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基本规范.docx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控制基本规范.docx(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5第一章 总则5第二章 内部环境6第三章 风险评估8第四章控制活动9第五章 信息与沟通10第六章 内部监督11第七章 附则12第二节 企业内部控制27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1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资金13第一章 总 则13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14第三章 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15第四章 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1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采购18第一章 总 则18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19第三章 请购与审批控制19第四章 采购与验收控制20第五章 付款控制2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存货23第一章 总 则23第二章 岗位分工及授权
2、批准24第三章 请购与采购控制25第四章 验收与保管控制25第五章 领用与发出控制27第六章 盘点与处置控制2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销售29第一章 总 则29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30第三章 销售与发货控制31第四章 收款控制3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工程项目34第一章 总 则34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35第三章 项目决策控制36第四章 概预算控制36第五章 价款支付与工程实施控制37第六章 竣工决算控制3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固定资产40第一章 总 则40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41第三章 取得与验收控制42第四章 使用与维护控制43第五章 处置与转移控制44
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无形资产46第一章 总 则46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47第三章 取得与验收控制48第四章 使用与保全控制49第五章 处置与转移控制5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长期股权投资52第一章 总 则52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53第三章 投资可行性研究、评估与决策控制53第四章 投资执行控制55第五章 投资处置控制5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筹资57第一章 总 则57第二章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57第三章 筹资决策控制58第四章 筹资执行控制59第五章 筹资偿付控制6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预算62第一章 总 则62第二章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63第三章 预算
4、编制控制64第四章 预算执行控制65第五章 预算调整控制6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成本费用69第一章 总 则69第二章 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70第三章 成本费用预测、决策与预算控制70第四章 成本费用执行控制71第五章 成本费用核算72第六章 成本费用分析与考核7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担保75第一章 总 则75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75第三章 担保评估与审批控制77第四章 担保执行控制7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合同协议80第一章 总 则80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80第三章 合同协议编制与审核控制81第四章 合同协议订立控制83第五章 合同协议履行控制84企业内部控制应
5、用指引第xx号业务外包86第一章 总 则86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87第三章 外包策略及承包方选择87第四章 外包业务流程控制8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对子公司的控制92第一章 总 则92第二章 对子公司的组织及人员控制92第三章 对子公司业务层面的控制94第四章 母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及其控制9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98第一章 总 则98第二章 岗位分工与职责安排99第三章 财务报告编制准备及其控制99第四章 财务报告编制及其控制100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人力资源政策103第一章 总 则103第二章 岗位职责与人力资源需求计划103第三章 招聘、培训
6、与离职104第四章 人力资源考核政策106第五章 薪酬及激励政策10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信息系统一般控制108第一章 总 则108第二章 岗位分工与授权审批109第三章 信息系统开发、变更与维护控制110第四章 信息系统访问安全111第五章 硬件管理113第六章 会计信息化及其控制114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衍生工具115第一章 总 则115第二章 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116第三章 衍生工具交易控制117第四章 监督与检查11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企业并购119第一章 总 则119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120第三章 并购交易前期准备及其控制120第四章 审慎性调查及其
7、控制121第五章 并购交易财务控制12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关联交易124第一章 总 则124第二章 关联方界定及其控制125第三章 关联交易及其控制125第四章 关联交易的报告与披露及其控制12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内部审计128第一章 总 则128第二章 审计机构和人员129第三章 审计的内容与程序130第四章 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汇报131第五章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133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组织架构136第一章 总 则136第二章 组织架构的设计136第三章 组织架构的运行138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发展战略140第一章 总 则140第二章 发展战略的制定140
8、第三章 发展战略的实施141第四章 发展战略的评估与调整142第五章 发展战略的信息披露142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人力资源143第一章 总 则143第二章 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实施143第三章 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与退出144第四章 人力资源的信息披露145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企业文化146第一章 总 则146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培育146第三章 企业文化的评估147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xx号社会责任148第一章 总 则148第二章 安全生产148第三章 产品质量149第四章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149第五章 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150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151第一章 总 则151第二
9、章 评价的原则和内容151第三章 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52第四章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153第一节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宗旨、依据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适用范围小企业和其他单位可以参照本规范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
10、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定义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第四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遵循的5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二)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机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
11、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五)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第五条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具备的5要素(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
12、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第6-10条组织实施第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方法,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第七条 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第八条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实施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激励
13、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第九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法规、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明确贯彻实施本规范的具体要求,对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第十条 接受企业委托从事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根据本规范及其配套办法和相关执业准则,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签字的从业人员应当对发表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负责。中介机构的审计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咨询的会计师事务所,不得同时为同一企业提供内部控制审计服务。第二章 内部环境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
14、,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结构和制衡机制股东(大)会享有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合法权利,依法行使企业经营方针、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重大事项的表决权。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依法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监督企业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经理层负责组织实施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事项,主持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第十二条 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监事会对董事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适当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
15、日常工作。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审计委员会职责审计委员会负责人应当具备相应的独立性、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内部机构设置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审机构职责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
16、,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指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人力资源政策(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五)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将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切实加强员工
17、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员工素质的提升道德修养、业务能力与教育培训第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倡导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和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建设、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和风险意识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员工应当遵守员工行为守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监督,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备案制度。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法律顾问制度和重大法律纠
18、纷案件备案制度第三章 风险评估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及时评估风险基于控制目标的风险评估要求第二十一条 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确定风险承受度风险承受度是企业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第二十二条 企业识别内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识别内部风险应关注的6因素(一)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二)组织机构、经营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三)研究开发、技
19、术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四)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财务因素。(五)营运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六)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第二十三条 企业识别外部风险,应当关注下列因素:识别外部风险应关注的6因素(一)经济形式、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因素。(二)法律法规、监督要求等法律因素。(三)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四)技术进步、工艺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五)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六)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等,对识别
20、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风险分析与排序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重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风险分析团队和分析程序。企业进行风险分析,应当充分吸收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开展工作,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合理分析、准确掌握董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重大损失。高管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
21、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风险应对策略的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风险规避是企业对超出风险承受度的风险,通过放弃或者停止与该风险相关的业务活动以避免和减轻损失的策略。风险降低是企业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准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分担是企业准备借助他人力量,采取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方式和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的策略。风险承受是企业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不准备采取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或者减轻损失的策略。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业务拓展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
22、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持续性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策略的综合运用第四章控制活动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类型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风险控制措施7方面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第二十九条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部 控制 基本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