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专家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docx
《众专家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专家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docx(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2期会计研究动态之学术动态-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共56篇)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3论程序理念与程序会计3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3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4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5论资产概念引申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架构5论规范会计理论的规范性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实证性7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7财务呈报与会计制度8关于中国会计国际协调问题8会计标准国际趋同的理性分析基于会计标准环境的思考9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会计政策选择10财政制度改革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影响及对策10关于我国会计标准体系及其建设问题11论会计信息的强制披露与商业秘密保护12会计准则执行框架构建12财务业绩报告的国际展望与思考13企
2、业海外上市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14国际间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差异、协调与制度环境14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发展及其借鉴15上市公司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建议16用舞弊三角理论透析帕玛拉特事件16成本管理会计17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17不同顾客需求条件下成本管理模式18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19财务管理20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20德隆事件印证财务规则21企业收益分配博弈论22基于半方差风险计量模型的组合投资分析2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23控制权利益与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24行为经济学对风险投资的启示25环境约束:企业资本结构研
3、究与设计的逻辑出发点25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从现金流量和财务健康角度的解释26审 计27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非标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研究来自19982002 年深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27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27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28行业知识、行业专门化与独立审计风险的控制28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委托模式的探讨29不同审计委托模式下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30财务舞弊与审计应对策略30对国家审计“委托代理”关系及监督问题的思考31关于非审计服务与独立性的研究述评32审计实务中“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及规避策略3
4、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33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发挥内部审计作用34小企业年度审计中若干事项的风险控制34关于提高审计效率的思考35企业绩效与风险控制36金融不良资产处置绩效的影响因素以长城AMC为例的研究36能力性经济租金: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新体系36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及实证研究37试论企业增长 盈利 风险三维平衡战略管理38会计视角下的资产证券化实体合并风险管理38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类研究39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40非营利组织会计41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对策41谈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趋同41会计教育42国外职业会计硕士教育概况42英文杂志目录44财经国际评
5、论2005年第1期(总14期)44财务管理2004年冬季第4期(总33期)44财务分析国际评论2005年第1期(总14期)44会计研究杂志2004年12月第5期(总42期)45公共财务评论2004年11月第6期(总32期)45会计评论2005年第1期(总80期)45财务杂志2004年12月第6期(总59期)46文献索引48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论程序理念与程序会计该文从程序理念的基础上,引入程序会计和实体会计的概念,并通过程序会计的构建与应用,把复杂的会计价值判断转化为会计程序问题,从会计的程序层面上追求会计的公正。程序概念是与实体概念相对的一个概念,即关于事物外在特征属性层面上的量的规定性,是实
6、体价值实现的必经过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实体公正,特别是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往往是选择实体公正而牺牲程序公正,这就是所谓的“重实体轻程序“的做法。程序的理念在于程序具有独立的价值,程序必须得到绝对的尊重,在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发生冲突时,宁愿牺牲实体公正也要坚持程序公正。于是在以上程序理念的基础上,鉴于“会计是人为的制度,它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或臻于致善,理想的会计系统是不可能设计出来的”,特别是在“价值分化”的社会中人们对包括会计在内的许多事物的价值判断无法达到“价值共识”,因此将复杂的会计价值问题转化为程序会计的问题,或许会是一个现实的选择。会计学者应研究会计程序的预置方法,将社会
7、对会计的要求和期望变成会计程序本身,从而通过程序会计有效地实现会计的社会目标。为了建立程序会计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将程序会计分为纯粹的会计程序、完全的会计程序和不完全的会计程序。程序会计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有利于深化会计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树立程序至上的理念;有利于厘清会计质量的标准;有利于分清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归属;有利于排除会计职业判断的恣意和武断。(兰海涛整理自财务与会计导刊2005年第二期,作者:朱小平 马元驹)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进行了分析,从中揭示了我国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起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会计制度的政策建议。会计制度规范
8、和约束会计行为的首要任务是制度的完全性,但实践证明,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就我国而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原因主要归于以下四点:1.制度不完全性的客观存在。一方面,由于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会计行为主体对会计制度的理解和对会计实务的把握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会计制度赋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会经常发生。2.执行机制不够健全。首先,在执行内在会计制度的“自律”机制上,我国虽然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提出了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被有效自觉地执行。其次,在执行外在会计制度的“他律”机制上,由于有效追究相关违法主体的法律责
9、任不明确、力度不够,合谋舞弊的行为时有发生。3.相关利益集团参与博弈较少。会计制度是政府与市场的参与者经过多次博弈之后形成的一种社会契约,博弈的次数越多,完善的程度就越高。然而在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通常采用的是以政府制定为主,以征求相关利益集团的意见为辅的模式。赋予各个相关利益集团的民主意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特别是企业缺乏参与会计制度博弈的动力,这必然会影响会计制度的完全性。4.转轨时期的会计环境。我国转轨时期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未来不确定性,呈现出会计制度变迁的急迫性;同时,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等,为会计带来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增加了会计制度变迁的难度。基于以上
10、分析,作者认为,虽然会计制度的不完全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我国的现实情况又加剧了会计制度安排与变迁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对此,提出以下建议:1.引导社会相关利益集团积极参与会计制度制定;2.加快会计制度建设步伐;3.加强会计制度执行的“自律”与“他律”机制的建设;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张艳整理自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作者:李荣梅)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首先作者对会计制度进行了社会定位,认为会计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影响最深的因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选择集合的改变,如人们对会计要素的重新认识,对公允性适用性的探讨;二是技术的改变,一方面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重组
11、,由IASC改为IASB。另一方面欧美各国的会计标准与IASB的会计标准趋同速度加快,也需要我们对会计技术标准问题需要重新加以探讨;三是需求的变化,入世之后我国企业受反倾销立案数量最高,从一定意义上讲,反倾销调查机关与当事人进行的是一场关于产品成本与价格的会计争论;四是其他因素,要求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保险会计等。之后作者探讨了会计制度的移动轨迹,从20世纪90年代初推行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统一会计制度,2000年有关部门为了弥补会计规范体系结构失衡,颁布了企业财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我国会计制度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国际上应对会计趋同大致有两种形式:激进的方式(big
12、bang approach)用国际会计准则代替本国的会计准则,全面采用IFRS;渐进的方式(evolutionary approach)分阶段推进,国内相关准则制定机构给予说明或解释,我国在正确处理会计标准体系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在会计国际化趋同中维护自身的利益,又要注意考虑同其他国家会计标准可能对中国的影响,应该看到会计制度变迁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双重力量平衡过程中的调节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已超出技术层面,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考虑。所以我国可以考虑设立会计协调机构从而减少由于差异而对中国企业利益的影响。会计制度的变迁是一场围绕会计权益的制度博弈,我们能占据主导地位取决于两个条件
13、,一是获得性的因素,二是建立一套合理的会计标准体系,最后作者给出了一个以会计准则为核心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的标准体系。(王贺整理自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作者:冯巧根)会计信息产品转换及市场交易分析会计信息外化为“准公共产品”特性的存在,使得会计信息消费畸形,处于供给不足的无效率状态。文章通过对会计信息产品的研究,提出会计信息的生产应以“私人产品”的形式,按层次付费消费。会计信息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劳动产品。首先,会计信息具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已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其次,会计信息同样具有产品的价值: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四个基本环节中,会计人员的判断、推理、对信息
14、的加工等一系列的操作凝聚着一般人类劳动,会计信息产品的价值是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只要产品具备使用价值和价值,它就可以进入交换过程,也就会具备商品属性。反映在实务中即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以及中介机构对财务会计报告进行的验证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向信息需求者让渡会计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使得会计信息产品交换价值得以实现。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的特殊消费使得会计信息在诸多方面区别于一般商品,如会计信息的主产品(财务会计信息)已外化为“准公共产品”。而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对企业会计人员“生产”的会计信息产品进行验证后“销售”,以及会计咨询业务、有偿信息服务等,逐渐形
15、成会计的一种商品观念。会计信息成为商品,关键是要将会计信息从“准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转换。目前,会计信息一方面可以“不付费”消费,另一方面供给却相对不足。因此,要寻求和建立一种进行会计信息交易的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是促进交换、节约交易费用而存在的一套复杂的体系。会计信息产权确认后,产权所有者就有可能以私人产品的形式,依靠市场运作提供会计信息。在会计信息的市场交易中,按照“私人产品”的交易规则,信息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预算约束及个人偏好进行如下消费选择:消费“标准信息”产品(按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规定的标准生成的会计信息),发生成本支出;消费经有关机构认证的“标准信息”产品(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由会计
16、师务所验证的会计信息),发生追加成本支出;消费“标准信息”产品以外的相关信息,负担更多的信息成本支出。会计信息成为私人产品使得在市场中的交易成为可能,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信息的生成、输出、交易提供了技术支持。由此作者认为,会计信息一旦进入市场成为可供交易的产品,势必为处于不断变革中的会计实践展开了一个全新的思维视角。 (赵宇凌整理自财经论丛2005年第1期,作者:吴俊英)论资产概念引申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架构会计职能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能的内部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对资产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直接的加以确认和计量造成的。会计及其概念体系的形成,必然与特定会计环境下寻求资产的
17、定义与可计量属性相联系,带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说,对会计的方法体系和概念体系的认识和把握是建立在对资产定义的引申上的。资产的价值在于它的有用性,而这种有用性的合理表达是未来带来的经济效益,此时经济效益就成了衡量资产价值的一项指标。经济效益常见的会计表达形式有相对数形式的收益率指标和绝对数形式的收益额指标。会计环境的变化会引起资产的的定义和可计量属性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会计的方法、程序及概念体系随之发生变化。这两种指标对资产价值的有效表达上,所依据的会计环境条件是有一定差别,其功能的发挥也不同,会计及概念体系也就大不一样。在假定影响经济效益的各会计环境因素是确定的且恒定不变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市场状
18、态为充分发育的完全竞争的情况之下,任何主体所获取的收益都将趋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尽管对会计环境因素的这种假定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但从理论上而言,它反映了资产概念与会计及其概念体系的联系,同时也预示了目前的会计概念体系的架构形式,它对于我们确定现行会计的方法、程序和原则提供了一个较清晰的参考思路和切入点。而在资产收益的未来各项会计环境因素的状态既不确定也不恒定,但是可合理假定的情况下,资产未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确定,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而且只能表达为各会计环境因素合理假定下的收益额,而收益额的确定会使用到更多的指标,诸如收入、费用等等,相应地便会产生一系列的会计方法、程序和原则的确定问题
19、,也就是对目前会计概念体系的架构。其关系如下图所示:会计的目标资产有用性决策有用性资产价值的直接计量平均收益率(折现率)收益额资产价值折现模式收入费用会计假设下的确认与计量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修正性惯例(谨慎性与重要性)相关性可比性可靠性预测与反馈价值及时性可核实性中立性真实性综上所述,会计环境的变化通过资产价值的表述不同而影响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选择,甚至引起会计核算模式发生变化。故会计概念体系是会计环境发生变化后,对资产价值的却任何计量的一系列延伸。(邬娟整理自财会研究2005年第期,作者:吴有祯)论规范会计理论的规范性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实证性文章
20、首先指出,面对实证会计研究在国外会计界已占据了主流地位,而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仍然以规范会计研究为主这一巨大反差,我国的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实证会计,而且要学到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精髓。该文将研究背景设定为国内资本市场,研究对象限定在我国上市公司,研究范围设定在会计信息涵量和经济后果两个领域而不涉及其他会计领域。规范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应是什么”,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是什么”。具体而言,实证会计理论是在对会计研究中的变量给出定义和研究其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已得到确证的本质性假设。这些已被确证的假设可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因此,实证会计理论是一套有关“会计是什么”的
21、系统知识体系,能够指明实现会计目标的不同途径。而规范会计理论是在严格遵循形式逻辑和在特定分析框架下形成的,以会计概念、判断推理方式表达的,对会计客体的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国外实证会计理论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代理人理论。西方发达国家较完善的资本市场是这三大理论产生的基础。反观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现代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其依靠产权配置资源和激发企业及公众创业创新的能力尚未发挥出来,致使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诸多结构缺陷。针对我国的资本市场,西方实证会计研究基于的三大理论尚不适用,纯粹的国外那种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也就不具备使用条件了。因此,只追求会计研究的“实证性”
22、是背离中国实际的。无论是实证会计研究还是规范会计研究,它们的经济学基础只有一个,即现代经济学。因此,将会计研究和会计理论按“实证”和“规范”来划分性质是没有理论依据的、不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分析框架应该是共同的,而不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框架。所以,单纯的“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都不存在。通过分析中国会计研究面临的规范性与实证性之争可以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议:应倡导在会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成过程中遵循思维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制定会计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公认形式和规则。强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化不符合中国国情。在研究中应尽量多的运用数学工具。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应重视会计研究的分析
23、框架的构建,包括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三项主要内容。(邬娟整理自现代财经2005年第期,作者:殷勤凡)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如实反映是会计的本质属性,也是会计信息的生命。如实反映观起源于制图说(技术观)。根据如实反映观,财务报告应象地图反映地理位置一样,如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客观存在(事实)。这样,将财务报告与客观事实比较,就可衡量信息的质量或准确性。从会计作为准确计量经济事实的工具这个方面来分析,技术观是如实反映观的理论渊源。“如实反映”该如何解释,各国不尽相同。美国FASB在SFAC No.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指出,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中立性和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家 浅谈 会计 理论 与会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