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教案.docx
《产业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产业经济学教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牛晓帆(2006,82007,1)课程简介:本课程为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分数2,周学时3,总学时54,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第一篇、总结,第二篇、现代企业治理,第三篇、产业组织与发展,第四篇、产业规制等四部分。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产业经济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宏、微观经济学知识。主要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第一篇 导论(教学时数6)第一章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经济学相关概念、学科定位、方法及意义。本章的学习难点在于正确理解产业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的关系,重点
2、在于理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 什么是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r industrial economics)是以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和产业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为企业战略决策和国家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目的微观运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未规律的学科。(苏东水P3)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目前仍在发展之中。“具体来说,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
3、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分析对象。”(苏东水P4)二、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于立,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东北财大2002,)1.产业经济学的基础范围(1)产业经济学就是产业组织理论。(2)产业经济学是一种应运价格理论。(3)产业经济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4)产业经济学是制定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2.产业的定义(1)三次产业分类(2)标准产业分类(3)产业经济学意义下的“产业”与“市场”概略地说,一个产业是一定地区(如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同类或同一产品的所有企业的集合。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即生产同一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销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经济学中所指
4、的“产业”、“行业”或“市场”均为同义词。3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 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典型的研究方法是投入产出法,相差的主要学科是发展经济学。(于立,2002,P4)(2) 指某一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这种产业结构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结构,是产业经济学得以建立的核心内容,这也是为何产业经济学又称为产业组织学的原因。后者才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三、 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1.企业相关理论研究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融资结构等问题。2.产业相关理论研究产业的组织结构及其在规制问题。3.产业规制相关理论研究产业
5、的规制问题。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方法一、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二、 产业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 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4. 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三、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手段1. 博弈论的分析方法2. 计量经济方法3. 案例研究方法第三节产业经济学的意义一、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完整的经济学体系的建立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3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有利于应用经济学和学科建设二、产业经济学的现实意义1.研究产业经济学,正确把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成因及趋势,为产业政策
6、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2.研究产业经济学,还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3.研究产业经济学,是我国改革开放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章思考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3.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产业经济学和生产、发展和当代产业经济学。本章的学习难点在于对新古典经济学、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知识的认识和了解。重点在于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产业经济学。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的生产一、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说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由来,必然要涉及到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国外学者在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问题上说法不一
7、,有人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在张伯伦“垄断竞争”学说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张伯伦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山鼻祖(Lee N.1985:13,McGee1988:2);也有人认为“产业组织”一词由马歇尔首先提出和使用,因此产业组织理论的创始人当首推马歇尔(植草益,中译本2000:5,Ferguson1988:2)。但绝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多纳德 海、德里克莫瑞斯,中译本1998:pp.2125, Baumol,1988:第7章, 克拉克森,中译本1989:2,Scherer,1990:15)。他们认为,斯密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命题表明,长期当中竞争会使价格与成本相
8、等,利润为零,从而带来好的资源配置绩效。亚当斯密关于市场调节机制的这一基本命题是整个西方经济学赖以建立的基本前提,也是产业组织理论赖以建立的核心。 19世纪末,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1890)一书中提到了有关“产业组织”的概念,指出,除了劳动力和各种物质要素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涉及到了垄断竞争的问题,揭示了一种被称为“马歇尔冲突”的市场现象:厂商之间的竞争最终将会出现优胜者,而取得优势的厂商则会趋于扩大生产,并形成垄断,从而起到阻碍竞争的作用。马歇尔虽然注意到了竞争与垄断之间的矛盾运动,但他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仍然将市场机制的
9、调节作用放在第一位,认为垄断只是暂时的、特殊的情况,企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兴衰变化,要想长期占有垄断地位是非常困难的,长期当中调节市场均衡的决定力量仍然是市场机制,因此竞争才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正如英国产业组织研究者多纳德.海和德里克莫瑞斯所指出的:斯密和马歇尔对市场行为的分析都是力图要揭示基于现实之上的一般规律,并用它去解释和评价观察到的具体的经济行为(多纳德 海、德里克莫瑞斯,中译本1998:6)。 二、垄断竞争理论但是,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与现实相去甚远,现实世界的常态是:价格并不总是等于成本,利润也不总是为零,企业通常是处在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张伯伦于1933年出版了他颇具影响
10、的垄断竞争理论一书,从理论上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解释。同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罗宾逊夫人也发表了内容相近的著作: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按照垄断竞争理论的观点,垄断竞争厂商在价格决定上并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一定“市场力量”(marketing power)的价格制定者,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差异性。由此,张伯伦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讲完全竞争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手段,但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常态并不是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而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垄断竞争结构,在这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源的配置不会自动达于均衡,而是处于次优(second best)状态,需要政府出面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张伯伦强调,传
11、统理论的那种认为只要完全听任市场自由竞争,一切问题都会自动解决的说法不切实际,它忽略了垄断力量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逆向作用及对均衡带来的不利影响。 虽然垄断竞争理论和完全竞争理论都十分关心资源配置问题,并且都以价格理论为基础来解释不同市场结构中的资源配置情况。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垄断竞争理论认为现实中存在的垄断因素会对均衡结果带来某种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主张实行政府干预。而完全竞争理论却认为现实当中不存在垄断(或长期垄断),垄断只是偶然现象,只要不干预市场竞争活动,垄断就会自动消除,资源配置就实现均衡。与完全竞争理论相比,垄断竞争理论似乎更接近现实一些,它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的垄断势力对经济活动的
12、影响。 垄断竞争理论的提出促使西方学者们去思考更多的问题,例如:应该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来促使市场向理想的方向运行?政府应该用什么样的管制和干预手段才能使市场结构合理化?市场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企业的行为会对绩效带来什么影响?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正好契合了20世纪初期美国政府解决现实中过度集中问题的各种需要,于是,产业组织理论就在对各类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中,在为政府反托拉斯立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20世纪30年代,随着美国垄断势力的不断加强,垄断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危机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大恐慌,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解释出现的
13、问题。这一时期,英国的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他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学说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经济理论基础,并成为了当时的主流经济学。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关于垄断竞争问题的著作,在微观经济层面上为政府的干预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导向了垄断竞争和寡头竞争问题。在垄断竞争经济学的影响下,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三、哈佛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哈佛大学的爱德华梅森(Mason E.)教授 梅森(Mason E.),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产业组织理论的
14、主要创史人。梅森是最早在大学中开设产业组织理论课程的经济学教授,他将自己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使产业组织的有关概念和理论得以传播。由他指导的该领域最早的博士生贝恩日后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权威。虽然梅森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界的影响不如其学生贝恩那样大,但他却是将垄断竞争理论的分析引入到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来的第一人,是他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系统构想和研究方向。他的思想和观点对贝恩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贝恩后来的许多产业组织观都源自他的导师(Stephen 1988:1)。梅森在一篇文章中说到:“张伯伦的理论观点被他在哈佛的从事统计学、企业理论和反托拉斯问题研究的同事们所发展。我和一些年青的
15、同事和研究生也参与了这些研究工作,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莱士( Wallace D. H.)和贝恩(Bain J.S.),我们当时希望能够研究出一种实际的市场结构分析方法,它不仅能解释厂商的行为,同时还能够对反托拉斯的政策效果进行规范的评价。虽然这一目标没有达到,但是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是有贡献的”(Mason1982)。 1959年,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结构行为绩效体系的形成。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为基础,用结
16、构行为绩效( SCP )分析方法来对特定产业进行分析,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在SCP分析框架中,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而企业行为又决定了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正是由于相应SCP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因此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是:高度集中的行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谋取垄断利润,而且会阻碍技术的进步,造成非效率局面。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这便是该学派主张政府干预的主要论断。 由于哈佛学派十分重视市场结构问题,认为政府应该严格控制企业的集中度和规模,因此西方产业组织学界也将他们的政策主张称为“
17、结构主义”的政策主张。新产业组织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曾对哈佛学派所作过这样的总结和评价:(1)哈佛学派认为市场是决定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因此将市场结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2)认为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是进入壁垒,因此他们也将进入壁垒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之一;(3)他们对绩效问题很少给予关注,对绩效的看法也十分狭窄,只考虑到企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很少有节约交易成本的意识;(4)在他们的理论中,企业被视为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函数,企业的有效边界被当作是既定的(威廉姆森,中译本2000, Pp.394396)。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范式在产业组织领域占据了多年统治地位,直到现在这一结构
18、仍然充当着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体系框架。不过现代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只保留了SCP体系的外在形式,而内在的实质却早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尽管哈佛学派受到各种批评,尤其是来自以施蒂格勒为首的芝加哥大学学者们的批评。但多数西方学者还是认为哈佛学派,尤其是梅森和贝恩等人对产业组织理论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否认的(牛晓帆,2004)。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一、 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芝加哥时期就已经被引用,在新产业组织理论中又进一步得到了运用和发展,因为可竞争市场理论可以代替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般标准(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1996,pp.669673)。可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只要
19、市场上不存在严重的进入和退出障碍,潜在进入者可以根据在位企业的价格来评估其市场获利的可能性,当他看到现行价格有利可图时,就将进入该市场;但如果认为现行价格对其无利可图时,他将会退出市场。因此,市场上现有的厂商不论是仅有一个垄断者还是有许多活跃的厂商,总是面临着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因此在位者之间的定价和产量之间总是处在一种无显著超额利润的均衡约束状态下。在可竞争市场理论中,产业结构由需求和生产技术状况决定,其政策含义是:集中或垄断并不必然使福利受损,相反,由于“弱的看不见的手定理”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弱的看不见的手”指寡头垄断竞争中的市场调节机制,它对于寡头垄断厂商的调节力量,就如同“一
20、只看不见的手”对完全竞争厂商所施加的压力一样。在发挥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在可竞争市场的垄断均衡中,总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都可能被很好地极大化。这一理论指出,在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过行政手段反托拉斯手段更能有效地保护一般公众利益。少数几个大厂商垂直兼并、横向联合及其他的组合,传统观点认为有形成垄断势力之嫌,在可竞争市场理论中,它们都可能是无害的甚至可能是有效率的。当然,可竞争市场理论并不认为无约束的市场能自动解决一切经济问题,也不认为所有实质上的管制和反托拉斯行动都是不应该的或有害的干预。二、规模经济理论(Economies of scale)这于上述问题,施蒂格勒是用规模经济理论来
21、加以回答的。 一般而言,厂商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变化,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将呈现下降、不变和上升的趋势。当厂商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时,就被认为该厂商处于规模经济阶段,见图5.3中的0至q之间;而如果平均成本不随产出变化,则认为该厂商处于规模经济报酬不变阶段,见图5.3中的q至q之间;当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上升时,该厂商就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见图5.3中大于q的部分。价格图5.3 规模经济AC产量0 q q传统理论对规模经济存在的原因多从技术角度来解释的:(1) 由于固定成本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产出的增加导致了平均成本的下降;(2) 随着产出的增加,可使劳
22、动力的分工更趋于专业化,使每个人的专长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降低平均成本;(3) 有时规模经济的存在是由于一些物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化工厂的球形化学物质储存器,其容积是4r3/3, 其中r是球体的半径。该容器的成本与制造它与所消耗钢材的数量有关,而成本又与容器的表面积有关,表面积是4r2,可见,容积的增加大于表面种的增加 该例取自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黄亚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P86。三、范围经济论(Economies of scope)现实当中,大多数厂商并不只生产一种产品,通过一家厂商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当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成本
23、低于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的成本时,就存在范围经济。令TC(Qx,Qy)表示由一家企业同时生产X和Y两种产品时的总成本,如果 TC(Qx,Qy)TC(Qx,0)+(0,Qy)范围经济存在的原因也技术性的:(1) 同一套生产设备可以同时被几种产品的生产所共用;(2) 以原料有关的后续产品的开发及新技术的利用等等。 四、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20世纪607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推行哈佛学派所提倡的反垄断政策。然而同时期美国在钢铁、汽车等主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却日趋下降,给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也由此遭到声讨并退出了主流经济学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新古典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经济学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5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