直运动,径向风,切向风,台风的云系特性,台风眼区外围的一个圆环状的云区称云墙或眼壁。 云墙宽度一般为2030Km,云高一般可达15Km,上升速度可达513m/s,最强降水及破坏性最大的风都发生在这里,但很少出现强烈的乱流和雷暴现象。外侧云带
12、宽窄不一,可由十多公里到数百公里,分布疏密不一,都是由对流云群组成的,发展着的台风常拖有很长的尾巴,其实际上也即是水汽输送带。,1.外螺旋云带: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角度旋向台风内部。云带常 常被高空风吹散成“飞云”。 2.内螺旋云带: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直接卷入台风内部,并有降水 形成。 3.云墙:由高耸的积雨云组成的围绕台风中心的同心圆状云带。云顶高度可达 12km以上,好似一堵高耸云墙,形成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4.眼区:气流下沉,晴朗无云天气。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 生一些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一般无降水。,图9.6a 热带气旋内区次级环流
13、和降水分布概略图,(Willoughby,1998),图9.6b 台风眼区周围的环流示意图,可以看到,在台风中有两个次级环流圈:一个是从眼壁上升,在高空向内流入,并在眼中下沉,最后又在眼中由低层流出(反环流圈);另一个由眼壁上升的空气在高层向外流出,在外区下沉,以后在低层流入台风眼壁(正环流圈)。,台风中次级环流圈,图9.7成熟的台风中次级环流的示意图。空气在边界层(区域4 )实际上是呈螺旋状进入眼中(区域5 )。以后沿常M面在眼壁云中(区域1)上升,以后在外区 (区域2和3)缓慢下沉并干燥化(Emanuel, 1988),台风眼是台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眼区中心,气压最低。台风眼的平均直径为
14、45km左右,最小的为1020公里,大的可达100150km。台风眼区的温度比周围暖得多,可达10几度,台风眼对于造成台风中极低的气压和极强的风速是非常重要的。眼中的最低气压与高空下沉的空气和压缩增温有关,而高空下沉又是由对流层下层的水平辐散和对流层上部的水平辐合造成。在稳定的轴对称模式中,径向风方程可用梯度切向风写成:,为在低层眼内有水平辐散,必须使上式右边为正。因为此区中u(径向风)和w(垂直速度)很小,可忽略 项; 如不考虑摩擦作用,则 完全取决于右边第二、三项。如果风是超梯度的 ,则在眼区产生正的水平辐散,这种缓慢的向外径向流动就造成了下沉运动。超梯度风是涡旋在眼壁内把角动量向内水平输
15、送的结果。也就是说,眼和眼壁边界外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可产生很强的湍流混合并把动量输送到眼中,其结果使空气产生从眼区到眼壁的平均向外加速运动。从质量守恒要求,则在眼中产生补偿的下沉运动。同时,超梯度风的存在也能阻止摩擦强迫的边界层辐合。边界层空气伸透入内部,以后突然减速,并在眼壁中上升。许多风暴的综合分析和飞机观测都表明,超梯度风是存在的。,图9.8 1980年8月5日Allen飓风眼壁周围云、降水、最大风速环、径向垂直气流位置的概略剖面图,较黑的阴影区为最大经向和垂直速度区,眼壁的中尺度结构,眼壁的中尺度结构主要特征有(图9.8):(1)径向流入限于1.5km以下,速度向内增加。在500米高度观
16、测到-25 ms-1 的经向风。因而可能最 强的流入是位于地面层之上;(2)流入的空气在减速之前流过最强的眼壁降水区。所产生的辐合造成了最 强降水区之内的垂直运动;(3)最大垂直运动在500hPa以上位于风最大值内几公里。通过较高动量空气 的垂直输送,这些上升气流可增加风最大值之内的风速,以此使对称眼 壁缩小。眼壁区的上升运动为56 ms-1,积云尺度上的上升气流位于 此上升气流区,也大致为56 ms-1。这种高度有组织的眼壁尺度上升 气流可能由气流的速度旋转造成的;,(4)眼壁在大约6小时时间尺度内保持梯度风和热成风平衡;(5)雷达反射率最大值区的坡度向外倾斜,它比上升气流的坡度 小得多。这
17、种差别是因为雨滴落出上升气流,掉在比低空上 升气流离中心更远的地方。这时降水质点是在几乎没有径向 运动的气层中下落,直到最后落入低层的流入层;(6)5公里以上空气从内区向外流出。(7)由眼壁上升气流激起的下沉运动,在沿眼壁内边缘宽10 20km的半径带区,而不是在眼中心组织起来。,个别台风的分布特征与上述综合台风有时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太平洋台风结构的个例分析,常常有显著的不对称性,这反映了大尺度环流系统(如副热带高压和赤道辐合带)对台风结构的影响以及台风发展的不同阶段,早期台风的结构经常是不对称的,到成熟期则表现为明显的圆对称结构。 成熟期台风温度和湿度场特征是:在对流层下部是冷湿的,对流层中
18、上部是暖湿的,到平流层下部是冷干的。这种温湿结构主要与深厚积云对流的作用有关。,角动量辐合和守恒,几个重要问题的解释,考虑热带气旋中的一个水平空气环,开始静止于半径 R0 处,以后在角动量守恒下向内收缩到半径 R 处。初始空气环只有地面的牵连角速度,即 f/2 (是科氏参数)。对于单位质量,围绕风暴中心的初始角动量为: 空气环缩小至R之后,设空气环的相对切向速度为U,其产生的相对角速度为 U/R(地转角速度为f/2)。现总角动量为:,由于角动量守恒,初始和终点角动量应相等,则有:,如果 远大于R 时,则可化简为:,或在R处得到速度为U时的初始半径为:,随f减小或纬度减小而增加,即在某一内部空气
19、环处产生一定风速,在较低纬度则需有更大范围的辐合。,上述原理基本上回答了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内部怎样产生和维持强风,TC眼区周围的强上升气流需要持续的空气流入,尤其在低层,在摩擦作用下空气近于呈螺旋状穿越围形等压线向中心流入。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外区的天气尺度相对涡度为零或很小,但由于存在背景的行星涡度f,水平辐合可不断地把已存在的涡度向内集中,根据上面说明,在角动量守恒条件,切向风速在Ro(该处可以为零风速)到R的缩小过程中,U将不断扩大,如从350km缩小到35km,在20纬度,风速U可达100ms-1 (在10m的高度,相应于约50 ms-1风速)。这与台风的最大风速环典型风速很接近。但在5
20、纬度,产生同样的风速必须从700km开始向内流入。在很低的纬度(5纬度 ),近赤道对流层大气不可能具有产生和维持台风强风速所需要的大范围水平辐合。,观测表明,地表摩擦的作用把近地表的径向依赖关系由角动量守恒观测的1/R 减少为(1/R)0.6左右。但是在高层台风顶部,由中心区向外的辐散气流不受摩擦的影响是完全遵守角动量守恒。因而在最大风速环以外的区域,高空风系统性地比低层低,一般在200km半径区,其流出的气流旋转要比地表风弱不少,并转为反气旋性。这在卫星云图看到的是,高层卷云流出正位于低层气旋性变曲的积雨云线形成的螺旋结构之上。这些螺旋状“银河旋臂”的出现正是台风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台风的
21、角动量场与外力矩,这也是局地圆柱坐标系中的角动量收支方程。 上式表明单位质量的角动量是通过方程右边的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矩(第二项)而改变的。因而,摩擦力矩是角动量变化的关键力矩,也是台风强度问题的关键,可计算台风中的 场。在低空的同一层上, 大值 在台风区的外围;趋向中心, 减小。这表明:在低层流入空气的角动量有很大的损耗(约60%)。但在200hPa附近,流出的空气更接近于角动量守恒。低层 的减少正是气压和摩擦力矩的作用,尤其是摩擦力矩(图9.9)。,图9.9a 切向平均的绝对角动量垂直剖面(对1964年10月1日移动性飓风Hilda),(Hawkins and Rubsam, 1968),
22、减小,旋衡风平衡,台风中心区高层切向风速的减弱在使风暴的风场和温度场达到平衡上是至关紧要的。在强TC下的风环中,空气环旋转造成的水平加速度(相应于离心力)很大,远超过其它加速度,由于科氏力在低纬很小,旋转造成的水平加速度与气压梯度力相近。这一般与中纬的地转平衡相似。但它是旋衡风平衡,而不是地转风平衡。因为前者是向内的气压梯度力与向外的离心力(而不是科氏力)平衡。其关系式为:,这种平衡使内区极强的梯度力和风速得到缓解,但它意味着旋衡风相当于热成风方程。上式可改写成:,将上式用于上下两个等压面,则有:,可以用 层的平均温度 径向梯度代替其厚度径向梯度,则得:,如果考虑一极薄层,则可得到上式的微分形
23、式:,上式把风速平方的垂直梯度与等压面径向温度关联起来,其方向与一般热成风方程相同,即在北半球,正切变与切变左侧为低温的平均温度场相关联。在台风中,上述旋衡的热成风要求在北半球气旋性气流左侧的暖心与负切变(气旋性风随高度减小)相关联。热带气旋的暖心(最大风速环以内为8/10km)因此在动力学上被具有强风的深厚漩涡所限制,其强度随高度减弱。这使热带气旋中风的最大破坏力出现在低层。这正像中纬度急流,作为一种动力障碍把相邻的冷暖空气隔开,如果一旦动力障碍消失(如急流由纬向变经向或消失),暖空气将在冷空气上方迅速扩展开来,但这直接是通过地转平衡的,而对热带气旋是受强持续性辐合建立的旋衡平衡制约。 此外
24、,围绕热带气旋暖心平衡流的方向要求有一种深厚的“倒”急流,即在对流层下部有圆形的急流核。,热带气旋(TC)暖心形成的动力学,在台风中,对流发展旺盛区域的水平尺度为数百公里,最大切向风速在50 m/s左右,在这种情况,对于处于定常状态的台风里,径向上力应满足梯度风关系而不是地转风关系。因此,柱坐标中梯度风平衡关系表示为:,式中 为距台风中心的径向距离(向外为正),而 为切向速度(气旋式流动为正)。利用对数压力坐标系中流体静力方程,消去式(1)中的 ,便得到径向温度梯度和切向风的铅直切边之间的关系式,(1),(2),(3),由此可以看出,台风的暖心结构与台风环流是随高度减弱联系在一起的。例如,台风
25、气旋性环流随高度减弱,即 ,则由(3)式,有 ,故高温必须出现在台风中心。 若令台风系统铅直尺度为均质大气高度 ,切向速度尺度为 ,水平尺度 ,并假定 (200 N纬度的f值),则可得径向温度的变动值的量级必须为:,所以,这种情况下热力学能量方程中温度的径向平流是不能略去的。,暖心形成的方式有两种:潜热加热+积云对流输送或低空气旋性环流和高层反气旋环流加强(由垂直切变加强造成)导致的温度场的响应(温度场向风场适应)。,暖心形成的机制,(1)边界层暖湿空气的摩擦辐合造成积雨云与天气尺度TC系统相互作用与正反 馈,此即CISK机制。(2)地面中心气压已经明显低于(如至少20hPa)发展风暴之外地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台风 结构 形成 路径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53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