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年轻老人”.docx
《重新认识“年轻老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新认识“年轻老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新认识“年轻老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将来养老资金 的筹集、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如何阻止人口总量下降 等问题。然而,人类遇到的问题恐怕并不是这么简单,也不 是那么悲观。就人口结构而言,人类或许正在进入一个全新 的阶段,面临的是千万年不遇的大转折。人类历史上各个区域、各个群落经历过无数的人口数量 和结构的变化,大多数是因为自然灾害、瘟疫、气候变化、 战争等因素造成的。其中尤其是战争,不仅造成人口数量的 大幅度下降,也会带来人口中男女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剧 烈变化。但随着这些特殊事件的结束,人口结构很快就会恢 复我们认为的常态。马尔萨斯等认为,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 物质供应会
2、更加丰富,但这增加的供应很快会被增加的人口 所消耗,于是会出现灾害、瘟疫、战争等调节人口数量,同 时人类自身也在不自觉地改变生育数量和频率,以应对环境 的变化,从而调节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可以说,在前现代社 会,人类人口结构虽然总是在变化中,人口总量随着物质供 应的丰富不断增加,但总体上保持着人口结构的常态。现在 进入的“老龄化”社会,是在这样一系列背景下出现的:首先, 人类科技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人类生存的物质供应约束,可 以说,现在在总量上不存在物质供应不能满足人类生存的问 题。现在还存在饥饿和贫困现象,是人类包括经济的、政治 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其次,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生育意外 和婴幼儿死亡
3、率大为降低,数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记;第三, 因为营养充足、居住环境改善、医疗发达,人类意外死亡率 也大为降低,寿命延长。所谓寿命延长,不仅是平均寿命这 个数字,而是人们普遍的长寿。在前现代社会,长寿只是极 少数人,绝大部分人类没有机会长寿。所以,只要人类的科 技继续发展,人类就有能力保持普遍的长寿。除非发生毁灭 性的气候灾害和战争,否则,在主要国家和区域,65岁以上 人口占25-30%将会是常态,促进生育也不可能改变这一趋势。 既然是常态,那么,在未来也就无所谓“老龄化”了。因为人 口结构这样的大转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 的新问题,而不仅仅是如何筹集养老资金这么一个问题。一、养老是
4、任何社会都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不同社会 阶段需要探索不同的解决方式席勒在钓愚一书中说,美国人没有量入为出和储蓄 的习惯,退休后的赡养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政府最初希 望通过教育和引导的方式,让人民养成量入为出和储蓄的习 惯,但是没有用,于是有了社保系统。社保一定意义上起到 了强制储蓄的作用。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礼记 更将“人不独亲其亲”、“老有所终”、“矜寡孤独皆有所养”列 为大同社会的必要条件或标志。“矜、寡、独”也是老去的状 态,并且是无法实现家庭赡养的状态。可以看出,那个时代 “养老”,包括弱势人群的赡养就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孟子希 望从道德层面倡导,礼记并没有提出制度性的方案,
5、共同 的是,养老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如何养的问题,需要社 会机制来解决。历史上,西方教会等组织起到了 一定的作用, 中国则是宗亲体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上,中国历史 上还是“孝道”、养儿防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等文化观念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与以往时代有很 大的不同。首先是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庞大,如果不能很好的 安置,肯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安定难题;其次是每个个体需 要赡养的时间长度大大延长。以前社会一般可能需要赡养10 年左右,现在起码是20年;第三是由于现代工业、服务业和 城市化的发展,家庭单位越来越小,制约家庭赡养的环境; 第四是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许多
6、家庭成员 都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中国人虽然依然注 重孝道,但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下,家庭养老难以为继。因为 人的寿命延长,还出现了一个现象,当一个人退休进入被“养 老”的行列,会赫然发现,他上面还有需要赡养的父辈,而对 于他的下一代来说,则有两代老人需要赡养。如果再考虑独 生子女因素,压力就更大了。社会化养老,并且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老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二、理性看待“人口红利”,让人口结构在发展中自然平 衡经济,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所以人是经济增长的绝对 动力,年轻人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关于老龄化社会, 人口红利是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所谓“人口红利”是占 比较高且
7、庞大的、低收入年轻人口给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 有人认为,中国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庞大的人 口红利。应该说,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有人口红利的因素, 但其并不是绝对因素,占比较高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并不必然 带来“人口红利:如果因为年轻劳动力人口占比高就会有“人 口红利”,就不能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前没有产生这样的人口 红利,更不能解释在改革开放开始不久将“一孩”政策作为国 策。同样不能解释目前世界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依然处于贫 困之中。单纯就人口红利的理论说,产生人口红利的重要前 提是,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没有这个转 移过程,就只有农村过剩人口,而没有红利。一旦农村过剩 劳动
8、力转移结束,就来到了所谓“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 失了。这是对人类经济现象观察所得到的一个结论,实际上 与人口老龄化无关。如果脱离农村过剩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业 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就不应该再是这个理论的解释范围。 或者说,刘易斯的人口红利理论不能解释人口老龄化。我国 前40年的高速发展,正是改革开放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 全球化过程,为农村过剩劳动人口提供了充分的就业岗位。 就这一角度说,刘易斯理论是有一定的解释能力的。没有农 村过剩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在其他状态下,就没 有刘易斯定义下的“人口红利”,但人类的经济也还是需要增 长的。就我国现阶段而言,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需要进一 步推
9、进城市化,需要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需 要进一步激活市场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推进现 代农业发展,需要推进共同富裕以扩大内需。即使是刘易斯 理论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其重要前提还 是市场化条件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只有在这样 的前提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才能产生“人口红利。 实现有序转移就业,保证社会安定。人口的年龄结构有没有 可能回到以前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自然灾害、 流行瘟疫、大规模战争的影响,就人类已有的科技能力、医 疗卫生水平,人类依然会进入绝大部分人健康长寿的状态, 60岁以上人口占相当高的比重。在前现代社会,人类在任何 年龄段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新 认识 年轻 老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