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制度详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详细讲解.docx(3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企业会计制度讲解当我们辞旧迎新,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刻,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 号),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范围内实施。实施该制度后,财政部1998年发布并实施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以下简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废止。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是我国会计界的又一件大事,它摆脱了原有计划经济对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束缚,朝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要求的方向迈进,它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又一新高潮的到来。它对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
2、远的意义。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两则两制),并于1993年7月1日起由所有企业实施。两则两制的发布并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会计核算模式。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并在国内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同时,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世行贷款、亚行贷款等越来越多,相应地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化协调问题
3、,特别是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公众关心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的需求程度远远高于对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因此,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必然提到了议事日程,尤其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及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旨在规范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其次,又于1998年发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投资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发布并实施,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
4、良好的作用,值得提到的是1998年和1999年财政部发布的有关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如财会字1999第35号文件要求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均应计提应收款项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对于加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真实反映其资产的价值和损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已经又走过了八年的历程,这八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日益提高,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两则两制为这次的会计改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两则两制为推进我国企业会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两则两制取消了企业提取
5、固定资产折旧交两金,从而确立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如果两则两制没有取消提折旧交两金的规定,也就没有资本的核算问题;又如,两则两制提出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通常为按应收账款余额的35计提)计提坏账准备,从而确立了应收账款应当反映其可变现净值的理念。还比如,两则两制首次提出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概念,从而建立了会计要素定义,并从多种记账方法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如果没有两则两制作为财务会计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步骤,而从原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财务会计核算直接跨越到此次的企业会计制度,无论对于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还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都将产生较大
6、的困难。因此,两则两制为会计的进一步改革,为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的基础。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两则两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带有较多的计划经济痕迹,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会计信息质量上看,两则两制时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已缺乏可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缺乏客观真实性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折旧
7、政策、固定资产净殖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而对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的程度,以及无表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另一方面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资料的更新需求。2.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为35;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严重不足。3.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如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
8、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但仍然确认收入。虚列收入,必然虚增利润,导致利润超分配,现金流出企业,加剧企业资金短缺。4.由于存货积压严重,变现能力差,存货在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成本价值,而不是反映可变现净值。5.投资不能产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经发生损失,但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原投资成本或原价值,没有反映已经发生的投资价值的减损,造成虚增投资价值,使企业资产严重不实。6.某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财产,已经形成损失或支出,却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如递延资产、待处理财产损溢等,导致企业资产不实。 由于上述各种会计政策体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中,由此造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
9、息缺乏客观真实性。(二)缺乏可比性90年代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致力于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并开始建立一套核心准则。建立核心准则的目的之一是减少可选择性,增加可比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可比性的要求日益高涨。从我国实际情况看,1992年大规模的会计改革,提出了增加可比性的目标,并力求从会计核算标准上减少不同所有制的色彩,将会计改革前的70多种会计制度,归并为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由于上市公司对会计信息的特殊需要,又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同时保留了外商投资企业制度。其后,又根据其他行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制定发布了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资产管理公司制度、保险公司制度等。由于会计制度针对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
10、业的企业性质制定,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是为满足融资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上市公司的信息质量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会计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境外上市的企业,还要按照国际或上市地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与按国内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标准也存在差异。由于不同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标准不同,导致同一行业企业因执行不同会计制度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纺织行业中有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因其分别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而使纺织行业中的各个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一致,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计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损失准备,而其他企业不能计提投资
11、损失准备。这种现象不便于国家对企业的会计数据统计、考核等,特别是给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增加了难度。(三)缺乏可操作性行业会计制度不能起到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分行业会计制度执行八年来,不少企业会计人员反映,会计制度成了简单的账务处理程序,造成会计人员遇到实际情况翻阅会计制度后,也不知所云,不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会计制度的权威性,也造成了会计处理无章可循、各行其是的局面。同时,行业会计制度按行业分类已明显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方面是企业多种经营的存在和发展,用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兴起,如足球俱乐部、网络公司、软件公司
12、等,无法从现有行业会计制度中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和业务出现,按行业分别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国际化进程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1999年颁布的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企业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1992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按照重新定义后的会计要素重新审视现行的会计制度,仍然存在着与会计要素定义不一致的地方,如固定资产 核算,仍然没有满足资产定义的要求,股份有限公
13、司的固定资产要求按照账面净值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而没有反映该项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有些上市公司将已经淘汰的机器设备的价值仍然作为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有中反映,还有些上市公司将长期停健、并且以后若干年内也无望继续开工的在建工程的利息继续资本化,仍然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列入资产负债表,等等,这些资产已经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已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使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价值符合资产的定义。对此,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以及我们聘请的外国会计专家曾多次提出意见,要求我们从会计制度上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予以规范。(二)单位负责人和企业会计
14、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的呼声很高。会计法修订并实施后,单位负责人是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单位负责人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负有责任。因此,单位负责人要求首先应当从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出发,建立良好的会计标准平台,在此基础上考核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循了会计规范,是否真实反映企业 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此同时,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增加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要求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地确认和计量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 中央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对
15、会计制度改革多次作出指示,要进一步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健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如,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计通过)规定,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会计制度;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中指出,要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李岚清副总理在2000年国务院召开的贯彻实施会计法电视电话会议的讲话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会计制度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新修订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发布
16、和实施,为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法规依据。(三)随着我国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一员,要求我们加快会计标准的国际协调。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有关方面要求财政部提出具体的会计改革时间表,并且要求我们于2001年1月1日起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同步实施新的企业会计核算标准,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更具透明度。 三、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会计核算模式(一)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在我国,由国家制度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五十年历史。从建国初期建立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志,确立了会计制度在制定会计核算标准中的地位
17、,它是与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国情相适应的,几十年来,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在企业会计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和有关部门进行审计和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它也为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国会计是与国家的法律、经济、文化等环境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法律、经济等环境,就必然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标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会计标准的制定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子,又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必须闯出自己的路子,建立中国特色的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标准。如何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会计国际化发展的方向的会计核算标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
18、的发展以及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发布后带给会计界的重要课题。我们为此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可以说,制定企业会计制度大体分为立项、调查研究、形成初稿征求意见和修定稿四个阶段。从1999年上半年开始,为了进一步了解行业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行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问卷调查,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协助向大、中、小型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发。共有1502名会计人员、284名企业领导和 42名其他人员参加了答卷。通过这次调查,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广大财会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共同的意见是要求国家制定综合性、能够满足企业多种经营需要的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随后,我们又到上
19、海、江苏、浙江、江西、吉林等省市进行调查研究,先后召开了有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国有企业以及大专院校等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2000年7月31日我们又在中国财经报上刊登了关于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征求意见的函,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截止2000年10月30日,我们共收到99封回函,其中,来自国家部委8封。地方财政系统22封,个人31封,其他单位38封。这些回函都认为有必要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又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我们对这些回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在制定制度时充分考虑了这些
20、意见。最后,我们又在北京召开了两次座谈会,邀请了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工商大学、部分地方财政部门以及部内条法司、企业司、国防司、农业司等专家和学者,就修改后的征求意见稿进行座谈和审阅,并征求会计准则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和外方专家的意见。最后,大多数同志的意见认为,应当尽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综合性的、符合国际会计标准的会计制度。经过上述研究,我们确立了建立国家统一的、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集财务会计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会计核算标准。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企
21、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不含金融保险企业)、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金融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各自有其特性,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分别单独制定会计制度;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由于共性业务较多,如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应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增强不同行业、所有制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透明度。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的设置、具体账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从而分别形成企业、金融保险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格式等。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
22、础上,对于各行业企业专业性较强的会计核算,将陆续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发布。由于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会计核算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构成不同,相应的上入核算也不相同,因此,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个性业务,将采取拟定各个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来解决。另外,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对于会计制度规定不合理的地方,作出专门的补充规定或问题解答,作为贯彻实施会计制度的重要手段。(二)分步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企业包袱沉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可能引起新的问题。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不可能等同于两则两制时
23、期,整齐划一地由所有企业同时实施,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地分步骤实施。对于国有企业,在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核实资产、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清理资产损失等,期间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而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基础较好,又有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经验,特别是1999年所有股份公司均计提四项准备后,已经对实施会计政策的调整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经验。因此,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如果国有企业有意先行实施的,由企业提出申请,报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可以先行实施。这一实施措施,充分体现了
24、既加快了会计改革和会计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同时,又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四、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原则从1998年起,会计制度一直在致力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直辖市,致力于我国会计标准的改革。当年发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予以规范,该制度执行3年来,反映良好,为规范证券市场的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奠定了基础。此次会计改革,建立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将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及已经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要求,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予以规范,使制定的统一会计制度符合会
25、计真实性的要求。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时,确立了以下主要原则:(一)统一性原则。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通常的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应当尽量体现其统一性。但是,统一性并不否认行业的特殊性,而行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成本费用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会计标准,今后将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方法陆续制定并发布。今后企业将以企业会计制度和符合本行业特点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其核算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二)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或即将发布的具
26、体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从实际情况看,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相关补充规定,以及部分具体会计准则,对规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因此,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我们尽量保留了现行有效、执行效果较好的会计标准,作为制订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于现行会计制度或具体会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产生较大问题,或者不适用的部分,予以修正。如债务重组准则发布以后,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弄虚作假,编造利润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时,大家一致认为,在目前我国某些生产资料还没有形成一个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少
27、用公允价值。为此,我们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重新规定。(三)充分体现会计要素的质量特性。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对于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财产,规定都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真实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制度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其补充规定和具体会计准则相比较,增加了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内容,这些规定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充分协调。(四)体现需要和稳定性。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稳定性的基础上,对于急需并且符合我国法律法
28、规规定的新的经济业务,会计制度中能够规定的尽量规定,暂时不能规定的,待制度发布后再陆续补充、修改,使之不断完善。 (五)体现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会计制度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也是广大财会人员共同的心声。为此,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我国广大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便于掌握和运用,以真正起到指导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六)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不能一致的就适当分离。在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时,本着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法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对象不同,对于确实不能保持
29、一致的地方,采取纳税调整的方法进行处理。企业会计制度不是在两则两制基础上的重复,而 在现有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制订的,起点更高,并且在制度中将正在起草并准备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等较成熟的部分,也纳入了企业会计制度。从根据上改变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从会计制度的根本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值得说明的是,企业会计制度与分行业会计制度不同,它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它带有较多的需要根据经验和所掌握的会计知识进行判断的规定,给予实务工作者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如收入的确认、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得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因此,除了掌握和
30、领会会计制度的实质精神外,还需要广大实务工作者不断提高 专业知识我业务能力,为更好地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奠定基础,为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作出努力。企业会计制度是深化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国际协调的必然要求,它对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第一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对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数据的搜集等,都以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依据。兹分述如下。 1.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上规定为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中对
31、各项交易或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对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处理程序作出正确选择提供了依据。首先,明确以上基本前提,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和计量。会计核算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其次,明确以上基本前提,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企业作为一个会计主体,对外销售商品时(不涉及税金),一方面形成一笔收入,同时增加一笔资产或减少一笔负债,而不是相反;采购材料时,一方面导致现金减少、存货增加,或者
32、债务增加、存货增加,而不是相反。最后,明确以上基本前提,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无论是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还是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都最终影响所有者的经济利益,但是,会计核算工作只涉及会计主体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为了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这个企业集团
33、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2.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
34、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企业都存在破产、清算的风险,如果可以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3.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明确会计分期这个会计核算
35、的基本前提对会计核算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递延、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4.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
36、其他的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无法在量上进行比较,不便于实物管理和会计计量。所以,为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收支等情况,会计核算就选择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第二节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分述如下。 1.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就应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以上原则,就应当在会计核算时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
37、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应当能够经受验证,以核实其是否真实。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是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没有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决策的失误。 2.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要想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能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
38、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例如,销售商品的售后回购,如果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并同时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则销售实现,应当确认收入;如果企业没有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或没有满足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即使企业已将商品交付购货方,销售也没有实现,不应当确认收入。 再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所以,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其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所以,会计核算上
39、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3.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信息的价值在于其与决策相关,有助于决策。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上述基本原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充分考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如果会计信息提供以后,没有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没有什么作用,就不具有相关性
40、。 4.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以及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和多样化,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例如,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不利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
41、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5.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不同的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6.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上述基本原则,一是要求及时收集
42、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会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就不符合及时性原则的要求。7.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就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否则,就谈不上会计信息的使用。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明晰性
43、原则,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就不符合清晰原则的要求,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8.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有时,企业发生的货币收支业务与交易或事项本身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
44、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更真实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9.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在会计工作中坚持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如,将主营业务收
45、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相配,将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如,将当期的收入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相配比等。 10. 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企业应当基于交易或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成本是资产实际发生的成本,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所以,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
46、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其账面价值已经不能反映其未来可收回金额,企业就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11.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划分资本支出与收益性支出,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将资本性支出计列于资产负债中,作为资产反映,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将收益性支出计列于利润表中,计入当期损益,以正确地计算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这主要是因
47、为,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在几个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而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当期发挥作用。 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原本应计入资本性支出的计入收益性支出,就会低估资产和当期收益;将原本应计入收益性支出的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12. 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设置秘密准备。 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坚持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以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就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需要注意的是,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设置各种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按照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进行相应地会计处理。13.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然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