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
《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统计学第3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docx(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学习目标1. 理解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2. 掌握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计算方法;3. 了解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4. 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核算是国民经济生产总量核算的延伸和发展,它侧重于中间产品的核算,能提供更为丰富、详细的信息,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实物流量核算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本章主要阐述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原理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分析。第一节 中间消耗与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中间消耗和投入产出的含义中间消耗反映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我国
2、以前沿用的物质生产的MPS体系中,只计算物质生产,中间消耗只限于物质消耗。但现在所采用的SNA体系,不仅包括物质生产还包括了服务生产,从而中间消耗也得到了拓展,既包括了物质消耗,又包括了生产中的各种劳务消耗。所谓中间消耗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其中不包括固定资产。这些货物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完全用掉了就是被改变了形式。有些物质投入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式被改变并形成产出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在新的生产过程中,如:铁矿石在生产中被炼成钢铁之后,又会进入新的生产过程,比如汽车制造。 投入分初始投入,即增加值投入,和中间投入,即中间消耗。因此,投入具体指生产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劳
3、务,以及固定资产。产出指的是生产活动中所生产的产品货物和服务。投入产出核算就是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经济和技术关系的宏观数量方法。它是美国经济学家W.列昂惕夫在1931年开始提出的,1936年,他撰写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一文,由此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并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整个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的分析应用。其中,投入产出调查是基础,它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重要资料来源;编制科学的投入产出表是关键,它决定了能否正确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的内在经济技术联
4、系;建立投入产出模型为投入产出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数理工具,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以为宏观经济调控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微观上的投入产出分析也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预算提供重要依据。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
5、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因此,一般不按行政管辖系统或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而是按产品经济用途或产品消耗结构进行产品部门分类,或以产业性质为基础,进行产业部门分类。二、投入产出表和数学模型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投入产出表是直观地反映社会生产中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关系的一种统计表格。广义的投入产出表包括产品投入产出表、产业投入产出表、供给和使用表,以及劳动投入产出表。其中产品投入产出表和产业投入产出表是对称型投入产出表。我们使用最广泛的是产品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是投入产出表的数学表示形式,是应用线形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工具。(一)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
6、结构投入产出表是由纵横两条粗实线为界分成四大块,每块称为一个象限(见表4-1)。左上是第一象限,又称中间产品象限,是投入产出表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各部门之间的产品周转情况和经济技术联系。横栏是产品提供部门组合,纵栏是产品消耗部门组合,横栏和纵栏的产品部门以及部门排列顺序相同,是对称的棋盘式表格。其中的数据有两层含义,既反映各横栏中各产品提供部门生产的产品数量及产品的去向,又反映纵栏各部门的产品消耗情况及来自哪个部门。比如其中表示生产钢的部门生产元的钢要消耗的电的数量,及每生产元的电有多少提供给了生产钢的部门。第二象限是最终产品象限,在表的右上方,反映各部门产品供全社会最终使用的情况。横栏是
7、各生产部门,纵栏是包括总消费,总投资和净出口等最终使用情况。因此,这部分既反映了最终产品的实物构成,又反映了最终产品中用于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加,出口的数量和结构。描述了各社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第三象限是增加值象限,在表的左下方,是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象限,横栏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构成,纵栏反映的是各生产部门的最初投入(增加值)的组成部分,这一象限除了反映折旧补偿外,主要的是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关系。第四象限是再分配象限,在表的右下方,是反映社会最终产品经过多次再分配之后形成的最终使用情况。如劳动者取得收入之后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投资。但是由于这部
8、分内容复杂性,使得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比较困难,一般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对这部分留为空白,而由另外专门的分配帐户来反映。32表3-1 投入产出表 产出投入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总产出电煤钢.其他小 计最终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小计居民政府固定资产存货增加中间投入电 煤 钢 其他 小计 最初投入固资折旧劳动报酬社会纯收入小计总产值(二)投入产出表的两个恒等关系横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反映社会生产各部门产品的实物使用状况和最终去向。一部分是提供给生产部门继续生产的中间产品,另一部分是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因此,横向来看的经济意义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 纵向来看,由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反映生产要素的
9、消耗情况,第一象限是中间产品的消耗情况,第三象限是最初投入(增加值投入)。因此纵向的经济意义是:中间消耗增加值总投入(三)投入产出表的数学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是在部门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的。设国民经济有n个部门;由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设是第部门的总产出,是其最终产品;表示的是第部门在生产中消耗的第部门的产品数量;、分别为第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和社会纯收入。因此可以根据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上述的两个恒等模型建立两大基本方程。1 由行恒等式建立行模型(实物模型): (3-1)对第部门有: (3-2)行模型还可简写为: (3-3)所有部门综合有: (3-4)上述方程从反映了投入产出表横向各部门的总产出等
10、于它们向所有部门提供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之和,称为实物平衡方程(产出方程)。2 由纵向恒等式建立的列模型(价值模型) (3-5)对第部门有: (3-6)行模型还可简写为: (3-7)对所有部门: (3-8)3推论 当时 它的经济意义是任何一个部门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因此又可以得全社会的总投入等于总产出的结论; 把行模型和列模型进行比较又可以得出: (3-9) 即全社会的总增加值等于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但是具体某一部门其最终产品的价值一般和其增加值不相等。 通过上面对产品投入产出表以及其数学模型的叙述,说明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节 消耗系数投入产出分析
11、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各部门之间多次消耗的数量关系。即建立部门之间的两个重要的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一、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 在生产中各种产品除了直接消耗其他部门的中间产品以外,还间接地消耗其他各部门的中间产品,间接消耗可以通过很多的环节构成,直接消耗系数和间接消耗系数合称完全消耗系数。(一)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
12、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去除该产品(或产业)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用公式表示为: (3-10)计算出每一种产品对其他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后,就可以构造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记为:A = 从定义和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两条重要性质:(1) ;(2) (一)产品实物平衡方程把带入模型(4-3)得: (3-11)写成矩阵形式: (3-12)其中 , 这就是产品实物品平衡模型的重要变形,整理之后为: (3-13)其中为单位阵,而是一个特殊的矩阵形式:此矩阵有明确的经济含义,从矩阵的列来看,说明了每种产品
13、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若用“负号”表示投入,“正号”表示产出,则矩阵的每一列含义说明,为生产一单位的各种产品需要消耗(投入)其他产品包括自身产品的数量。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则表示产品扣除自身消耗的净产出比重。矩阵的行元素则没有什么经济含义。 根据直接消耗系数的性质,可以看出为一非奇异矩阵。故它是可逆的,因此(3-13)可变形为: (3-14)模型(3-14)建立了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联系。在已知总产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模型(3-14)计算出一定生产技术结构下,各种产品用于最终产品的数量。同时在知道最终产品的情况下可以求出一定技术条件下该产品的总产量。(二)、产品价值平衡方程 将直接消耗系数带入模型(4
14、-7)就可以得到: (3-15)于是得到价值平衡方程: (3-16)写成矩阵形式为: (3-17)令 ,则该矩阵方程可写为: (3-18) (3-19)由于矩阵可逆,于是(4-19)可改写为: (3-20)于是在增加值已知的情况下可以求出总产出。(二)完全消耗系数 一般来说,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各种直接消耗关系外(直接联系),还有各种间接消耗关系(间接联系)。完全消耗系数则是这种包括所有直接、间接联系的全面反映,是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
15、的主要指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产品的生产中,几乎都存在这种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关系,而充分理解各种间接消耗关系是充分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复杂性的有力工具。下面通过一个图形来介绍各种间接消耗。 第一次间接消耗 第二次间接消耗 第三次间接消耗上图说明了汽车制造业对电力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间接消耗。可以知道,为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第一次间接消耗总量;为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第二次间接消耗总量;为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第三次间接消耗总量,依次类推,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所有间接消耗系数为:则第j种产品对第i种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为:计算出每一种产品的完全消耗系数,就可以得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16、:完全消耗系数矩阵是一个方阵。假设经济中只存在两种产品部门,从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得到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一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二次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依次类推,我们得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公式可以写为: (3-21)此式在经济意义上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完全吻合,即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系数和所有的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又 则, (3-22)因此得到: (3-23)这就是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一般把矩阵中的元素称为最终产品系数,最终产品系数矩阵为:又被称为列昂惕夫逆阵,等式(4-22)建立起了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有: 可以看出最终产品系数
17、矩阵主对角线上的元素都大于1,这表明一个部门要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其部门的生产总量必须达到的数量。而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上的1就是指其所生产的一单位最终产品,其中的反映了其对自身的中间投入需求,即此矩阵的既反映了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又反映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因此称为完全需求,所以被称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第三节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为了得到一张实际的投入产出表,就要研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投入产出表依据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既能拥有使用产业部门分类替代产品部门分类的方便性,又能同时保证这种替代的准确度。(2)投入产出表的计价标准问题。(3)关于有些项
18、目的调整与区分。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有两种:直接分解法和间接推导法。二者根本的不同在于是否从纯产品部门出发来搜集数据。一、 直接分解法(一) 直接分解法的主要原理根据投入产出表对产品部门分类的需要,表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纯”部门,是按照相同产品属性即产品或服务的消耗结构、生产工艺、使用用途基本相同而划分的,而实际生活中的企业往往生产多
19、种不同的产品,其产出和消耗包括了多种产品。直接分解法就是把基层单位的商品和劳务,按投入产出的产品部门分类标准,分别划归到若干个不同的产品部门中去,这样各部门就被调整为纯部门。 (二) 直接分解法的步骤1. 对总产品的分解。将一个企业在报告期内的总产值列出,然后根据投入产出的分类原则,分别计算产出,划归到各有关产品的“纯部门”下,再将基层调查资料进行汇总推算,就得到编制投入产出表所需的产品部门的总产值数据资料。2. 对中间投入的分解。这是投入产出基层调查最为复杂和最花费时间精力的一项工作。根据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原则,将生产部门产品所耗用的实物产品和劳务,包括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按标准细分为几类
20、,然后再按各产出之间的实际消耗情况进行分摊,从而得到一项一项“纯产品”的投入,即投入产出表中中间投入的数据。3. 对最初投入(增加值)的分解。增加值构成要素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这一步骤就是将增加值的构成要素逐一分解为各单位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初投入。通常的做法是:能明确属于某个产品的可直接归入该产品,属于若干产品共同的按比例进行分摊。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分解,是根据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利用工时比例、直接费用比例或产值比例进行计算,进而分摊到各有关产品中去。对劳动报酬分解,可以通过其生产工时的比例等方法加以分解和分摊,归结到各个部门的劳动投入中去。对生产税净额和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 统计学 中间 消耗 投入产出 核算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