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调速系统高性能矢量控制技术ppt课件.pptx
《交流调速系统高性能矢量控制技术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流调速系统高性能矢量控制技术ppt课件.pptx(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交流调速系统,徐州中矿大传动与自动化有限公司,高性能矢量控制技术,目录,1、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的介绍2、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3、直接转矩控制系统4、笼型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ASCS-7)5、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系统 (ASCS-6)6、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调速系统(ASCS-8),2,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的介绍,与直流电机不同,交流电机的3个磁通势矢量在空间以同步转速旋转,彼此相对静止,要想控制转矩,必须控制任两磁通势矢量的幅值和相对位置(夹角)。依照是否按矢量关系控制的不同,交流电机的调速系统分成两类:标量控制系统和高性能控制系统。,3,标量控制系统,标量控制系统只控制一个磁通势的幅
2、值和旋转速度,他们都是标量,故称为标量控制系统。由于没有按矢量关系进行控制,无转矩控制内环,所以这类系统的动态性能差。标量控制系统包含有电压频率控制(V/f控制),电流频率控制(A/f控制)。,4,标量控制系统的缺点,1)启动电流不好控制;2)启动初期电流有直流分量,阻碍起动;3)磁场建立慢,起动转矩小;4)空载运行时,在个别频率段会出现震荡现象。,5,高性能控制系统,高性能控制系统按矢量关系进行控制,有转矩内环,动态性能好。高性能控制系统有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两种。,6,矢量控制系统原理,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坐标变换,在按转子磁链定向同步旋转坐标系中,得到等效的直流电动机
3、模型,仿照直流电动机的控制方法控制电磁转矩和磁链,然后将转子磁链定向坐标系中的控制量反变换得到三相坐标系的对应量,以实施控制。由于变换的是矢量,所以这样的坐标变换也称作矢量变换,相应的控制系统称为矢量控制(Vector Control,VC)系统或按转子磁链定向控制(FOC)系统。,7,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物理模型,由于异步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坐标变换的提出,交流电机数学模型的性质,(1)异步电机变压变频调速时需要进行电压(或电流)和频率的协调控制,有电压(电流)和频率两种独立的输入变量。在输出变量中,除转速外,磁通也得算一个独立的输出变量。因为电机只有一个
4、三相输入电源,磁通的建立和转速的变化是同时进行的,为了获得良好的动态性能,也希望对磁通施加某种控制,使它在动态过程中尽量保持恒定,才能产生较大的动态转矩。,多变量、强耦合的模型结构,由于这些原因,异步电机是一个多变量(多输入多输出)系统,而电压(电流)、频率、磁通、转速之间又互相都有影响,所以是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可以先用右图来定性地表示。,异步电机的多变量、强耦合模型结构,模型的非线性,(2)在异步电机中,电流乘磁通产生转矩,转速乘磁通得到感应电动势,由于它们都是同时变化的,在数学模型中就含有两个变量的乘积项。这样一来,即使不考虑磁饱和等因素,数学模型也是非线性的。,模型的高阶性,(3)三相
5、异步电机定子有三个绕组,转子也可等效为三个绕组,每个绕组产生磁通时都有自己的电磁惯性,再算上运动系统的机电惯性,和转速与转角的积分关系,即使不考虑变频装置的滞后因素,也是一个八阶系统。,异步电机的特性,总起来说,异步电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一个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坐标变换之前,异步电机的转矩计算公式,坐标变换后,转子磁链定向的好处,16,矢量控制系统原理结构图,矢量控制系统原理结构图,在设计矢量控制系统时,可以认为,在控制器后面引入的反旋转变换器VR-1与电机内部的旋转变换环节VR抵消,2/3变换器与电机内部的3/2变换环节抵消,如果再忽略变频器中可能产生的滞后,则上图中虚线框内的
6、部分可以完全删去,剩下的就是直流调速系统了。,设计控制器时省略后的部分,简化控制结构图,可以想象,这样的矢量控制交流变压变频调速系统在静、动态性能上完全能够与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3s/2s变换2s/3s变换2s/2r变换2r/3s变换,坐标变换的公式,转子磁链观测器,下图是另一种转子磁链模型的运算框图。三相定子电流 iA 、 iB 、iC 经3/2变换变成两相静止坐标系电流 is 、 is ,再经同步旋转变换并按转子磁链 定向,得到M,T坐标系上的电流 ism、ist,利用矢量控制可以获得 r和 s 信号,由s 与实测转速 相加得到定子频率信号1,再经积分即为转子磁链的相位角 ,它也就是同步
7、旋转变换的旋转相位角。,按转子磁链定向两相旋转坐标系上的转子磁链模型,在按转子磁链定向两相旋转坐标系上计算转子磁链的电流模型,矢量控制系统结构图,24,小结,矢量控制系统的特点:1、按转子磁链定向,实现了定子电流励磁分量和直接转矩分量的解耦,需要电流闭环控制;2、转子磁链系统的控制对象是稳定的惯性环节,可以采用磁链闭环控制,也可以采用开环控制;3、采用连续的PI控制,转矩与磁链变化平稳,电流闭环控制可有效的限制起、制动电流。,25,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简称 DTC ( Direct Torque Control) 系统,是继矢量控制系统之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高动态性能的交流电动机变
8、压变频调速系统。在它的转速环里面,利用转矩反馈直接控制电机的电磁转矩,因而得名。,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系统组成,按定子磁链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结构特点,转速双闭环:ASR的输出作为电磁转矩的给定信号;设置转矩控制内环,它可以抑制磁链变化对转速子系统的影响,从而使转速和磁链子系统实现了近似的解耦。转矩和磁链的控制器: 用滞环控制器取代通常的PI调节器。,控制特点,与VC系统一样,它也是分别控制异步电动机的转速和磁链,但在具体控制方法上,DTC系统与VC系统不同的特点是:,1)转矩和磁链的控制采用双位式砰-砰控制器,并在 PWM 逆变器中直接用这两个控制信号产生电压的SVPWM 波形
9、,从而避开了将定子电流分解成转矩和磁链分量,省去了旋转变换和电流控制,简化了控制器的结构。,控制特点,2)选择定子磁链作为被控量,而不象VC系统中那样选择转子磁链,这样一来,计算磁链的模型可以不受转子参数变化的影响,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如果从数学模型推导按定子磁链控制的规律,显然要比按转子磁链定向时复杂,但是,由于采用了砰-砰控制,这种复杂性对控制器并没有影响。,控制特点,3)由于采用了直接转矩控制,在加减速或负载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可以获得快速的转矩响应,但必须注意限制过大的冲击电流,以免损坏功率开关器件,因此实际的转矩响应的快速性也是有限的。,性能比较,从总体控制结构上看,直接转矩控制(
10、DTC)系统和矢量控制(VC)系统是一致的,都能获得较高的静、动态性能。,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控制规律,除转矩和磁链砰-砰控制外,DTC系统的核心问题就是:转矩和定子磁链反馈信号的计算模型;如何根据两个砰-砰控制器的输出信号来选择电压空间矢量和逆变器的开关状态。,定子磁链观测器,DTC系统采用的是两相静止坐标( 坐标),为了简化数学模型,由三相坐标变换到两相坐标是必要的,所避开的仅仅是旋转变换。,定子磁链计算公式,移项并积分后得,上式就是图6-62中所采用的定子磁链模型,其结构框图如图6-63所示。,定子磁链电压模型结构,定子磁链模型结构框图,上图所示,显然这是一个电压模型。它适合于以中、高速运
11、行的系统,在低速时误差较大,甚至无法应用,必要时,只好在低速时切换到电流模型,这时上述能提高鲁棒性的优点就不得不丢弃了。,转矩观测器,在静止两相坐标系上的电磁转矩表达式为,代入,并整理后得,转矩模型结构框图,转矩模型结构,DTC系统存在的问题,1)由于采用砰-砰控制,实际转矩必然在上下限内脉动,而不是完全恒定的。2)由于磁链计算采用了带积分环节的电压模型,积分初值、累积误差和定子电阻的变化都会影响磁链计算的准确度。,DTC系统存在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影响在低速时都比较显著,因而使DTC系统的调速范围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许多学者做过不少的研究工作,使它们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并不能完全
12、消除。,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与矢量控制系统的比较,DTC系统和VC系统都是已获实际应用的高性能交流调速系统。两者都采用转矩(转速)和磁链分别控制,这是符合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的需要的。但两者在控制性能上却各有千秋。,矢量控制系统特点,VC系统强调 Te 与r的解耦,有利于分别设计转速与磁链调节器;实行连续控制,可获得较宽的调速范围;但按r 定向受电动机转子参数变化的影响,降低了系统的鲁棒性。,DTC系统特点,DTC系统则实行 Te 与s 砰-砰控制,避开了旋转坐标变换,简化了控制结构;控制定子磁链而不是转子磁链,不受转子参数变化的影响;但不可避免地产生转矩脉动,低速性能较差,调速范围受到限制。,
13、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和矢量控制系统特点与性能比较表,注 有时为了提高调速范围,在低速时改用电流模型计算磁链,则转子参数变化对DTC系统也有影响。,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系统,转差功率是人们在研究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时所关心的问题,因为节约电能也是异步电动机调速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异步电动机,必然有转差功率,而如何处理转差功率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调速系统的效率。,要提高调速系统的效率,除了尽量减小转差功率外,还可以考虑如何去利用它。对于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定、转子电路可以同时与外电路相连,转差功率可以从转子输出,也可以向转子馈入,故称作双馈调速系统。,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系统,“双馈”的一个特
14、点是转差功率可以回馈到电网,也可以由电网馈入。至于电功率是馈入定子绕组和/或转子绕组,还是由定子绕组和/或转子绕组馈出,则要视电动机的工况而定。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方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被提出,到了6070年代,当可控电力电子器件出现以后,才得到更好的应用。,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系统,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工作原理,异步电动机由电网供电并以电动状态运行时,它从电网输入(馈入)电功率,而在其轴上输出机械功率给负载,以拖动负载运行。 在双馈调速工作时,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定子侧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转子侧与交流电源或外接电动势相连,从电路拓扑结构上看,可认为是在转子绕组回路中附加一
15、个交流电动势,通过控制附加电动势的幅值,实现绕线型异步电动机的调速。,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转子附加电动势的作用,图1 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附加电动势的原理图,转子附加电动势的作用,异步电动机运行时其转子相电动势为 式中 异步电动机的转差率;,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开路相电动势,也就是转子开路额定相电压值。,转子相电流,在转子短路情况下,转子相电流的表达式为 (7-2)式中 转子绕组每相电阻; 时的转子绕组每相漏抗。,串电阻调速,在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调速时,转子电流 会在外接电阻上产生一个交流电压 ,这一交流电压与转子电流有着相同的频率和相位,调速时产生的转差功率被消耗在外接电阻上。,转子
16、附加电动势的作用,如果在转子绕组回路中引入一个可控的交流附加电动势 来代替外接电阻,附加电动势的幅值和频率与交流电压 相同,相位与转子电动势 相反(如图1所示),则它对转子电流的作用与外接电阻是相同的,附加电动势将会吸收原先消耗在外接电阻上的转差功率。,转子附加电动势的原理图,图1 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附加电动势的原理图,转子附加电动势的作用,引入附加电动势后,电动机转子回路的合电动势减小了,转子电流和电磁转矩也相应减小,由于负载转矩未变,电动机必然减速,因而 增大,转子电动势 随之增大,转子电流 也逐渐增大,直至转差率增大到 时,转子电流又恢复到负载所需的值,电动机便进入新的较低转速的稳定状
17、态。,转子附加电动势的作用,此时,未串入附加电动势和串入附加电动势后的转子电流相等 : 而减小 则可使电动机的转速升高。所以在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侧引入一个可控的附加电动势,就可调节电动机的转速。,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的五种工况,在绕线型异步电动机转子侧引入一个可控的附加电动势并改变其幅值,就可以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调节。可控附加电动势的引入必然在转子侧形成功率的传送,可以把转子侧的转差功率传输到与之相连的交流电源或外电路中去,也可以是从外面吸收功率到转子中来。从功率传送的角度看,可以认为是用控制异步电动机转子中转差功率的大小与流向来实现对电动机转速的调节。,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双馈调速的五
18、种工况,考虑到电动机转子电动势与转子电流的频率在不同转速下有不同的数值( ),其值与交流电网的频率往往不一致,所以不能把电动机的转子直接与交流电网相连,而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除了有功率传递作用外,还应具有对不同频率的电功率进行变换的功能,故称为功率变换单元(Power Converter Unit,简称CU),见图2。,图2 绕线型异步电动机在转子附加电动势时的工况及其功率流程a)次同步速电动状态 b)反转倒拉制动状态 c)超同步速回馈制动状态d)超同步速电动状态 e)次同步速回馈制动状态 CU功率变换单元,忽略机械和杂散损耗时,异步电动机的功率关系为电动机定子传入转子的电磁功率
19、, 包括转子损耗的转子电路输入功率, 即转差功率, 电动机轴上输出或输入的功率。由于转子侧串入附加电动势极性和大小不同, 和 都可正可负,因而可以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工作状况。,1.电动机在次同步转速下作电动运行,异步电动机定子接交流电网,转子短路,转子轴上带有反抗性的恒值额定负载(对应的转子电流为 ),此时电动机在固有机械特性上以额定转差率 运行。若在转子侧每相加上附加电动势 (与 反相, ),根据式(3),转子电流将减小,从而使电动机减速,转子电流回升,最终进入新的稳态运行。,此时,转子回路的电势平衡方程式为若继续加大 值,则 值继续增大,转速还将降低,实现了对电动机的调速。,对照式(4)可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流 调速 系统 性能 矢量 控制 技术 ppt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4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