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聆听的观点.docx
《跨文化聆听的观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聆听的观点.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内容提要:文章通过不同的音乐案例指出在进行跨文化聆听时,主位和客位的听、观察和提问必须进入差异化的文化 对话中。正如局外人的问题给局内人带来了新问题一样。相反,局外人也不得不通过特定文化的回答来不断修正自己的方 向。也正是由于这种跨文化语境中的对话,才使得聆听变得生动起来。译者按)德国维尔茨堡大学音乐研究所教席教授马克斯皮特鲍受(MaX Peter BaUmann)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民族 音乐学家之一,在世界民族音乐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他曾长期担任世界著名的“柏林国际比较音乐研究所所长 (1985-1997),世界顶级民族音乐学刊物音乐世界()主编(1998-2012)。他是世界权威音乐辞典历
2、史与当代中的音乐 (MGG)以及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的多个词条覆槁人。以下这篇文章出自鲍曼教授专著跨文化语境中的音乐 (Nordhausen:Verlag Traugott Bautz Gmb H,2006,第7章。)这本书收录在由国际著名跨文化哲学家哈米德雷扎尤塞菲 (HamidReZaYoUSefi)领衔主编的跨文化图书馆丛书中,并于2006年出版。作为口袋书全书一共23章,每章梆非常 短小。虽然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了 14年,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对跨文化语境中音乐的观察与分析并没有随着时间的 流逝显得过时,恰恰相反,今天的音乐现状印证了作者研究视角的前哈性。由于这篇文章是鲍曼著作里的
3、一个章节,所以读 者在同读时可能会有缺少上下文的铺垫感,在结尾处有一种未结束的阅读感。但总体耒说,将这一章节单独拿出来阅读,并 不妨碍对其思想的理解。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在这里给出这一章之前和之后的标题,也许这样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上下 文的联系。即第6章“与他者抗衡中的音乐以及之后的第8章文化认知:局内观与局外观此篇文章的翻译得到VerIag Traugott Bautz Gmb H出版社与作者的授权。常有观点认为,濡化文化的(enkulturierten)声音系统模式一旦针对个人进行训炼,就会与外部世界的声学刺激进行反 射式的比较和解春。在音阶感知领域的听觉习惯一旦养成,可能是不可逆的。这种
4、情况是否确实如此值得怀疑。不过人们 可以假设,个人可以将自己放在一个第二种或者其他的音乐体系中去习得(就像是在一个其他的语言中那样)。不仅有个别 歌手可以演唱“传统”方式的旋律,例如在中立二度和七度上演唱,而且他们同时也知道如何在平均律的大调音阶上演唱(新 的)旋律,也就是可以很好地驾驭两个音乐体系,从而可以通过其音乐双语能力来适应内部和外部的耕体。这个概念由曼特 尔胡德(ManUe Hood)在理论上发展为双重音乐性(I960),并由艾伦和芭芭拉梅里亚姆(AIan P,和Barbara W.Merriam) 在他们对弗拉特黑徒(FIathead)印第安人的区隔性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个观点
5、,一位音乐家可以在两种或多种音乐 语言中行走,而不至于将两种教学体系相互混合或相互渗透。尤其是在两种音乐体系互不兼容的情况下,例如弗拉特黑德 印笫安人传统体系和新的基督教赞美诗体系可以保持并存:在这种双重情况下,弗拉特黑德人将两种音乐学习和音乐实践 类型分开(区隔),以至于在西方的实践中没有出现其传统歌唱的痕迹,在传统实践中也没有发现任何习得西方的痕迹。曼特尔胡德(MamIe HOod)也看到了,在与另一个音乐体系的交锋中,通过密集的模仿练习,可以改变来自西方声音 源头的听觉感受,从而使它可以完全摆脱十二平均律的影响。有趣的是,在整个关于不同音乐体系”的认知问题的讨论中,从欧美的角度来看,事实
6、早已通过经聆式的测量得到了 验证。在亚历山大J埃利斯(AIeXanderJEllis,1885)进行音阶测量之前,在许多情况下,其他文化的音阶被简单地归类为 “自然野生或“令人难以置信的嚎叫:埃利斯通过经股数据的实证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了音乐体系的文化性1本质。但是, 这种“客观的测音方法,后来被另一种方式再次质疑,尤其是在新近引发的有关.等距五音阶1的讨论中得到了证实。实证检 验很快就发现,例如对于甘美生金属琴或非洲木琴演奏者,那些点状”构思的音位和音高就不能以一维的方式观测。由于复 杂的波形及其相当不和谐的频谱和常常带有的噪声结构,就像施耐俵(ASchneider)和伯尔曼(AEEeuerm
7、ann)令人信服 地证明那样L者高不仅仅简单地与“任何一种类似于谐音结构的基本频率”相关。正如叛谙分析所示,不能简单地把频率理 解为“音高”。而听力测试巳经证明,一个振荡频率为440赫兹的纯音随着音量的增大,个别听众对此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对 于某些人来说,这个声音是客观地1上升,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同样的声音却以“客观方式”下降。即使根据“泛音”(即根据和 声序列)来进行调音,也往往经不起声学检脸,例如非洲木琴调音器的艺术特色恰恰就在于,它是通过操纵木键来“抚平”固有 的不和谐叛港,直到消除将别干扰的成分,反之产生那个期待的音高效果,由艾利斯引入的“普遍”适用的分频体系(将一个八度分为1200
8、音分,或将半音分为100音分)虽然可以理解为科学 的速构,但是这种幼稚和一维的方式在文化之间不易适用。该系统是建立在假设的八度音程听觉普遍性的基础上,并采用 人工参照系进行调音。相对于后者,可以使用变音符号来表示音分的偏差。即使作为一个明显客观的测量标准,它仍然回 避了八度音程听觉是否在所有文化中新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没有(获得)先天知识的情况下,是否真的可以如此清晰地识别 八度者阶。根据史蒂芬汉德尔(StePhanHandeI)的说法,似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隔若一个八度的音调也都与音乐有关:尽管 在物理上对八度特性的论证令人信服,但目前认知的证据仍然较少。总体而言,不同的研究表明,许多受过训练的
9、听众在不 同语境中耗能体验到八度音程的平等性,但是少数训练有素的听众,只有在一个音乐的语境中,并且当没有演奏单独的音的 情兄下才能体脸到。玻利维亚排箫乐队的实验表明,来自另一个不同文化环境的耳朵如果没有准备好的话,用霍克图斯技术 (HoketUS-TeChnik)、交错技术(interlocking techniques)同时在乐器上以成对的方式演奏5个平行八度,是不能轻易地听到 “平行八度”的。这一点显得并不奇怪。择箫富含泛音,并且相对于其“音调位置”,单个音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范围内,也具有 相对宽泛的波动幅度。如果人们在第一次聆听后,用几句话给听众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声音是怎么组合在一起
10、的,声音 原理是惹干什么,就会立即出现令人大开眼界的反映,每个人都会被他为什么不能自发地听到这些八度音阶而触动。在这 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选择性知觉是如何被经验性知识直接控制的,循环性知识和听觉是怎样的。说得尖说一点,人们 只听到自己所知道的。但是知识来自文化或者跨文化的经验语境:一方面,我们的听觉系统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对传入的声 者进行分组;另一方面,通过基于记忆和基于经验的方案来控制听觉过程,这些方案招声音与类似声音用综合知识进行比 较。由于八度原理的问题还生发出其他听觉生理方面的问题,相当多的证据还表明,相对于标准音阶来说,音阶的内部 (internal pitch scale)有些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聆听 观点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