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概要,心血管系统生理基础与止凝血血栓形成机理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常用抗栓溶栓药物作用机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概要心血管系统生理基础与止凝血血栓形成机理止凝血、血栓形成与,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心血管系统解剖生理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1、体循环(大循环) 心室收缩: 含氧和营养物质丰富的鲜红,止凝血、血栓形成与
2、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2、肺循环(小循环) 右心房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冠脉循环:心脏-泵血动力器官 本身营养和能量来源-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从心外膜穿入心壁形成丰富毛细血管网-冠状静脉伴行冠状动脉收集静脉血,经冠状静脉窦回流右心房,冠 脉 循 环,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冠脉循环:心脏-泵血动力器官 本身营养和,冠 脉 循 环,冠脉供血特点1 心脏收缩时,血液不易通过,舒张时,心肌得到足够的血供2 心肌毛细血管密度高,约为2500根/mm2,每个心肌细胞伴随一支毛细血管,有利摄氧和物质交换3 冠脉之间有丰富吻合支、侧支冠脉阻力小,血流量大,占心排
3、血量的5%,确保心脏有足够的营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冠 脉 循 环冠脉供血特点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左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左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脉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生理性止凝血和血栓形成机理Hemostasis & Thrombosis,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生理性止凝血和血栓形成机理Hemostasis & Thr,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正常止
4、血机制,正常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时相: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初级止血)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与维持(次级止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正常止血机制正常生理性止血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时相:止凝血、血栓,.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 出血/停止 .内皮细胞分泌vWF、Fn 促进plt粘附 .释放FIII 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暴露内皮下胶原,当血管壁受损后,促进血小板粘附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神经反射 管腔收缩 血流变慢当血管壁,局部血凝块的形成-有赖于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和聚集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流中的正常血小板,血小板粘附于损伤的内皮表面并被激活,血小板,内皮细胞
5、内皮下,血小板粘附到内皮下,血小板血栓,局部血凝块的形成-有赖于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和聚集形成,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异物表面的能力 需要物质GPIb-vWF III型胶原纤维结合蛋白(Fn),血小板的功能-粘附,VWF因子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指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血管内皮下胶原及其他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的功能-活化,指血小板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将胞浆内特殊颗粒中的内含物释放出血小板的反应 -颗粒 致密颗粒 溶酶体 与血小板粘附、聚集、炎症反应、创伤修复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有关,血小板的功能-活化 指血小板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将胞,血小板的功能-聚集,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接的
6、特性参加因素GPIIb/IIIa纤维蛋白原钙离子聚集诱导剂:ADP、肾上腺素、TXA2、花生四烯酸,血小板的功能-聚集指活化后的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连,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结果,血小板大量聚集、粘附于血管破损处,形成白色血栓,暂时止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的结果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暂时止血,血凝块,血小板血栓收缩蛋白,纤维蛋白网 收缩,血清被挤出血块缩小加固,血小板的功能-促血块收缩,血凝块血小板纤维蛋白网 收缩血清被挤出血小板的功能-促,初级止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胶原、组织因子、vWF因子血小板粘附:通过GPIb-IX受体连接vWF因子粘附胶原血小板激活:释放多种因子,促进血小板
7、聚集血小板聚集:通过GPIIb-IIIa受体连接纤维蛋白原再连接成网形成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暂时止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初级止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最后血小板暴露磷脂表面叫PF3,产生促凝血活性凝血因子相互作用需要磷脂表面启动次级凝血过程,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加固脆弱的血小板血栓,血小板的功能-促凝活性,最后血小板暴露磷脂表面叫PF3,血小板的功能-促凝活性,次级止血过程,血小板激活及凝血系统启动瀑布式凝血连锁反应(CASCADE)形成凝血酶(IIa)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凝块网罗红细胞形成红色血栓 纤维蛋白血栓-持续止血,止凝血、血栓
8、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次级止血过程血小板激活及凝血系统启动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激肽释放酶原(PK)大多数由肝脏产生,其中II、VII、IX、X合成依赖于Vitk,称Vitk依赖因子正常情况下,所有因子都处于无活性状态,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目前公认的凝血因子共14个,按罗马字命名的有12个,尚有高分,IIa Ca2+ VIII- VIIIa III Plt- PF3 Ca2+ IIa Xa (凝血酶原激酶) VVa Ca2+,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因子)
9、 凝血酶(IIa因子)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内源性途径,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PKa PK,XIIXIIa HMWK,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因子(TF III),XI XIa,IIa,IX IXa,VIIa VII,XIIIXIIIa,所需时间:,X Xa,(凝血旁路),38min,红色血栓,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点,凝血局限在损伤处,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磷脂PF3,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血凝块局限在损伤处,来自组织因子TF,来自血小板表面暴露,磷脂PF3启动凝血机制,形成血凝块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血凝块局限,血 管 壁 损 伤血管收缩
10、胶原 释放组织因子 内源性途径 外源性途径 血小板粘附、聚集 Xa 血小板聚集体 凝血酶原 凝血酶 初期止血血栓 二期止血血栓 (白色血栓) ( 红色血栓),正常凝血过程小结,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正常凝血过程小结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生理性抗凝血机制,1抗凝血酶AT/AT3合成:肝细胞 内皮细胞功能:不可逆结合灭活 IIa Xa IXa XIa XIIa肝素依赖性 (增强抗IIa 2000倍),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生理性抗凝血机制1抗凝血酶AT/AT3止凝血、血栓形成
11、与,抗凝血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抗凝血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2 蛋白C/S系统包括PC PS TM APCI 主要灭活Va VIIIa3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外源途径的主要抑制物-直接抑制Xa-抑制TF-VIIa复合物,生理性抗凝血机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2 蛋白C/S系统生理性抗凝血机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纤溶系统,它在体内对血凝块的溶解和维持强力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纤溶系统包括: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PAI-2)。纤溶抑制作用位点:1.在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
12、PAI-1、PAI-2)2.在纤溶酶水平:通过2抗纤溶酶(2-AP)作用抑制纤溶酶活性,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纤溶系统它在体内对血凝块的溶解和维持强力血管系统发挥重要作,纤溶和纤溶抑制目的:适时和定点清除血栓,(2-AP),FIBRIN,游离tPA,纤维结合蛋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纤溶酶,纤溶酶原,2抗纤溶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纤溶和纤溶抑制目的:适时和定点清除血栓(2-AP)FIB,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栓栓塞性疾病,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
13、血栓栓塞性疾病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栓形成(thrombosis)血管局部血凝块形成的过程血栓(thrombus)形成的血凝块栓塞(embolism)局部形成的血栓顺血流堵塞其他部位栓子(embolus)导致栓塞的血凝块,血栓形成与栓塞,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栓形成(thrombosis)血栓形成与栓塞止凝血、血栓形,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动脉血栓形成/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血管血栓形成,外周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全身血管血栓形成/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动脉血栓
14、形成/栓塞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全身性进展型的病变,广泛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致死风险: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死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管腔窄,压力高,血液流速快,剪切应力高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小板(白色)血栓动脉血栓的治疗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动脉的特点,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
15、栓塞性疾病基础,管腔窄,压力高,血液流速快,剪切应力高动脉的特点止凝血、血栓,管腔大,压力低,血液流速慢,剪切应力小血小板不易聚集,多形成红色血栓 血小板成分少抗栓治疗应主要针对凝血酶(IIa),静脉的特点,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管腔大,压力低,血液流速慢,剪切应力小静脉的特点止凝血、血栓,血栓形成的条件,内皮细胞或者血管壁损伤,血液流变学因素,血液淤积、流速变慢,组织因子释放、接触激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栓形成的条件内皮细胞或者血液流变学血液淤积、流速变慢血液成,抗栓(antithrombosis)抗凝血酶(anticoagulation, antith
16、rombin)抑制凝血酶的产生(generation)和活性(activity)抗血小板(antiplatelet)抑制血小板的粘附(adhesion)和聚集(aggregation)溶栓(thrombolysis)/纤溶(fibrinolysis)降解纤维蛋白血栓,抗栓与溶栓,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抗栓(antithrombosis)抗栓与溶栓止凝血、血栓形,抗栓治疗 Antithrombosis,抗血小板药物,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抗栓治疗 Antithrombosis抗血小板药物止凝血、,粘附受体GPIb/IX-vWF 受体GPIa/IIa-胶原受体GPI
17、V、GPVI -胶原受体聚集受体GPIIb/IIIa-纤维蛋白原等受体激动剂受体二磷酸腺苷(ADP) 受体凝血酶受体5-羟色胺(5-HT) 受体TXA2 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花生四烯酸受体,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粘附受体血小板表面的受体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抗血小板药物,GP IIb/IIIa,GP IIb/IIIa,血小板,5-羟色胺,肾上腺素,PAF,凝血酶,ADP,TxA2,胶原,纤维蛋白原,GP IIb/IIIa拮抗剂,噻氯匹定氯吡格雷,ASA,腺苷,ADP,AMP,前列环素,潘生丁,摄取,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抗血小板药物
18、 GP IIb/IIIaGP IIb/IIIa血,环氧化酶Cox抑制剂阿司匹林ADP受体拮抗剂噻氯匹定(抵克力得)氯吡格雷(波利维)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单克隆抗体abciximab 阿昔单抗KGD环肽integrelin非肽类tirofibanlamifiban口服fradafibanxemilofiban血小板 GPIb 受体拮抗剂单克隆抗体、von Willebrand 样肽或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环氧化酶Cox抑制剂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止凝血、血,凝血酶受体拮抗剂凝血酶受体拮抗肽血小板5-HT2受体拮抗剂安步乐克血栓素TX
19、A2合成酶抑制剂Ridogrel磷酸二脂酶抑制剂双密哒嗼(潘生丁)、西洛他唑前列腺素类似物NO供体,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凝血酶受体拮抗剂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膜上的Cox,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与释放及其诱发的血小板聚集血浆半衰期20分钟口服: 75mg-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Cox活性,100mg完全抑制TXA2的生物合成-要迅速发挥作用,须使用300 325mg的负荷剂量,如溶栓前适应症:急性治疗(AMI UA IS)二级预防(MI IS TIA SA),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
20、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膜上的Cox,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与释,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 (P2Y12)抑制ADP对血小板聚集的放大作用,抗血栓形成抗炎作用抗增殖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有丝分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用机理,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氯吡格雷阻断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 (P2Y12)抑制ADP,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JAMA. 2004;292:1875-1882,ADP-受体拮抗剂抵克利得氯吡格雷,血栓素 A2 抑制剂剂阿司匹林,糖蛋白(GP) IIb/IIIa受体抑制剂阿昔单抗 埃替巴肽 替罗非班,ADP对血小板聚集的放大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机制
21、JAMA. 2004;292:1875,COX (环氧化酶)ADP (5二磷酸腺苷)TXA2 (血栓素),氯吡格雷,ASA,COX,ADP,ADP,C,GPllb/llla纤维蛋白原受体,活化,ASA,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协同作用,Schafer AI. Am J Med 1996; 101: 199209.,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COX (环氧化酶)氯吡格雷ASACOXADPADPCGPl,氯吡格雷(波立维)的药理学1,吸收(口服): 快速,不受食物或者抗酸药物影响代谢: 快速的肝脏代谢半衰期: 8小时,但对于血小板具有不可逆的抑制效果,7天后作用才结束(血小板的寿命大约为7
22、10 天)排泄: 5 天后 50%出现在尿中, 46%通过大便标准剂量: 75 mg每天一次,2小时即起效,但3天后才能达到治疗的平台期(4060%的抑制率)负荷剂量300 mg 能快速起作用3小时内提供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1. Jarvis B, Simpson K. Drugs 2000; 60: 34777.,氯吡格雷(波立维)的药理学1吸收(口服): 快速,不受食物或,氯吡格雷75mg最佳的抗血小板剂量(维持量),N=20,N=20,N=21,N=30,N=21,N=11,N=22,N=20,N=20,N=19,N=24,N=19,N=17,N=20,第7天,第28天,氯吡格雷,安慰剂
23、,10 mg,25 mg,50 mg,75 mg,100 mg,250 mg b.i.d.,-20,-10,0,10,20,30,40,50,60,平均I抑制 %,血小板聚集,噻氯匹定,氯吡格雷75mg最佳的抗血小板剂量(维持量)N=20N=2,负荷量氯吡格雷在3小时内提供快速和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1,1. Data on file, Sanofi-Synthlabo, 1999, internal report PDY 3494.,100,0,20,40,60,80,1.5,3,6,24,27,48,时间 (小时),平均抑制 (%),氯吡格雷,75 mg,氯吡格雷,300 mg,*,与氯吡格雷
24、 75 mg比较,*p 0.002,(n = 20/组),*,*,*,*,*,健康志愿者,负荷量氯吡格雷在3小时内提供快速和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11.,氯吡格雷(波立维)用量、用法小结,75mg起效迅速,但需3天才能达到4060%的抑制作用负荷剂量300 mg 能快速起作用,3小时内提供全部的抗血小板效果过往所有应用于ACS的大型循证医学证据首剂均采用300mg的负荷量 不论是否行PCI,ACS患者首次开始服用波立维,均应给予至少300mg的负荷剂量,继之75mg维持量1 近年来正在研究更高剂量(600、900mg)的首剂负荷量的益处与风险,1. The CURE Trial Investiga
25、tors. N Engl J Med 2001; 345: 494502.,氯吡格雷(波立维)用量、用法小结75mg起效迅速,但需3天才,双嘧达莫(潘生丁)Dipyridamole,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酶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降低血小板内Ca2+ ,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腺苷再摄取,增强血浆腺苷含量与活性,增加血小板cAMP,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腺苷再摄取,扩张冠脉 50-75mg, tid, po, 饭前应用:人工心瓣膜,PAD,TIA, IS,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双嘧达莫(潘生丁)Dipyridamole抑制血小板磷酸二酯,血小板膜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止凝血、血栓
26、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血小板膜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抗栓治疗 Antithrombosis,抗凝药物,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抗栓治疗 Antithrombosis抗凝药物止凝血、血栓,IIa Ca2+ VIII- VIIIa III Plt- PF3 Ca2+ IIa Xa (凝血酶原激酶) VVa Ca2+,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PF3 磷脂 凝血酶原(II因子) 凝血酶(IIa因子)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内源性途径,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PKa PK,XIIXIIa HMWK,外源性途径,组织损伤释放,组织
27、因子(III),XI XIa,IIa,IX IXa,VIIa VII,XIIIXIIIa,参加因子:,所需时间:,X Xa,(凝血旁路),VIII、IX、XI、XII V、X、 II、I III、VII,Ca2+、PF3、磷脂,38min,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肝素、类肝素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及其衍生物(hirulog,hirugen)合成的低分子凝血酶活性部位抑制物argatrobin,efegatran等3 维生素K依赖性(II VII IX X)抗凝剂主要为香豆素类,如华法林(口服抗凝剂OAC),抗凝药物分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1
28、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抗凝药物分类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肝素抗凝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的凝血因子:II 凝血酶原II a 凝血酶III 组织凝血激酶,组织因子X Stuart- Prower 因子Xa 凝血酶原激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肝素抗凝的作用机理及应用:抗凝药物普通肝素关键的凝血因子:止,肝素的作用机制,与AT (抗凝血酶III)结合成 肝素- AT 复合物 复合物可催化灭活凝血因子 IIa、Xa、Ixa和 XIIa, IIa 和Xa最易受抑制 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功能,与肝素引发的出血有关,Hirsh J, Warkentin TE, Shaughnessy
29、 SG, et al. Heparin and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mechanisms of action, pharmacokinetics, dosing, monitoring, efficacy, and safety. Chest. 2001;119(1 suppl):64S94S.,肝素的作用机制与AT (抗凝血酶III)结合成 肝素-,凝血级联反应,VII,VIIa,IIa,II,PLCa+V,Xa,XII,VIIIaIXa,AT III,AT III,XIa,凝血级联反应VIIIIa II PLXaXIIVIIIaA,两条凝血途径的交汇
30、点或者共同通路因子Xa作用:对凝血瀑布诱导和放大 反馈激活因子、一个分子的因子Xa产生 1800个凝血酶分子,因子Xa是核心因子,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两条凝血途径的交汇点或者共同通路因子Xa是核心因子止凝血、血,普通肝素,局限性:-药代动力学-生理特性-抗凝作用,普通肝素局限性:,药代动力学特性 (1),生物利用度皮下注射吸收半衰期排除,普通肝素,低 : 25-30 %慢短 (IV 或 SC) : - 1 小时混合:内皮和肾脏 剂量依赖性,(1) SAMAMA M., ACAR J., Traitements antithrombotiques. MASSON ed 1993
31、,注射后的肝素大约只有1/3与AT结合,正是这少部分肝素发挥着大部分的抗凝作用;同时清除途径复杂,导致游离肝素浓度的不确定性,并最终影响抗凝效果与剂量的非线性关系,药代动力学特性 (1) 生物利用度普通肝素低 : 25-30,普通肝素,药代动力学的局限性注射后的肝素大约只有1/3与AT结合,正是这少部分肝素发挥着大部分的抗凝作用;清除途径复杂,导致游离肝素浓度的不确定性,强度与持续时间不与给药剂量成正比;在固定治疗剂量下剂量响应的不可预测性。,Hirsh J, Warkentin TE, Shaughnessy SG, et al. Heparin and low-molecular-weig
32、ht heparin: mechanisms of action, pharmacokinetics, dosing, monitoring, efficacy, and safety. Chest. 2001;119(1 suppl):64S94S.,普通肝素药代动力学的局限性Hirsh J, Wa,普通肝素,生理特性局限性- 结合于血小板,影响其功能 导致出血副作用,普通肝素生理特性局限性,普通肝素,抗凝局限性-抗 Xa:IIa 活性比值 1:1 抗凝作用的同时增加出血副作用,普通肝素抗凝局限性,肝素分子量大小与抗凝血酶结合的不同,低分子肝素以及超低分子肝素,使凝血因子IIa失活至少需要1
33、8个糖单位,抗Xa/抗IIa比=1:1,低分子肝素少于18个糖单位,对凝血因子IIa的作用较小,但可使Xa失活的活性更强,如依诺肝素的抗Xa/抗IIa比=34:1,普通肝素都有18个以上的糖单位,形成的肝素- AT 复合物对IIa和Xa具有同等灭活作用(1:1),肝素分子量大小与抗凝血酶结合的不同低分子肝素肝素(普通肝素),Xa,IIa因子的比例的意义:,对Xa因子的灭活越强,产生的抗凝作用越强;对IIa因子的灭活,将抑制正常的出血止血过程,引起出血的副作用。,抗Xa:IIa活性比值越高抗凝作用也越强,同时出血副作用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Xa,IIa因子的比例的意义:对Xa因子的灭活越强,产生
34、的抗,普通肝素的局限性:,高度变化的剂量-响应,无法预测的抗凝血效果(由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和通过网状内皮系统来清除),生物利用度差 。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功能,与肝素引发的出血有关 肝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需 aPTT 监测疗效反跳?停药后(血栓形成过程的恢复或加剧)缺血事件增加抗Xa : 抗 II a = 1:1 易导致非病变部位的出血,普通肝素的局限性:高度变化的剂量-响应,无法预测的抗凝血效果,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发展低分子量肝素 (LMWH)的目的:,保持最大限度的抗因子 X 作用 最大限度的抗凝作用 具有最小的抗凝血酶 (II a) 作用 最小出血危险性,低分子
35、量肝素 (LMWH),发展低分子量肝素 (LMWH)的目的: 保持最大限度,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平均分子量抗Xa : 抗 II a 比值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性循证医学(略)适应症及指南的观点,低分子肝素的不同平均分子量,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
36、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课件,临床常用的几种低分子肝素,临床常用的几种低分子肝素比较项目产品分类参考资料通用名依诺肝,来自FDA的最新消息(2007年5月18日):,FDA批准克赛可用于大多数类型的严重心脏病,来自FDA的最新消息(2007年5月18日):FDA批准,克赛 是在美国批准的适应症最多的低分子肝素,FDA的批准基于里程碑的研究ExTRACT-TIMI 25的研究结果在接受溶栓及内科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中,证明克赛可以
37、降低再发心梗或死亡复合终点发生率,疗效显著优于普通肝素,而出血的风险相当“在STEMI患者治疗选择的评价方面,FDA的批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随着依诺肝素这一新适应症的批准,该药治疗谱贯穿了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性心梗(UA/NSTEMI)以及ST段抬高性心梗(STEMI)在内的所有急性冠脉综合征,ExTRACT-TIMI 25 研究的首席研究员、哈佛大学医学院 (Harvard Medical School) 医学教授、布莱根妇女医院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Samuel A. Levine 心脏科主管、TIMI Study Groups 高级研究员 Elliott Antman 医学博士,克赛 是在美国批准的适应症最多的低分子肝素 FDA的批准基,克赛 拥有最广泛适应症的低分子肝素,急性STEMI ,克赛 拥有最广泛适应症的低分子肝素急性STEMI,溶栓药物,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溶栓药物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纤溶,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激活,外源性: t-PA, 尿激酶,内源性: 因子 XIIa, HMWK, 激肽释放酶,外来的: 链激酶,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止凝血、血栓形成与血栓栓塞性疾病基础,纤溶纤溶酶原纤溶酶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激活外源性: t-P,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7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