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淮南市人民政府二0年九月目录总则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与目标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第三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第五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第三节加大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力度第四节合理保护和利用其他农用地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城乡建设
2、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二节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七章加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保护和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第二节构建良好的生态用地格局第三节建立生态环境友好性土地利用模式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第一节用地规模与布局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管制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安排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总则第1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宏伟目标,保障淮南市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作为 “主战略”,以合淮同城化、城乡一体化作为“两个侧翼” 的“一主两翼”战略的实施,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控 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
3、土地为核心,统筹 安排各类各业用地,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与建设、 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最终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 根本转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 的有关规定,严格落实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要求,编制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5 .国土资源部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 程(TD/T1023-2010);6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4、要;7 .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 .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 要;9 .淮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10 .淮南市其它交通、能源、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规 划。第3条指导原则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资源保护任务。按照实行最严 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要求,从保证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 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以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 心,优先配置耕地,确保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 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同时,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切实加强对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
5、用。立足“以人为本”和“五 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 设用地,协调各业各类用地矛盾,整合城乡土地资源,妥善处理区域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合理用地。在保护资源、保 护民生的同时,保障全市煤电化产业发展、合淮同城化城市 建设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着力推进各业各类用地由外 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增强土地 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按照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生 态的要求,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根据“保护
6、优 先、兼顾治理”的总体思路,合理安排生态建设用地,按照 动态平衡原则加强生态用地保护,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限为2006-2020 年,2010年为规划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第5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淮南市行政辖区,总面积258512. 79公顷, 包括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等5个区及毛集 实验区和凤台县,共有19个街道、47个乡(镇)。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区域概况第6条淮南市地处华东腹地的淮河中游,位于安徽省中 北部,是一座新兴的工矿城市。北与蚌埠相望,南与六安、 合肥接壤,东邻滁州,西连阜阳;位于东经
7、116o 21, 21 -117o Ilz 59 、北纬 32 32, 45 -33 00, 24 ;全 市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51公里,地跨淮河两岸。淮南市是安徽省北部的重要中心城市,是全国亿吨煤基 地、华东火电基地和安徽煤化工基地。近年来,淮南市立足 能源和化工基地的优势,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着力构筑产业 群体新优势,抓住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快发展化工医药、 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等产业,加快资源大市向工业大市转变。 现已形成了以“煤、电、化”为龙头,涵盖建材、矿山设备 制造、医药制药、纺织等多种工业发展的综合经济体系,成 为国家重要开发建设的能源、原材料、化工生产基地。2005年末全市
8、总人口为235.7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 261. 3亿元,比上年增长16. 5%;人均生产总值为11135元, 比上年增长15.4%。三大产业结构由1996年的14.6 : 56. 8 : 28. 6调整为2005年的10. 8 : 54. 8 : 34. 4,产业结构更趋合 理。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7条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淮南市农用地187936. 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2. 70%o其中耕地141808. 95公顷,园地3279. 79公顷,林 地10729.67公顷,牧草地1047.43公顷,其他农用地 31070. 55 公顷、建设用地44400.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9、17. 18%。其中 城乡建设用地36172.80公顷,交通水利用地8111.98公顷, 其他建设用地115. 52公顷。其他土地26176. 1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 12%。其 中水域24968. 70公顷,自然保留地1207. 40公顷。第8条土地利用特点城镇用地布局分散。淮南因矿建市、缘煤而兴,由 民国初期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三镇发展而来,长期以来, 淮南市城镇用地布局完全服从于产业的布局需求,矿业布局 主导城镇布局的结果是城镇用地布局分散,缺乏足够的集聚 力。采煤沉陷地面积不断增加,分布较为广泛。2005年 全市共有采煤沉陷地面积9858. 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3.81
10、%,与1996年相比增长89. 03%,年均增长8. 28%。其分 布的范围也是较广泛的,主要分布于八公山、谢家集、潘集 和凤台等县(区)。低洼地较多。2005年全市低洼地总面积为21707. 00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 40%。其中:淮河淮南段干流区间低 洼地面积12623. 00公顷,内河低洼地面积9084. 00公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005年全市土地利用率为 89.87%, 土地垦殖率达54.86%,复种指数208. 19%, 土地利 用程度处于全省较高水平。第9条土地利用存在问题采煤沉陷导致居民点搬迁和耕地减少等问题。预计 到2020年全市采煤沉陷地面积将达23088. 00公顷
11、,规划期 内受采煤沉陷影响搬迁的人口将达29.1万人,人口的搬迁 和安置点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同时采煤沉陷导 致了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受限等一些问题,耕 地保护压力进一步加大。农村居民点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2005年农村居 民点人均用地面积224平方米,与村镇建设标准规定的 人均用地标准140平方米相比,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生态有待改善。淮南市产业以煤炭开采为 主,污染源较多,全市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汛期暴雨集中, 且森林覆盖率仅为1.86%,水土流失与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生态有待改善。第三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第10条取得的成效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2005年全市(
12、不含2004年 划入的7个乡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98693. OO公顷,超 出上一轮规划目标693. 00公顷,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的实现。控制了建设用地总规模。2005年全市(不含2004 年划入的7个乡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8519.00公顷,未 突破上一轮规划确定的54423. 00公顷的目标,有效地遏制 了城镇村用地向外延扩张的势头,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建 设用地合理需求。增强了按规划使用土地的意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依据规划审批土地,对不符合土地规划的建设用地不予报批, 对违反土地规划用地和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等违法用地行为 严肃查处,保证了规划的强制性和严肃性。第11条存在的问
13、题规划地位突出不够;规划缺乏足够的动态性和预见性; 规划指标分解不够合理,缺乏必要的布局调整空间;规划指标未能充分考虑采煤沉陷地短期内不断增加的现实;规划编 制与实施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够。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12条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安徽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淮南市将迎来前所 未有的发展机遇,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为土地利用结构调 整、采煤沉陷地和沿淮低洼地的综合整治,土地资源的优化 配置与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淮南市将进一步融入“合肥经济圈”,实现“合淮同城化”,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转型,
14、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 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科技的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及其在土地利用和管理 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将为建立土地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科技 支撑。第13条挑战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淮南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 的能源基地,煤、电、化产业的发展、“合淮同城化”城市 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对新增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 土地资源供需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压力大。预计规划期内淮南 市总人口将增加20万,从保障全市的粮食安全来看,耕地 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 的刚性需求,将对农用地尤其是耕地保护形成巨大压力。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难度大。淮南市
15、煤、电、 化产业用地占较大比重,煤炭开采与深化利用对全市的环境 负面影响较大,保护生态已迫在眉睫。处理好土地利用、城 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是未来淮南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与目标第14条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 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以及社会稳定和谐,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加快实施工业强市、东向发展、创新推动、城市化带动、 合淮同城化、城矿乡统筹、可持续发展7大战略,加速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抓住省委、省政府重视省会经济圈建设,支 持合淮同城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加快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规
16、 范建设合淮工业走廊,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动合淮同 城化战略取得新进展。同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 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步伐加快, 着力实施“9771”提升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化 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现代服务、 文化等9大支柱产业,改变“一煤独大”的局面,将淮南市 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第15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0元以上;人口达到255万人,城镇 化率达到65.98%;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7、5200元。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人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0元以上;人口达到290万人,城镇 化率达到85. 86%;城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9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第16条总体战略实现“两约”(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集中”(农民 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三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 总体战略,为实现“五彩”(黑色煤炭的富集地、红色火电 的输出地、蓝色生命的起源地、白色豆腐的发源地、绿色生 态的宜居地)淮南提供有力保障。第17条具体战略通过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
18、区,构筑“一横(东西向 淮河干流景观生态廊道)三纵(南北向西珊河水源保护生态 廊道、南北向高塘湖一上窑生态廊道、南北向瓦埠湖一八公 山景观生态廊道)”的生态廊道,形成基本生态屏障,实现 土地利用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落实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 用地总规模,城镇实现“紧凑布局,精明增长”,农村在资 源保护的同时兼顾质量和利用效益的提高。从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需 要出发,统筹各类各业用地,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第18条阶段性目标近期目标(2006 - 2010年)。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 有效严格保护;土地
19、利用与产业发展、人口分布、环境容量 更加协调,“合淮同城化”建设和煤电化产业建设有序推进, 交通水利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得到保障,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趋于合理。远期目标(2011 - 2020年)。土地利用更加集约, 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山南新区建设完成,东部 城区紧凑发展,人口、产业更加集中,西部城区基本完成旧 城改造。市域内“一横三纵”的生态廊道形成,采煤沉陷地 得到有效整治,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得到推广,环境质 量明显改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大大增强。第19条分项控制目标土地利用规模调控目标。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 持在141254. 37公顷以上,规划近期基本农田保护
20、面积保持 在118284.18公顷以上,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47818. 12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8406. 88 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18.75平方米以 内。2006 - 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839. 15公顷 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控制在2688. 06公顷以内, 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不少于2688. 06公顷。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40165.48公顷以上,规 划远期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保持在118284. 18公顷以上,2020 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4855. 14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 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
21、2793. 54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 规模控制在129.56平方米以内。2011 2020年,新增建设 用地总量控制在8754. 33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规模控制在5929. 58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规模不少 于5929. 58公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 农田,适当减少园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增加林地 面积。提高建设用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控制建设用 地总规模,整合城乡建设用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一一城乡用地布局优化目标。(1)城镇用地布局:形成 以中心城区为节点,以高速公路和市域主干公路为依托的 “一主、两副、四区”的城镇空
22、间布局形态。(2)煤、电、化产业用地布局:形成西北部煤炭主产 区、中部电力工业走廊、煤化工产业区三大区域。(3)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调整农村居民点总体布局, 农村人口向建制镇和中心村迁移,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 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迁并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或处于采 煤沉陷区域的自然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2010年、2020年人均城 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18.75平方米、129. 56平方米以内, 建设用地产出率分别达到93万元/公顷、147万元/公顷。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3%,采煤沉陷区治理率不低于35%; 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4%,采煤沉陷区治理率不
23、低于60%。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20条农用地调整2005年农用地面积为187936.39公顷,到2020年农用 地面积为180604.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86%,净减 7332. 37 公顷。在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础上,适度减少耕地面积;加大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园地,稳定林 地面积;积极推进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农用地整 理,适度减少其他农用地。耕地。规划期内耕地面积增加8859. 46公顷,其中 农业结构调整增加241.82公顷,土地整理增加5706. 73公 顷,土地复垦增加947. 72公顷,土地开发增加196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淮南市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633497.html