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务教材.docx
《中级会计实务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会计实务教材.docx(2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中中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级会计职称考试教材中中级会计实务级会计实务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第一节 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目标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管理工作。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 一、财务报告目标一、财务报告目标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 承担这一信息载体和功能的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 它是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最终结果,是沟通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十分重要。财务报
2、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 这是编制企业财务报告的出发点; 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所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 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和灵魂。 通常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 在受托责任观下, 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 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 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
3、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 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无关, 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 根据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 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 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 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
4、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 时间和风险等。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二、会计基本假设二、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
5、等所作的合理假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 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 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
6、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明确会计主体, 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 例如, 企业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 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畴, 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
7、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二)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 明确这个基本假设, 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 按照既定的合
8、约条件清偿债务, 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 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 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 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原则和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
9、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 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 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 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孕育出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
10、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 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 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三、会计基础三、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
11、应当负担的费用, 无论款项是否收付, 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 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它是以收到货支付的现金及其时点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为了更加真实、 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第二节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
12、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 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 计量和报告, 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 以实际发
13、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 计量, 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 (2)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 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 (3) 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 无偏的。 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 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 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
14、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 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 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 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 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 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
15、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 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 而要想让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 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易于理解。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
16、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 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 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如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作出
17、决策,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 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 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 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
18、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多数情况下, 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 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 计
19、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 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六、重要性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 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 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 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
20、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 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 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 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八、及时性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作出经济决策,
21、 具有时效性。 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 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 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 从而满足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2、要求, 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 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 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 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 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第三节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 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
23、的经营成果。 一、一、 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 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是指资产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这种潜力可以来自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可以是非日常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可以是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或者是可以转化为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形式, 或者是可以减少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流出的形式。 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例如,企
24、业采购的原材料、购置的固定资产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 对外出售后收回货款, 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 如果某一项目预期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那么就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前期已经确认为资产的项目,如果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也不能再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2.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资产作为一种资源,应当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具体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企业享有资产的所有权, 通常表明企业能够排他性地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 通常在判断资产是否存在时,所有权是考虑的首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资
25、产虽然不为企业所拥有,即企业并不享有其所有权, 但企业控制了这些资产, 同样表明企业能够从资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符合会计上对资产的定义。如果企业既不拥有也不控制资产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不能将其作为企业的资产予以确认。 3.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资产应当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 只有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才能产生资产, 企业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例如,企业有购买某项存货的意愿或者计划,但是购买行为尚未发生,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因此而确认存货资产。 (二) 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会计 实务 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