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技园区智力资本调研总结报告.docx
《某科技园区智力资本调研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科技园区智力资本调研总结报告.doc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关村科技园区智力资本调研总结报告一、由资本知本智本说开来农业经济时代,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中对社会财富贡献最大的要素,产生的地租是主要分配形式,占绝对的比例,而由资本产生的利润和由劳动产生的工资分配只占数量不多的余额。在工业经济时代,也就是资源经济时代,企业的规模侧重于量的扩张,资本是稀缺的生产要素,谁拥有了资本谁就拥有了分配的主动权,资本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分配形式,占据着绝对的比例。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资本所代表的资源日益短缺,以资本推动经济发展难以维持;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本很大程度上代替非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样,会财富的分配就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多少及其
2、价值的实现程度,相应地,非人力资本因其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减少,在分配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处于辅助地位。这就意味着劳动力尤其是智能劳动力应取得更多的收入。而现行分配模式中,劳动者的收入多少并没有取决于他在创造财富时各生产要素贡献的相对比例,资本的收益仍占主要地位,这种分配模式应予以变革,否则会阻碍知识经济的发展。20世纪初的经济是自然资源型的。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在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工业产品是汽车,一辆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约占生产成本的60%。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工业产品是半导体,在半导体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到20%。在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产
3、品是计算机软件,而在制作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所占比例更低。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纵观人类发展史,社会经济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三个阶段,产业发展形态也经历了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和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诸个形态。在这极类似黑格尔“否定之否定”规律中,人力资源已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当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不难发
4、现,曾被预言家称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人才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推动这个时代到来的力量,正是智力资本。知识与智力。辞海对知识和智力所下的定义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智力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仅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便可看出,知识是一种已有的存在,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智力则是一种创造性存在,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智力是对知识的驾驭和操纵。知识经济与智力经济。从学术界目前对知识经济的理解上看,知识经济与智力经济并非完全对立,有时甚至是相互替代的。吴季松博士在他1998年出版的知识经济一书中给知识经济下了一个明确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
5、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可避免地成为高度浓缩的资本,但知识资本是对人人开放的,利用仅需支付少量的成本;而智力资本则有所不同,由于智力资本的构成中含有大量创新的成分,其表现方式为新理念、诀窍、管理技术、专利技术以及新成果、新产品等,具有突出的高科技特征,且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强的独占性,因而,对智力资本的使用要付出较大的成本。知识经济也是智力型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智力资本的扩张,智力资本扩张的速度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速度,智力
6、资本扩张的核心是知识的扩散性和知识的创新性,其内在规律为知识价值认同规律。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信息等,有些工业部门的增值主要依靠智力资本,其比例可达 34。但是许多企业不重视智力资本的作用而陷于严重亏损,如加拿大的帝国商业银行、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陶氏化学公司等都是在经过长期挫折后,才体会到智力资本的重要性的。英国学者查尔斯双迪在其非理性时代一书中说:“一个公司的智力资产价值通常为其实体资产账面价值的3或4倍。可是当公司的经理人员被问到他们的公司内有多少知识被应用时,他们通常的回答是只有20%,如果利用率能达到30%,它对公司所产生的作用将更大。”比起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智力资本具有以
7、下明显的特征:1、一个人的实物资本(财产)具有可剥夺性,其人力资本却是无法被剥夺的。而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明显区别在于其受到相关法律(如专利法,知识产权,商标法,著作权等)的高度保护。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其受到保护的程度日益深化。因而,法制化的程度也日益提升。2、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对人员的一般投资而产生。明智的人们知晓,应趁年轻获得自己的人力资本。而智力资本不仅趋向年轻化,更依赖创造性教育和培育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关键资源。在变革中创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已取代普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劳动,成为创造知识社会财富的巨大源泉。3、人力
8、资本给个人、家庭与企业带来利益,刺激许多家庭、个人与企业投资他们自己的人力资本。而基于知识经济的智力资本则更多地给社会与全球带来利益,如微软公司的成功,显示这种高密度的智力资本能迅猛地创造财富,在更大范围中改变世界和推动发展。因此,人才资本化与资本人格化成为知识经济与智力资本的显著特征。4、每个地区与国家,在形成智力资本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泡沫经济的阶段,其人力资本难免沾染“泡沫现象”。而泡沫经济一旦跨入知识经济阶段,则标志着智力资本的组合与形成。亚洲金融危机表明,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及其形成的及早性,是一个国家与地区抵御金融经济危机的重要力量。5、从表象看,人力资本是有形的,而智力资本则
9、往往是无形的。但深层的知识经济告诉我们,无形的智力资本正以迅猛的势头驾驭有形的人力资本,形成新一轮的人力资源金字塔。若要掌握未来社会的优势,就要掌握控制技术与知识的人才。智力资本,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竞争力的代名词。6、智力资本比人力资本更具价值,也更有力量。英特尔、微软公司的成功,并不是他们比IBM公司有更多的人力与财力,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比物质或金融资本更具价值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以其价值高、确认难、流动快的特点,在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上运行,其流失的风险也极大。物资资本(如矿山化石)的流失,往往以几十年或数年时间计算,人力资本的流失则往往以年或月的时间计算,而智力资本流失的速度极快,瞬间即来,
10、刹时即去。借助于当代电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和资讯社会优势,智力资本往往以光的速度在全球流动,追求其最高的价值实现。美国在知识经济中独占鳌头,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即使在其国内反移民热潮中,克林顿政府还是提高了吸收技术移民H1B的名额,从原有的每年6万个名额上升到每年10万个名额。如何管理与利用智力资本,保护和发展智力资本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当提高全社会对智力资本的认同和保护。智力资本管理的首要环节,是法律意义上的认可。其中,股份分配是当今全球企业竞争中的共同做法,能有效地吸引人才,增加公司凝聚力。在知识经济的热土美国加州
11、硅谷,股份分配已成为吸引管理人才与高技术人才的常规做法。同时,价值观意义上的认同,也已成为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企业文化,这就是智力资本中的结构资本。知识劳动与企业家受尊重、受保护的程度,往往是衡量知识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智力资本如受不到法律、道义和全社会的共认,知识经济犹如沙滩楼市,难以持续和发展。二、智力资本及其研究的发展任何企业要存在和运作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资源。传统的企业经济资源有三,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资金资源。随着近代科技、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企业经营的第四种资源,也是更为重要的资源,即智力资本。在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并进入网络经济的形势下,企业家在经营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创造
12、财富的方式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企业要想进一步取得高额利润更要重视智力资本这一新的经济资源。“知识产业”的概念最早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的。马克卢普依据1958年美国的统计资料,从标准的国民账户入手研究,把30个部门的知识生产、加工处理和传播分为五大类,定义为知识产业,包括(1)教育;(2)研究与开发;(3)通信媒介;(4)信息设备;(5)信息服务。按照他的测算,美国在1947年1958年期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的速度递增,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倍;1958年这些知识产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
13、(GNP)的29%,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32%(1959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产品的迅速崛起,现代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从传统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到2000年三月,美国经济已经连续108个月持续增长,使全世界更加关注“知识经济”的问题。经济增长的源泉和企业之间竞争的重心,已经从物质资本转移到智力资本上。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标志,智力资本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随着这种竞争重心方面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智力资本已经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之一,应该采取更系统的方法去经营企业的智力资本。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Assets)以知
14、识为核心,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经营管理无疑是目前为止企业管理者和企业研究者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当然也是最大的机遇。智力资本在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在50多年前就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1945年,经济学家哈耶克(Frederick Hayek)曾研究过智力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1962年,美国普林斯敦大学的学者麦奇卢普(Fritz Machlup)完成了一项题为“智力:它的创造、分配和经济意义”的研究。这项研究认为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部门的贡献达34.5。1990年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15、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明确为“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此文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对核心能力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另一位学者利奥纳多巴顿(LeonardBarton)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四个方面,主要发挥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Calbraith)于1969年首先提到智力资本的概念。他在致波兰经济学家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认为,你应该认识到世界上已经有多少人把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归功于你在过去
16、几十年中提供的智力资本。”对此事件的经典记载见于1975年G.E.费韦尔所著的米哈尔卡莱茨基的智力资本一书。加尔布雷思指出:智力资本的智力在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无形资产,而是一种思想形态的过程,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A.Stewart),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专著,包括:脑力:智力资本是如何正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的?(财富1991年6月3日);你的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智力资本(财富1994年10月3日);智力资本:组织新财富(1997)。斯图尔特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并吸收了
17、企业管理的实践,指出,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并称为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加拿大McMaster大学商学院的Nick Bontis博士,指出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机理,并运用数理统计工具提出了测度其相互关联度的量化模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斯维比(Karl Erik Sveiby)在1997年的著作新的组织财富一书中,将智力资本划分为:员工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内部结构(Inter 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ra structure),即E-I-E结构。美国密歇根大学商
18、学院的乌尔里奇(Dave Ulrich)教授提出了更简洁的智力资本定义,即“智力资本=能力认同感”。英国的安妮布鲁斯(Annie Brooking)将智力资本归为“对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并将智力资本体现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然而,把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一种新的增长点进行系统研究却是近些年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智力资本开始受到企业界的重视。1991年,财富杂志刊载了汤姆斯特沃德的文章智力风暴,这是在国家级商业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此类题目的文章。到1998年,伴随着美国新经济的兴起,有关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管理界的一个热点。仅1999年,在世界范围内召开的有关
19、智力资本管理的国际会议就超过了12个。然而,迄今为止的多数研究集中在智力资本的解释、评估以及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上,如何利用智力资本获得企业增值的潜力则是管理理论界和企业高层管理者更为关心的问题。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信息等,有些工业部门的增值主要依靠智力资本,其比例可达 34。但是许多企业不重视智力资本的作用而陷于严重亏损,如加拿大的帝国商业银行、美国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陶氏化学公司等都是在经过长期挫折后,才体会到智力资本的重要性的。英国学者查尔斯双迪在其非理性时代一书中说:“一个公司的智力资产价值通常为其实体资产账面价值的3或4倍。可是当公司的经理人员被问到他们的公司内有多少知识被应用时
20、,他们通常的回答是只有20,如果利用率能达到30,它对公司所产生的作用将更大。”近年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公司因重视企业智力资本的作用,纷纷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hief Knowledge Officer,CKO)或译成知识总监。CKO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开发、智力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等职能工作。这个部门的工作成果不仅仅是数据和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形成一个知识共享和创新的氛围,向企业提供经营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源。把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一种新的增长点进行系统研究已成为经济管理界的一个热点。仅1999年在世界范围内召开的有关智力资本管理的国际会议就
21、超过了12个。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要重新思考竞争策略”;2000年6月18日美国商业周刊提出了知识寿命周期日趋缩短,企业竞争规则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出现了“快鱼吃慢鱼”的趋势。为迎接“效率时代”的挑战,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在21世纪管理挑战的著作中指出:“成功的企业家不是坐等灵感的降临”,而要“系统地每612月定期检查机遇窗口”、“有组织地加以运用”。美泰普史考特(Tapscott)教授在新经济数位世纪的新游戏规则一书中提出:“决策过程应该要增加在不同选择中做出最好的抉择的机遇研究”。从对智力资本的解释到升华、深化如何利用
22、智力资本获得企业增值的机制研究是管理理论界和企业高层管理者更为关心的问题。虽然国内也有一些与智力资本思想相近或相关的研究(如人力资本、知识价值管理、无形资产等),但仅限于对国外智力资本理论介绍,专题性的少,原理性的多,直接用于实践的就更少。十五规划建议说明指出:“建议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今后五年的工作至关重要”。2001年3月公布的十五纲要中,明确提出:“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朱鎔基总理在纲要说明中明确提出“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乘胜而上,今后五年的工作至关重要。”2000年2月13
23、日经济日报专论“京沪深,谁是中国高技术的领头羊?”中指出:北京的优势在于智力资源的集中,发展速度上是深圳最快,产值规模上是上海最大。北京要力争全国领先,在依托中关村,切实抓好“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的实施中,增强对智力资源“速度/效益”发展导向机制,并提高管理技术的可操作性、科学性的研究,既是贯彻落实十五规划,北京市发展战略的当务之急,也是适应新经济的新规律,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创新的迫切要求。如何跟踪国外智力资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结合高科技园区智力型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为首都智力型企业加速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并使我国智力型企业智力资本增值与管理尽快驶入快车道。本课题从微观层面人手
24、,探讨智力型企业智力资本增殖机制模型(H-K-S-C模型),重点研究智力资本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的经营管理之道,从而构筑智力资本增值的智力场-智力网-智力流-智力库;围绕智力资本微观研究,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二次创业”发展提出了建立“智能型园区”的概念。三、中关村的重新定位(一)中国高新区的发展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后又由广东省信托投资公司参股,共创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技园 智力 资本 调研 总结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5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