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之音乐会-20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三).docx
《画之音乐会-20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之音乐会-20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符换”(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画之音乐会:20世纪音乐中的艺格翩T(三)内容提要:不只是诗人会在其自身媒介中使用某种呼应视觉艺术的创意方式,作曲家同样也越发频繁地投入互动模 式的探索之中,进而将视觉上的风格、结构、信息和隐喻转化为音乐性的表达。该文在一开始先函述了文学学者们对艺 格符换(ekphrasis)的看法,以形成与之对等的音乐上的方法论思考。在第二部分,试图将其放置于汉斯隆德所列举的艺术 互动的关系网格中,并且就研究中所关涉的术语运用提出若干重要问题。之后,将从五部与视觉艺术相呼应的音乐作品入 手,以便能在有效范围内对反映图像的音乐做出估评。该文主要目的在于以下三方面:调查跨媒介现象下艺术表达的有效 范围;检脸作曲
2、家的创作对共有文化传统的响应程度发展“音乐性艺格符换”(musical ekphrasis)实践方法的一些基本步 骤。四、艺格符换立场的变奏在吉伯克朗茨(GiSbertKranZ)编著的三大卷注释版艺格符换诗集中,特别是足有417页的1理论”结论,他将诗人对待 视觉艺术作品所可能持有的看法进行分门别类。其“艺格符换诗”交叉分组的复杂网格是依据以下方面:(1)他们祈里以视觉 描述(转位、补充、联想、诠释、刺激、戏仿以及具体化)来达到什么;(2)作品及其艺术家的意图是什么(去描述、称赞. 批评、教化;去把它当作说教、政治或文化批评的工具去使用;去表达快乐等等);(3)诗人所采取的语言态度是什么(训
3、谕、 独白、对话、省略,或史诗般的;遗传、冥想又或周期的);(4)在诗歌里附于图像表现的现实秩序是什么(真实、虚构或渐增 的);(5)是什么导致了诗歌的产生(包括作者、图像作品和艺术家处境)。鉴于本文研究目的,笔者将特别关注前述第一组中 的五个种类,即艺格符换转位、补充、联想、诠释以及戏仿,并由此以姐妹艺术领域的用法来展现出与之密切相关的音乐 性艺格符换的特征(作为众多艺格符换手段之一的艺格符换转位,克朗茨的理解是参照了如塔尔迪厄、施皮策、克吕费尔 等学者的著作,但似乎仍让人费解,他把“艺术转位”或符际置换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标志符)。因此,在艺格符换转位的定义中,诗人不仅需要重塑艺术原作的内容,
4、同时更重要的,还有强调其形式或细节安排的相 关方面。与这类诗歌转位相似的出色音乐例子存在于沃尔特斯蒂芬斯(WalterSteffenS)1966年的长笛、钢琴作品花枝 姑娘:H)之中,该作与毕加索1947年的油画标题相同。正如莫妮卡芬克(MonikaFink)在对这首作品的分析文章中所展示, 作曲家完成了 一次对图像结构的绝妙转译。毕加索的画作描绘出了 一场抽象美的历程,其以自然主义表现的女性裸体为出 发点,并在不断修饰后,将其变成了一朵印有女性脸庞的向日葵。在所对应的图像转化过程中,斯蒂芬斯运用序列技法,将最 初的旋律构想予以点描化的抽象处理,就像画面中的轮廓在被歪曲后再被修复为全新形态一样
5、,序列化发展的旋律线条也 被分解并重新组成新的音乐实体。芬克有力地作出结论,斯蒂芬斯的这首作品一其中长笛最后又再次回到乐曲开头的优 美的旋律乐句,这是一个对鉴赏者的凝视进行音乐诠释的事实一是以毕加索原画中女性至花朵的变形为起点,又以回归 女性(从花精中可识别出她的面容)作为结束。而在艺格符换补充中,诗人可以选择在任意的非空间性维度中添加上视觉表现力,而这种维度可能是画家、雕塑家所 暗示但并未直接呈现的感官体验,例如用语词来描绘音响、嗅觉、味觉或触觉。补充也能让诗人用L种被禁锢的姿态来品 读原作中的体态,从而推断出有可能在“之前或之后被捕捉到的封闭瞬间。最后,语词还能为被描绘人物赋予复杂的思想
6、链与情感色彩,而原作中为达到更普遍的暗示,画家的笔触难免有所限制。在笔者所检脸的若干音乐作品中,在方式上与这 类诗歌模式有所对应的是兴德米特的至尊的见证.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兴便.米特并未使用在视觉艺术家看来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来创作,换言之,乔托的灵魂并 不一定会对此感到认同。而事实上,尤感意外的是,他可以在丝毫不损伤圣方济各原形象的前提下,以一种表达手段来增添 音响成分。作曲家对这位阿西西的信徒的表现主要仰仗于其对愉快歌唱的热衷,并以圣者被广为记载的对法国游吟歌曲、 叙事歌曲的喜爱和其最美妙的艺术创作即太阳兄弟之歌来完成表达。乔托的圣方济各系列壁画深深触动到它们的观 者,因为其捕捉到了
7、人物那即谦逊又极其璀璨的人格。然而,这位虔诚艺术家却无法让我们真正听到圣方济各表达内心深 层喜悦的歌曲、其一边跳舞一边即兴演奏小提琴的天国音乐以及从其传世诗文中对创世的赞美。故而,只能驻足于所有的 这些音乐,进行超越。联想的艺格符换并不能准确绘制眼睛所看见的事实(如视觉图像或者文学作品中的版面样式),但是在艺术原作的启 发下,可以剥离出全新的思想或熟悉的精神/情感联结。若列举非曳制原作内容形式细节而进行联想的音乐,这两部作品应 属其中:雷斯庇基的波提切利的三幅画与奥涅格的死之舞当雷斯威基对波提切利三联画予以想象的音乐表现时,他并未过多对绘画中可见的场景或故事进行跨媒介转化,而 是看重自身的联想
8、,并期望能够反过来也引发听众的联想。故而,在其所选择的第一幅画作春的标题下,画面中心维纳 斯的神话场景让人不免想到了费奇诺(MarSiliO FiCinO)有关寓言的理论思想。1478年,就在这些画作诞生的数年前,费奇诰 便认为维纳斯形象具有双重含义:其一,她表现了人性;其二,她的灵魂和思想分别象征爱与善。画面中的背景以及在右方嬉 戏的西风之神泽非罗斯与森林女神克罗莉丝则可能暗示出一种田园般的底色,于此作曲家正是以巴松管上所演奏的独特 田园音律和曲厥的音乐主题来予以呈现。而另一侧的美惠三女神造型,以彼此手指交叉排列成一个环形,这激发了作曲家 对文艺复兴舞蹈的联想。而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一其“
9、曳现”于音乐作的第三乐章,与原三联画其被安放在右翼 的布局如出一辙一雷斯庇基注意到两个人物即西风之神和森林女神的再次出现,而作曲家此时的处理则又让人想到在 之前“春1乐章中所呈现的文艺复兴音乐的明显特征。此外,如上文提及,在针对波提切利三博士朝圣的回应中,他不仅 想到用格里高利晚期圣咏来向救世主的降临致意,还使用了一首较为流传的意大利圣诞颂歌。再者,或许可以说最为重要 的是,将波提切利的三幅独立画作置放在三联画这样的形式中,这样的布局也能激发其自身的联想,它创造出了一种拱形化 的结构信息,而若非雷斯庇基的音乐表达和诠春,或许就连画家本人与其同时代的人,甚至就连当今的艺术专家都未必能够 察觉。这
10、类联想与艺格符换诠释的界线是相互渗透的。于后者而言,艺术家在跨媒介转化时不会使用个人化的联想,而更多 是被以下三者所熟知和所共享的隐喻:原作者,与之回应的艺术家以及签赏者群体。这些为人熟知的隐喻包括有关历史、 传说或场景、故事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而且都通常会形成一部分的文化框架(所有叁与者都身处其中)。在本文所选择 的交响乐作品中,有以下三部或可说依托于诠释:麦凯伯、吉波亚分别对夏加尔耶路撒冷窗户的音乐转化,以及奥涅格和克 洛岱尔就荷尔拜因死之舞”系列木刻画上的跨媒介鞋接(就雅各比所介绍的意涵而言,这些木刻画本身就是一个艺格符换 模式”的例子)。上述三部作品的联想分别来自人们熟识的希伯来圣经
11、或基督旧约,其不仅都建立在视觉与音乐表现之上, 且有赖于旁观者的交流。就像夏加尔对待以色列十二支派的表现做法,圣经巳提供了予以联想的清晰资源,以及可供诠稀 的丰富角度;以及具备丰富的诠样角度;而荷尔拜因的作品,其与特定的圣经章节的关系并非不言而喻,因此也就更显迷人。为了便于奥涅格能够将荷尔拜因的艺术跨媒介转化为一部清唱剧,克洛岱尔受遨来创作了语词文本。剧本与圣经的 具体段落有所联系,尤其是以西结书和约伯书,以及软合了他从木刻画系列宗教画面中所探寻到的表达信息。就像视觉表 现中的画作序号1-5和40-41一样,这些基于从创世记到最后审判的圣经图像发挥出了某种语词框架的作用,而 包裹于其中的是死者
12、与死神的一场场“邂逅工荷尔拜因1526年创作的假象与死亡之脸0在现代德语中通常指代 “Totentanz”之意(即死者之舞”而非死神之舞”)一或许可从古老民间传统的特别角度进行解读,而这种传统无疑在很大 程度上与克洛岱尔所力图揭示的先知的幻象与精神抗争无关。而这两位创作者将MTOtentanZ”的特殊呈现以及圣经的预 言、警示作为主要联想,从其个性化的解读来出发,施展他们的艺术描绘。在清唱剧的文本及音乐中,荷尔拜因笔下那一个个与招瑰帝髅谶逅的不甚虔诚的人通过骷能之舞以及用挑衅口吻去 演唱法国民歌和革命歌曲的方式来予以呈现,并被单独放到一个乐章之中,它们的旋律被层层堆积,并带有L种明显的、对 任
13、何共同节奏和调性的不敬感。这些狂乱且不同步的剌耳音调似乎是要将34幅占据中心的连续的,死者与死神”木刻图像 进行解体,从而转化成一种同时发声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多声音乐表现。然而这些舞者将很快真正地死去;一如荷尔拜因的绘画,奥涅格的音乐对此叙述也亳不含糊。艺术家通过沙漏(在艺 术史标准可找到的又一艺格符换模式”)来进行表现。这个“死亡象征”(mementOrnOri)藏身在24幅木刻版画的不同角落, 不断地提醒旁观者,不管所描绘的“舞蹈”有多少种形式,它们都会最终走向坟墓。而克洛岱尔则用拼贴的方式对其艺术模式 进行了语词化重现即将若干圣经文本串联起来(创世记3:19,雅歌8:6和马太福音6:25)
14、,如其写道:“记住, 人类,汝应以灵魂至上,身体不胜于衣裳么,灵魂不胜于身体吗,眼睛不胜于面容吗,爱情不胜于死亡吗。”奥涅格则尝试通过 三种音乐手法对前述这段话配乐,进而达到惊人的跨媒介转化效果。乐句经过多次重复,其低音进行配合始终不断变化的 高音声部,由此呈现出帕萨卡利亚的形态。这种可追溯到17世纪的曲体形式,在近代作曲家的笔下持续发展(如布里顿彼 得格莱姆斯,贝尔格的沃采克、兴德米特的玛丽的一生),如站在形象内涵的角度看,其揭示出了“持续基础” (PerSiStent foundation)或基本想法”(basic ideas)等概念。此乐句经历了无缝的十二次重复,固定低音始终持续,其占据
15、了该乐章中喧 闹歌唱段落的大约三分之二的部分,就好比奥涅格强调了在原作中24次(24为12的倍数)出现的、同样占据了死者与死 神”系列画超过三分之二部分的沙漏图像。而在表现“rectotono”式的乐句时(即对一个者进行重曳的、节奏化且单音风格 的陈述方式),其达到的效果让听众减少了对个别歌词的注意,以至于可以忽视,或者说至少前几次重复如此,换言之,这根本 不是关于人类“尘归尘,土归土的再三劝诫。至少当人们聚焦于这占据大部分中心位置的欢愉图像时,会觉得这些一开始 出现的狂欢者不过只是幽灵,而这样的想法与荷尔拜因蚀刻画中所表现的东西有相当大的出入。这不过是由序号1-4和 40-41等画作所构建的
16、圣经“框架”,它谓使旁观者从虚饰的表面,即传达了何为以人、何以身体消亡与灵魂永恒等深刻问题 的“死者与死神插画中,演绎出一种普遍的幽默感。从此解读角度进行拓展,奥涅格(与克洛岱尔)在余下乐章即作品的更大一部分中,留存了对死亡的许多凡思,而最显 著的是,保留了人类与上帝的直接对话。这场遗逅,在原画中并未被特别强调,而归功于他们的诠释,由此也驱使作曲家用诸 如音色等音乐意符的方式来构娃作品一上帝现身的雷声、天使的长号以及类似巴赫咏叹调风格并搭配小提琴伴奏的独 唱声部将其焦点从过早死亡的普遍恐惧的(精神的甚至常常是诙谐的)表现转向了深层的灵魂抗争。最后,同艺格符换诗”一样,戏仿态度在音乐性艺格符换中
17、是坡易辨认。就像吕姆(Gerhard Rijhm)根据布朗库西 (ConStantinBranCUSi)的无尽之柱创作的数字“诗歌、保罗德维瑞(PaUldeVree)对让丁格利(JeanTingUeIy)的酒馆 风格艺术装置的音节化重塑一样,戴维斯与舒勒关注到克利绘画中的幽默层面,并用风趣、(音乐上的)幽默进行回应。就三位作曲家回应同一幅画作的例子两位是以戏仿的方式,另一位则相当严肃一提供去见证这幅微型画是如 何流畅跨媒介转化为器乐音乐的机会。因此接下来我将转向个案研究,并探索更多细节。五、聆听曲轴鸟的三种方式:保罗克利当代文化趣 评的音乐诠释在许多音乐家眼里,保罗克利是一位附带延长记号与不少
18、音乐性暗示标题的艺术家,如其作品悲伤钢琴家()、文 学钢琴()、高音的顺序()、旧声音()、大师必须经历过糟糅的管弦乐团0、红色赋格()、二声部绘画 ()、色彩调性的卡农(),以及能让人联想到音乐理论书籍的文字谙。甚至,他可能还会因为对其作品巴赫三声部的图 像转译()的阐述而受到诸多音乐学家的羡慕。在受克利“音乐性”绘画启发的作曲家中,若列举三位最显著的名字,当属美国作曲家舒勒、英国作曲家戴维斯和德国 作曲家克勒贝,他们所创作的艺格符换作品都获得了一定认可,尤其是表现克利所想象的机械鸟音乐会的作品。1950年, 克勒贝作品吱吱叫的机器在二战后第一届多瑙厄辛根现代音乐节上的首演曾引发不小轰动;戴
19、维斯的五幅克利画作 (1959-1962)不仅受到英国专业音乐机构的注意,还获得年轻中学音乐教师的喜爱;而据舒勒的传记作者称,虽然其四十余 年间有大量的作品问世,但保罗克利主题的七首习作(1959)仍是作曲家最广为人接受的作品。而从巳有研究文献进 行评判,这三位作曲家的创作路线实则从未相交。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创作在根本上各有不同。克利的绘画吱吱叫的机器作于1922年,其创作想法是从早于一年前的铜笔画枝梗音乐会()中发展而来。这 幅微型画,虽然第一眼看上去仿似具有某种孩童般无典无邪的意趣,但正如围绕该画而逐渐累积的艺术史文献所证实,它也 可通过多重层面来进行解读(见图1)。甚至H.W.詹森在著
20、作艺术史中对此简述,认为克利疏简的设计体现出了某种深 刻的表达。詹森写道:“克利以寥寥几笔的简单线条就创作出了一种幽灵般的、模仿鸟呜的装置,同时在这个机器时代的神 迹以及对鸟歌的感性欣赏中,嘲笑着我们的信仰。故而,这个小装置(它不是没有邪恶面:四只假鸟看上去仿似渔夫的鱼饵, 就好像它们是为了诱捕真正的鸟儿)浓缩成了一个展现当今文明的焚杂观念的惊人发明。”画面中的四只鸟,它们纤细的腿栖息在微微起伏的枝松上,而这一切都与克利在前作枝梗音乐会几乎如出一擞。 每只鸟都由一个非写实的鸟头、张开的鸟喙、独眼、棍一般的身体以及与之对应的单线条长腿所组成。它们的外表虽说 看上去特别奇怪,但也能辨别出其四种不同
21、的姿势。它们有不同的性情吗?特性?或者它们对驱动装置所做出的反应? 端详喙中舌头的各种夸张样式,其很容易被看作一种表达各自不同的天性的符号来进行诠释。图1保罗克利吱吱叫的机器(1922)从左边开始,笫一只鸟,它的身体向高处舒展,而头往后翘,如若不是这位艺术先驱画上一个黑色圆点,其所呈现出的 纵向结构或将被误认为是勺子的把柄,这个放在鸟喙边缘的黑色圆点,与“勺柄”部分微微相连,显露出了一种惊叹号的形 状。从这个标号符号及其整个身体造型,再配上较睁的眼睛和整洁的羽毛羽冠来看,这只鸟似乎有着自制、坚定的魅力。 而且,这也是四只鸟中唯一一只有尾巴的鸟,虽然只是稀疏几笔,但仍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在风中飘荡。
22、从左边数的第二只鸟 不足第一只的一半大小,它的腿大大张开,仿似绝望地想要抓稳脚下(或许,这是因为脚下枝梗的旋转运动而造成的恐惧所 数)。如果说第一只鸟具有坚定性格,而第二只则让人沮丧。它的头悬挂着并直直垂下,羽冠则落在比张开的鸟喙更低的位 黄。画家以卷曲形态来刻画它喉咙里冒出的话语,无力而倦怠,就好像想要将线条卷回它的头部。第三只鸟,又高大起来, 看上去微微向侧面幅斜,有意地去避开威胁到它们的装置曲轴。它的“歌唱”的黑色线条向上弯曲,就像是没有方向的精巧的 鱼钩。而它的羽冠围绕着那象征身体的竖线,朝下呈螺旋形舒展,仿佛这只鸟在拥抚自己,向自己鼓劲。此外,其他三只的眼 睛都是小的,细细的黑色圆圈
23、而巳,而这只鸟却有一个超大的眼睛,白色中一点黑色,就如同是饱受焦虑煎熬的焦躁学生。最 后,第四只鸟又是以另一种性格来刻画。夏皮罗(MaUriCe ShaPirO)对此有甚佳描述:它“脸朝前,向着右边,伸展。它的头紧实; 它的羽冠呈射线散开花的眼睛明亮,有方向感。从其紧凑的口中伸出了一个如针状的两股倒钩,就像棘齿,其企图指向那游 走在画面右上角处的令人不安的黑色墨块;面对着这个令人畏惧的生物,那黑云般的墨块散开,并在右方边缘露出了 一块清 晰的空间。如果这着魔鼓的啄木鸟会歌唱的话,那么从其喉咙中伸出的倒钩听上去应当不是吱吱的鸣叫,而是咯咯作响”。如果鸟儿是为了发出吱吱的鸣嘴声,那么究竟机器又是什
24、么,它又如何驱动这些鸟儿?克利仅用有限的暗示进行回 答:画面右手边的曲轴拥有一个大的足够让人震慑或感到威胁的把手,并附上一条水平的细线与弯曲枝植的多个点相交,由 此伸向一个固定在观者无法探察到的虚无之上的轮轴。而在这下方,其排列显现出矩形形状,对于观者而言,似乎看上去不 仅像是这场鸟的音乐会的简版舞台,还可视为防止鸟儿跌落的安全网。在鸟左侧的一个奇怪物体,是乐谱台的象征(在感知 上它与舞台相连),又或者是一个依附于机器的设备,但不管如何看待,它都意图支撑住旋转运动的线条,而且它类似鱼叉状 的支点,就好似防止鸟儿从各个方向逃跑。于是,至少可有三种不同方式来解读这幅画作。如果说有人并不认为棍状形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音乐会 20 世纪 音乐 中的 艺格符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4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