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
《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生态经济建设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规划.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扬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扬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建设规划建设规划 (最终最终稿)稿) 编制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编制日期:二 OO 六年七月I 目 录 1 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 1.1 自然条件. 1 1.1.1 地理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1 1.1.3 气候特征. 2 1.1.4 水文特征. 2 1.1.5 自然资源. 3 1.2 社会经济发展. 4 1.2.1 社会发展概况. 4 1.2.2 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 5 1.2.3 经济基础. 5 1.3 生态环境. 6 1.3.1 空气质量. 6 1.3.2 水环境质量. 6
2、1.3.3 声环境质量. 8 1.3.4 固体废物. 9 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意义和有利条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意义和有利条件 . 10 2.1 优势和有利条件. 10 2.1.1 政策优势. 10 2.1.2 区位优势. 10 2.1.3 空间优势. 11 2.1.4 产业优势. 11 2.2 制约因素. 12 2.2.1 区域竞争激烈,核心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12 2.2.2 企业规模小,产业分散,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12 2.2.3 资源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13 2.2.4 处于南水北调上游,限制产业发展. 13 2.3 重要意义. 13 3.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 . 16 3.1 总
3、体思路. 16 3.1.1 定位. 16 3.1.2 建设总体框架. 19 II 3.1.3 产业方案. 21 3.1.4 污染控制方案. 22 3.1.5 基础设施建设. 23 3.1.6 政策保障系统. 23 3.2 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24 3.2.1 规划期限与分期. 24 3.2.2 规划目标与具体指标. 24 3.2.3 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26 3.3 规划范围和依据. 30 3.3.1 规划范围. 30 3.3.2 规划依据. 34 3.4 规划基本原则. 35 3.4.1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35 3.4.2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原则. 35 3.4.3 3R原则 . 36
4、 3.4.4 四个结合原则 . 37 4 行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 40 4.1 纺织服装行业. 40 4.1.1 现状分析. 40 4.1.2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43 4.1.3 生态工业系统设计. 44 4.2 皮革加工行业. 46 4.2.1 现状分析. 46 4.2.2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近期、中期). 47 4.2.3 清洁生产措施. 48 4.3 集装箱制造行业. 49 4.3.1 现状分析. 49 4.3.2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51 4.3.3 生态工业设计. 52 4.4 热电能源行业. 52 4.4.1 现状分析. 52 4.4.2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53 4.4
5、.3 清洁生产措施. 55 4.4.4 生态工业设计. 56 4.5 电子加工行业. 58 III 4.5.1 现状分析. 58 4.5.2 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59 4.5.3 生态工业系统设计. 61 4.6 现代物流业. 62 4.6.1 现状分析. 62 4.6.2 发展目标和思路. 63 4.6.3 发展措施. 64 4.7 造纸行业. 65 4.7.1 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 65 4.7.2 发展目标和指标. 66 4.7.3 清洁生产措施. 67 5 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案 . 74 5.1 水污染控制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方案. 74 5.1.1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6、. 74 5.1.2 发展目标和指标. 77 5.1.3 控制方案. 78 5.2 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案. 82 5.2.1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82 5.2.2 发展目标和指标. 83 5.2.3 控制方案. 84 5.3 固废循环控制方案. 85 5.3.1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85 5.3.2 发展目标和指标. 87 5.3.3 控制方案. 87 6 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重大项目及其投资与效益分析 . 90 6.1 入园条件. 90 6.2 重点支撑项目. 91 6.3 资金筹措渠道. 92 6.4 重点项目介绍. 93 6.2 效益分析. 95 6.2.1 经济效益. 95
7、 6.2.2 生态环境效益. 95 6.2.3 社会效益. 96 7 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保障体系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保障体系 . 97 7.1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保障体系. 97 IV 7.1.1 成立驻区环保局. 97 7.1.2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97 7.1.3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98 7.2 经济政策. 98 7.2.1 改善投资环境. 98 7.2.2 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 99 7.2.3 增加融资渠道. 100 7.3 政策保障. 101 7.3.1 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102 7.3.2 加强执法力度. 102 7.4 环境管理工
8、具. 102 7.4.1 废物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102 7.4.2 清洁生产审核. 104 1 1 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1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1.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扬州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下游北岸,东靠京杭运河,北靠邵伯湖,地理位臵为东经 119 26,北纬 32 24。宁通高等级公路、淮江高速公路交叉贯穿扬州,距离沪宁调整公路 30km。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以目前港口工业园的行政区划为基础:西起古运河,东至京杭运河以东夹江,南临长江,北界邗江河,总面积 23km2。具体位臵见图 1-1。 图 1-1 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位臵图 1.1.
9、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扬州市地貌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大致为西北高、东南低。蜀岗一线以南为长江的河漫滩地,标高 510m。 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业园区区 2 扬州市境内分布的地层属第四纪地层。市区内多为瓦砾土层,少部分地区有淤泥。基岩深度南浅北深。在河漫滩地区为 5664m,在一级阶地约为 75m,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具有地形平坦开阔,地基稳定的优点。 扬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地台和地层的过渡带扬子准地台中部。 扬州市附近断裂构造发育。在地震的划分上属于扬州铜陵地震中段,地震烈度为七级。 1.1.3 气候特征气候特征 扬州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主要特点是:
10、受季风环流影响较大,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年平均气温 15,无霜期平均 222 天。平均日照 2176.7 小时,年平均气压 1015.8 百帕,年平均相对湿度 78%。年平均降水量 1030mm。常年梅雨期约23 天,一般在 6 月中旬到 7 月中旬,平均梅雨量 231mm。干旱、雨涝、低温、阴雨、台风、冰雹新等灾害间有出现,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1.1.4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 扬州市位于江淮两大水系的交汇处,长江通过古运河、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的邵伯湖、高邮湖等水
11、体相通。规划的生态工业园区范围内主要水体为长江、邗江河、古运河、京杭运河。 长江扬州段 园区紧邻长江北岸,长江扬州段南岸为镇江市。该江段距长江入海口约300km, 多年平均径流量约 8910 亿 m3, 最大年径流量为 13590 亿 m3(1954 年) ,最小径流量为 6760 亿 m3(1978 年)。历年最大流量为 92600m3/s,最小流量为4620 m3/s,平均流量 28700 m3/s。长江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情况为:79 月为一年中最大季节,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 40;12 月2 月是最小季节,三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 10。 扬州江段受潮汐的影响较明显,落潮历时长
12、,涨潮历时短,有回流。 长江扬州段江岸弯曲,主流摆动,滩涂发育。瓜洲镇附近上游有世业洲,瓜洲镇对面为征润州,六圩下游有江心洲。河道宽窄不一,从 1.5km 到 4.0km。六圩口附近江面宽约 4.0km。 京杭运河与长江交汇处为凹岸带,北岸为深槽,水深流急,近岸带水文情势3 复杂。京杭运河入江口(六圩口)上游约 10km 为瓜洲镇,古运河在此入江。六圩口上游约 1km 为扬州港。 六圩口下游约 30km 处的三江营, 为南水北调的取水口,江水经江都三江营抽水站进入京杭运河,供给苏北以至山东等。洪水期江都抽水站用于排泄里下河地区的洪水。 京杭运河扬州段及主要船闸 京杭运河上游与邵伯湖相通,流经扬
13、州市东郊,通过施桥船闸与长江相连。从湾头扬州闸至入江口长约 15.5km,其中湾头至施桥船闸段长约 9km,施桥船闸至入江口长约 6.5km,河面宽约 185m,河底高程约 0.5m。 古运河及主要水利工程 工业园区西以古运河为界。 古运河北经位于湾头附近的扬州闸与京杭运河相通,流经老城区东、南两侧,然后向西南经瓜洲闸入长江。从扬州闸至瓜洲闸长约 27.7km。市区河道蜿蜒曲折,河面宽 50m 左右,水深 2.02.4m。扬州闸和瓜洲闸分别控制古运河上下游水位, 以保证航运和上游蓄水灌溉。 除航运和灌溉外,古运河还具有提供工业辅助用水和排泄市区雨水、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多项功能。 扬州市区地
14、下水分为四个含水层:潜水含水层、浅层(潜水承压)含水层、深层(承压)含水层和基岩裂隙水。浅层含水层为上更新统(Q3)冲积层,岩性上段灰色粉矿,厚度一般为 30m,下段为灰、灰黄色细砂、中砂、粗砂,局部含砾,松散饱水,顶板埋深 40m,厚度 1520m。在上段和下段之间夹有一层厚约 512m 左右分布稳定的亚砂土或亚粘土,隔水性不强。 1.1.5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 扬州市地处长江下游、江淮平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扬州市域地势较平坦,一般高程在 2.44.5m 之间,全部为长江新淤,土质肥活,均为圩田,土壤为淤泥中的江淤土、黄夹沙漏沙土等,水利、土质好,利于农业耕作和开
15、发。 2) 水资源水资源:年均降水量为 1030mm,市域水系发达,有长江、京杭运河、古运河等河流,还有高邮湖、邵伯湖等湖泊。长江过境客水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8910 亿 m3,是扬州工农业生产重要的自然资源。 3) 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根据扬州市沿江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调查资料,沿4 江区域内有藻类 165 种、浮游动物共 91 种、底栖动物共有 75 种、水生高等植物有 81 种。乔木主要有柳、杨、槐、榆、桑、楝、枫、枫杨、水杉、构树、枸骨等。人工栽培经济作物有水稻、麦、蚕豌豆、玉米、大豆、薯类、油菜、茶叶、棉花、甘蔗及瓜果、蔬菜等。 4) 渔业资源渔业资源:长江扬州段气候条件优越,一
16、年中适宜鱼类生长的时间有八个多月,为各种鱼类资源的生长繁殖创造了相当优越的环境条件。此外,扬州段长江水受潮汐作用明显,水体交换量大,溶解氧丰富,并带来众多的有机物和饵料资源,吸引了鱼类索饵、洄游。长江共有鱼类 270 余种,扬州段 108 余种,占总数 46%。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鳍豚、中华鲟、江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等。 1.2 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 1.2.1 社会发展概况社会发展概况 扬州市是一座具有近 2500 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隋唐、明清曾两度繁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扩大投入、调整结构所形成的积
17、极效应得到释放,全市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十五以来逐年提升的增长轨道平稳运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初步实现小康目标。 2005 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92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86 亿元,增长 6%;第二产业增加值 518 亿元,增长 17.3%;第三产业增加值 318 亿元,增长 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389 元,突破 2 万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 2500 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9.356.234.5。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 117 亿元,增长 26%。一般预算收入 49.5 亿元,增长 26.2%。 针对宏观调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
18、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扬州市坚持以改善运行环境、培植发展后劲为重点,努力求得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保持了稳步提高态势。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在近年来逐步上升的基础上继续提高,2005 年达到 12.7%,比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 扬州市实施经江苏省批准的扬州市沿江开发详细规划,沿江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64.8 亿元。沿江高等级公路京杭大运河以西段建成通车,以东段开5 工建设。扬州港 3 万吨多用途码头建成并投入使用,江都港区 1 号码头正式对外开放。热电、供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及海关直通点等项目开工建设,部分已建成。5 个省级开发区和
19、一批园区产业集聚初具规模。扬州开发区以项目为抓手加速发展,川奇光电、中集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先后投产。沿江农业综合开发区成为全省示范区。全年沿江地区协议注册外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外资企业税收分别占全市总额的 90%、90.1%和 75.9%。 1.2.2 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构成 根据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 年2020 年),扬州市的城市布局为“一城一港”,即主城区和沿江港口工业新区。 主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教育产业,强化中心城市服务功能、集散功能和信息系统功能。沿江港口工业新区将建成长江枢纽港口,是扬州市产业发展重要区域,重点以发
20、展传统工业为主。 扬州经济开发区所在的沿江港口工业新区总体布局为 “一个中心, 三个组团”的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一个中心:即以古运河、邗江河、京杭大运河围合的三角地为主要用地,形成集工业仓储、港口及公共设施配套为一体的中心工业区。三个组团:瓜洲镇、运西八里、施桥镇为外围三个组团,主要提供生活配套和安排就业人口。中心工业区与三个组团之间为生态绿地,以保证分区良好的生态空间分布和生态环境。作为综合性的城市分区,沿江港口工业新区产业发展的空间较大。考虑到整个扬州市的产业布局和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港口分区产业发展重点是一些相对污染较重、能耗较高、占地较大、耗水量大、运输量大的二、三类工业。 1.2.3
21、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 扬州经济开发区作为扬州市工业体系的主要实施区域, 在扬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和沿江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扬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南侧,1992 年 6 月建立,规划面积 16.52km2,93 年 10 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2年初,区划调整后,原邗江县的八里、六圩两个乡镇由开发区代管,实际行政管辖范围已达 72.2km2。至 2005 年底,扬州经济开发区注册企业 2027 家,开发区工业总产值达到了 328 亿,建成区面积 20km2。 在招商引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外资进入开发区投资。2002 年-20056 年,开发区协议注册外资 19.1 亿美元,是
22、过去 10 年(1992-2001)的 5 倍,2005年达到 6.6 亿美元,是 2004 年的 2 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发区进行了大投入,2002 年-2004 年三年里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 23 亿元,开发面积达到 10km2,并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包括道路、污水、自来水、水利、热电联供和港口建设等等,奠定了开发区发展的大格局。 在产业发展方面,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化纤纺织、家电等行业集聚了一批项目,如创利皮革、华芮纺织、环保热电、阿波罗、力联等。项目产出连年增长,开发区的财政收入每年也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1.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 扬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扬州市内南部,毗邻扬州
23、市区,环境质量与扬州市区没有明显的差异, 因此本报告中使用扬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中提供的扬州市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通过扬州市环境质量现状来反映扬州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质量现状情况。 1.3.1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 2005 年扬州市区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空气环境质量良好率达 86.85%,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悬浮颗粒(PM10)。2005 年扬州市区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为 0.042mg/m3,二氧化氮年日均值 0.024mg/m3,PM10年日均值 0.097mg/m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2005 年扬州市区降水 pH 均值 4.64,降水 pH 值分布范围 3.89
24、8.14,酸雨发生频率 75.2%。2005 年度,扬州市区酸雨发生频率大幅上升,全年降水 pH 均值仍在下降,己成为江苏省内酸雨高发区。酸雨为硫酸型,酸雨中:硫酸根硝酸根氟离子。 1.3.2 水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扬州城区及所属各县(市)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提高,但各饮用水源中氨氮、总磷、总氮等有机污染物浓度都在上升。2005 年长江、廖家沟、芒稻河、高水河、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类标准。京杭大运河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地表水类标准,大运河宝应高邮段总氮、溶解氧、石油类偶有超标现象。以地7 面水为饮用水源的好于地下水源,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氧,地下水饮用水源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25、、总大肠菌群。 2005 年扬州市区地下水水质与往年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市区处于岩体裂隙中的构造裂隙井水质良好,符合国家地下水类标准;承压深井水己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潜水深井水、潜水浅井水氨氮和总大肠菌群污染严重,其中总大肠菌群超标率达 100%。 2005 年扬州市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达标率大幅提高,详见表 1-2。其中流经扬州经济开发区的河流主要为长江扬州段、京杭大运河扬州段及古运河。由表中可以看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质属于 IV 类,主要超标物为氨氮、BOD、溶解氧、挥发酚,超标率分别为 20%、16.7%、13.3%、14.7%。长江扬州段水质属于 I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生态 经济建设 管理 财务 知识 分析 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8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